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锡老地名 | 诉说光阴的故事



地名,记录着历史,承载着乡愁,却又在当下的城镇化进程中不断经历改变。


一个个地名,化作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集体记忆,共同建构起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与文明脉络。


小编偶得一本无锡老地名“图谱”——《无锡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其间收录了180个老地名,有“无锡”、“金匮”、“扬名”等政区名,有“中山路”、“三皇街”等街巷名,有“锡山”、“惠山”等山水形胜,有“鼋头渚”、“崇安寺”等名胜古迹,还有“三凤桥”、“西门桥”等古建筑,共计五类。


翻开名录,陆区、竹场巷、五牧驿、拖山、耕读桥、熙朝鼎甲坊……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映入眼帘。


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答案,就蕴藏在这些千姿百态的古老地名之中。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部分老地名里的故事吧。


政区

无锡  

据《越绝书》记载:战国末年,楚相黄歇“立无锡塘,治无锡湖”。这说明“无锡”作为湖名,至迟在战国时,就已出现了。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遂以湖名作县名,称无锡县。

 

金匮  

世传晋代郭璞曾埋黄金符匮于山下,这一小山,称金匮山。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两县,其西半部仍称无锡县,东半部则称金匮县,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合并复称无锡县。

 

周新镇  

原名东絳,明朝时因这里地势较高,又在西之东,故称东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无锡民族工商业先驱周舜卿新建街镇,取名“周新镇”。 1929年即建镇。解放后将周新镇改名为东镇。现为太湖街道。

 

玉祁  

原为芙蓉湖中一绿洲,称“王祁”。因明代丈量地籍时编为“玉”字号,又与芙蓉湖水乡地貌特征吻合,故改称玉祁。1929年即建镇。

 

陆区  

原名陆墟,汉代大夫陆端组织匠人开采阳山石渐成集市(墟)而得名。1929年即建陆区镇。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陆灿始建单孔石拱桥,因在陆墟集市之处,并跨陆墟港,故名陆墟桥,又名陆区桥,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1268年无锡地理图 宋咸淳四年)


古街巷、古村落

中山路  

在原城中直河(古运河城中段)东侧,建于1938年,初名国父路,为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得名。1938年,从胜利门至寺后门的北门直街(又称北门内大街)、盛巷桥街,和寺后门至凤光桥的大市桥街,拓宽为中山路,宽10米。南段仍是小街通往南门,特别是靠南门一段最窄。1956年,填没北段直河,建设南北干道,把青果巷、迎迓亭、胡桥墩街、仓桥、棋杆下、溜浪桥等逐渐拓宽建成中山二路,新建了中山路三凤桥堍以南路段(中市桥、二下塘、南市桥等),从而使中山路全线贯通。1980年拆除中山路与中山二路间剩余房屋,道路拓宽至40米,两路合并称中山路。1982年,又在南段西侧(填掉的直河,从朝阳广场至三凤桥段)新辟一条7米宽、单向行驶的车道。至此,中山路全长2100多米。1987年,拆除南段中间的民房,道路再次拓宽,形成现在的南起朝阳广场,北至胜利门广场,贯穿市中心的主要干道。2013年,将北大街、青石路更名为中山路,中山路南起解放南路,北至凤翔路,长4300米,宽30—40米。

(1963年的中山北路)

    

连元街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举人薛联元居此,称联元街,又称连元街,一说街内先后有顾、吴、王三氏分别中状元、会元、解元,故名。

 

南长街  

南城门外地一条长街。原有七段,分别称弯头上、北长街、南长街、棉花巷、清名桥街、南上塘街、塘岸。全长共5600米,从1958年到1984年,逐步连成一条道路,更名为南长街。

(南长街 伯渎港)

 

尤图里  

无锡东郊的尤图里,又名尤渡里,是南宋著名诗人尤袤的后人聚居地。明代以前,无锡城外有东西两条主要河道,即东廻溪,西梁溪。明宣德年间,巡抚周忱整田平地,取三墩之土填塞廻溪,变为耕田。如今,人们已不知廻溪这一名字了,现东郊锡沪路旁,尚存“三墩凹”地名。宋元之际,尤氏后人在廻溪畔兴建园林。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尤居敬又扩建园林,建造书堂。在凿池沼掘地时,挖到一方石板,遂命工匠勿动。当晚,尤独自前去发掘,待掀开石板,两罐白金赫然眼前,每罐足有百两之多。尤念及先辈嘱咐:“临财勿苟得”。便覆盖如初。洪武十三年(1380),无锡大旱,颗粒无收,农村发生饥荒,尤居敬便取出白金,以高价购进粮食,在门口施粥。他的两次赈灾,救活百姓无数,乡民感激不尽!称其所住地为“尤图”,以志不忘。

 

小娄巷  

原称小楼巷,因古代巷内有小更楼而得名。小娄巷又名戴墓巷,后称小娄巷。1966年更名耍武巷,1979年恢复原名。有300多年历史。历史著名人士秦毓鎏的故居坐落在该巷50号。


五牧驿  

古代无锡地区驿站之一,驿道沿着大运河塘岸,宽阔平坦,可容五马并驰,因而得名。五牧地处无锡市洛社镇西约9里处。南宋末年,文天祥的两位部将尹玉、麻士龙曾拒元兵战死于此,留下了“英雄战攻驻守之迹”。明清间在这里设有驿站,由于五牧东至无锡、西至常州均为45里,因而有“五牧两头长”之称。

 

山水形胜

梁溪河  

原称西溪,又名梁清溪。源自惠山,流入太湖。梁溪河是历史悠久的一条河流,誉为无锡人的母亲河,无锡因此而别名梁溪。南北朝梁大同年间重浚,故名。旧县志称,汉建无锡子城,西距梁溪,东接运河(城中直河)。“梁溪源出惠山,其袤三十里” 。北自西水墩(太保墩)与西运河分流,南至蠡桥,经小渲、大渲入太湖,全长7.5公里。

 

马迹山  

因西北狭窄,东北宽广,状如骏马,因而得名。传说当年秦始皇东巡会稽,乘骑踏浪途经太湖留下马蹄印,遂现一座湖中仙岛,故名。马迹山及周围部分湖面,面积约116平方公里。自然景观以龙头渚、仙鹤嘴、冠嶂峰等为主,近年来依托小灵山和祥符寺所建“灵山胜境”而闻名遐迩。

 

太湖  

古称震泽。《史记正义》载:纵广三百八十三里,周回三万六千顷。或谓之震泽。《禹贡》谓之具区。《山海经》谓之笠泽。《史记正义》曰:五湖,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也,皆大湖东岸五湾。《左传》、《职方》、《国语·越语》谓之五湖。其中相传吴王种菱处名菱湖。


拖山  

位于无锡太湖(梅梁湖)南缘的天然地理标志,东西与嶂山系的乌云山、马山的仙鹤咀遥相呼应。拖山岛由三个山峰组成:东侧为高56米的主峰“大山”,“中山”偏南,“小山”在西,自然山势有“金鸡对玉兔,玉兔对金鸡”之说,旧传岛上有“吴王坟”。明末,叶姓迁居岛上。岛上多常绿果树,今以柑桔闻名。

 

名胜古迹

高子水居  

明东林党人高攀龙始建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的五里湖水上别墅,故名。原址在东蠡湖东北角“鱼池头”(今湖滨区东镇境内)遗址现已淹没水中,2005-2006年在遗址附近建“水居苑”以志纪念。

 

忍草庵  

位于惠山东坡章家坞。元至正年间有僧人在此结茅庵静修。明嘉靖间扩建庵宇,名“草庵”;万历末,建佛寺,塑毗卢象;天启间,据唐宋之问《游法华寺》诗句:“晨行踏忍草,夜诵得灵花。”之意,易名“忍草庵”。1983年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埠墩  

位于京杭大运河无锡古航道、新运河及惠山浜的分水口,面积500平方米。原是古无锡湖(又名芙蓉湖、射贵湖等)中的小岛,相传因纪念战国末治理无锡湖的楚相春申君黄歇而得名;又称“小金山”;清初,与西水墩分别列为大运河无锡段的“天关”、“地轴”。历史上因“三帝王两宰相一青天”先后登临而为无锡重要古迹。三帝王是:吴王夫差、清帝康熙和乾隆;两宰相是楚相黄歇、民族英雄南宋宰相文天祥;青天指明代清官海瑞。1983年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仙蠡墩  

梁溪河畔的大土墩,邻近蠡湖。经1954年、1959年两次考古挖掘,证实仙蠡墩遗址的文化堆积层属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两种类型,距今6000——4800年,系无锡古城内外最早的先民聚落遗址,表明当时先民已枕河而居,并有较发达的“稻作文化”。又传:2500年前越灭吴后,范蠡载西施所泊处,墩侧有西施梳妆楼。此墩在原轴承厂扩建时被毁。2007年在梁溪河水环境综合整治时恢复,景名“仙蠡怀古”。仙,指美若天仙的西施;蠡,范蠡;仙蠡,西施和范蠡。

 

东岳庙  

位于惠山直街74号,又名天齐庙、东岳行宫,俗称圣帝殿,祀主黄飞虎,为《封神榜》人物。原在城内中市桥南,后唐同光初年(923)迁至锡山北麓(老地名“锡山脚”)今址。南宋乾道三年(1167)作扩建,代有兴废。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黄飞虎神诞日,无锡城区八庙均来朝贺,其迎神赛会队伍称“老八谢”;同在惠山的“张中丞庙”负责接待,称“不出会的大老爷”,历史上影响很大。此即今已恢复的“惠山庙会”。


古建筑

大市桥  

原在无锡古城之中心,东大街与大娄巷之间(今三阳广场稍南处),跨城中运河(又称弦河、直河,民国时称中山河)。始建于隋大业八年(612),原名利津桥。那时无锡城还很小,在“运河西、梁溪东”。因此,桥不在城内而在城东。唐代以后,城向运河东岸扩展,到南宋时便形成以运河为中轴的龟背状平面格局。利津桥也就处于城内的中心位置。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易为石梁。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重建为三孔石梁桥。因桥东堍沿河的商店十分兴盛,成为城中最热闹的街市,号称“大市”,并与其南的中市、南市,合称为城中三大市,故此桥也就更名为“大市桥”。 1958年起,弦河被填没,拓宽了中山路,大市桥也就随之被拆除。


熙朝鼎甲坊  

又名下牌楼,位于南长街大公桥西堍,原址本是迎送过境官员的南码头,系明嘉靖二十三年(1554)为褒奖甲辰科探花吴情敕建,他例授翰林院编修,迁侍读,右春坊,右谕德等,一生尽职。致仕后,教授乡里、劝农桑、捐田创设吴氏义庄,扶贫济困赡养族人。该坊在民国18年(1929),被民族工商业家、振艺丝厂老板许稻荪拆除后,建造大公桥,替代该处原来的跨河摆渡。

 

三里桥  

原位于大运河无锡北塘段的塘岸上,北塘大街与吴桥东路的连接处,跨内塘河之口,因距无锡北城门约三市里而得名。始建年代不详,但早在元代王仁辅编著的《无锡志》中就有此桥桥名之记载,之后屡有重建和重修。到清代,这里一带的米市兴旺、商业繁荣,此桥遂为无锡北门外最有名的桥梁之一。1921年,民族工商业家蔡缄三又在其西门的内塘河另一出口处建了一座新三里桥,此桥即被称为老三里桥。《无锡县志》记载:“三里桥在北门塘,邑绅顾可学建。工人掘地得碑,上书‘顾港桥,为顾长康建’。”顾可学是无锡宦望顾可久之兄。所谓“顾可学建”,应是重建而不是始建。顾长康也是无锡人,即东晋画圣顾恺之。这块出土古碑告诉我们,三里桥的原名叫顾港桥,是东晋时期顾恺之始建。这就使三里桥的历史上溯到东晋时期,成为迄今为止大运河无锡城区段上有史记载的最早的一座桥梁。民国时期的三里桥,是一座中型的单孔石拱桥。1951年改建为梁式钢筋水泥桥,桥长5米,宽11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北塘大街改造、拓宽时,将内塘河流入大运河的原出口处一段填没,三里桥也随之被拆除,只保留新三里桥。但“三里桥”这一老地名,还一直保留到现在。


丛桂坊  

又名上牌楼,位于南长街26号对面的临河码头上,原是明初锡山驿馆的水驿码头。为明弘治十二年(1499)褒奖世居南长街莫宅兜的莫息、莫聪叔侄二人在15年内连中进士而建,抗日战争前因牌坊倾斜被拆除。2010年6月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后,该坊已重建于古运河畔南长街跨塘桥西堍,成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标志性建筑。

 

耕读桥  

位于南长区木樨新村之南石子街菰渎港(现为耕读河)上,原称菰渎桥。由明嘉靖辛丑科进士华云建,明清二代屡毁屡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重建时改称现名,寓意勤耕苦读,造福桑梓。为单孔石拱桥,南北跨向,拱系纵联分节并列式结构。桥长27米,宽3米,高3米,跨径6.6米,用花岗石砌筑,坚固完好,形制古朴。刻桥联两副:“沃壤植桑麻,抱布贸丝人利涉;佳名易耕读,高车驷马客留题。”“南里岁丰穰,风送稻花香匝地;西溪波滟潋,云沉菰米水如天。”是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历史景观的遗存。


文:无锡漫生活 | 图:来源网络 | 编辑:Olivia
欢迎来稿:821789730@qq.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 无锡 · 南下塘老街】
无锡南长街漫步
看你认不认识,无锡的一些老照片!
运河古邑—无锡南长街
千年历史的无锡水弄堂、古运河
历史悠久的老街——无锡南长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