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师节前,最早那一届中师生,他们要正式退休了

原标题: 一代中师生:一生守望唯庠序

作者:靳迎春

又是一年教师节。

但是最早的那一届中师生不再迈进新学年的大门,他们要正式退休了。

是的,转眼间他们已经在三尺讲坛上耕耘了30多年,好多人的教龄比教师节的历史还长。当年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少男少女,如今已变成了满头华发的大爷大妈,这个特殊的群体,从此开始了杏坛生涯的陆续谢幕。

他们就像个摆渡人,在把最后一届学生渡到成长的彼岸后,完成了自己一生坚守的使命,只给学生留下一个渐渐远去的背影。

他们的学生覆盖到从70后到10后。假如你说不了解中师生,那只是因你未曾留意过身旁默默耕耘的身影。在你从小到大的校园里,你成长的一个又一个的脚步里,一定有中师生相伴过你一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为了缓解农村小学师资严重不足的压力,国家推行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优秀学生就读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毕业后到城乡小学任教的招生政策。那时能考上中师的学生,都是绝对的学霸,他们以全县第一至前几十名的成绩选择上中师,一方面或许是内心朴素的教育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捧上铁饭碗,成为国家干部。

但这并不是大多数人心甘情愿的选择,对他们而言,这一选择后来都成为他们一生的不甘和隐痛。当年,也许是爸爸抽着劣质烟卷蹲在地上的叹息,或者妈妈背过脸去悄然抹去的眼泪,又或是报完志愿被父亲强行改掉的无奈,十五六岁的少年就这样,在他们最应该、也最有资格仰望星空的时候,却不得不被迫去“捡拾地上的六便士”,放弃遥远而模糊的梦想,屈从命运的安排,踏进了中等师范学校的大门。

三年后,如父母所愿,他们跳出了农门,捧起了铁饭碗,成为了国家干部——一名正式的公办老师。那时国家还不富裕,尤其是农村还没解决温饱问题,一家有了一个每月能领到工资的人,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事。

中师生里好多人还有一个标签——家里的老大,工作后第一要做的就是替父母分担养家的重担。每月微薄的工资,就成了全家人的“钱包”和“银行”,不仅帮衬父母贴补家用,还要供弟弟妹妹上学,用现在网络热议的一个词,那就是标准的“扶弟魔”,而这在当年都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要“扶”的还远不只有“弟”,在那时还基本处于农耕时代的乡村,一个家族里只要有一人是老师,是最懂教育的那个人,那他就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若干下一代人读书上学的职责,这种使命感是他们从心里也完全认同的。一个中师生教师的家庭里,似乎永远有一个或几个读书上学的孩子,有叫大伯、二姑的,或者舅舅、小姨什么的。当侄女、外甥等下一代人在他们的亲力亲为的教导下,陆续考上了中专、大学,走出了农门,他就成了一个大家族里最有威望、也是承载了家族责任和荣光的那个人。

可以说,那个年代,他们仅凭一已之力,就可能实现整个家族的逆袭。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中师生们毕业后一般都是就近分配,在自家的乡中、村小或邻村教书,天然地留守在父母身边。好多人下班后还要帮家里挑水、种田,收秋打夏,一辈子都未曾脱离农业生产劳动;当父母进入了晚年,他们又可以奉养双亲,晨省昏定,床前尽孝。

他们就这样用一生的才华、付出和坚忍成全了父母,成就了学生,而自己,却难拥有更为精彩、更加辉煌的人生。

其实他们的命运从跨入中师大门的那一刻就定格了。他们就像本应跟在驴妈妈后面扬蹄撒欢儿的小毛驴,为生计所迫,还未成年便被过早地套上了笼头,从此开始了一生的拉磨生涯,那小小的磨盘,便成了他们全部的世界,终其一生也挣不脱,走不掉。

前几日跟一位刚刚退休的中师生学姐聊天,她说35年的教学生涯,大大小小的奖项都得过,按理说也算完美收官了,但内心深处总觉得一点点缺撼,就是感觉自己的人生还没有“充分地燃烧”。这应该是大多中师生共同的一种心理,他们本来是一只雄鹰,但却像一只家燕,一生只能低空飞行,无缘翱翔万里晴空。

一位中师生当年的班主任曾这样评价他们:

“在十六七年的时间内,全国近400万学习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涌进了中等师范学校并不算高的门槛,然后犹如一把把蒲公英的种子,被撒在祖国或肥沃或贫瘠的土地上。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从毕业开始,就一直坚守在偏僻、荒凉的乡村中小学,成了中国当代教育最坚固的基石。”

没错,以中师生们的资质,他们原本可以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却因在一个特殊的时期,服从于国家的需要,过早地被砍伐下来,铺设到基础建设的最底层,成为那铁轨下的一根根枕木。从此,他们以其坚实而柔韧的身躯,日复一日地承载起铁轨及机车的重力,经受着风霜雪雨的侵蚀,成为了支撑国家建设的基石。

他们默默坚守,在中国最贫瘠的土地上去耕耘。中师生毕业后,大多被分配到贫穷偏远的乡村小学,有的条件非常艰苦,校舍破败,交通闭塞,甚至需要步行好几十里山路才能到达学校,常年和学生们吃住在一起,抛家舍业;有的学校就只有一两个老师,负责全校学生的所有的课程,包括音乐、美术、体育,当然——这都拿得起来,一干就是几十年。曾看到一篇写中师生同学聚会的文章,当大家看到曾经那么阳光、帅气的男同学,二十年后满面沧桑,划着筏子出现在大家面前时,女同学们一下子全都哭了……整整20年的时光,他经历着怎样的艰辛和孤独啊!

他们勇于进取,在各方面条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大部分都进修了大专、本科,还有的读到了硕士、博士,这没有超出常人的顽强毅力不可能坚持下来。在如今全国基础教育领域,从教育局长、中学校长、乡镇学校负责人,到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各级名师,无处没有中师生的身影。是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才华,支撑起了中国最基层的基础教育体系,这已经是当今教育界的一个共识。

有人说,让最优秀的那部分人当老师,是个人的不幸却正是中国教育之大幸!正是这400万受过系统、严谨、规范的师范教育的科班生,完成了与乡村民办、代课老师的交替,扛过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大旗,谱写了从九十年代至后来20年的新篇章。这20年里,基础教育尤其是广大农村的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师资水平不断提高,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了双基达标,成为中国基础教育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孟子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正是一代中师生对乡村教育的守望,构造起基础教育最底层的坚实基石,他们所做的可谓是造福桑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尽管在他们的内心最深处始终存有一丝悲情和隐痛,但终归有憾无悔,哀而不伤。“生命吻我以痛,我却报之以歌”,既然做了枕木,那就练就最安稳、最结实的身躯,默默地为学生铺就一条属于他们的坦途,一路繁花相送,护佑他们走出乡村,走向远方,走进常常出现在他们梦里的广阔世界。

让自己的学生青出于蓝,替他们去追寻年少时的那个梦想,成为他们此生最大的欣慰。

自古道“忠孝不能两全”。中师生们与家而言,乳燕归窠,一生守护父母周全,尽人子之责,并以自己的专长助下一代成材;与国而言能忠于职守,扎根于国家最需要的基础教育最前线,不忘初心,清贫自守,呕心沥血,哺育幼苗,几十年的耕耘,桃李满天下,实现了自己朴素而崇高的职业理想。一个做到了尽孝尽忠的人生,难道还不能谓之成功吗?

中师生群体是特有的历史条件下的形成,他们即将完成自己的使命,淡出人们的视线。他们或许是空前绝后的一代,就像枕木一样,再没有人舍得选择上好的木材建造铁路,况且现在的高铁已经进入无砟时代,无需枕木了。他们伴随了中国基础教育的高速发展,见证了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在历史的洪流中,他们或许已经跟自身命运达成了和解,老怀安慰了。

他们见证了历史,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即使走下讲台,也一如从铁轨下面退出来的枕木,成为另一种风景,诉说着自己从平凡折射出来的伟大的人生。

(原标题:毛驴与枕木,一代中师生的宿命,有删改。转自中国融媒产业网)

本文作者靳迎春,1983级中师生,现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经典传承委员会副会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代中师生,撑起中小学教育的大半个天空!
我们那一代中师生的梦想与忧伤--千里冰封的blog
当年中师生, 开始退休了
别把中师生不当干粮
八九十年代的中师生:中国基础教育最优秀的一批教师
【原创】教师节要来了,想起我那可悲可怜可叹的最后一届中师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