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倪海厦讲《伤寒论》笔录28
userphoto

2022.12.11 广西

关注

七八: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病人呢,如果是我们发汗,发汗以后呢,脉在表面上太浮数,代表说你发了汗以后病邪并没有完全排掉,病人会烦渴。有两种,一种是你汗剂透发的时候,剂量不够。还有一个呢就是,你发汗以后,病人得汗了。我们用圆形来代表人,当你发汗的时候,汗水应该从肠胃里面跑到皮肤表面上去,流汗流出来,病邪去了以后,这个水会自己回来,因为你身体很强啊,新陈代谢很快。一种呢,你发汗出去了,一部分汗排出去了,还有一些呢停留在皮肤表面,没有办法自己回来,因为你素虚,本身身体虚弱的人。第二种呢病人还有其它的病,我们刚布讲了瘟疫嘛?还有其他的病,所以你发汗以后,病没有完全去掉。只要是“脉浮数,烦渴者”,病人有口渴,脉数,通通是可以用五苓散。五苓散就是把水导回来,小便出来以后,津液慢慢自己再生出来。所以说五苓散非常的好用。
临床上看的时候病人只要是口渴,摸脉是浮的,我们就开处方五苓散。速度很快,就马上开出来,平常我们都用散剂,都不用汤剂。

七九: “伤寒”,汗出而渴者, “五苓散”主之。不渴而心下悸者, “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为什么这样写?伤寒本来就是汗出来人就好了嘛,这是流汗出来病没有全好,还有嘴巴非常的燥渴,就是“五苓散”。因为水都在皮肤表面上,中焦没有水了,所以病人会烦躁。
不渴而心下悸的,茯苓甘草汤主之。我们刚刚前面才给诸位介绍过,我们不管是汗法吐法下法,我们中医呢,治症,汗吐下三法,这三个方法呢是我们治疗表症的伤寒,病人生病的时候使用的,或者是里证都没有关系,基本上是汗吐下三法。当你汗吐下完了以后,你怎么知道这个病人好了没有,就是“口渴不渴?”比如说你吃坏肚子了,上吐下泻完了,开始口渴要找水喝了,说明病邪或者坏食物全部排出来了。这时候喝水你慢慢喝就好了,不要喝太快。慢慢喝点水。如果这个病人呢,上吐下泻完了以后,还是不口渴,代表还是有坏死的食物,还没有完全清干净,里面肚子里还有这些东西。所以,我们可以依照一个“渴”口渴不渴的“渴”来判断病邪去了没有。
那这个呢,如果是汗出而渴的话,代表津液伤到了,对不对?我们用五苓散把津液补回来。如果是 “渴”、发烧、很燥热的话,这就不是五苓散了哈。五苓散只管“渴”。如果你是很热又渴的话,是白虎汤证。
“不渴而心下悸者,代表水还没有透发,这个时候用茯苓甘草汤。茯苓甘草汤处方呢,里面还有桂枝生姜。你看茯苓甘草汤呢,有茯苓,桂枝,这两个是等量,还有生姜,干草。这个是把心下的水,动悸的水利掉,同时桂枝能够降逆,冲逆,茯苓能够丽水,这个水,茯苓跟桂枝用在一起的时候,心下悸的症状没有了以后,生姜和甘草只是布津液水补回来而已。所以你看,我们在利的同时呢,攻下的同时呢,把它失去的水分同时补回来。这个技巧你看茯苓喝桂枝等量,这只是一个弥补的措施。

八十: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 “水逆”, “五苓散”主之。

很多地方用五苓散。
你看,“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 “水逆”, 又是“五苓散”。如果是你去用汗药,不管是麻黄桂枝葛根,用了以后,病人得汗了以后,病并没有去掉,还有是这里不舒适的感觉,当病人给你陈述的时候,说“我嘴巴里面渴,很想喝水,一喝水下去就吐,这就是五苓散证。
常常我们临床上是病人来跟你说,奇怪了,我东西都吃不下去了,连喝水都会吐出来,不用再问他,就和已经是五苓散证了。
五苓散证不见得是中风吃了发表的药,并不是。为什么呢?就是中膈,水隔到。所以我们在国外看病的时候,很多病人呢,他并不是,那边中医哪那么多啊,经方的药也只有我在开,他们都不会开经方的药,那病人跑来就是五苓散证啊。进来就是五苓散证,那你说是不是有医生给你开了汗药?是不是麻黄桂枝葛根?他说“我从来没有看过中医。”对不对?也有五苓散证,为社么?就是喝水太快,格在中焦。那运动完了嘛,哇,用水去灌,造成格在中焦。格在中焦以后,水太多了,连喝水下去都吐出来。喝水都吐,这里饮水则吐,一样是五苓散证。五苓散能够好成这种程度。变成是说,“喝水都吐,喝什么都吐,就是吃五苓散不吐”。真的是这样子,很好玩呢。五苓散,病人吃下去就不吐。那个药真好。还有些,我的病人很好玩。
这个经方啊,几千年传下来的东西,到现在还是适用。
我们有病人来找我,很紧张,“糟糕,我什么东西都吞不下去。”你看病人气色都很好啊,什么都好,喉咙也没有肿,代表说并没有什么癌症啊喉癌的,突然就发生了,突然有一天就什么东西都吞不下去。这个都不是饮水的吐,而是东西就吞不下去,半夏苦酒方也是《伤寒论》的方子,一剂下去,他当时还在门诊那边哈,我说你也不用进去了,我这个药给你吃下去。他说“你确定吗?我吃什么都吐啊。我吃什么都吞不下去啊,我吞得下去吗?”我说“你吃看看。”一吃就吞下去了。什么都吞不下去了,就能吞下那个东西,很奇怪。像这个喝水都会吐的时候,只要喝水都吐,你给他五苓散。他什么都吐,就是五苓散不吐。很好玩啊。这个很厉害。我们归集它的原因,里面有桂枝,有轻微的桂枝在里面。张仲景用桂枝用得很妙,有的大剂量的桂枝,桂枝加桂汤,有的桂枝少一点点,因为桂枝有温化的功能。桂枝的温化功能是温在胃里面。所以说,如果不加桂枝,南方温病派很怕用桂枝,说太热,看到麻桂像看到蛇仙一样,不敢用。实际上,用得巧妙的话,非常好用。就像我前面介绍的,麻黄是还魂汤啊。
有时候我们用麻黄汤,或者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救逆的时候用得好比生附子比炮附子还好用啊。一剂下去就中了。
五苓散用得很多,大家对五苓散的使用有个概念。喝水都吐的话,五苓散都可以把它治好。但是要记得,开五苓散的时候,一定要用散,用粉剂。经方的散剂是粉,不要说“我要开那个汤剂。”不好。

八一: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前面才介绍过“病人叉手自冒心”,桂枝甘草汤证。对比对?医师呢就叫他“你咳嗽我听听看”,病人又听不到,他不咳啊,病人没有听他的话,就代表说耳聋。当然我们很多方法可以知道他耳聋啊。你要知道这个人有没有真的耳聋,你骂他就知道了。他连骂他都听不到,表情还很好,就代表绝对是耳聋。你骂他,他表情就变了,就代表他绝对可以听得到。你说的话他听不见嘛。对不对?这人性嘛。那你为什么会这样子?耳朵会听不到?因为重发汗,“人虚”故也。所以耳背的人,我们年龄大的人也会耳背啊,耳朵会听不清楚。那在内经里面就讲了,“精脱者耳聋”,所以当你的发汗发太多的时候,津液伤到的时候,也会有耳聋。这个精脱者,不单单是这个“精”,同时,这个“津”也会,也会有这种现象。所以,每一个人都会有虚,但是虚的部位不一样,产生的后遗症。过汗,发汗过了以后,所产生的后遗症就不一样。这边的条辨都是遇到什么状况,遇到怎么样一种状况,如何去做弥补。遇到聋怎么办?虚故也。
像这种,“重发汗,虚故也。”要怎么样去弥补他呢?你可以加一些人参啦,虽然张仲景没有处方,但是你现在知道啦,前面就学到啦,你可以加一些人参啦,红枣、茯苓啦,或者炙甘草啊,生姜啊,把津液补回来就可以了。
那我们书上介绍内经里面的附子汤,附子汤是在少阴证,这里就不多讲了。简单告诉你是这样子。

八二: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所以发汗以后呢哦我们要给病人讲,你流了汗以后,不要喝水喝太快。你发了汗以后你口渴是正常,你不要喝水太快,微微地喝,或者是喝米汤,或者是煮的很淡的稀饭,稀饭要稀嘛,你不要煮很浓稠的稀饭,然后把胃的津液慢慢慢慢补回去。
所以诸位现在有个概念了,当你要使用麻黄汤的时候,你知道麻黄汤是要把肺里面的津液去掉,那你是不是多吃一点杏仁、豆腐啊或者是水梨,可以把津液补回去。但是你不要吃太快。
桂枝汤呢是把肠胃的津液发掉,肠胃的话,土嘛,米饭类的,稀饭,面类的东西。“以水灌之,亦喘”,不要喝太快。你喝太快的时候,因为胃里面刚刚发散过,才发汗过,胃里面很干,这个时候你水喝太快下去的时候,胃里面会冷掉。冷掉以后水停在这边,没有办法汽化嘛。汽化的时候那你呼吸啊,你吸气的时候横膈膜应该下降,结果呢你水格在这边,你喝水喝太多了喝太快了,它就会反逆,反逆的时候就产生喘的现象。所以你喝水太多,用水来灌,也会喘。原因在这里面。
那老师怎么处理呢?灸也可以啊,针也可以啊,还有就是,赶快不要再喝了嘛。

八三: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像你流汗了以后呢,水药,喝东西不能下口了,吃了以后就吐。如果是更发汗,更严重,这就是五苓散就好了,对不对?五苓散。如果体力好亦点的,病人会自己恢复,比如打坐、运动一下啊,自己慢慢慢慢恢复。发汗以后,除非有必要,否则不要再随便发汗了。

八四: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 “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 “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 “栀子生姜豉chǐ汤“主之。

这个处方呢,临床上我们用得很多。
发汗以后呢吐以后下以后,我们就汗吐下啦,病人呢虚烦不得眠,严重的,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豆豉汤”。这个“栀子豆豉汤”都是病愈以后,病人没办法睡觉。你帮他汗吐下以后,病已经痊愈了,但是不好睡觉,所以栀子豉汤是治疗虚烦,虚证的时候用的。如果少气者,呼吸很短,栀子甘草豆豉汤来煮。如果有恶心呕吐的话,加生姜。生姜能够止呕。那么轻微的药,不是真正治疗重病的药。所以是病后调理的药。
84条呢就是告诉大家,病好了以后,你汗吐攻下都好了,病人现在不能睡觉了,诸位就要考虑到“栀子豆豉汤”。是虚烦不得眠的主力的一个处方。这84条是张仲景在用经方治症的时候,病治好了以后有一些后遗症在那边,如何收尾的处方。很简单的一些处方,就好像豆豉,我们常常煮东西那豆豉来做菜,他都很有他的意义在里面,虽然是很简单,但经方讲的就是药简力专。
发汗,我们汗吐下本来就是治症的三个原则,《伤寒论》的三个原则。发汗又给他吐给他下了之后,病人呢,病好了嘛,但是又出现虚烦不得眠,比较严重的反复颠倒,心中懊憹 “栀子豆豉汤”。为什么用栀子?栀子本身呢去虚热,它一个药就可以去虚热。跟黄连黄芩不一样。栀子也是苦味的药,但是呢栀子是花,它质很轻,黄连黄芩呢是根它质很重,所以它入心,质重的大部分豆跑到很深的地方去,跑到里面,内,跑到很深的地方。栀子的质比较轻,所以它是虚烦,并不是对实症。人已经好了嘛,所以一些虚烦的。所以用栀子呢来治他的虚热。因为栀子它本身是轻,药性是轻。那这个反复颠倒,心中懊憹为什么张仲景用豆豉?这个豆豉呢能够生胃的津液,胃的阴津,我们已经有红枣,大枣啊甘草这种,已经用过了 ,还有这个心中懊憹只要讲到“心中”,张仲景指胃,大部分讲的都是“胃”的地方,《伤寒论》如果讲到胃的话大部分指肠,往下移一个位置。
心中懊憹náo,nǎo,náng指胃里面不舒服,胃里面怪怪的。要用豆豉在里面。
栀子豆豉汤,去心臓的虚热,因为病刚刚恢复嘛。然后呢能够补胃里面的津液。这个人睡觉就会比较好睡。所以这个呢,一般刚开始的虚证(热)的失眠,我们会常常用到栀子豆豉汤。
诸位看虚证跟实证很好分辨,如果你摸脉,脉按下去就没有了,病人的脉来得很虚,你就可以知道他是虚证。还有呢你舌头伸出来,舌头看你舌苔的时候,舌苔拿出来看是淡黄,是黄色,但是是淡黄。如果是实热的时候,舌苔是黄,而且是干裂,这种是实热。这种是虚热,就是看上去有点黄,摸他的脉呢又是一按就没有了。这种就是虚脉,然后他又讲不出来,他就是不舒服,有一点没有完全好。讲不出来,就是反复颠倒。你问他哪里不舒服,他吱吱一下说这边一下说那边,这就是病痊愈了以后一些津液伤到,还有就是我们用汗吐下,汗法吐法下法的时候伤到他一些津液就会产生这种现象。(“反复颠倒,心中懊憹”就是虚。)我们弥补他的方式呢就是这个(栀子豆豉汤)。
如果少气,少气就是元气比较不够,人没有力量,四肢没有力量。同样的药,张仲景加了一个甘草。所以我说,大家在读《伤寒论》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张仲景在用滋补的药的时候跟温病派完全不一样哦,温病派用一大堆滋阴的药,没有,甘草,一味药而已。甘草、红枣、人参、白芍都是张仲景常常用的滋补的药。像这个少气的话,为什么用甘草?甘草出除了入脾脏入肠胃生津液以外,用甘草的目的就是担心肠胃里面有坏死的食物,甘草下去解百毒。比较不容易,因为你消化不是很好嘛,病人元气刚刚恢复,有这个功能在里面。
这里呢,“若呕者,栀子生姜豆豉汤”。这个光是一个恶心的动作,张仲景有时候用生姜,有的时候用干姜,有时候用生半夏,为什么?有原因的。
生姜呢,跟我们半夏不一样。张仲景呢大部分他用生半夏。但是他用生半夏的时候,他都是会放生姜在里面,生姜解生半夏的毒。会用到半夏都是因为有停水。也就是说胃里面有水。经方,张仲景的观念里面说,水可以生万物,水可以滋养你,也可以让人生病。正常人的水在身体里面的水呢是汽化的水,也就是热水。一旦发现你是冷水,这个水要排掉。不排掉了以后,新水不会出来。所以,有的时候你津液,病人会口渴,大量地喝水下去以后,胃里面火很小,因为人身体刚刚恢复,你元气刚刚恢复,火很小啊,如果你大量地喝水下去,结果胃里面就会有停水。这种产生常常会看到。为什么?因为很多病人一下恢复了啊,病人本身是不口渴的啊,你把他治了以后“额,我开始口渴了,”这本身是一种好转的现象。口渴就好像,原来没有胃口,吃了药以后胃口来了。我们可以知道,额,他好转了。张仲景说了,你口渴药喝水,这时候要少少与之。因为你刚刚才恢复嘛,你不要大量地喝水。病人不知道啊,病人拿到水就喝,喝下去,刚刚起来的小的胃(微)火一下子就被浇灭掉了。这个时候胃里面会有停水。停水了以后,用半夏才能够利水。所以他要用生半夏一定是确定胃里面有停水才会用到半夏。因为这个水如果不去掉,是冷水的话,是所谓的寒水。是寒水的话,好了,胃里面的食物,有一些宿食在里面,这些宿食再遇到寒水,完了,这个“水生万物”,就会烂掉,食物就发酵,烂掉啦,就好像你把一堆饭,干的,然后你把它放到水下去,放到水里面,过了几天,变得酸味出来,食物坏死掉。所以张仲景很快这时候用生半夏,半夏把寒水利掉,就是怕。这里不用半夏,为什么?因为病人津液刚刚才回来,你用半夏,半夏又把津液利掉,又不好。所以,写了半天,放生姜。生姜可以止呕,但生姜是食物。所以生姜不仅止呕,我们煮菜的时候用生姜是不是去腥?所以腥味的东西,生姜可以调理它。你煎个鱼或者煮鱼你没有放生姜,那鱼很恶心,对不对?那生姜下去可以协调一下,味道也不会那么恶心。所以用生姜,这里就是用生姜的原因。所以,有的时候你要选用半夏,有的时候你要选用生姜。这样你有这个观念以后,你以后遇到不同的状况的病人的时候,你处方的时候下手就不太一样,就会有差异。所以这里“呕),恶心呢,他不用半夏。用生姜来止呕。
有的太太害喜的时候,怀孕害喜的时候吐到什么程度啊,抱着马桶地吐,因为她干脆抱着马桶吐好了,反正一直在吐,那个水不断地在出来,你不用问她渴不渴,她已经在吐水了,你还问她“渴不渴?”这种,当一个医生啊,要望嘛,一看就知道。这时候张仲景就用生姜用半夏,所以很有名的半夏、干姜、人参,专门治疗妊娠怀孕的时候止呕。效果好到什么程度呢?我们有病人,两个人,一个中国人,一个美国人,中国人怀孕六个月,美国人怀孕七个月,这两个人呢都吐啊吐得都抱着马桶,对不对?中国人呢选择找中医看,刚好她找到我,不是找的温病的。给她开三味药下去,干姜、生半夏、人参,她吃完就不吐了。美国人呢不相信中医,她就找西医,奇怪,怎么吐得这么厉害,他就管子进去检查胃怎么样,结果进进出出一个半小时,把脾臓弄破了,结果动手术,小孩子也流掉了。搞了半天还是不知道为什么?当然不知道为什么,因为他们对水没有定义啊,他们认为“水就是水啊”。中医有定义啊,寒水跟热水不一样,温度也不一样。所以西医不分寒热。诸位有幸呢学中医,等你慢慢临床你就会知道。等我介绍,还没介绍到阴证的时候,光是介绍到少阳的时候,我再回头讲给你听,你看看你学到是什么东西。
越听到多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中医非常非常有道理,是很好的东西,我们国家也需要这个。
所以说,这就是为什么这里会有三个处方会出现,
那如果说,我们这个处方,栀子甘草豆豉,如果说,病人只有呕吐没有下痢,我们就用这个(栀子生姜豆豉汤)。如果说是下痢呢,前面已经讲过了,就用葛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所以,呕吐的话我们用栀子生姜豆豉汤,下痢的话我们用葛芩连汤。

-------------------------------------------------------------

中医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就已基本形成,承载着先祖们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总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倪海厦讲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篇(2)
6桂枝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苓桂术甘汤芍药甘草附子汤茯苓四逆汤五苓散茯苓甘草汤桅子类汤真武汤
倪海厦人纪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九一)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伤寒论方解下篇
经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健胃消腹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