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粟裕抵制军部复员令,暗中藏兵数万,毛主席没点破,只批示八个字

粟裕大将过人的军事天赋,并非只体现在作战指挥上。只是能真正看透他的人不多,毛主席是为数不多懂粟裕的人之一。

今天我们就回忆一段毛粟相知,但两人都没有点破而是一直互相装糊涂的趣事。

一、精兵简政

1946年初,解放战争前夕发生了一件著名的“军调”,张周马(先张治中后张群、周恩来、美国代表马歇尔)三人组穿梭于各大战场,对国共战争进行调停,其中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国共双方都进行军队裁减,以达成合平之目的。

后来屡屡见于史册的国民党军整编74师、整编11师等所谓的整编某部,就是在军调后的产物。

所谓整编师,其实就是换汤不换药,整编师相当于军,下辖整编旅相当于师,实力不减,换个说法而已。

但是国民党玩的这一手相当有迷惑性,我军相当一部分级别不是很高、掌握信息不是很充分的领导干部,感到和平即将到来,到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了,在执行中央命令时出现了偏差。

尤其体现在部队精简上。当时为了体现出和平诚意,中央军委宣布进行复员整编,不光是对外发布的正式文电(国民党也能看到的那种)里,表示要减少军队员额,对内发布的命令中也说要减。

比如1946年3月6日,毛主席代中央作出指示,要求晋冀鲁豫(刘邓)、山东(饶陈张)、华中(张粟谭)进行精兵简政,因为这三处兵额最大,怕老百姓负担太重。

毛主席还大致规定复员计划。

第一期精简三分之一,于三个月内外完成。被精简人员武器,有计划地妥善地分配到农村生产中去。

第一期完成后取得经验,第二期再精简三分之一。

此文载于《毛泽东年谱》,可以看出当时中央是下了决心的。时任华中军区副司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的粟裕,看到这个计划后倒吸一口凉气。

当时华中野战部队只有4万多人,按这个计划精简,砍掉三分之二,只能剩1.3万人。华中地近南京,国民党军屯兵12个整编师虎视眈眈,我们这么个裁法,如果一旦打起来怎么办?

但粟裕也注意到伟人在电报中并没有说死,伟人的说法是“我们的意见”,而不是“我们的命令”,要求各大区根据中央的意见拿出具体方针,也就是说,还有操作的空间。粟裕并没有急于按中央的说法进行裁判,而是刻意缓了缓观察形势。

缓一缓,确实是对的。当时其他大战略区,确实有复员导致战斗力急剧下降的,比如晋察冀军区。

晋察冀军区有其特殊性,军调处就在北平,能够近距离观察到晋察冀的情况。当然这是我党太过实在,国民党中央军在北平城外见壮丁就抓,丝毫不顾及什么影响。

晋察冀军区在抗战时代就是“模范根据地”,在国际上都有很大影响。所以此时背负的政治负担很重,中央命令下达后,聂荣臻思想上包袱比较重,一方面担心减员太多,内战再起,无法应付。另一方面,见中央决心很大,不动真格的不行。

几经权衡,聂荣臻终于定下决心真裁、大裁,尤其是裁减主力部队。当时中央意见只明确了数额,并没有明确裁什么部队。如果只裁老弱病残,达到三分之一的目标,也是可以的。但问题是晋察冀野战部队一直以来打造的都非常强劲,主力部队多,老弱病残少,不裁主力绝对达不到三分之一。

二、山东复员过猛

聂帅是一位非常忠直、非常讲原则的老同志,为了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意图,只能忍痛对主力部队开刀。

晋察冀野战部队共有九个纵队,精简裁撤之后,只剩下四个主力纵队。而且除了第一纵队仍保留三个旅的建制,其他三个纵队都执行二旅六团的编制。

经过一番精简,晋察冀复员了10万人。

不仅人数大幅减少,主力部队的编制也受到影响,一个纵队只有两个旅六个团,打起仗来一个作战单位无法集中足够强大的兵力。后来大同集宁战役之所以失利,主力部队人少、编制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这不是笔者胡乱猜测,官方出版的权威著作就是这样的观点。当代中国出版社的《聂荣臻传》,军事科学出版社的《晋察冀暨华北军区武装力量发展史》都持此观点。尤其是后者,书稿编写过程中聂荣臻元帅亲自过问,根据他老人家当年的真实想法,确定了出版物的表述。

这是聂帅实事求是、不粉饰功过的高风亮节。而我们从中看到的是,1946年初形势确实复杂,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清。

同样在复员整编中走了弯路的,还有新四军和山东军区。

1945年10月罗荣桓率山东部队挺进东北后,新四军部队北移,新四军军部与山东军区合并。陈毅兼任新四军军长和山东军区司令员,但由于他还兼任山东野战军司令员,主要负责作战指挥,军区工作、后方工作,主要由新四军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张云逸主管。

在执行复员指示时,山东军区做得也挺彻底挺到位,思路和晋察冀差不多,老弱病残不够裁,就朝主力部队开刀。

山东野战军原有十个纵队,注意,这时的纵队与后来华东野战军时期两三万人的大纵队不是一个概念,这时的纵队比师略大,约一万四千人。十个纵队共计14.9万人。

张云逸与聂帅类似,也是一位高度讲政治、高度讲原则、贯彻中央命令从不打折扣的人。据他讲,停战命令公布后,以为国内从此进入和平局面,故将再次动员参军充实部队之计划停止。

张云逸召集各纵队及二级军区的首长们开会,传达中央指示精神,遭到各主力部队首长强烈反对,认为国民党军主力集结津浦线两侧,丝毫没有罢战言和的意思,我们怎么能自缚手脚、自减力量呢?

粟裕有没有参加这次会议,我们不得而知。但华中部队此时仍隶属于新四军帐下,接受新四军关于复员的命令是天经地义的。粟裕是华中野战军的主帅,他的表态至关重要,但相关文献并没有找到直接的材料。那么粟裕究竟是什么态度呢?这个容待后文再讲。

山东方面的反应很大,有些脾气比较直的军区司令,不顾中央主导和平的口径,当场质疑说,和平恐难巩固。

张云逸一再劝说,终于达成决定,进行大规模的主力部队复员。

复员数量相当大。

十个主力纵队裁减后整编为四个纵队,主力部队从14.9万人变为5.3万人,当然,这9.6万人并非全部复员、转业,有一部分改编加入到地方武装中。

但地方武装也在进行大面积的复员整编,原有10万地方武装复员达7万人。

各方面数据统一计算后,张云逸代表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向中央报告了一个数据:武装力量共计复员106186名。

……

与晋察冀军区几乎一样。

笔者由此推断,很有可能1946年3月,中央军委召集各大军区首长在延安开会,直接商定精简方案时,张云逸极有可能与晋察冀军区参谋长唐延杰通了气,两家定下差不多的复员数额。

当时聂荣臻在前线坐镇,派唐延杰参会。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张云逸》记载,1946年2月张云逸赴延安,正好此时参加了会议。后来之所以决心这么大,力度这么大,估计就是面受伟人命令,故决心执行到底。

大规模复员带来的后果,山东与晋察冀也惊人的相似。

陈毅只在津浦路战役中取得过一段时间优势,国民党军调集重兵发动全面进攻,山东部队很快陷入全面被动。一方面山东境内国军发动东西对进,打通了胶济线,另一方面薛岳指挥大军进逼鲁南,把山东部队打得首尾不能相顾。

张云逸坐镇临沂,国民党军内外线夹击,有进逼临沂之势,陈毅攻打泗县前夕本来要调叶飞纵队南下,但张云逸手中无兵,中途向陈毅请示,把叶纵留在临沂附近。

陈毅捉襟见肘,无兵可用,只好把叶纵留下。后来打泗县战斗失利,陈毅背负很大失利责任。大家反思泗县之失,固然桂军172师战斗力较顽强是重要原因,但陈毅手中兵力不足也不能忽视。当时陈毅只有19个团的兵力,约摸两个多纵队。

试想,如果山东野战军有十个纵队的强大兵力,纵使桂军再能打,区区一个师的兵力,我军集中四五个纵队的兵力,泗县外围地形再不好,怎么着也拿下了。

再进一步讲。

如果山东部队始终保持十四、五万的野战军主力,极有可能顶得住国军全面进攻。华中部队可不必北援,苏中可以乘粟裕七战七捷之威巩固下来。这将是多大的主动权!

四、华中巧计藏兵

新四军军部传达精简部队命令后,华中部队领到了5万人的复员定额。

华中部队也进行了讨论。毫无例外,各部队主要负责人都不想裁。

华中面临的生存压力比山东还要大,国民党从南京往前线调部队易如反掌。敌重兵近在密迩,我却自削手脚,与取死无异。

但上级命令还得执行,怎么办?

粟裕想出一套办法。别看粟裕大将是一位秉性纯良的忠直仁恕之士,做人做事从来不会耍花枪 ,但涉及关键核心问题,他头脑之敏锐、应对之敏捷,绝对出人意料。

华中军区召开会议,讨论如何执行复和同政策。粟裕上来先搬出一句厉害的话:“毛主席作出过重要指示,人民的武装,一支枪、一粒子弹都要保存。”执行复员的指示,必须要从这个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华中军区司令员是张鼎丞,他不怎么发表意见,基本上听粟裕怎么说。至于内情,大家应该都明白,华中军区成立之时,中央有意让粟裕当军区兼野战军司令员,但粟裕考虑到张鼎丞资历比他老,两次坚决上书,硬是把司令让给了张鼎丞。这是军史上一大佳话。

大家也都把眼光投向粟裕,是要保存,但怎么个保存法?你得拿出具体的措施。

粟裕提出一个办法,国民党军也在整编精简,但是他们怎么精简的大家都知道,他们的整编师不比军弱,指挥更简便,人员更充实,武器装备也更好。

敌人能这样做,为什么我们不能!

粟裕这样一说,大家心里都乐开了花。这话大家心里都有数,但公然说出来,不敢啊!粟裕为了全军大计,担了这样一个名声,豁出去了。但他是解放事业豁出去的,计公而忘私,多么可敬可爱的粟大将。

具体这样办。

原来华中野战军只有4个纵队的主力军,粟裕把其中两个纵队“降格”成为两个师,另外再从地方武装中升级几个团,变成一个纵队。

这样,华中野战军主力从原来的4个纵队变成2个师加3个纵队。

“降格”为什么打引号呢?纵队实在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单位,抗战早期纵队架子很大,几乎与八路军一个主力师的级别相当。但因为这种建制没有固定的编组方式,古今中外的轻步兵都没有,所以可以任意加减。华中野战军的纵队,为了指挥方便而设,也为日后扩容方便,把原来的师改成纵队,但是实力比较少,还没有新四军原来的一个师人多。

粟裕表面上把纵队降成师,实际上是增加了兵员规模。

原来的4个纵队只有4万多人。而整编后,2个师加3个纵队,达到6万人……

主力部队不降反增。

但是还有一个顾虑,不管用纵队还是用师,基本作战单位仍然是团啊!如果团级单位增多了,一样会贻人口实。粟裕的办法是,团级单位不多扩,但每团的兵员,由原来的2000人充实到3000人。

4万变6万,团的数量没增,兵员悄悄增加了。

与此同时,民兵武装也改名换姓,表面上脱下军装,改成民兵参战团,人数大约有2万余人。但不在正规武装力量名单中。

这可比国民党军整编师务实高明的多。

那么,5万的复员定额从哪出呢?

粟裕的办法是,大量裁撤合并二级军区,华中军区的一至六共6个分区全部撤销。同时减少县乡民兵,勉强凑齐了5万复员定额。说的容易,大家可知其中的难处?

军区是组建野战部队的根基所在,大量地方武装都是由军区组织编练的。

那粟裕这么做岂不是弄巧成拙,自削根基吗?非也。各分区虽然撤销,但粟裕与张鼎丞商量,撤掉的军区,由各纵队、师兼任,也就是说野战军要担负起一部分征兵练兵的任务。

粟裕、张鼎丞把整编方案报到军部、中央和北平军调处,不知新四军军部和北平军调处有没有看出来,伟人肯定看出来猫腻所在了,也肯定察觉到了粟裕的良苦用心,所以并没有点破 。

伟人来了个装糊涂,复电只有八个字:同意寅巧整编计划。

寅巧是当时电文指代时间的代字。

几个月后,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军12个整编师杀进苏中。粟裕尽起精兵与之周旋,以弱胜强,七战七胜。

若非粟裕预先伏下这数万精兵,何来七战七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粟裕评价华野头等主力,王必成六纵不在列,皮定均日记说得很明白
解放战争期间,华东野战军各个阶段的变迁,以及最高指挥官
国共和谈期间中共裁军多少?聂荣臻太乐观裁去一半,粟裕越裁越多
华东野战军的组建历史
高邮和陇海路东段之战
山东打的稀碎,锅不能陈毅背,一个细节可见华东部队有重大隐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