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元梁”:一个家族的数百年荣光
   一
   大凡每个人,都有一种难以割舍家族情怀。就像这次,我的一个朋友梁剑文回乡下,竟要拉我一把,前往他老家作客,那里差不多就是一个废弃了的庄园。但我从遗留的残垣断壁中仍依稀看出,当年整座庄园被厚厚的围墻包围,俨然一个整体。房屋高大,通道宽敞,九九连环,座座相连……仿佛经历了岁月无尽沧桑以及无限荣光。
   那个庄园位于北流市新荣镇,居住着大元自然村梁氏家族500余口人,为北流市“东平梁”始祖梁遗的后裔,俗称“大元梁”。梁遗是河南人,宋进士,历官正议大夫,出为广西提刑按察使,辞官后侨寓北流。
   “东平梁”23世孙,朝廷授封的武将军梁庭英,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搬迁到大元,育振宫、振官二子。此后,子孙几代披荆斩棘,栉风沐雨,艰苦创业,逐渐经营起一个占地500余亩的大庄园。
   “大元梁”发迹之初,正值清乾嘉之交,应该也算封建朝代北流市经济文化最繁盛时期。当时,北流市涌现出两大超级巨富——“南李北梁”,南部有扶来的李有家族,食田万顷,牛羊满坡,日行不止,鸦飞不过。田租资产逾万石,遍及粤西南。而北部,就是新荣大元的梁庭英家族。
   比起李由,梁庭英更有值得骄傲的资本。除财富足可与他分庭抗礼并过犹而无不及外,他的良好口碑更值后人津津乐道。据悉,梁庭英入籍大元不久,在“大元梁”今址盖了一间茅屋养猪。不料有一天,一头猪越栏偷吃别人的庄稼,被不慎打死。他又不好发火,转念一想,不如做个顺水人情,邀对方合家过来饱吃一顿。对方觉得他为人仗义,而且厚道,便很慷慨地同意他在这里经营,大力发展农桑养殖。
   初来乍到的梁庭英,于当时的北流,也算得上响当当的富户。经过努力发展种养业,传至第二、第三代,有了更多原始积累,便开办收银铸锡加工业,随后,在方圆500余亩的闲置地上建起了“大元梁”庄园。
   整座庄园,有典型的岭南庭院式园林,秀美的山水村落风光。前后一门进入,一门出来,四角设有坚固的炮楼,显得巍峨雄伟。高大的古屋门额上,满是贺赠的封匾,花式各异、琳琅满目,堪称是一个天然的地方博物馆。
   嘉庆十五年(1810),“大元梁”先辈日渐发达,于庄园四周筑起厚1米,周长2里的坚固围墻。此后他们继续购田置地,转租给农民耕种。与此同时涉足航运业。开始经营码头、商号和店铺。
   至清嘉庆、道光之交, “大元梁”达到鼎盛时期,几乎收购了容北两县交界附近乡镇80%的田产。在贵县、梧州等地拥有港口、码头乃至船舶,成为年租石逾万担,资产逾亿的富甲一方、声名远扬的大家族。
   二
   “大元梁”先辈以勤奋创业为荣。嘉庆七年(1802),梁庭英捐资在振新村建起一座石拱桥,该桥长12米,宽5米,高10米,建筑艺术堪称一绝,历经200多年风雨和多次地震,至今完好无损。当地史料记牛和ビ⒅诱窆⒄窆伲璩鍪角蛲诘拦舛辏�1842),铺设了一条从大元到北流城区长25公里,宽2米红石板路,该工程至道光二十三年(1845)完工,历时三年整,从而打通了北流北部一条交通大动脉。同治四年(1865),振宫、振官兄弟,又捐出数百万铜钱,在村东南建起一座长150多米,高15米拦河大陂坝,并筑起河堤,连绵10余里。这座陂坝如今还灌溉万亩农田。
   “大元梁”发迹之后,为了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大元先辈召集族中子弟,商议在大元西面设置圩市,有米店,茶馆、旅馆,日用品商店,还有农副产品行,熟食餐行,三鸟行,杂技行以及医疗诊所等,每天赶圩达数千人之多。该村还有两大特点:一是天天是圩日;二是不管刮风下雨,熟食餐行、菜行、一律交易完毕,甚是热闹。《北流文史》记载:咸丰十年(1860),“大元梁”先辈在当地铸造大元码币,此银币仅限在木根圩使用。
   也正是这一年的10月6日,一个中国人民永远无法忘记的耻辱日子,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与此同时,在偏僻的岭南一隅,为了维护当地治安,“大元梁” 成立地方团练组织(后改保安民团),配备有枪支、大炮,担负着保境安民重任。如今的庄园内,还能看见四角炮楼和设置的炮座。
   清咸丰、同治年间,依旧是“大元梁”家族的繁盛时期,每年请长短工多达数百人,分散到“大元梁” 在北流、容县、梧州等地的耕作及收租。此外,还有部分派往贵县、梧州等地经营的码头管理及货物装卸等。
   三
   说起“大元梁”家族发家轨迹,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梁乃宣。梁乃宣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出生,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 1925年起接管祖业,带领族中子弟,奋力拼搏,广拓产业领域,生意由原来的桂东南,做到广东及江浙一带。梁乃宣也在容县、北流、玉林、梧州等地拥有大量的田产和租石,还有汽车数辆,货船数艘。他当之无愧成为桂东南有名的大财主、大商家。
   北流东平梁氏族谱记载,民国起,梁乃宣创下年逾租石2万担的纪录。而 “大元梁”亦突破性地创下租石5万担的纪录。除梁乃宣外,“大元梁” 逾千租有3人,800租有4人,200租多达10余人。除此之外,“大元梁”还拥有共用租石6千多担。
   晚清乃至民国时期,在中华民族处于內忧外患、江河日下的大背景下,“大元梁”家族仍长盛不衰,这与他们重视文化教育和崇尚宗族家风有关。光绪十八年(1892),“大元梁” 于北流城区大成殿对面(现教育局旧址)建立大元行馆,凡是一里和二里(今民安、新荣)的梁氏族人出入城区办事、经商,或在外的梁氏族人返乡里,途经北流,行馆可为免费提供食宿之便。还为升学有望的大元学子负责筹资赞助。
   1940年,“大元梁”家族在庄园的花厅创办大元学堂,高薪聘请老师,为本族子弟及部分外姓学子授业。同年8月,在“东平梁”后裔,国民党军长梁朝玑的发动下,“大元梁” 26世孙梁善祥等人积极响应,带头捐款捐物创建三育中学。“大元梁”子弟捐款总额超三分之二以上。
   “大元梁”先辈入籍大元始,每年均邀请外地戏班(粤剧、民戏、木偶戏)到来公演,演出多达数月,少则十余天,吸引两县三乡十八村群众前来观看。
   “大元梁”虽历代富足,却以济世助人为乐,不忘贫困乡亲,每逢灾荒年月,施粥捐物,救济灾民无数。北流东平梁氏族谱记载: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旱灾,数千万人流离失所,“大元梁”开仓赈灾,在梧州、容县、北流等地设点施饭赠粥,每点数十里乡民闻讯赶来,帮助数万灾民度过了饥饿难关。1945年,北流天发大旱,农作物大部分失收,27世孙梁曾荣,赈济饥民,施粥数日,获乡民颂扬。
   民国时期,曾在北流农民讲习所当教官,后参加广州起义,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梁乃全,曾捐出巨资修复北流城。
   综观“大元梁”,200余年来,这里民风淳朴,人才辈出,彰显延绵不衰的文脉风水。如今它的子孙大部分都迁到外面定居,即使仍有一些在坚守自己赖以生存家园,但显然它的社会地位已一度沉寂,风光不再,但这个家族封建朝代延续的数百年辉煌,仍然在人们心中,是岭南夜空掠过那道最亮丽的光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陆宠廷
永乐大典(明)解縉 卷二三三八
玉林市荔枝根梁氏分布
庄园大宅春日游
家族的荣光
邹氏家族荣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