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存、世界与空间: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初探 | 先导讲座文字稿(上)
userphoto

2023.02.23 湖北

关注

3月9日熙屿《现代西方哲学》研学坊即将开启。本文为其先导讲座文字稿第一部分。二十世纪上半叶欧陆哲学的一股主要哲学思潮是存在主义,其代表人物就是德国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本次讲座主要围绕着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分析、生存与世界的问题来展开。

OUTLINE
§1.现代性危急与虚无主义 
§2.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 
§3.人的生存:此在
§4.在世界之中存在

生存、世界与空间: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初探(上)

讲师:冷欣

海德格尔的问题意识,也就是所谓的虚无主义。海德格尔思想一个核心的思考就是存在问题。这是他一以贯之的。他从早期的存在主义哲学直到晚期思想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即存在的问题。

在他前期的思想中,海德格尔主要讨论“此在”与“存在”的关系,以及“此在”的基本生存论结构,可表述为“在世界之中存在”。本次讲座主要围绕着生存与世界来展开。其代表作《存在与空间》的前半部分,“在世界之中存在”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即世界的问题。

01

海德格尔的问题意识:现代性危机与虚无主

从19世纪晚期以降到20世纪,现代西方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有着在研究问题、研究径路和研究方法上根本的不同,我们称作现代西方哲学的两个转向:

第一个转向是向着生活世界的转向,或者我们可以说是从近代主体哲学,到生活世界,到生存/生命哲学的一个转向。这里面的代表人物包括现代西方哲学的创始人叔本华、尼采、狄尔泰、海德格尔、晚期的胡塞尔、法国现象学里面列维纳斯,这些人都代表了这一股转向。

第二个转向就是语言学的转向,主要是以英美分析哲学、语言哲学为代表,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我们会着重讲到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分析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以维特根斯坦前期和后期的思想为代表。

纵观现代西方哲学的第一股转向,就是由主体哲学向生命/生活世界、生存问题的转向,也可以称为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欧陆哲学;而第二股语言学的转向是以英美分析哲学为代表。两者是不同的。欧陆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实际上就是关注现代性的危机。

现代文明的滥觞启蒙运动有三个原则:


第一个是主体性的原则,所谓的主体性就是坚持人类理性的自我立法。在康德哲学中,他认为实践理性——自由意志,实际上是一种理性的反思和批判的精神,自身为自身的存在和行动提供依据和理由。整个西方近代文明正是沿着理性设计的进程走到了现代文明,这是第一个核心原则。

第二个是理性的原则,个人结成合理的和正当的社会。第二个原则也叫正当性原则。这是以卢梭、霍布斯、洛克、马克思等,提出的社会理论或政治哲学,是以社会契约、主权在民为代表。

第三个是到19世纪以降开始形成的历史进步主义。这种历史进步主义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在黑格尔的思想中,达到了高峰。


西方近代思想就是按照这样一条文明的路径往前走到了现代。人类对理性、对社会进步、对人类历史的未来都抱有普遍的信心,但是两次世界大战惊醒了西方人,尤其是西方这些思想家的梦境。他们认为我们所谓的现代文明陷入了一种危机。这种危机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尤其欧陆哲学的内部都关注这一问题

这种现代性危机的一个核心精神是什么呢?按照海德格尔的诊断,这个现代性危机的核心精神就是虚无。当然,这问题是由尼采提出来的。那么,虚无主义是什么呢?就是上帝死了。上帝对于西方人来说,意味着是超感性的理念世界的集合。上帝死了意味着是“赋予存在者整体意义世界的坍塌”,这就是现代性危机。在海德格尔看来是虚无主义。 

● 虚无主义 

海德格尔是如何回应虚无主义的呢?他的哲学甚至将虚无主义推向了一个历史的更高峰,这是他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我们在这次专题中主要围绕着海氏前期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来看他的存在主义哲学。依据加达默尔的一个评价,他认为海德格尔对现代性危机的本质,乃至西方文明的内在冲突,有着清晰的洞见。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恰恰就是这样一种现代性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哲学。他清晰地描述了我们现代人的生存体验。当然,在海德格尔看来,他认为现代性危机不仅仅是现代的生存体验,他进而把这个问题回溯到一个根本的存在问题上。

我们知道西方近代哲学的核心可以称之为主体哲学、意识哲学,或者是一种内在性的哲学,也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启蒙运动第一个原则——主体性原则。西方近代哲学以降,笛卡尔提出的形而上学的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条基本原则就是我思故我在,第二个是上帝存在,第三个是外部世界存在。

他认为这是形而上学的基本原理。所以,西方近代哲学是将人类的心灵构建为有序的这样一种形式性的主体。这种心灵/自我意识,它本身是有序的、有秩序的。比如:康德提出的我们感性中的纯粹形式实践和空间,我们知性中的纯粹形式范畴,我们理性中的纯粹概念。关于上帝的存在问题,在康德那里是属于理性的纯粹概念,是纯粹理念。

西方近代是将心灵这个主体确定为宇宙的中心,然后在这一阿基米德的起点上来建构整个世界。而海德格尔对于这样一种径路,这样一种主体性的转向,是不满的。他要清算笛卡尔以降的西方近代哲学,他要清算两千年来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也就是他认为传统的西方哲学、传统西方形而上学——当然是以巴门尼德为开端,巴门尼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降——这样一种传统的西方哲学是忽视了存在的问题,对存在问题的遗忘!

海德格尔认为这是西方文明发展到虚无主义的一个根源,所以他跟尼采的诊断,跟我们今天一般人谈虚无、丧文化或者没有意义都不一样,他所谈论的虚无主义,是西方形而上学的痼疾。可以说海德格尔的野心很大,他是要重启存在的问题。那么,他怎么重提存在问题呢?

02

海德格尔存在的问题

存在,英文的“to be”,德文的“Sein”,希腊文的“einai”,在海德格尔看来,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在我们理解一个事物的本质属性时,我们已经有着对存在的先行理解了,比如:这里有一个杯子,“有”先行于杯子这一本质和概念的理解。

第二,存在不像一个概念,不像一个范畴。存在不跟“人”这个概念一样,不跟原因与结果这些范畴一样。

第三,存在不可定义,但是它却是自明的,不是不可领会的。

海德格尔一生的哲学都是要追问存在,追问存在这个问题如何向我们显露出来。海德格尔思想前期的一个核心,就是通过探特殊的存在者,实际上也就是人的存在,来探讨存在。所以他整个《存在与时间》也叫作基础存在论,通过探究人的存在,来重新打探存在的意义。

在众多的存在者中,他为什么要单独把人圈出来呢?为什么要专门来探究一个人的存在呢?核心就是因为人总是要关心存在,人总是要关切存在的意义。

今天同学们来听哲学讲座,其实不仅仅是说我爱智慧,我要学习。你选择一门哲学课,这本身就是同学们对自身存在的意义问题的一种探究。我们也可以说在康德哲学以后,哲学确实是有一种人类学的倾向。因为康德认为,人必须回答三个问题:


第一,我能够知道什么?这是个知识论问题。关于知识,康德提出这意味着知识是有界限的,也就是我能够,但能够也意味着不能够。所以,关于上帝存在的问题在康德那里,不是一个知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哲学的问题。

第二,我应当做什么?这是实践道德哲学。

第三,我可以相信什么?这就是信,是希望。

这三个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人是什么的问题。所以自康德哲学以降,这实际上都是人是什么的问题,尤其今天我们通过各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不断丰富着对人的理解。比如:在经济学中,我们把人理解为两个基本前提:1.人是自私的存在,人必须自私,必须利己,人不利己就不会有经济行为、私有制。2.人类社会要有真正的经济生活,还得要分工合作。人是能够会合作的动物。又比如:达尔文把人理解成猴子,此外,在社会科学、生物学诸多领域都对人有这样或那样的理解。

海德格尔批评了这些现代科学对人的理解。这些理解他都不满意,他之所以不满意,是因为倘若以这种现代科学来理解人,把人还原为多巴胺,还原为力比多,还原为本能、欲望,他认为这些思想实际上是把人降格了。这时候人就被当做一种可以被计算的、被预估的对象和工具。我们今天也有一个流行语,将人称为工具人,把人当做一种工具,当做一种可被计算的对象,这就忽略了人的真实存在。

所以他说,“诸种科学都是人的活动,都包含有人的存在方式,但是这诸种科学研究,并不是存在者唯一可能的方式。” 更根本上,他认为这不是对人的最切近的可能存在方式,也就是不能直指人心,不能直接的击中。

这种对科学的追捧态度把人当成可计算、可被利用的工具和对象,甚至在这个意义上,他批判人道主义,他说人道主义把人只当成实现某种价值的工具。他说,这背后实际上就是对人的降格。

在《存在与时间》中,他对人的描述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如果概括来讲的话:


第一,人是可能性的存在,生存的核心就是可能性。

第二,人是有限性的存在。

第三,人是终末性的存在。

第四,人是两可性的存在,是不确定的。你以为我活着,但很多时候我感觉我已经死了。


海德格尔后来就解释,在日常生活中,你出来与你照面的那个根本不是你的自我,就是常人此在。大家怎么生活,我就是什么生活。大家怎么读书,我就怎么读书。大家怎么看报纸,我就怎么看报纸。所以,整个《存在与时间》是通过揭示人的基本存在状况,进而来探究存在的意义。这是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总进路。

- to be countinued-


Note:本文为《现代西方哲学》先导讲座“生存、世界与空间: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初探”第一部分文字稿



本次先导讲座回放

  



 
现代 西方哲学


第一讲预计39日 (满40人开班)

每周四晚7:30见 

本次学坊讲授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包括现象学与诠释学、存在主义哲学、分析哲学、当代法国哲学等主题。将梳理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概念、思想演变,提升学员的理论素养,训练哲学思维能力。


导师:冷欣

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现代西方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哲学,国际学术期刊Religions(A&HCI)客座编辑。


代表性著述有:

《启示与历史》(台北:2015年)

《列维纳斯论罪责问题》(《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A&HCI,2020年)

《论列维纳斯的居所概念》(《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A&HCI,2016年)

《时间与他者:对早期列维纳斯时间观的一次考察》(2022年);

“Martin Heidegger on Primordial Christian Life Experience: A Phenomenological Theological Perspective”(Religions 2022)

译著有:

《今日如何读新约》(上海:2011年)

《科学与宗教:二十一世纪的对话》(上海:2008年)

主持“现象学视野下的宗教与超越问题研究”、“二十世纪三一上帝论复兴与展望研究”、“人是什么”、“圣言与人言”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福柯:戴面具的哲学家 | 通识读本
筑土为坛 | 后现代:走向“多元”的现代性
哲学系列微课 | 电影与哲学
张志伟的海德格尔研究阅读和思考笔记
徐戬 | 形上之道与文质之辨 ——评刘小枫的《海德格尔与中国》
后现代与虚无主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