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敢用巴豆?试试打粉外用,也可收奇效
userphoto

2023.02.15 河南

关注
中医书友会
第3426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巴豆作为一味药性丰富的中药材,其功效与作用对治疗寒冷积便秘,腹满胀痛,水肿腹满,气急喘促等症状有奇效。然而,内服用量颇难恰到适度,临床未免出现偏盛与毒副之弊,而外用较为稳妥。让我们一起学习以下三则医案中巴豆外治急症的应用。

 

巴豆在急症中外治撷要
作者/董国良

巴豆性猛刚雄,峻用有祛病之功,微用有调中之妙。然而,内服用量颇难恰到适度,临床未免出现偏盛与毒副之弊,稍有不慎则贻害非浅。鉴此,在能够以相应疗效的同时,尽可能寻求外治疗法为妥。

《本草纲目》云:“巴豆生猛熟缓,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是可升可降药也”。又如《本经逢源》对巴豆性能指出“其性峻烈,有破血排脓,攻痰逐水之力,宜随症轻重而施,生用则峻攻,熟用则温利,去油用霜,则推陈致新,随症之缓急,而施反正之怡”。诸多文献论述了巴豆药用的神奇功效。

然而,巴豆温热毒甚,含巴豆油酸、巴豆甙、生物碱等毒素成分,禀阳刚雄猛之性。内服量颇难恰到好处,临床不免出现偏盛与毒副之弊。对老羸衰弱病患,用之则祸不旋踵,鉴此,临床唯有向外治着手。



图片来自大家中医app

清名医吴尚先教戒“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他高度地概括了内外用药规律和灵活多变的运用法则。

余深得其旨,将巴豆入药外治,运用在急症中效验卓著,兹撷选出病案三则简述如下。

  • 案一:吹入咽喉3次,吐出喉间痰团

徐某,女,56岁。患哮喘病20余年,常咽痒干咳,气粗喘息无时不有,一遇风寒即哮喘发作,若表症解除哮症亦随之减退。中秋节期间过食油腻之品,随即咽喉肿痛并发哮喘。全身发热恶寒,服西药症不减反增,咽喉间有异物阻塞。

1991年9月25日,其夫搀送经本诊所要求取出异物。症见气粗喘息、喉鸣如水鸡叫、呼吸困难、吞咽障碍、语言难出、咽喉粘膜红赤肿胀,查无异物。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一派肺胃热盛、痰涎壅滞之象。

临床诊断为:哮喘(痰热阻肺型)

予以巴豆仁(炒)5克,胆矾4克,硼砂(炒)10克,冰片3克。共研极细粉末,吹入咽喉少许,每隔1小时吹用1次。

用药2次即频频欲呕,吹用3次豁然一吐,喉间痰团应声而出。见其中一痰核紫黄粘稠,用脚擦之中心柔韧干结。经呕吐后诸症消失,吞咽无碍,气道舒畅,病乃转险为夷。

但喉痛感减而未尽,再以药末吹用4天,日行3次,药尽病愈。再巩固性用药6天,哮症悉除,至今2年余未见复发。

  • 按:

由风寒与过食燥咸之品而诱发本病,正如何梦瑶《医碥》说:“食味酸咸太过,渗透气管,痰入结聚,一遇风寒气郁痰壅即发”。指出了外邪饮食为酿成热痰之因。

本病每因受内热煎熬津液、痰饮内伏,交固于肺门喉间形成窠臼,甚则阻塞气道而窒息。此时当涌吐顽痰以开畅气道为急,治则化疾催吐、消肿利咽。

方中以胆矾为君,其性寒收敛上行,为催吐热痰之要药。佐药巴豆性热,取其宣通开窍、攻痰逐水之长,其热毒受诸寒凉药制约而不致有贻害之患。冰片、硼砂清热痰,消肿定痛,为治疗咽喉口腔、痰饮致病之首选药物。全方寒温并用,峻攻顽痰,证治合一,如鼓应桴、速奏截关夺门之功。

  • 案二:脐外敷治半日20余次的泄泻

阙某,男,38岁,1992年4月20日诊。几天前患有感冒腹泻,上山砍柴续遭雨淋,是夜壮热头痛、腹痛剧烈、下痢十余次,脓血相兼,口渴烦躁,通宵不能入睡。

翌日病变沉重卧床不起,其妻邀余诊治。诊见患者高热神昏,寒战呕吐,小便秘涩,半天时间下痢20余次。舌红绛、舌苔黄燥,脉大而数,临床诊断为疫毒痢。

急取巴豆仁4克,乌梅6克,吴萸4克,黄连8克,木香5克,共烘干研成细末。鲜马齿苋30克(干者10克),与药末和匀加黄酒共捣成糊。将药糊捏成圆饼敷贴脐中、绷带包扎固定。

再以黄酒洒湿脐部绷带,熨斗置脐中绷带上熨烙,以不烫伤皮肤为宜,干后洒湿再熨,药糊保持潮润。熨烙1小时许,腹痛即明显缓和,遂停止熨烙,药糊仍系紧脐中,日换1次。辅以大剂生脉汤加葛根、附片煎汤饮,以回阳固脱、益气养阴相济。

内外用药1天,腹痛平息,小便通畅,下痢次数锐减,病即转险为安。定当霍然。

治疗3天后,患者容光焕发,脉转缓滑。肛门稍有灼痛感,余症基本消除。遂免予内服,不用熨烙。继投药糊2天量敷贴脐中,从此病无复发。

  • 按:

疫毒痢病发暴急,伤入肠胃,搏结气血,其火热炽盛,每易陷入心包而导致气阴欲脱之危候,临床务必全力以赴内外兼施。外治敷脐药糊,在急症中加以熨烙,有利于药物蒸发,经神阙穴从速穿透弥散而被内脏吸收,在病变部位立即发挥药物的直接治疗作用,即为外治中脐疗法与熨烙法的结合运用。

在一般情况下,腹痛下痢仅以外治足能臻妙。药糊中巴豆与乌梅,性味酸温,止痢断疟每有速效,为久疟久泻痢之要药。吴萸、木香辛温,暖脾胃而散寒邪,行滞气而解热毒。辅以黄连,马齿苋酸苦寒凉之性治热痢脓血之症。全方主辅相佐,阴阳互济,颇得制方之妙。

  • 案三:治疗12岁男孩久不愈的颜面疔疮

王某,男,12岁。右唇角生一粟粒样小疖,麻痒相兼。翌日病趋恶化,发热恶寒,局部焮赤暴肿疼痛。急往县城某医院诊治,该院诊断为颜面疔,手术切开疮面无脓液,流出紫暗血水。西医使用抗生素、激素类药物,结合输液等多项治疗,症不减反增,唇嘴、头面、眉额俱肿,疮顶切口灼热干结,患儿高热烦渴、恶心头痛、饭食不进、症趋走黄危候。

其父邀余前往诊治,遂予巴豆仁(烘干)、蟾酥各等份共研细末、搽疮顶切口内,膏药盖贴,6小时后溃口分泌物外泄。

翌日换药,脓液稠厚如浆从溃口流出,全身诸症随之缓解。

用药3次,脓头、腐肉随膏药拔出,疮内脓液绵绵外流,局部肿痛急速消退,全身症状悉除,此期外用药改用五五丹撒布疮面提脓生新,4天后溃口愈合。

  • 按:

疔发于颜面者,在火热炽盛,毒邪猛势阶段,如疮口处理不当,或以针挑刺,或用手挤压,或过早切开疮口,都能扰动疮内邪毒狂行,可使毒液走散而侵灼营血,内攻脏腑以导致走黄险症。

巴豆、蟾酥二药合伍为末外搽疮口,具有祛腐排脓,攻毒散肿、破血通窍、加速腐脱脓泄的效应。它能在疔疮趋于走黄的危急症候中,用药1次可使病邪局限,用药2次则脱险向愈,用药3次即获祛病之功,实为外科临症之必备良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巴豆打粉外用,治怪病,重病效果出奇的好
泻药之王“巴豆” 临床有妙用
倪海厦——神农本草经笔记(一五二)中经,雄黄
每日一学草药3:节节花
【名医经验】盱江名医梅启照论治喉症经验探析
3.泻下药.doc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