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雨沧桑时家庙——单邑时氏宗祠记

距今393年前,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一月初六日,单邑时氏家族会首时养性率时氏族众,距单县城东北方19公里处修建时氏祠堂,历时六年于崇祯八年(公元1635)十月朔四日方告落成。
时氏祠堂为单檐硬山式抬梁结构,面阔三间,坐北朝南,前檐辟廊施有木质花菱雀替,檐柱与墙之间施挑尖梁,青砖砌墙,青瓦覆顶钢叉云檐,五脊六兽,红漆木门,直棂木窗,外观古朴典雅庄重大气


大殿内北墙设祖神龛楼,供奉时氏得姓始、远祖、先祖灵牌。神龛左右立两根神柱,神龛前放一张朱红条几。前厦两根楹柱,大殿前设月台,月台前放一鼎铜香炉
时氏众亲倍感欣慰,遂立碑纪念,碑文由当朝名臣何应瑞撰文、朱廷焕篆额。两位朝中官员为何给一个偏僻小地方的家族宗祠撰文篆额呢?
时氏后人时致祥是明天启七年(1627)的贡生,与何应瑞是好友,他受众亲委托,登门拜访了何应瑞,请他为宗祠写碑文。

何应瑞是明大理寺丞“铁面御史何尔健之子,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中进士,先后历任户部主事、常州知府、河南参政、副都御史、工部尚书等职,在朝内享有较高的威望。也是当代著名教育家何思源,著名社会活动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的祖上。
1635年,何应瑞即将去粤西上任,时致祥来为他送行,请他为家族宗祠撰写一篇纪念碑文,何应瑞对时氏家族本来为单父望族的背景充满敬意,欣然应允,到达粤西后很快就完成文稿,邮寄给时致祥。
时致祥收到好友充满感情的撰文,既欣喜又激动,邀请在京任工部主事的老乡朱廷焕用篆体写下来。然后拓印在石碑上,由工匠雕刻完成,立在祠堂

朱廷焕是崇祯七年(1634年)甲戌科二甲进士,历任工部主事、庐州府及大名府知府、兵备副使等职,为人公正不阿,忠义仁勇,口碑极佳。
两位名臣联合为时氏宗祠撰文篆额的纪念碑,保存至今,见证了一段历史佳话。
此后,时氏分支陆续在家庙周围立村,以家庙为中心按照方位命村名,南有前小楼,有家庙后(时家庙),东有东平楼,西有西平楼,因此,民间有“先有家庙,后有村名”一说
时氏后人在三间大殿的基础上,陆续增建了中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大门楼一座,大门影璧墙一处筑围墙,栽松柏,立旗杆,经几代人传承,完成了一座庄重静谧的祠院落。

自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时本荣带领族人首次修家谱后,在六次修谱中都对家祠修缮一事做了详细记录。
康熙丙辰年三月(公元1676年),会首时元杰等时氏族人,对祖庙进行了修缮,加厚了墙壁、增高扩开了大门,使祖庙焕然一新。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时中礼等人修了门楼,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为重修家祠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时式敷为家祠建立了东西厢房各三间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时敦佑、时敦虔等人修缮宗祠碑
宗祠又称家庙、祠堂,宗祠制度产生于周代,兴盛于南宋,是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祠堂不仅是同族人祭祀祖先的场所,还是家族助学育才、宣讲学教礼法、讨论族中事务的场所。
中国自秦汉至民国,政权只设到县级,乡村靠宗族自治,维护着社会稳定。因此,宗祠在乡村象征着权威,是传统上的道德法庭,有违反族规者,就要在这里接受教育和处罚。
在当代,宗祠的积极作用体现在,帮助人们寻根问祖,缅怀祖先,传承家风,激励后人,增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
历经时代变迁、风雨侵蚀,我国北方留存下来的古祠堂少之又少。时氏祠是苏鲁豫皖边区现存的为数不多的古祠堂之一
时氏家族自古崇文尚武,宗祠建成后,在大殿内就设立了私塾学堂,族中子弟先后这里开蒙,接受教育,长大后参加科举考试,多人考取功名,在朝为官。宗祠内悬挂着巡务匾、进士匾,武进士、文进士两根功名旗杆立在大门前,荣耀乡里,为家族增添光彩。

《山东省科考名录》统计:明清两代,单县籍时氏考取功名重要人物就有十几个,如时为焕、时本荣、时式敷、时永劢等。
时为焕,单县曹马集人,康熙四十二年科武进士,因其臂力超群,武艺精通,忠于朝廷,被封为御前侍卫,常随康熙皇帝护驾巡游。曾任征西元帅,先后在西境反击战和平定叛乱中屡建战功,康熙皇帝赐黄绫马褂一件。康熙五十三在协防海务时,被水寇暗杀在巡海船上,盗走首级,以身殉职。康熙谥号靖海侯、昭勇将军

时本荣,单县时楼人,乾隆乙末进士,历任江西安福永新庐陵县知县,授文林郎,封儒林郎祖孙多代为官,造福祖时瑄,赠文林郎,江西安福县知县。时履方,庚午科举人。时式敷,嘉庆丁丑进士,官南城知县主修了道光《南城县志》。
福安县风俗刁悍,假借命令诈骗钱财,捏造缘由打架斗殴的整天不断,讼案堆积如山。时本荣到任后,奉公执法,秉烛审案,发现奸诈者依法处治。三年后街市祥和几乎无一讼案。福安县百姓敬佩时本荣居官清政,爱民如子,高举“铁面冰心”匾额,悬挂在公堂之上。
时庸劢单县人,晚清举人,音韵学家,清同治至光绪年间人,是著名金石学家吴式芬的弟子。一生悉心研究声学,广博众书自成己说。有《听古庐声学十书》《毛诗韵》《毛诗古韵贯》《离骚正韵》《嵩阳石阙考》等著作留存于世
时氏家族,自古人才辈出,在各个历史阶段,发挥了能量,多人功成名就,令人仰慕。
透过历史的尘埃,找寻时光的印迹,时氏家族的历史渊源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

据先秦典籍《世本》所载,时姓来源于子姓,商汤支庶之后。西周初,商王帝乙之子微子启被封于宋,后传位于其弟微仲衍。其后裔宋国大夫公子来,受封于时邑,子孙以邑为氏。
宋国大夫来的封地时邑位于鲁西南一块方圆不足50公里的地方山东单县一带。单县历史悠久,地处黄河岸边,草木丰盛,地势平坦,牛羊成群,远古时期就有部落生活在此,因舜帝的老师单卷居住得名单父。东周春秋初期,属宋国。
来就是时氏始祖其后代子孙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三千多年。
战国时期,时邑贤士时子受齐威王的邀请,到齐国稷下学宫教学,四十年后回到故乡时邑著书立说。时子博学,对墨家思想推崇备至,与孟子互相欣赏和尊重,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秦末乱世,单邑时氏八百壮丁助项羽,为保血脉,时桂受家族之命离开时邑,一路向西,隐居于陇西,此后,子孙后代在陇西繁衍生息。
魏晋之时,时氏后裔孙时浒,率二子时苗、时荷,自陇西迁至河北巨鹿定居。唐朝时期,从陇西和巨鹿迁往河南开封和江苏徐州的时氏繁衍兴盛,邻近陇西、巨鹿、陈留、彭城、古时邑的周边地区,如江苏、安徽、湖北、陕西、山西等地开始有时姓人迁入。


北宋末年,为逃避兵燹,单邑时氏不少族人或迁往山西山区避祸,或随宋王朝迁居江南,后人在江浙一带居住。
元末明初,中原地区受灾严重,人烟稀少,官府从山西往中原大批移民,山西时氏又复迁回单邑。
时姓是中国五千六百多个姓氏之一,其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在中国大地上生活的氏族,无论怎么演变都离不开脚下的土地,几千个姓氏,几百个民族,都是中华大地的子女。
一个家族或一个人,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起不到改变历史进程的作用,只有在发展中靠自身的拼搏精神努力生存,继而逐渐壮大。
时氏家族就像一棵大树一样,深深地扎根在中华大地上,不断吸收营养,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家族后代分布在祖国各地,人口数量越来越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时姓人口约67万,时姓发源地单县本地时氏人口达6万人,是全国时氏最多的县。
由于时代变迁和各方面的原因,造成大多数时氏后人不清楚家族姓氏渊源问及祖先在何处,只知道山西洪洞老鸹窝。今天的他们只有在家族祠堂内,追寻祖先留下的历史痕迹,感受那一段段历史记忆。


在人们的记忆中,每到年关来临,时氏族人都来到,举行庄严隆重的祭祖仪式各门长幼有序,恭敬站立,鞭炮齐鸣,香炉袅袅。祭祖仪式一直延续到“文革”时期被迫停止。
旧时,每年的春分时节,人们都在时氏家祠东侧搭戏台,请戏班唱大戏,附近各村的百姓挤满了祠堂大院,锣鼓喧嚣,非常热闹。每次唱大戏,家族会首都要派维持秩序,如不守家法族规的族人,当即拉出人群,用家法棍杖打。
时氏祠是菏泽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湖西地区红色革命,见证了波澜壮阔的湖西革命历史
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一些老人的离世,红色记忆越来越淡化了。但时家庙旧址的存在,提醒着今天的人们,革命烈火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熊熊燃烧。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时氏祠堂一度成为湖西党政机关办公驻地及抗日前线指挥所,在烽火烟云的岁月里发挥了存在价值。
193710月起,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中共鲁西南工委、苏鲁豫皖特委、湖西地委机关及党的领导人罗荣桓、郭洪涛、潘复生、李贞乾、郭影秋等均在时家庙召开多次会议。
1941823日,湖西地区中共曹芳工委和曹芳抗日办事处(县级)在时家庙召开成立大会,李克任书记,梁步庭任宣传部长,办公地设在时氏祠堂西厢房。
抗战期间,八路军115师教导4旅九团、十团、十一团先后把作战指挥部设在时氏祠堂。
194212月,日军集结万余日伪军对湖西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为保存实力,党政机关从时家庙转移。
“扫荡”之后,日军增派伪军,在湖西中心区安设多个据点,把时氏祠堂院墙和西配房全部拆除,建筑材料都拉到张堂、王寨、枣庄集等村修建了碉堡。
十几代时氏族人用心血建成的家祠,历经三百多年无恙,却被日军毁于一旦。
国家危在旦夕,人民流离失所,中华热血男儿纷纷加入抗日队伍,报国杀敌。
单邑时氏涌现出时代、时思文、时念好、时念畴、时维来、时庸合等一批党政军模范人物,先后有66位时氏后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为国捐躯,他们的英名被镌刻在单县湖西革命烈士纪念碑上。

解放后,当年参军入伍的时氏人,有的解甲归田,有的参加了工作,在各条战线上为国家作贡献。
历史赋予了时氏祠堂鲜明的红色文化底色,时氏祠堂是金曹县抗日县政府驻地之一,也是湖西区单县县委南下干部集结动员出发地,在这里成立了第一支中国新民主义青年团单县支部。
1941年,湖西地委在时家庙祠堂大院内,成立了抗日小学。1943年,为中共金曹县委抗日完小驻地。解放后,改为时家庙完小,祠堂大殿仍作教室,中殿为教师办公室增盖多间校舍,紧挨大殿西侧两间草房为学校厨房,西边一排草房往南直到大门口,全部为小学教室,让方圆十余里的孩子到这里接受教育

这时期的家祠旧貌犹存,大殿内的祖楼、祖牌位、条几都没被撤掉,每年除夕,时氏族人仍能继续举行祭祖仪式。
东厢房的东边是一片柏树林,南侧有一棵合抱粗的绒花树,每年夏季,粉红色的绒花盛开,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味。绒花树有一棵皂角树,高大挺拔,枝叶茂盛。年一到四月下旬,黄白色的小花就开满了树,香气四溢,蜜蜂嗡鸣,蝴蝶飞舞。
小学校的西边是一大片果园,春天到了,白色的梨花和淡粉色的沙果花开了,教室内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令人陶醉。
大门入口处一堵2.5米高的影壁墙,影壁墙东西两边各立一根十几米高的功名旗杆,象征着家族荣耀,在当时非常有名。
大门内侧东西两边各六七棵松柏,已生长三百多年,高大粗壮,郁郁葱葱。
炎热的夏季,人们都愿意在柏树下或大门楼下乘凉,大人们在这里谈天说地,孩子们在这里玩耍喧闹。古老的家祠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承载着一个时代记忆。
19577月,单县连降大雨,降水量达905.3毫米,全县过水面积达170万亩,到处一片汪洋,平地可行舟大水肆淹没了庄稼,冲垮了房屋,连大孟庄村罗汉寺的大钟被大水冲跑了。据传,这口大钟被冲到时家庙附近,时氏族人都认为是吉祥之照,便把大钟抬进祠堂,挂在月台西侧,浑厚的钟声,给成为教室的祠堂老屋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庄重。

1958,红星人民公社成立,办公地点设在时氏宗祠大殿。不久,掀起了“大练钢铁”运动,各家各户吃饭进集体食堂,家中的铁锅、铁铲等铁器都统一上交。时氏祠堂大殿屋脊上钢叉拔掉,那口大钟也被砸烂,都扔进土炉里炼了钢。
全公社各大队的人集中在时家庙开大会文艺宣传队在月台上演出节目,红旗飘扬,人声鼎沸。
时氏祠堂见证了一个热火朝天的时代。
1961年,公社机关搬到时楼村东边新建的公社大院内,大殿重新作小学教室使用。
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刚过,各方面都非常困难,无法筹措资金续谱,经族人们商议卖掉了大门内的十几个古柏树,但因各种原因,续谱工作中断,直到1987年,在时庸开的带领下,经族人的共同努力,才完成了第五次续谱。
文革初期,实行“破四旧、立四新”,古庙家祠统统拆除。时氏的大门、中殿、东厢房被拆,院内几块古碑被村民私自架了小桥,碑座垫了喂牲口的石槽,有的石碑被砸碎打了井。承载着家族辉煌和荣耀的巡务匾额进士匾额有的被毁坏,有的被拿走,祠堂遍地瓦砾,狼藉一片。

时家庙村的时克听担心大殿内的祖牌也被毁坏,急忙趁夜晚把所有的祖牌位用包袱包好,藏到家中直到2020年,家祠重修落成,祖牌归位,祭祖仪式恢复。
1970公社在祠堂南边选址,新了一所小学校,时家庙完小搬迁到新校区,时氏祠作为教室的历史结束了。
至此,一座完整的祠院落,历经近四百年风雨侵蚀,院墙、大门、中殿及东西厢房都已消失不见,只剩下三间破旧殿,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风烛残年的老人默默地伫立在那里,任风雨摧残。逢年过节,族人们也不再到这里祭祖,昔日繁华的时氏宗废弃,成为一片荒芜之地


在人们的印象中,那三间青色砖瓦房矗立着,既庄严肃穆,又神秘异常,令人心生敬畏,即使今天这种氛围依然存在。
2018年之前,大殿屋顶部分坍塌,墙壁风化严重,青砖松动,有的脱落。人们担心,或许哪一天它会轰然倒塌,消失在眼前

祖庙的现状时氏众亲感到痛心,有识之士提出了续家谱、修家祠的倡议,各地时氏族众积极响应,对修缮祖庙达成共识
单县时楼镇时油坊村的时庸合,是1939年参加工作的老革命、老前辈,虽常年在外工作,一直对家乡、家庙念念不忘。受他的影响,次子耀华自小就对故乡单县充满感情,在好友思明、忠海,本家圣才、时针、圣法等陪同下,利用工作之余,三次回到单县与地方党政主要领导交流座谈,对修建时家庙湖西革命旧址纪念馆和时氏革命烈士纪念馆达成共识。

2006年,时氏众亲在家庙前留影


2018年元旦,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时氏宗亲会成立,单县政协委员、县人大代表、时楼镇东平楼村原党支部书记、农民企业家时维保当选会长,同时筹建了时氏修庙续谱理事会,选出启献、维运、念波、念更、圣亮、圣飞、圣银、圣向、维春等人负责各项事务,大家任劳任怨,各尽其职,不辞辛苦,分头忙碌起来。
201841日,在时家庙举行了修庙续谱暨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启动大会,县委、县政府领导亲临大会讲话,对打造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给予大力支持。
历史发展到今天,新时代给予它焕然一新的机会
“国家修史,知其兴替,地方修志,知其沿革,家族修祠,知其根源。”作为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时氏家祠的重建,在新时代里很有现实意义。
会长时维保挑起了修祠续谱的重任,首先拿出30万善款,表达决心,作出了表率,带领族人热火朝天地干起来。

随后,全国时氏族人踊跃捐款,其中捐款万元以上者几十人,时楼镇前双楼村时玉祥捐款10万元、时家庙村时念更、时全利合捐10万元等等。众人拾柴火焰高,共筹善款百余万元,家祠修缮和续谱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201811月,三间老殿修缮完毕;201912月中殿、大门落成;2020年,东西厢房各三间建磬,又逐步完善了重建院墙修复古碑、刻立新碑、添置神龛家具、院内外绿化美化等配套设施,一座南北长64.5米、东西宽58米的宗祠大院落成。
修复后的大门楼和中殿与老殿的建筑风格一致,更加宏伟气派

大门上方悬挂一块匾额,上书“时氏宗祠”四个金色大字,由单邑时氏十七世裔孙耀华题写。
大门楹联“忠孝仁义承祖风祖功宗德流芳远 勤廉俭读立身厚子孝孙贤世泽长”由单邑时氏宗亲会执行会长时启献撰联、著名书法家耿伦元题写。
中殿前门匾“福荫万代”由山东省原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玉玺题写。中殿内西墙一幅“云海松涛”大字,是开国上将杨成武将军为单县老兵时占魁亲笔题写的。
中殿前楹联“博学笃行明德惟馨先祖丰功标青史 奉先思孝俊采星驰后辈伟业耀乾坤”,由单邑时氏宗亲会会长时维保撰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单县县委组织部原副部长王志国题写。

中殿后楹联“忠孝祖训先人垂范寻名士 善德家风后辈赓续数俊杰”,由中共单县县委原常委、单县人民政府原副县长、县人大副主任张金亮题写;


东厢房楹联“绥新蒙剿倭寇靖海侯文韬武略 正诉讼兴农业颐亭君铁面冰心”,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业法先生题写,颂扬了清代名臣时为焕和时本荣的功名和品德。
西厢房楹联“宗功三千载当思固木本清水源后嗣承亨泰 祖德万年延唯念尊先人嘱后世奕代得吉祥”由单邑时氏宗亲会会长时维运撰联、耿伦元题写。

大殿前门匾“时氏家祠”由中共山东省委原副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部长高昌礼题写。大殿内神龛柱楹联“溯源子姓千载辉煌崇鲁豫 兴地宋国九州繁盛耀乾坤”,由中国楹联协会副会长、秘书长王庆新题写。
这些苍劲有力的名家书法匾额,更加衬托出高端大气、清雅恢弘的内涵和魅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歇。
单邑时氏家族文化源远流长,优良家风世代传承,在未来必将有更多的时氏精英为社会做贡献,有更多的故事流传,时氏家族的历史会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更加丰富多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国两大国宝级的“陈氏宗祠”一座在广州,一座在这里!
广州印象8:陈家祠
建筑中的瑰宝:苏氏书香远,宗祠文化深
广州祠堂,这个祠堂厉害,比陈家祠还要年长300多岁
对祠堂来说,家祠和宗祠有什么区别
祠堂与家谱和孝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