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风和畅·半月论坛》第4期 论中国画的文质品格

论中国画的文质品格

——施云翔/文


孔子倡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认为美好的语言修辞以彬彬有礼的表述,可以更方便,更有效地推行其质朴的内容,“外处谦卑之态,内处大志之胸怀”,一切朴野之质若以文明人的标准来看,理应加以恰如其分的修饰,这样才能方显出文明人的文化品质。



施云翔导师作品


“文”即是:文德、文理、文思、文风、文采。这需要一个人后天的修为。“质”即是物质或一个人的本质、素质、品质、实质。如一个很本分的人虽然先天纯朴、老实,但不懂礼节没有文明文理的修为,也做不了君子。只有在本性的基础上通过内在的修为,才能有“至善”的品性和“至美”的品格。“至善至美”是儒家推崇的高尚人格精神。


施云翔导师作品


我们现在学习山水画,首先要认识中国画的山水精神。而中国画的笔墨精神与山水精神概括来说,就是我们弘扬的人格精神。只有具备人格精神的中国画,才能得到我们的社会推崇和文化认同。



施云翔导师作品


以前古人画画,画得文气十足,那是因为文人的文采而使其画风更具有高品格的“文风”。而现在有些画家学习文人画却是足不出户、从不写生,文的东西学到了,可质的东西少了,缺少生活,画成一种套路,而这种套路还不是自己的,是从古人那里套来的套路,画的东西与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无关,穿着古人的外衣,操着古人的符号语言,重复着古人的笔墨样式,那不是真正的文人画家,是伪文人画家。



施云翔导师作品


宾虹老人说“师我不如师古人,师古人不如师造化”是要求我们画到一定程度后,反其道而行之,回到生活中去。



施云翔导师作品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当我们回到生活中,画面会更有特点,因为生活化,以至艺术语言变得非常质朴、纯真,然而,反过来说,画面有太多这样的东西,文又不够了,若不注意修为,就变成了“文”的反面——“野”。所谓野调无腔是指粗野,粗野而没有了文采就变成了粗俗。子曰:“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中国画的品格是以文质品格而论的。作品的格调高不高总与画家的文化品质有关。


施云翔导师作品


“文”和“质”是互补的,互相生发、互相影响的。它需要画家把握各方面的尺度和文质的双重关系。我们研究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这些大师们的画,能看出他们不仅在技法上炉火纯青,而在修养上也很深厚,他们所有的用笔都强调书法笔意。更何况他们的文又很深,他们研究古文字、古印玺、古篆刻、金石等,所以他们的笔墨取向和文采的走向要比别人来得深厚。



施云翔导师作品


作为一个中国画家,能称之为“画家”者,在过去的千百年来,就其文化身份而言,首先是一个文人。否则,只能称之为职业画工或民间画匠。古人云:“画者,文之极也”。为此,根据中国的传统习惯,所谓“画家”,既是文人而兼习画艺者。这些人还属于按士、农、工、商分别人群的传统社会阶层中的“士”。唐代以来,尤其是元、明、清时代,所谓“文人画”者,都是由这些文人士大夫创造、倡导、传播艺术品,更因为在传统社会中这些“士人”发表意见的特殊能力和权力,后来者指的“中国画”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以“文人画”为主流意识了。古人品评画作优劣之分在于观其作品中有无“士气”即传统文人所重视的“文气”和“书卷气”因此,“文”在中国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施云翔导师作品


在上古时期,中国原始文字的起源是象形文字,则是先以图画演变成文字的。【说文解字】上讲“文,错画也,象交文”错即交错之意,指不同的线条交错成一定可观的视觉形象。从这个意义来讲,中国画的性质和本质以及中国画的文化含义是大于绘画本身意义。我们通常讲的“书画相通”之道理和提倡的“以书入画”或“以画入书”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特征。



施云翔导师作品


绘画不仅是一种视觉艺术,还是一种形象思维和艺术家的情感和情绪的表达。这种“表达”的方式和手段就是通过绘画的“形式语言”来表述的。“形式”之样式是表象的,而“语言”之意蕴才是心象的。古人云:“言,心之文也;服,身之文也”。也就是说,言、语言、言行举姿可能体现了你的内在文心,文化修养,文化素质;服、服饰、服装样式可能体现了你的外在文彩、文化品位,文化风格。


施云翔导师作品


文与质的关系是什么?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是需要相互协调和平衡的关系。人类社会的文明本质是以推进高尚素质的文德、美德,以及先进思想和有先进价值的文化精神,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人文”是也。“文”还被我们近一步推及到动植物之上,直至宇宙天空的自然现象,即我们谓之“天文”是也,“文”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乃形而上之道。“质”是物质层面的东西,乃形而下之器。精神依附于物质而高于物质。文质就是精神与物质合二为一的美学。文通理、理通法、法通道。昔人云:以文修为而致于理;以理致法而行于道。既“文以载道”是也。



施云翔导师作品


“质沿古意,文变今情”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就是我们要传承古典精神、民风、民俗及民族精神,本质不变,但我们的文采可以变、文风可以变、笔墨样式和风格也可以变,艺术的精神本质不能变。文笔要进入当代意识,作品要有时代之风,才能更接近当代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才能被当代社会和当代人接受。


2012年12月于北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中国画的气韵和笔墨品质》
「书画当代人物志」中国画的文化何所来?读书、写诗所凝聚的文人风骨
如何让中国画富含“气韵”
直击书画 出古人所未及,呈当今之新意,领后世之风采
梓鋆书画院 | 名誉院长 徐培晨
施云翔 | 漫谈审美倾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