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UC头条:从一支《唐宫夜宴》窥见大唐时尚密码

点击加载图片

唐代仕女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点击加载图片

三彩骑马女俑(上海博物馆藏)

点击加载图片

乾县永泰公主墓出土彩釉陶胡女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点击加载图片

彩绘帷帽女骑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点击加载图片

三彩釉女俑

(国家博物馆藏)

点击加载图片

唐代彩绘骑马仕女泥俑(甘肃省博物馆藏)

点击加载图片

唐三彩梳妆女坐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点击加载图片

蓝釉胡服女陶俑

(国家博物馆藏)

点击加载图片

三彩男装女立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点击加载图片

三彩马球仕女俑(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点击加载图片

张雄夫妇墓出土的假髻和女俑

这个春节,河南春晚上的一支《唐宫夜宴》舞,让一群“唐朝胖妞儿”成功“出道”,圈粉无数, “大唐第一女团”名号当仁不让。《唐宫夜宴》灵感来源于唐俑,节目最大程度还原了唐三彩乐舞俑的真实形态,包括妆容、服饰、仪态和道具,也让大家认识到了唐俑这种艺术的古老魅力。

每个时代对于美有不同的理解,有各种此起彼伏的风尚,而唐俑对这种时代风尚也有着生动的诠释。想了解唐朝的时尚密码?走,跟着小姐姐们走一遭吧。

“以胖为美”是人们对唐朝最大的误会

舞蹈演员对身材要求极高,而《唐宫夜宴》的创作团队却为“怎样才能胖得自然”伤透了脑筋,最终,团队选择在嘴里塞医用脱脂棉球来让演员们的脸完美地“胖”起来,又用海绵假体衣让身体“胖”起来。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群“胖萌”的唐朝姑娘,穿着宽大飘逸的唐三彩色样纱衣,一颦一笑,仿佛从古画中走出来,展现出别样的风韵。

如今,说起唐代的审美,人们总会想到 “以胖为美”,以至于“胖”成为了唐代的标志性符号之一,那些为减肥困扰许久的姑娘们只恨自己没能生在唐朝。

提到唐朝的“胖”,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名词叫做“环肥燕瘦”。还有人认为正是因为“肥”的杨贵妃受到唐玄宗的青睐,从而影响了唐人对美的追求。

然而事实上,在唐代官方史料以及唐人文学作品中,都没有关于杨贵妃“肥”的描写,五代人和宋人所修的《新唐书》和《旧唐书》的“杨贵妃传”中也只是用“姿色冠代”“资质丰艳”等语焉不详的词汇来描绘。这里的“丰”,可以理解为丰满,而绝非胖。杜甫《丽人行》中形容杨贵妃说“肌理细腻骨肉匀”,李德裕《柳氏旧闻》里,正宠爱着杨贵妃的唐玄宗给太子选妃,让高力士“选人间女子细长白者五人,将以赐太子”。细、长、白,三项标准,无论哪一条都和胖相距甚远。再者说了,杨贵妃也是个擅长歌舞的女性,大约并不至于肥胖。

如果仔细审视出土的唐女俑形象,我们会发现,以清瘦为特点的唐俑普遍存在,尤其是唐初,修长类型几乎是全部陶俑的特色;至于说丰腴形象为杨贵妃开创,杨贵妃表示:这个锅我不背,事实上早在杨贵妃出世之前,女俑中已经充斥了丰腴形象。

唐代女俑的形态可以分为五大类型,分别是呆板清瘦型、修长匀称型、丰腴圆润型、臃肿厚实型和病态纤弱型。第一类呆板清瘦的女俑主要在唐初高祖至高宗时期,反映了唐初以清瘦为主的审美取向。实际上,在唐以前,女性主要是以纤瘦为美的,汉代的纤弱清瘦之风在魏晋时期依然盛行并一直延续到隋末唐初。作于贞观十四年的《步辇图》中几位为太宗抬辇、举扇的宫女被刻画得极为精细,身材纤瘦婀娜,从绘画的角度反映了当时对女性体态的审美取向。

第二类匀称修长型女俑主要出现在高宗早期至玄宗早期,尤其高宗中晚期至武后时,这一时期是唐文化的初步发展期,女性审美已经和唐早期有了一些变化,没有呆板的娇弱无力感,大多比例匀称,给人一种清新干练的感觉。

第三类珠圆玉润型女俑多见于武后执政至唐玄宗开元盛世期间,即盛唐时期。女俑形象大多呈现出一种丰腴圆润却不失矫健灵活之美。这也正是给人造成唐代“以胖为美”错觉的原因。然而,即便在盛唐,胖也不是审美的标准,健康、开放的审美风潮才是主流。《旧唐书·外戚传》记载,“(太平)公主丰硕,方额广颐,多权略,则天以为类己”,由此可见,最迟在武则天执掌朝政前后,唐代女性审美已经偏向于丰腴。

厚实臃肿型女俑形象主要集中在安史之乱至代宗时期,即8世纪中后期。随着唐朝国势渐衰,那种自信、大气之风已不再,盛唐时期的丰腴延续下来,就变成了厚重甚至臃肿的趋势,有些女俑身上可以看到大腹便便感,美感和艺术价值都不如盛唐时期了。

纤弱病态型女俑出现于8世纪末到9世纪中期,数量比较少,这一时期社会由兼容并包转向闭塞自守,审美也有向清瘦回归的趋势。

时尚圈有一句话古今通用,那就是——时尚是个“圈”。历时近三百年的唐朝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并不能简单地用“以胖为美”概括,而是经历了由魏晋以来纤瘦之风向盛唐丰腴美艳的过渡,安史之乱后又由丰满向纤瘦回归的过程。

撞色、碎花、波点元素齐出 “男友风”早就流行

如果是熟悉唐朝文化的人,一定一眼就认出,《唐宫夜宴》中演员们服装配色不就是唐三彩最经典的配色吗?唐三彩的配色主要以黄、绿、褐三色为主,还有蓝、黑等釉彩。将绿色、黄色定为主色调,二者的渐变色做调和色,演员们穿起来,艳丽又不俗气,满满的高级感扑面而来。

唐代女俑的服饰最主要有三种样式:一是齐胸襦裙,二是胡服,三是男装,舞台上演员们所穿的就是唐朝非常流行的对襟齐胸襦裙。唐代襦裙装样式多样,仅襦衣的领型,就有圆领、方领、直领、斜领、鸡心领以及各种形式的翻领(和现在的海军领有几分相似)。

虽然这种时装在整个唐朝都非常流行,但从不同时期陶俑服装的细微变化,还是能看出,初唐、盛唐和中晚唐存在明显的着装区别。唐初仍延续前朝的着装风格,女性流行穿交领窄袖的襦衫,齐胸束腰长裙,肩搭帔帛(有点类似现在的披肩)。陕西礼泉昭陵郑仁泰墓出土的彩绘帷帽女骑俑,身穿乳白色襦衫,外套装饰红色花纹彩绘的半袖,下身是淡黄色条纹长裙。这身打扮,走的是现在流行的“小清新”风,再配上她那顶时尚的“渔夫帽”,走在大街上想必一定是吸睛无数的。

到了盛唐时期,随着经济快速繁荣,女性的生活变得悠闲散漫,所以袖口变得日益宽大,大有如今拖地礼服的气势,以至于《新唐书·志十四》中记载官方有规定“妇人裙不过五幅,曳地不过三寸,襦袖不过一尺五寸”。这个时期不仅裙子越穿越大,领口款式也发生了变化,出现开得很低的袒领。如方干《赠美人》:“粉胸半掩疑晴雪”,欧阳询《南乡子》:“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半胸酥嫩白云绕”等诗句,描写的都是此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最大胆的装束,充分反映了唐代的开放及自由。

不过,如果你把袒胸和唐代女性流行装画个等号,那就太片面了。其实,袒胸的风尚到了安史之乱后期就慢慢消歇了。中晚唐时期整体女性着装风格慵懒闲散,束裙位置降至胸部以下,并且露出作为内衣的抹胸,外罩宽大的纱縠(一种质地轻薄纤细透亮、表面有皱纹的纱)。

唐代裙的色彩也很丰富,以大红色为多,处处透着自信和大气的盛唐女性将色彩美学玩到了极致,艳丽的撞色搭配美得不像话,而且这些配色现在穿也一点不过时。比如这个犹如超模定点造型的三彩釉女俑,蓝绿相近冷色搭配,一条黄色披肩直接点亮全身造型,极有韵味。高腰线这种时尚秘密也被她掌握,直接将腰线拉到胸口,什么“胸以下全是腿”都弱爆了,因为人家追求的“头以下都是腿”的视觉效果。

类似的还有这个戴帷帽骑马女俑,橙色的短袖加上薄荷绿的长袖内搭,两种颜色碰撞清新又明媚,下穿条纹长裙,显瘦又有气场,加上带薄纱的高顶帽,显得高贵而神秘。这种帽子叫帷帽,男女皆可戴,女用帷帽还会在网帘上加饰珠翠,美貌发挥空间非常大。帷帽在唐朝非常流行,到武则天时,不论宫女还是民妇,骑马外出多戴帷帽,《旧唐书·舆服志》里记载称“帷帽大行,幂(罒离)渐息”。唐高宗认为这样有伤风化,还曾下敕禁止。后来到了唐玄宗时期又重新流行了起来,一直沿用到明代,时尚生命力不是一般的强。

对于追求新意的唐代姑娘们来说,光玩纯色搭配显然不够,陶俑们都非常敢穿,什么“三色原则”根本不存在的,把颜料板穿上身又怎样?虽然色彩多了点,但因为遵循同色系渐进原则,搭配出来却很和谐。不仅配色大胆,波点、条纹、碎花……时髦的元素也一个都不能放过。

唐朝实行兼容并蓄的开放政策,皇族本身也具有少数民族血缘,所以胡人的生活习惯和穿衣打扮在中原地区被效仿,正如唐代元稹在《法曲》中所描写:“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骑与胡装,五十年来竞纷泊。”现在出土的大量陶俑中,头戴浑脱帽、窄袖紧身、腰系革带、脚穿胡靴的女性形象,就是唐代女性崇尚胡服的真实写照。中唐以后,胡服风气逐渐消解,传统的宽袍大袖长裙又盛行开来。

现代女性穿衣的“男友风”,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曾流行过。初唐、盛唐墓葬中大量出土穿男装的女俑,她们笑容自信,酷感十足。穿男装无论在宫廷或贵族女性还是市井百姓都有出现,《中华古今注》中记载:“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著丈靴、衫、帽,内外一体也。”女穿男装,一部分源于当时社会自由、开放、崇尚个性的风气,而且唐代女性可并非“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深居闺中,她们打球、骑马、射猎、郊游,生活丰富多彩,像打马球这样的运动,繁复的长裙自然是不方便的。不过这种时尚流行时间并不长,安史之乱以后至晚唐便不再见。

发量不够假发凑 “丸子头”有多种扎法

说完了演员们的服装,再来看看她们的妆容和头饰。《唐宫夜宴》中的发型为改良版的惊鸿髻。所谓惊鸿髻,又叫惊鹄髻,是将头发拢至头顶,分两股绾成鸟展翅欲飞的样子。马缟《中华古今注》记载称“魏宫人好画长眉毛,令作蛾眉、惊鹄髻”,可见惊鸿髻由魏文帝时期宫中少女创制,多展示女子的青春朝气蓬勃,在初唐至盛唐时期很受欢迎,如这位梳惊鸿髻的女俑,抿嘴带笑,看得出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

从实物出土的唐代女性陶俑来看,她们的发型可以说丰富多彩,标新立异,让那些满脑子奇思异想的Tony老师们也自叹弗如。唐朝女子的发型有一百多种,比如双环望仙髻、单刀半翻髻、惊鸿髻、双螺髻、丫形髻、回鹘髻、峨髻、倭堕髻、乌蛮髻、抛家髻等。其中以高髻所占数量最多,有的发髻竟然能高出面部两倍以上,可以说相当夸张了。对于这种奢靡之风,唐文宗曾下令“禁高髻、险妆、去眉、开额”等,但并未能挡住唐代女性坚持“我的头发我做主”。高髻一直到晚唐时期仍颇为流行,晚唐元稹有诗“髻鬟峨峨高一尺,门前立地看春风”,陆龟蒙的《古态》诗中也说道“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

别以为只有现代人有发量的困惑,古代人同样为此烦恼伤身。梳这类高髻需要发量多,很多人只好用填充假发的方法来解决。有的干脆做成脱戴很方便的假髻,称为“义髻”或者“假头”。贫穷人家的妇女无力购买假髻,遇到盛典只好向别人借用,名曰“借头”。原来,古人的发量也没有《簪花仕女图》中表现得这么“惊人”。

在魏晋南北朝时妇女就用假髻装饰,到了唐代更是使用很广,就连倾国倾城的杨贵妃也会借助假发来增加美貌,据《新唐书·五行志一》记载,时人为之语曰:“义髻拖河里,黄裙逐水流。”

有时候,古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你不得不服。他们还发明了一种没有头发的“假发”。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纳村古墓群,编号第二零六号张雄夫妇墓中,曾出土了两件薄木质胎底假发髻,其中有一款漆木制假发髻呈螺旋状,发丝精细匀称。此发髻是以麻布为衬里,把棕毛缠绕在麻布上,制成一个造型,再经过染色处理制作而成。还有一款外涂黑漆,并绘有细致的花纹,状如“半翻髻”,底部有一些小孔供插戴钗簪之用。这座墓出土的女俑头上髻式与此相同。

唐朝对外交流广泛,回鹘髻就是从回鹘族妇女中传入中原的发式。安史之乱时,回鹘出兵帮唐朝平定安史之乱。之后,回鹘和唐朝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生活方式也互相渗透,唐朝女子吸收了回鹘女子的发型样式,并加以改良。回鹘髻可分为单股或多股,在头上扎一个如拳头大小的髻,有的会再用红绢系上固定于头顶,有点升级版丸子头的意思,毕竟“高五六寸”。精致的唐代女子还会在发髻上根据自己的审美和喜好插上各种头饰,盘成自己喜欢的形状。可以说,在扎丸子头方面,唐朝姑娘们真正达到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境界。文/本报记者 陈品

供图/小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人也身材焦虑,以胖为美还是以瘦为美?审美从来不只是观念问题
唐朝人的审美到底是什么样的?看不同阶段唐朝审美的特点
唐代女子,一直“以胖为美”吗?
杨贵妃真的很胖吗,这三点表明我们对她存在很深的误解
揭秘:经历安史之乱,为何唐朝还能延续百年之久呢?
云鬓花颜金步摇,带你走进唐朝的发型时尚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