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治糖尿病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小便多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小便多,久则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病证。

消渴病贯上中下,其中脏腑病位,上焦在肺,中焦在胃,下焦在肾。其病机上焦为火刑肺燥,中焦为胃受火烁,虚热内亢; 下焦则肾元虚耗,水火失调。消渴之名,首见《素问·奇病论》: “帝曰: 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 此五气之滥也,名日脾瘅……此肥美知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认为它是由 “脾瘅”发展而来,对它的具体症状,经文未曾明示,历代医家,也少有诠释,但它说明消渴的病因为 “数食甘美而多肥”。

病机为内热中满,转为消渴。

我们所述的 “消渴病” 就是现代富贵病“糖尿病”,防治糖尿病早已成为世界人类瞩目的一项重要课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患有糖尿病以后,其并发症往往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一旦病情控制不力,可使脑中风、冠心病、下肢脉管炎截肢、尿毒症等病发病率增加数倍。

中医药治疗“消渴病” 已有2000年的丰富经验,创建了中医药治疗 “消渴病” 的科学体系,为我们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和科学理论体系。必须重视糖尿病与并发症的防治,结合中医整体观的辨证论治思想,治疗多种并发症有着明显优势。

医案1 气阴两虚,瘀阻消渴

陈某,男,64岁。初诊: 2003年3月29日。

【病史】 罹患消渴病13年,并有高血压病、风湿病、肾功能不全病史。尿素氮13.1mmol/L,肌酐168μmol/L。

服西药优降糖、降糖灵、美必达、二呷双呱、消渴灵等。

1996年起注射胰岛素,1998年做白内障手术,血糖始终不稳定,住院治疗。2002年眼底视网膜病变,2003年1月31日左眼底出血,视力左眼0,右眼0.4。两次B超均提示玻璃体混浊,眼底出血。住院治疗20余日,左眼视力仍0,空腹血糖23mmol/L,尿蛋白 (+++),尿糖 (+++),大量用胰岛素,仍不能控制血糖,体重下降30多斤,3月29日来京求余诊治。

【证候】 左眼咫尺不见五指,口渴多饮,尿浊如膏,乏力腰酸,身体消瘦,神疲倦怠,关节疼痛,足趾紫暗麻木。舌红苔白腻,脉沉细尺弱。

【辨证】 气阴两虚,瘀血阻络。

【立法】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 淮山药30g,生黄芪30g,苍白术各15g,生地黄10g,山萸肉10g,地骨皮15g,天门冬10g,生石膏30g,知母10g,葛根15g,丹参15g,益母草15g,怀牛膝10g,薏苡仁30g,车前草10g,川萆薢10g,生甘草9g。

上方5剂,水煎服。

二诊: 2003年4月4日。

服上方诸药,1米以内可分辨五指,口渴好转,尿频腰酸亦有好转。舌质红,苔白,脉沉细尺弱。继宗前法进退治之。

生黄芪30g,仙灵脾15g,黄精10g,玉竹10g,山萸肉10g,淮山药30g,地骨皮30g,生地黄10g,天冬10g,麦冬10g,枸杞10g,怀牛膝10g,牛蒡子10g,生石膏10g,知母10g,黄连10g,黄芩10g,虎杖10g,桑叶10g,泽泻10g,夏枯草10g,益母草30g,丹参30g,川芎6g,生甘草6g,苍白术各10g。

上方7剂,水煎服。

三诊: 2003年4月11日。

服上方中药7天,低头可看到地上砖缝,口渴已显著好转。嘱外出时坚持服药,节制饮食,以观后效。4月20日返回遵义,继续服药。

四诊: 2003年5月23日。

服上方诸药,血压正常,视力左眼已恢复到病前0.4,血糖餐后9.2mmol/L,尿糖 (±),尿酸偏高,肾功能正常。传真处方如下:

生黄芪10g,仙灵脾10g,苍术5g,白术10g,山萸肉3g,枸杞子5g,黄精10g,玉竹10g,生地黄10g,地骨皮10g,天门冬10g,麦门冬6g,怀牛膝5g,薏苡仁10g,生石膏10g,肥知母5g,牛蒡子6g,桑叶5g,黄连3g,黄芩6g,虎杖5g,板蓝根6g,秦皮3g,夏枯草6g,益母草10g,丹参10g,川芎3g,泽泻5g,炒麦芽10g,生甘草3g。

上方30剂,水煎服。每剂药煎3次,每煎出200ml药液,每日服2次,每次服150ml,1剂中药服2天即可。

五诊: 2003年7月26日来电。

服上方中药,血糖正常,血压正常,尿蛋白 (一),尿素氮9.27mmol/L,肌酐103.1μmol/L,尿酸亦正常,精神转佳,因中药非住院不予报销,故停服中药,只用胰岛素,内服消渴丸进行治疗。

六诊: 2004年7月7日。

停服中药1年,自觉身体每况愈下,7月3日到京时,出冷汗、呕吐,自服藿香正气胶囊,仍然全身不适,到医院检查为 “胰岛素药物反应”,血压169/92mmHg,空腹血糖14.2mmol/L,在医院进行输液治疗。7月4日血压、心律如常,尿糖 (++),仍自注胰岛素治疗。7月6日尿糖(++++)、空腹血糖13.6mmol/L,出现嗜睡,头晕,恶心,呕吐,去北京某医院急诊观察,出现尿酮体阳性,再次诊为 “胰岛素药物反应”,故求余诊治。

【证候】 头晕目眩,神疲嗜卧,腰酸膝软,耳鸣如蝉,口干渴,尿黄。舌苔淡黄,脉沉细稍数。

【辨证】 肝肾不足,气阴两虚。

【立法】 补益肝肾,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方药】 生地黄15g,玄参10g,麦冬10g,山萸肉10g,枸杞10g,黄精15g,玉竹10g,地骨皮10g,淮山药30g,生黄芪30g,炒白术10g,黄连10g,黄芩10g,夏枯草10g,牛蒡子15g,薏苡仁30g。

上方7剂,水煎服。

七诊: 2004年7月15日。

服上方诸药,头晕耳鸣已除,腰酸膝软好转,已无乏力。舌苔黄白兼见,脉沉细稍数,继宗前方进退。

红参粉10g,西洋参粉10g,生黄芪30g,炒白术30g,太子参30g,仙灵脾30g,山萸肉30g,刺五加10g,黄精30g,玉竹30g,生地黄30g,枸杞30g,地骨皮30g,牛蒡子30g,生麦芽30g,薏苡仁30g,女贞子30g,丹参30g,夏枯草10g,紫草根10g。

上方6剂,以单味免煎中药颗粒剂混匀,装入0.5g胶囊,每次服10粒,日服3次,白开水送服。

嘱严格控制主食量,忌服高糖食品,每日坚持散步,坚持服药,停止胰岛素与一切西药。

八诊: 2004年8月24日。

服上方,并停服一切西药与胰岛素后,空腹血糖维持在14~21mmol/L之间,但精神转佳,无腰酸腿软、头晕、目眩诸症。舌质红,苔白,脉沉细稍数。继以健脾益肾补肺,生津止渴,清心解毒,养肝滋阴,活血通络之法治之。

生黄芪15g,炒白术15g,山萸肉10g,仙灵脾10g,枸杞10g,生地黄10g,川黄连3g,黄芩10g,夏枯草10g,紫草根10g,白芍10g,地骨皮10g,牛蒡子10g,麦冬10g,天门冬10g,生石膏30g,知母10g,丹参10g,怀牛膝10g,生甘草6g。

上方水煎服,每日1剂,长期服用,回当地取药。

嘱坚持服药,节制饮食,坚持散步。

九诊: 2005年7月10日。

来电告之: 近1年来,未控制饮食。服药期间一切检查均正常,但停服汤药改成散剂中药,每次15g,日服3次,空腹血糖浮动在4~9mmol/L,肾功能及尿蛋白、血压、视力均正常。

十诊: 2006年1月来电。

服中药散剂,每次15~20g,日服3次,至今尿糖、血糖均在正常值内,尿蛋白、肾功能正常,仍未控制饮食,但每天爬山2次,计3个小时,体健神旺,始终不觉乏力。

【按语】 本案系气阴两虚、瘀血阻络之消渴病。西医诊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风湿病、肾功能不全。多年服优降糖、降糖灵、美必达、二甲双呱诸药。曾使用胰岛并做白内障手术,至今已13年血糖仍不稳定。2月前眼底出血,左眼视力0,右眼0.4,空腹血糖23.1mmol/L,体重下降30余斤,尿蛋白 (+++),尿糖 (+++),故来京求余诊治。

方中淮山药益气养阴,补肺健脾,益肾止消渴,为君药; 生地黄、山萸肉滋肾养阴为臣药; 生黄芪、苍白术益气健脾,以滋生化之源,为辅助君臣之药; 生石膏、知母、葛根清胃生津止渴,以增强益气养阴之功; 益母草、怀牛膝、丹参三味合用益肾活血,化瘀通络; 车前子、川萆薢分清降浊,一味生甘草调和诸药,扶正祛邪为佐使之药。

全方合用,可奏气阴双补,健运中州,活血化瘀,分清降浊之功。二诊服上方5剂后,在1米之内可见五指,失明之眼已有转机。继以前方,增仙灵脾、黄精、玉竹、枸杞益肾填精,滋水明目; 黄连、黄芩、牛蒡子、桑叶、虎杖、泽泻、夏枯草清热抑火,生津止渴,清肝明目之品。三诊服药后7天,可以分辨地上砖缝,口渴明显好转。四诊回遵义服药月余,右眼视力已恢复到病前0.4,血糖餐后9.2mmol/L,尿糖 (+),尿酸仍偏高,肾功能及血压正常,传真原方略有加减,继服水煎中药。五诊: 来电告之服上方中药60余剂,血糖、尿糖、尿蛋白、血压、尿酸均已正常,尿素氮9.27mmol/L,肌酐103.01μmol/L。六诊停服中药近1年以来使用胰岛素与西药降糖药,来京检查,病情有所反复,血压偏高,尿糖 (++),空腹血糖13.6mmol/L,求余诊治。继以益肝肾,养阴清热,生津止渴中药治疗。

宗前方加用三参 (人参、西洋参、太子参) 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丹参、紫草根活血化瘀,刺五加、生麦芽益气导滞。七诊服上方中药7剂,诸症悉减,减去三参、麦冬、黄连、黄芩、淮山药。八诊服上方中药,停用胰岛素与西药,空腹血糖维持在14~21mmol/L左右,但精神转佳,体力倍增,继以前法变通回,当地服药。九诊来电告之,近1年来未控制饮食,空腹血糖在4~9mmol/L,肾功能、血压、视力均正常,体健神旺,状若常人。

以上说明,治疗糖尿病人,其要在于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治本以肾为主,兼顾他脏。祛邪之时不可忽略活血化瘀之品; 久病者必须守方用药,灵活变通。治法则以调和阴阳以平为期,在此基础上诸法随证加减化裁。

医案2 肝肾不足,络阻消渴

王某,女,51岁。初诊: 1986年4月16日。

【病史】 甲状腺肿大,罹患消渴病10余年,合并周围神经痛,近8年以来使用胰岛素,每天已用到64个单位,空腹血糖仍浮动在12~16mmol/L,尿糖 (++)~(+++)。西医诊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求余诊治。

【证候】 尿频量多,目干耳鸣,面色萎黄,皮肤干燥,腰酸腿软,四肢疼痛,屈伸不利,肢体麻木。舌质暗,有瘀斑,苔少,脉沉涩。

【辨证】 肝肾不足,瘀血阻络。

【立法】 补益肝肾,活血通络。

【方药】 熟地黄30g,山萸肉15g,淮山药30g,白芍10g,黄精15g,玉竹15g,丹参30g,益母草15g,赤芍10g,薏苡仁30g,川芎6g,生甘草6g。

上方30剂,水煎服,每月1剂。

嘱主食每日控制在250g以内,忌食肥甘厚味之品,每天散步。

二诊: 1986年5月16日。

服上方,头晕耳鸣好转,四肢疼痛减轻,唯口干思饮,神疲嗜卧,空腹血糖10.1mmml/L,尿糖 (+)。舌质仍暗,苔白稍腻,脉沉弦缓尺弱。继以滋肾养肝益脾,活血通络法治之。

生熟地各15g,山萸肉20g,淮山药30g,炒白芍10g,白术15g,黄精15g,玉竹10g,丹参30g,益母草15g,赤芍10g,川芎6g,生甘草6g。

上方30剂,水煎服。

三诊: 1986年6月18日。

服上方诸药,自觉精神转佳,四肢疼痛显著好转,经查尿糖转阴,空腹血糖8.6mmol/L,近日时有咳嗽,口干咽干。舌质暗,苔白稍腻,脉沉弦缓尺弱。继以前方加养阴清肺,止咳化痰之品。

南沙参10g,二冬各10g,地骨皮15g,牛蒡子15g,桔梗10g,桃杏仁各10g。

上方水煎服,继服30剂。

四诊: 1986年7月15日。

服上方中药已3个月,咳嗽已平,前症著减,经查空腹血糖6.7mmol/L,尿糖转阴。舌质暗,苔白稍腻,脉沉弦细尺弱。继宗前法进退。

二地各10g,山药30g,山萸肉10g,玉竹10g,白术10g,黄精10g,白芍10g,丹参10g,益母草10g,麦冬10g,赤芍10g,川芎6g,牛蒡子10g,地骨皮10g,生甘草6g。

继服30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五诊: 1986年8月18日。

服上方诸药,每次可步行3000 ~5000步,自觉身体状况良好,经查空腹血糖5.6mmol/L,尿糖阴性。舌暗,苔白稍腻,脉沉弦细尺弱。继以前方再进30剂。每日胰岛素用量减少到48单位。

六诊: 1986年9月20日。

服上方诸药,经查血糖维持在6.2mmol/L左右。舌暗苔白腻,脉沉弦细尺弱。

二地各30g,枸杞30g,山萸肉30g,山药30g,生黄芪30g,太子参30g,炒白术30g,灵芝10g,麦冬30g,玉竹30g,黄精30g,地骨皮30g,牛蒡子30g,白芍30g,丹参30g,益母草30g,川芎12g,黄连10g,黄芩10g,生甘草9g。

上方7剂。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服10g,日服3次,白开水送服。

七诊: 1987年3月22日。

服上方水丸14剂,已半年之久,身体状况良好,唯工作紧张时,四肢仍有疼痛感觉,经查血糖6.3~7.2mmol/L之间。嘱每日用胰岛素量可降至36单位。舌质暗,苔白稍腻,脉沉弦细尺弱。继以前法治之。

淮山药30g,山萸肉30g,熟地黄30g,枸杞30g,生黄芪30g,太子参30g,炒白术30g,玉竹30g,黄精30g,灵芝30g,麦冬30g,地骨皮30g,牛蒡子30g,白芍30g,丹参30g,益母草30g,川芎12g,红花10g,莪术30g,水蛭9g,黄连10g,黄芩10g,僵蚕10g,生甘草9g。

上方7剂,同前法制成水丸,服法同前。

八诊: 1987年8月14日。

服上方诸药,复查血糖正常,四肢偶有疼痛。舌质红,苔白,脉沉弦细尺弱。嘱: 每日胰岛素量降至24单位。继以前方治之。共10剂,制法、服法同前。

九诊: 1988年1月24日。

服上方药,精力旺盛,经查血糖正常。嘱每日胰岛素用量减至12单位,继服上方。

十诊: 1999年4月24日。

间断服上方中药,每日用胰岛素12单位,多次检查血糖均正常,因退休在家,坚持在老年活动中心进行游泳锻炼,状若常人。

【按语】 本案系肝肾不足、瘀血阻络所致消渴病。西医诊为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痛、风湿病。方中以淮山药补肾、健脾、益肺止消渴,为君药; 熟地、山萸肉、白芍补益肝肾止消渴为臣药; 黄精、玉竹二药合用可代人参、黄芪益气养阴,不温不燥,益脾肺肾三脏,止消渴; 丹参、益母草、赤芍、川芎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使气血通畅,气阴得复,为辅佐之药; 薏苡仁、甘草二药合用,健脾和胃,益肺清热,滋化源,止消渴为使药。全方合用,可奏益气养阴,补肺健脾,益肾养肝,活血化瘀止消渴之功。二诊服上方四脏得养,气脉通畅,头晕耳鸣、四肢疼痛得以缓解,继以前法治之。三诊服上方诸症减轻,唯阴虚咳嗽,故加用南沙参、二冬、桔梗、桃杏仁、地骨皮、牛蒡子等养阴清肺、生津止渴之品。四诊服上方前后已3月有余,咳嗽已平,他症均减,血糖接近正常,继宗前法进退。五诊服上方诸药,每天可步行数千步,血糖、尿糖均已正常。

嘱每日胰岛素用量可减少到48单位。六诊服上诸药在减少胰岛素的情况下,血糖可维持在6.2mmol/L,继以前方,加用生黄芪、太子参、灵芝、白芍益气养阴之品,加用川黄连、黄芩清心热,去三焦之火,以生津止渴,改服水丸缓图根治。七诊精神形体良好。唯工作紧张劳累后仍感四肢疼痛,血糖浮动在6.3~7.2mmol/L左右,嘱每日胰岛素用量可减至36单位,继服上方,加用水蛭、莪术、红花活血化瘀之剂,使气脉畅通; 一味僵蚕清热平肝,化痰通络,散结止痛,津液得复。八诊服上方,血糖正常,四肢疼痛显著好转。嘱每日胰岛素可减至24单位,以后可减至12单位,继服上方,以观后效。十诊服用中药3年有余,胰岛素用量减至每日12单位,因退休在家,每周2次去老年活动中心进行游泳锻炼,状若常人。

医案3 肾阴虚耗,久热消渴

郑某,男,56岁。初诊: 1998年4月13日。

【病史】 罹患消渴病已10年,中度脂肪肝,有糖尿病家族史 (父母、兄长均患糖尿病),嗜酒不吸烟,喜食肥甘,曾间断服西药与中药,但病情未能控制。近因左足趾黑紫麻木,左小腿溃破,不愈合已年余。西医诊为 “糖尿病性肢端坏疽”,必要时进行截肢,故求余诊治。

【证候】 嗜酒体胖,过食肥甘,面红耳赤,善饥口渴,思饮尿多,左小腿慢性溃疡,左足趾紫黑麻木,血糖空腹查23.4mmol/L,尿糖 (++++)。苔黄厚腻,脉弦滑稍数,尺脉按之不足。

【辨证】 肾阴虚耗,嗜酒积热,血脉瘀阻。

【立法】 清热解毒,活血通脉。

【方药】 方1.内服方: 生地黄30g,怀牛膝30g,玄参15g,麦冬15g,天花粉10g,金银花30g,连翘15g,川黄连10g,黄芩10g,夏枯草30g,紫草根15g,丹参30g,丹皮10g,桃仁10g,赤芍10g,生麦芽30g,生甘草9g。

上方30剂,水煎服。每剂药煎3次,1、2煎早晚服,3煎药每晚浴足10~15分钟。

嘱忌酒及肥甘辛辣食品并禁忌房事。

方2.外用药: 大黄粉50g,黄连粉50g,松花粉50g。

将上3味药混匀,每日外敷药粉于溃破处。

二诊: 1998年5月15日。

服上方诸药,下肢溃破处3日愈合,服30剂中药则下肢趾呈淡红色,血糖空腹11.6mmol/L,尿糖 (+)。舌苔淡黄稍腻,脉弦滑稍数,尺脉稍弱。其邪热著减,正气渐复,仍以前方进退。

生地黄15g,怀牛膝15g,玄参10g,麦冬10g,天门冬10g,天花粉10g,金银花15g,连翘10g,紫草根10g,丹参10g,丹皮10g,桃仁10g,赤芍10g,生麦芽10g,生甘草6g。上方30剂,仍水煎,1、2煎药口服,3煎药浴足。

禁忌同前。

三诊: 1998年6月16日。

服上方诸药,尿糖转阴,血糖5.4mmol/L,下肢趾已呈红色,无其他不适。舌红,苔白稍腻,脉弦滑尺稍弱,拟以前法治之。

生地黄30g,怀牛膝30g,玄参30g,女贞子30g,淮山药30g,山萸肉30g,麦冬30g,天门冬20g,地骨皮20g,白术30g,苍术10g,薏苡仁30g,黄连10g,黄芩10g,生黄芪30g,玉竹30g,黄精30g,丹参30g,益母草30g,白芍30g,生甘草6g。

上方10剂,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服15g,日服3次,白开水送服。

嘱禁忌酒、肥甘辛辣食品,远房帏,低脂肪、低盐饮食,每日主食控制在250g以内,适当散步,每日3000~5000步。

2005年2月间断服中药,病情稳定。

【按语】 本案系肾阴暗耗、嗜酒积热、血脉瘀阻所致消渴病。西医诊为糖尿病性肢端坏疽。方中 (内服方) 生地黄益肾滋阴,生津止渴为君药; 牛膝、玄参滋肾阴引药下行,止消渴为臣药; 麦冬、天冬、天花粉养肺阴止消渴,以滋化生之源; 银花、连翘、黄连、黄芩、夏枯草、紫草六药合用,清热解毒,消痈止痛,为辅佐之药; 丹参、丹皮、桃仁、赤芍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消痈止痛; 生麦芽、生甘草导滞和胃,止消渴,为使药。全方合用,可达益肾滋阴,清热解毒,消痈止痛,活血通脉,止消渴之功。外用方中大黄、黄连、松花粉三药合用,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破瘀消痈,收敛疮口,止消渴。二诊服上方疮口愈合.他症均减,继以前方治之。用第3煎药液浴足,可促使气血通畅,化瘀止痛,清热止消渴。三诊以后,间断服中药,病情稳定无截肢之虑。

医案4 肾水亏耗,燥热消渴

刘某,男,34岁。初诊: 2004年12月11日。

【病史】 有高血压、高脂血症、中度脂肪肝病史近2年。经查糖耐量偏高,未曾服用中、西药物。平素嗜酒贪杯,喜食肥甘厚味及油炸食品。查空腹血糖18.6mmol/L,尿糖 (+++),故求余诊治。

【证候】 体胖面红,头晕目眩,善饥多食,口渴多饮,尿多,时有神疲乏力,腰酸膝软,大便黏滞。舌红,苔黄腻,脉沉实有力。

【辨证】 肾水亏耗,燥热伤阴。

【立法】 滋养肾水,清热养阴。

【方药】 生地黄30g,玄参10g,枸杞10g,怀牛膝15g,女贞子10g,山萸肉10g,地骨皮15g,牛蒡子15g,肥知母15g,麦冬10g,天门冬10g,黄芩10g,黄连10g,白术10g,泽泻10g。

上方30剂,水煎服,每日1剂。

嘱远房帏,多散步,忌烟酒及肥甘食品。

二诊: 2005年1月12日。

服上方诸药,空腹血糖降至8.7mmol/L,尿糖已转阴,三多诸证好转。舌苔黄稍腻,脉沉实稍数,尺脉弱。继宗前方进退。

西洋参3g (先煎) 生地黄15g,玄参10g,枸杞10g,怀牛膝10g,山萸肉10g,黄精10g,玉竹10g,牛蒡子10g,地骨皮10g,川黄连10g,黄芩10g,丹参10g,丹皮10g,泽泻10g。继服30剂,每日1剂,水煎服。

禁忌同上。

三诊: 2005年2月14日

服上方,血糖、尿糖均已正常,唯腰酸膝软尚存。舌质红,苔淡黄,脉缓尺仍弱。继宗前法进退。

仙灵脾30g,红参10g,熟地黄30g,枸杞30g,怀牛膝30g,山萸肉30g,淮山药30g,炒白术30g,黄精30g,玉竹30g,生黄芪30g,夏枯草30g,丹参30g,益母草30g,麦冬30g,天冬20g,白芍15g,生甘草6g。

上方15剂,以单味免煎中药颗粒剂混匀,装入0.5g胶囊,每次服12粒,日服3次,白开水送服。

禁忌同上。

四诊: 2005年5月16日。

服上方胶囊剂,血糖、尿糖均正常,血脂、血压均如常人,脂肪肝亦消失。前方再进,每次10粒胶囊,日服3次,以观后效。

五诊: 2006年3月24日。

间断服上方药至今,血糖、尿糖均正常。

【按语】 本案系肾水亏耗,燥热伤阴所致消渴病。西医诊糖尿病。方中生地黄滋肾水而祛燥热,止消渴为君药;玄参入肺肾,可清无根浮游之火,入肾可生津止渴,山萸肉补肾水则火自降,温其水则火自安,有敛水生津止渴之功; 枸杞子益气养阴,生津止渴,女贞子可强肾阴止消渴;怀牛膝益肾引药下行,五药合用,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为臣药; 地骨皮、牛蒡子、知母、二冬养阴清热,生津止渴;黄芩、黄连清心泻三焦之热,止消渴为辅佐之药; 白术健脾益气以滋生化之源,泽泻清肺气可滋水上之源,水充则消渴自止,二药合用,益气滋水为使药。全方合用,益肾滋水,清热泻火,养阴生津止渴。二诊服上方诸药,精神转佳,尿糖转阴,餐前血糖显著下降,继宗前方。三诊服上方30剂,血糖、尿糖均已正常。四诊改服胶囊剂,缓图巩固前功。五诊间断服中药2年余,血糖、尿糖均正常,状若常人。

医案5 肝肾不足,脾虚消渴

杨某,女,28岁。初诊: 2005年8月16日。

【病史】 罹患消渴病已5年,曾服西药,但病情不稳定。2002年结婚至今未育。经查空腹血糖16.5mmol/L,尿糖 (+++),求余诊治。

【证候】 眼睑及下肢浮肿,婚后3年,同居未孕,善饥多食,口渴但不欲饮,体胖尿少,月经衍期,腰酸疼痛。

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滑尺弱。

【辨证】 肝肾不足,脾失健运,冲任失调。

【立法】 补益肝肾,健运中州,调和冲任。

【方药】 生熟地各20g,怀牛膝30g,山萸肉30g,淮山药30g,当归30g,白芍30g,太子参30g,炒白术30g,茯苓30g,生黄芪30g,木防己30g,益母草30g,丹参30g,泽泻30g,车前子30g。

上方3剂,以单味免煎中药颗粒剂混匀,装入0.5g胶囊,每次服10粒,日服3次,白开水送服。

嘱忌肥甘,远房帏,多散步,低盐、低脂肪饮食。

二诊: 2005年9月16日。

服上方诸药,眼睑及下肢水肿已消,经血按时来潮,食欲减少,空腹血糖9.6mmol/L,尿糖 (+)。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尺脉稍弱。继宗前方进退。

二地各20g,山萸肉30g,白芍30g,太子参30g,白术30g,茯苓30g,生黄芪30g,薏苡仁30g,益母草30g,丹参20g,车前子20g,泽泻20g,黄精10g,玉竹10g,仙灵脾10g,麦冬10g,天门冬10g,生麦芽10g。

上方3剂,仍以单味免煎中药颗粒胶囊剂。服法、禁忌同前。

三诊: 2005年10月18日。

服上方药,经血如常,血糖、尿糖已正常。舌红,苔淡黄稍腻,脉沉弦,尺脉稍弱继宗前法进退。

仙灵脾30g,巴戟天30g,菟丝子30g,熟地黄30g,山萸肉30g,白芍30g,当归30g,炒白术30g,茯苓30g,生黄芪30g,薏苡仁30g,香附30g,益母草30g,丹参30g,黄精30g,玉竹30g,生麦芽30g,生甘草9g。

上方5剂,继以单味免煎中药颗粒胶囊剂,服法同前。

2006年1月电告: 已身孕2个月,血糖、尿糖均正常。

【按语】 本案系肝肾不足、脾失健运、冲任失调所致消渴病合并不孕症。西医诊断糖尿病、不孕症。方中二地益肾填精,养血止消渴,为君药; 淮山药、怀牛膝、山萸肉益气滋阴,引药下行止消渴,为臣药; 当归、白芍养血益肝止消渴; 太子参、白术、茯苓、生黄芪益气健脾,以滋生化之源,为辅助之药; 木防己、泽泻、益母草、丹参、车前子利水消肿,活血调经,为佐使之药。全方合用,可补益肝肾,养血调经,益气健脾,利水消肿。二诊服上方月余,水肿已消,经血来潮,血糖、尿糖有所下降,继宗前方,防己易薏苡仁,加用仙灵脾、黄精、玉竹、二冬、麦芽益肾滋阴、导滞止消渴之品。三诊服上方,血糖经血如常,继宗前方进退。前后服中药3月有余,后来电告知已有身孕而血糖正常。

医案6 脏腑衰败,肾浊消渴

霍某,男,83岁。初诊: 1999年7月11日。

【病史】 高血压、冠心病、肾动脉硬化性肾病、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多年,空腹血糖17.6mmol/L,尿糖(+++),血尿素氮28.7mmol/L,肌酐645.40μmol/L,(香港某院检查),长期应用西药,病情未能控制,故来京求余诊治。

【证候】 眼睑及下肢浮肿,视物不清,耳鸣耳聋,动作迟缓,尿中有脂液,呈混浊状态,大便黏滞,面色晦暗。

舌质暗,苔白腐稍腻,脉弦,尺脉弱。

【辨证】 元气大衰,肝肾不足,脾失健运,气血失和。

【立法】 大补元气,滋肾养肝,健运中州,益气和血。

【方药】 西洋参粉30g,红参15g,生黄芪30g,炒白术30g,冬虫夏草粉30g,西红花粉30g,丹参30g,怀牛膝30g,淮山药30g,茯苓30g,枸杞30g,山萸肉30g,白芍30g,当归30g,熟地黄30g,黄精30g,玉竹30g,益母草30g,熟大黄30g,生蒲黄30g,泽泻30g,车前子30g,麦冬30g,冬虫夏草30g。

上方7剂,用单味免煎中药颗粒剂,将4味药粉与颗粒剂混匀,装入0.5g胶囊,每次服10粒,日服3次,白开水送服。

二诊: 1999年11月20日。

服上方4月余,精神转佳,肿势著减,血压平稳,空腹血糖降至6.7mmol/L,尿糖转阴,尿素氮下降至16.8mmol/L,肌酐下降至429.4μmol/L。舌质暗,苔白腻,脉弦,略有和缓,尺脉仍弱。继宗前方进退。

西洋参粉30g,冬虫夏草粉30g,红参15g,西红花粉30g,生黄芪30g,炒白术30g,淮山药30g,茯苓30g,山萸肉30g,熟地黄30g,枸杞子30g,当归30g,白芍30g,黄精30g,玉竹30g,麦冬30g,怀牛膝30g,益母草30g,丹参30g,生蒲黄30g,熟大黄30g,车前子30g,泽泻30g。

上方5剂,仍以单味免煎中药颗粒剂与四药粉混匀,装入0.5g胶囊,每次10粒,日服3次,白开水送服。

三诊: 2001年2月18日。

服上方3个月,水肿全消,尿素氮11.6mmol/L,肌酐364.4μmol/L,血糖、尿糖均已正常。舌质暗,苔白稍腻,脉弦缓尺弱。继宗前法进退。

西洋参30g,冬虫夏草粉30g,西红花粉10g,生黄芪30g,炒白术30g,茯苓30g,淮山药30g,山萸肉30g,熟地黄30g,枸杞子30g,黄精30g,玉竹30g,麦冬30g,怀牛膝30g,生蒲黄30g,天门冬30g,女贞子30g,生甘草3g

上方5剂,继以单味免煎中药颗粒剂与药粉剂混匀,装入0.5g胶囊,每次5粒,日服3次,以观后效。

2002年2月中旬电告: 血糖一直平稳。

【按语】 本案系元气大衰、肝肾不足、脾失健运、气血失和所致消渴合并水肿。西医诊为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性肾病。方中西洋参、红参、生黄芪、白术四药大补真元,消肿止渴,为君药; 冬虫夏草、淮山药、山萸肉益肾补肺,健脾消肿止渴,为臣药;枸杞子、白芍、当归、熟地黄补益肝肾,养血填精止消渴,黄精、玉竹、麦冬益气养阴,生津止渴,西红花、丹参、怀牛膝、益母草、生蒲黄活血化瘀,便血行水运,水运肿消,共为辅佐之药; 炒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熟大黄健脾利水,消肿化浊止消渴,为使药。全方合用,可大补元气,滋肾养肝,健脾利水化浊,活血化瘀,消肿止渴。

二诊服上方诸药,水肿著减,血糖、血压下降,肾功能好转,守上方以胶囊剂,缓图正复邪除,前方再进,以观后效。三诊服上方药3月余水肿全退,肾功能有所恢复,血糖、尿糖均已正常。上方减冬虫夏草、红参、当归、白芍、麦冬、益母草、丹参、熟大黄、车前子、泽泻,求以平为期,缓图根治。间断服药年余,来电告之血糖、尿糖均已正常。

医案7 气阴两虚,热郁消渴

郑某,男,64岁。初诊: 2004年6月4日。

【病史】 罹患高血压、冠心病、心律不齐30余年,多年检查糖耐量低,经常出现低血糖症。近日经住院检查空腹血糖19.6mmol/L,尿糖(++++),不愿意服西药,故求余诊治。

【证候】 善饥多食,口渴多饮,心烦急躁,口干目涩,大便秘结,尿黄赤,神疲乏力。舌质稍暗,苔白腻,脉沉弦尺稍弱。

【辨证】 气阴两虚,水不布津,热伤三焦。

【立法】 益气养阴,滋水化源,清三焦热。

【方药】 生黄芪30g,淮山药30g,苍白术各20g,二地各20g,玄参30g,二冬各20g,牛蒡子30g,地骨皮30g,枸杞30g,玉竹30g,黄精30g,丹皮10g,黄芩10g,川黄连10g,知母30g,怀牛膝30g,丹参30g,生甘草3g

上方5剂,以单味免煎中药颗粒剂混匀,装入0.5g胶囊,每次服10粒,日服3次,白开水送服。

嘱控制食量,低脂、低盐饮食,禁忌肥甘食品。

二诊: 2004年7月10日。

服上方月余,大便通畅,尿稍黄,仍口干,空腹血糖12.6mmol/L,尿糖(++)。舌红苔淡黄,脉濡稍数,尺部仍弱。继宗前法治之。

西洋参粉10g,太子参30g,麦冬30g,天门冬30g,生地黄30g,熟地黄10g,牛蒡子30g,地骨皮30g,枸杞子30g,山萸肉30g,玉竹30g,黄精30g,炒白术30g.苍术10g,怀牛膝30g,川黄连10g,黄芩30g,丹参30g,生石膏60g,肥知母30g,生甘草6g。

上方5剂,仍服颗粒胶囊剂,服法同上。

三诊: 2004年8月12日。

服上方月余,空腹血糖8.7mmol/L,尿糖转阴,口干渴好转,二便调。舌红苔淡黄,脉濡尺仍弱。继宗前方加减治之。

太子参30g,生黄芪30g,炒白术30g,麦冬30g,天冬30g,怀牛膝30g,枸杞30g,黄精30g,生地黄30g,熟地黄10g,山萸肉30g,淮山药30g,玉竹30g,丹参30g,黄芩10g,川黄连10g,炒栀子10g,肥知母10g,生麦芽30g,生甘草6g。

上方10剂,剂型与服法同上。

四诊: 2004年10月14日。

服上方2月余,空腹血糖正常。尿糖(-),精神转佳,体力倍增。舌红,苔淡黄,脉弦尺弱。继服上方10剂,剂型与服法同上。

五诊: 2004年12月16日。

近月余,每日饭店吃饭,应酬过多,夜间12点以后才睡,自觉精力不足,经查空腹血糖8.7mmol/L。继宗前法进退。

山萸肉30g,生地黄30g,淮山药30g,红参粉10g,枸杞子30g,熟地黄20g,白芍30g,西洋参10g,黄精30g,玉竹30g,炒白术30g,苍术10g,川黄连10g,黄芩10g,紫草根10g,夏枯草10g,地骨皮30g,牛蒡子30g,怀牛膝30g,丹参30g

上方10剂,剂型与服法同前。

六诊: 2005年2月18日。

服上方,血糖、尿糖均已正常。嘱继服前方中药。节制食量,低盐、低脂饮食,坚持散步,保持平常心态,定期检查。

七诊: 2006年2月28日。

间断服上方中药颗粒剂,空腹血糖控制在5.4~8.7mmol/L之间。

【按语】 本案系气阴两虚、水不布精、热伤三焦所致消渴。西医诊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心律不齐。方中生黄芪、淮山药、苍白术补中益气止消渴,为君药; 二地、玄参、二冬滋阴益肺肾,滋水化源,为臣药; 牛蒡子、地骨皮、枸杞子、玉竹、黄精、丹皮养阴清热,生津止渴;黄连、黄芩、知母清心泻火,生津止渴,为辅佐药; 怀牛膝、丹参、生甘草活血化瘀,引药下行,清热和胃,为使药; 全方合用,可补中益气,养阴清热,健运中州,滋水化源,生津止渴。二诊服上方月余,诸症悉减,继宗前法,加用西洋参、太子参、生石膏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之药。

三诊服上方诸药,尿糖转阴,口干渴缓解,二便调,热势大减,继以前方去西洋参加黄芪。四诊服上方2月余,血糖、尿糖均已正常,形神俱增,守方再进。五诊因外出应酬,饮食不节,起居无常,血糖有上浮趋势,继宗前法治之。六、七诊间断服用中药胶囊剂,餐前血糖控制在5.4~8.7mmol/L。

医案8 胃肠燥热,津伤消渴

赵某,男,45岁。初诊: 2006年4月4日。

【病史】 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病史多年。近1年来罹患糖尿病,近日查空腹血糖21.6mmol/L,尿糖 (++++)。经人介绍,求余诊治。

【证候】 体胖善饥,口渴多饮,多食多尿,面色紫红,大量饮酒,每日约半斤,大便干燥。舌苔黄厚腻,脉实有力。

【辨证】 胃肠燥热,津液耗伤。

【立法】 清热润燥,生津增液。

【方药】 川黄连10g,黄芩10g,熟大黄6g,莲子心10g,夏枯草10g,牛蒡子30g,地骨皮30g,生地黄10g,麦冬15g,西洋参(单煎) 10g,天冬10g,枸杞10g,山萸肉10g,淮山药10g,生黄芪15g,白术15g,苍术10g,生麦芽30g,白芍15g,生甘草3g。

上方40剂,水煎服。

嘱忌肥甘厚味、醇酒、煎炸食物。远房帏,多散步,不过度劳累。

2006年5月14日,服上方中药1个月,精神转佳,体力倍增,经查空腹血糖4.5mmol/L,尿糖转阴,效不更方,继服前方,以观后效。

【按语】 本案系胃肠燥热、津液耗伤所致消渴。西医诊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方中川黄连、黄芩、熟大黄、莲子心清心泻火,通腑润燥,止消渴,为君药; 西洋参、生地黄、二冬、牛蒡子、地骨皮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润燥为臣药; 夏枯草、枸杞、山萸肉、淮山药清肝热养肾阴,益气生津,止渴润燥; 生黄芪、白术、苍术、生麦芽益气健脾导滞,以滋化源,为辅佐药; 白芍、生甘草敛肝阴,清胃热,生津止渴。全方合用,可奏清热泻火、养阴润燥、生津止渴之功。二诊服上方40剂中药,体力倍增,血糖降至4.5mmol/L,尿糖正常,继服前方以观后效。

医案9 肝肾不足,热郁消渴

王某,女,45岁。初诊: 1998年12月10日。

【病史】 罹患消渴病已3年,合并高血压、脂肪肝、视网膜病变、椎管动脉硬化、神经性头痛、月经不调。经介绍,求余诊治。近查空腹血糖13.1mmol/L,尿糖 (+)

【证候】 体胖多食,口渴引饮,口干目涩,心烦急躁,头晕目眩,视物不清,夜寐梦多,经期前后无定期,二便调。舌红,苔白腻,脉弦细尺弱。

【辨证】 气阴两虚,肝肾不足,热郁经脉,气血失和。

【立法】 益肾养阴,养血填精,清热活络,调和气血。

【方药】 生地黄30g,麦冬30g,天冬30g,枸杞30g,地骨皮30g,当归30g,白芍30g,制首乌30g,女贞子30g,仙灵脾30g,川黄连30g,黄芩20g,草决明30g,杭菊花30g,全蝎10g,天麻20g,木瓜30g,羌活30g,威灵仙30g,桃仁30g,红花30g,丹参30g,益母草30g,川芎12g,生甘草9g。

上方3剂,以单味免煎中药颗粒剂混匀,装入0.5g胶囊,每次服10粒,日服3次,白开水送服。

嘱忌肥甘,少厚味,多散步。

二诊: 1999年3月18日。

服上方3月余,血糖、尿糖已正常。头晕目眩显著好转,唯血压仍在140/90mmHg以上。舌质暗,苔白腻,脉弦细尺弱。继以前方加炒莱菔子30g,熟大黄10g,泽泻30g,山楂片30g,葛根30g。上方3剂,剂型与服法同前。

三诊: 1999年7月16日。

服上方3月余,血糖、血压均正常,脂肪肝已除,月经已正常,精神转佳。某次外出忘记服药数日,且过食香蕉等含糖分高水果,此后检查血糖、尿糖仍正常。为巩固疗效,前方减大黄,易生麦芽30g,继服3剂颗粒剂,每次服5粒胶囊,日服3次,以图稳定病情。

【按语】 本案系气阴两虚、肝肾不足、热郁经脉、气血失和所致消渴病。西医诊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椎管动脉硬化、脂肪肝等病。方中以淮山药、生地黄、二冬、枸杞、地骨皮益肾滋阴,润肺生津止渴,止眩晕,为君药; 当归、白芍、制首乌、女贞子、仙灵脾补益肝肾,止消渴,为臣药; 黄连、黄芩、草决明、菊花四药合用,清心泻热,安神定志,清肝泻火,明目止消渴; 全蝎、天麻、木瓜、威灵仙、丹参、益母草、川芎活血化瘀,调和气血,为辅佐药; 一味生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用,益气养阴,补益肝肾,清热泻火,调和气血。二诊服上方3月余,血、尿糖均已正常,诸症好转。三诊服上方药3月余,血糖、血压均已正常,继以前方缓图根治。

【按语】 每年11月14日为 “世界糖尿病日”,防治消渴病早已成为世界人类瞩目的一项重要课题。

值得注意的是罹患糖尿病以后,一旦不能控制病情的发展,可使脑中风、冠心病的发病几率增加3倍,下肢截肢的发病几率增加10倍,尿毒症的发病几率增加17倍,双目失明的发病几率增加25倍。作为医者必须重视糖尿病与并发症的防治。所举9例消渴病人均为有合并症者,其中合并“肾功能不全” 者2例; 肢端坏疽1例; 周围神经痛者1例; 一眼失明者1例; 高血压者6例; 冠心病1例; 肾动脉硬化者1例; 椎管动脉硬化1例; 脂肪肝4例; 西医尽管早已有胰岛素与多种降糖药物问世,但仍无法根治,中医药治疗消渴病,特别是治疗多种合并病者至今仍有明显的优势,是西药所不能代替的。

中医药治疗消渴病已积累了2000年的丰富经验,创建了治疗消渴病的科学理论,为现代中医药人员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和科学的理论体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文元治疗消渴验案四则
一种主治糖尿病的中药组合物.pdf
名医秘验方之内科疾病秘验方第一节:糖尿病(三)
白芍五味子治疗消渴的体会
温阳法治疗糖尿病 蒲氏中医 学术论文
“悖论”糖尿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