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云烟过眼 | 旧人旧事新闸路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新闸路和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同时诞生于1862年,并且都是为了连接公共租界而建。如果说南京西路是当时“上层社会”的代表,那么,新闸路则是当时“全景社会”的缩影, 这里既有市井味十足的街头文化,也有汗牛充栋的藏书楼。



东斯文里
新闸路568弄
斯文里在新闸路北的大通路(今大田路)两侧,以路为界分东、西斯文里。有资料记载,这是上海规模最大的旧式里弄之一。
如今,“西斯文里”已被夷为平地,“东斯文里”孤独存在,占有新闸路568弄、620弄,大田路464弄、492弄、546弄,南苏州路1463-1475号几片“领地”。
斯文里旧照
东斯文里建造于1914年至1921年,占地2.78公顷,总户数为300户左右,是当时上海规模最大的里弄,属于典型的后期石库门里弄住宅。
整个里弄的总体构成以行列式布局为主,有10户左右的独户住宅构成一栋。每排住宅的两端为带厢房的双开间,每户平均面积为172平米左右,中间每户为单开间,每户平均面积约为80平米。尽管是面积较小的单开间住宅,但纵向轴线上还是保留着传统住宅的布局,由天井、厅堂、后天井和附房构成。
斯文里
该里弄建筑的外立面上部分采用了巴洛克风格的细部装饰处理,但其内部及整体平面布局仍然沿袭了江南传统住宅的格局,天井依然具备中国传统住宅的性格,高高的外墙具防御性特征,是中西合璧的折衷的建筑形式。另外,出现了适合小家庭建筑的单开间住宅,说明但是上海受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原有的以大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方式已经收到了冲击。
斯文里外围

沁园村
新闸路1124弄
沁园村位于新闸路1124弄1-59号,建于1932年,沁园村属于新式里弄,高三层,带有挑空阳台。占地0.7公顷,有楼房56幢。知名影星阮玲玉曾于1933年至1935年住在这条弄堂9号。
村内的三层里弄住宅,采用坡屋顶,外观采用拉毛水泥饰面,转角处做不规则砖饰,细部略具装饰艺术派特征。建筑整体风格朴素,体量宜人。
沁园村
新闸路1124弄9号,是昔日阮玲玉和母亲居住的地方,旧居共三层,阮玲玉当年住在二楼。1935年3月7日夜,阮玲玉在此含恨自杀。这里还居住过影坛双生花梁赛珍、梁赛珠,著名国画家厉国香等,此外,这里也曾设有中共地下组织的活动点,开展过学生救亡运动。 
阮玲玉故居
阮玲玉是中国无声电影时期著名影星之一,原名阮凤根,学名阮玉英,1910年4月26日出生于上海。由于父亲早逝,年仅六岁的阮玲玉被迫随家母到一家张姓富户帮佣,为后来她与张家四公子——张达民之间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纠葛埋下了伏笔。母亲节衣缩食,让她上学读书,就读于上海崇德女子中学。
1926年,为自立谋生,奉养母亲,她考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主演处女作《挂名夫妻》,从此踏入影坛,代表作有《野草闲花》、《神女》、《新女性》等。阮玲玉的表演才华横溢,光芒四射,达到了中国无声电影时期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赢得广大观众由衷的倾慕。
阮玲玉剧照
但是,她的婚姻生活却十分不幸。1935年3月8日半夜两点钟,阮玲玉在沁园村的住宅服安眠药自杀,当时同居男友唐季珊发现阮玲玉吃了安眠药,将她送到一个日本人的医院,但夜间医院没有急诊,更没有医生。接着又送到一家私人医院,但医院不愿收留,隔日上午10时送往大医院时,相隔6个多小时,最后抢救无效。一代影星殒落,年仅25岁,其墓地位于上海闸北联义山庄。
阮玲玉
关于阮玲玉自杀的原因,外间众说纷纭。一般的说法认为,阮玲玉因为陷于前夫张达民和唐季珊的名誉诬陷纠纷案件中,又被新闻界广泛报道,心力交瘁而自杀,但谁要为阮玲玉自杀负上最大责任,至今仍旧莫衷一是。
1992年,由关锦鹏导演、张曼玉主演的电影《阮玲玉》公映,在国际影坛引起反响。
张曼玉饰演的阮玲玉

慈孝邨
新闸路1316弄
新闸路1316弄慈孝邨,是一个典型的上海石库门房子弄堂,建于1936年,弄堂口的过街楼上有黄葆戉题的隶书“慈孝邨”三个大字,黄葆戉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黄葆戉先生于房屋落成后便居住于此,直至逝世。
慈孝邨外貌
黄葆戉,是民国时期有名的书法家、篆刻家、画家和书画鉴定专家,曾担任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达二十多年,并兼任《中华新报》副刊“文苑”主编、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主任及上海大学教授等职。
 1949年前,慈孝邨住的自然不会是穷人,但也都不是真正的富人。除了黄葆戉家之外,有因为为京剧辩护而被北大开除的戏曲理论家张厚载(张豂子),有1949年前南京东路上新雅饭店的老板,更多的则是家境一般的普通人,1949年之后,他们逐渐都成了革命的对象。
黄葆戉
幸运的是,“慈孝邨”这块石头做的匾额没有被砸掉,而是被水泥给涂掉了,反而被完美无缺地保存了下来。2005年,黄葆戉儿媳找到静安区文史馆的杨继光,告诉他慈孝邨有这样一块历史悠久的匾额,将近四十年来一直被埋没在水泥里。那时上海各个区的政府正在寻找在战争和革命的破坏下幸存下来的各种遗迹,试图让人们重新看到当年上海最繁华时期的人文景观。静安区文史馆知道这一情况之后,马上联系房管所,很快派人将涂抹在匾额上近四十年的水泥一点点敲开,恢复了匾额的原貌。
慈孝邨匾额

刘晦之旧居
新闸路1321号
 新闸路1321号,是刘晦之的旧居,他曾于1919年担任中国实业银行上海分行经理,也是一个有名的藏书家和收藏家。
 旧宅东靠陕西北路,南临北京西路,西近西康路,坐北朝南。由藏书楼和住宅楼组成,藏书楼(小校经阁)为砖木结构的中国式楼阁,是上海滩现存唯一的一幢近代旧式私家藏书楼旧址。
藏书楼
住宅为砖混结构,高四层,坐落在一个中式花园里,为简化的古典主义风格,立面简洁,细部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图案总占地面积677平方米。原花园里有树木、草坪、假山、鱼池,院墙中部的月洞门仍保存完好。
住宅楼
刘晦之是晚清重臣四川总督刘秉璋之子,刘秉璋是李鸿章的至交,两家又是姻亲,所以,刘晦之从小就能够进入李鸿章的家塾,与李氏诸子弟一起读书,饱览旧族多年的典籍和收藏,这都为他后来从事银行业和收藏事业打下了基础。
刘晦之的文物收藏堪称海内一流,尤其是龟甲骨片和青铜器的收藏,世间罕有其比。
刘晦之
1936年郭沫若亡命日本时,日子过得很困窘,有时连毛笔也买不起。刘晦之知其博学多才,就将自己历年所收集的龟甲骨片,请人拓出文字,集为《书契丛编》,分装成20册,托人带到日本,亲手交给郭沫若,供其研究、著书。郭沫若见后叹为观止,从中挑选了1595片,先期研读考释,并据此著成了甲骨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巨著《殷契粹编》,在日本出版。
解放后,刘氏所有的藏书,全部捐给上海市文管会,后又转入上海图书馆。1951年9月,还捐献了上古三代及秦汉时期的兵器130件,后由上海市文管会转交上海博物馆保存。为此,陈毅市长曾颁发嘉奖令,表彰他的爱国精神。
刘晦之情系藏书楼
刘晦之逝于1962年,他在生前已把所有藏品捐献殆尽,身后不留一石一木,这在私家收藏史上,亦是为数不多的。

海关图书馆旧址
新闸路1708号
海关图书馆前身为海关总税务司图书室,亦称“赫德图书馆”。1930年,为满足社会各界对工商贸易文献资料的需求,将所藏图书移至新闸路1714号(现已建高层住宅),经过整理,作为一个公开的参考图书馆,于1931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开放阅览。图书馆经费仍由海关税务司供给。后来,旧馆被拆除,并于1935年在新闸路1708号另建新馆。新馆高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按图书馆专业要求设计,书库采用钢质书架、送书电梯等新型设备,于1936年6月建成对外开放。
海关图书馆旧址
海关图书馆旧址建筑正门口处用高大的花岗岩砌边,并凸出于主立面,大门为铸铜的工艺木门,两扇门上各有“海关图”、“海关书”篆字图样。门厅两侧各有衣帽间。底楼为借阅处,二、三楼为贯穿式书库,四楼为办公区域。建筑外墙材料用防火砖,立面呈红色,钢窗,平顶。   
海关图书馆旧址在建国以后收归国有,海关总署迁往北京,藏书亦随之而去,馆址划给原海关印刷厂(即今市印四厂)使用。1958年归上海市静安区图书馆使用。
静安区图书馆
“静图”领导又通过多方协商,极为不易地取得了新闸路1684号一所小洋房屋主的同意,在房管部门的支持下,通过调拨,于1960年“六一”儿童节,于此成立了少年儿童分馆。
静图少年儿童分馆

(摘自《档案春秋》,并节选收录于《读者参考》87期)



微信号:duzhecankao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荡荡马路 ‖ 158岁的新闸路,藏着上海人记忆深处的惦念!
消失的新闸路新乐邨|“傻公子”的人生结局
(5)新闸路1708号海关图书馆旧址
往事回顾 | 阮玲玉——发生在“沁园邨”的前尘往事
1990年的新闸路沁园邨
新闸路上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和名人故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