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尊严与尊严的维护

尊严与尊严的维护

“尊严”一词出现的频率在近两年急剧上升,但如何维护人的尊严是我们面对的重要问题——

■刘睿

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个体对尊严的关注日趋强烈,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要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作为执政目标提出,自此,“尊严”一词出现的频率在近两年急剧上升。但实践中忽视,甚至公然践踏人的尊严现象时有发生。“人人享有尊严的社会”的建设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厘清两个基本问题:何谓人的尊严?如何维护人的尊严?

对人的尊严的误读

人的尊严,在古代是指人值得荣耀的职务、身份等,包含“值得尊重”与“某东西被尊重”双重含义,特指在社会分层中更高的级别或较高的地位。自近代以来,人的尊严逐渐演变成人作为人本身具有的最高的、绝对的、内在的、无条件得到尊重的主体性价值。

笔者认为,人的尊严应指人的独特性的至高价值,由人类尊严、群体尊严、个体尊严构成。人类的尊严意味着人对自然的断裂与提升,体现人高于动物的位置;群体与个体的尊严意味着群体与个体的同一性与自主性,要求每个群体、个体的自由选择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体现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的平等性。

当前,对人的尊严概念把握的诸多偏差源于对人的尊严根据的错误判断与理解。一些环保主义者与厌恶人类者质疑人的尊严,他们否认人有超越于动物的特性,认为人的尊严是一个没有根据的概念。笔者认为,动物无论单方面能力多么强大,却只能服从本能,但人具有任何动物都不具备的理性与创造性。人的理性具有选择、分析、判断、推理、规划、道德立法等功能,使人的活动超越动物本能。人的创造性体现在人的活动与生活方式的自主性、超越性,使人与他人、与自己的过去在不断融合中又不断地分离,因而人内在的理性与创造性就成为构成人的尊严的根据。任何人都具有理性与创造性的潜能,因而都具有平等的尊严。

现实中,有许多人将人的尊严判断为人外在的、相对的价值,如身份、地位、财富等。这一尊严观其实质是一种等级观。以人的外在的东西作为人的尊严的根据必将引发许多人内心失衡与大量社会问题。这种尊严观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和谐最危险的杀手。还有的人将人的尊严理解为理性与创造性得到实现的水平,因而主张那些有理性、有道德、有贡献的人具有尊严,而精神病患者、靠救助为生的人等没有尊严。这也是一种等级尊严观,不仅使弱势群体的尊严失去合理根据,而且具有等级尊严观的通病。

另外,很多人片面地理解尊严,忽略保持人的尊严的道德性义务,一味追求个人的自主选择与设计得到尊重与承认。这一认识必将走向极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人生虚无主义,同样也会给个人与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如何维护人的尊严

维护和保障人的尊严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目的与必要途径。人的尊严在个人的权利中体现,也在社会与他人对个人的态度与举止中体现,因而维护人的尊严有赖于具体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也有赖于思想与文化建设,最终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人的尊严的维护,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生存原则。人的生存原则是保障人作为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即要以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为前提。当人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极其恶劣时,使人的理性与创造性被迫让位于求生存的本能,使人的生存沦为动物性的层面,人就毫无尊严可言。所以,保障人的尊严,要求国家与社会努力促进人的基本生活物质条件不断改善。另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存的物质前提与基础,自然资源的枯竭与环境的恶化必将最终影响到个体的基本物质生存条件,所以,促进尊严社会的建设,并不是弘扬人类中心主义,相反要求尊重自然规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平等原则。人的平等原则主要指保障人人获得平等的尊重与关注。《人的尊严》一书的作者指出,个体尊严的核心是地位平等,但并不意指财富或满足的实质平等,而是一种平等的关注与对待,包括道德平等原则与生存平等原则,前者要求个体不因权利的否定或缩减而遭受或忍受道德上可认可的痛苦,后者要求国家不损害任何人作为平等个体的同一性。平等的关注与尊重的基本要求是不考虑个体的身份、地位、职业、财富、性别、民族等具体情况,坚持个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人格平等。这需要制度的保障,需要必要的物质技术手段支撑,也需要平等尊严观念深入人心,使其在人们日常举止和待人的态度中自动体现出来。当前的核心任务是继续在制度层面加强对弱者的人权法律保护,在思想文化层面上反对以财富的占有为根据和标志的等级尊严观。

目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不能将自己和他人的人性仅用作手段,同时要促进自己和他人的人性发展。从这一原则中可以推导出许多具体义务,关于自我尊重方面有:禁止自杀、奴颜婢膝、阿谀奉承等;关于尊重他人方面有:尊重他人的合法选择与自由,反对不经本人同意将决议或原则强加于人。人是目的,还要求国家和社会尽可能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个人尽其所能完善自己的道德与潜能;个人尽可能促进他人的幸福,即对他人的目的给予一定的尊重,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等。当前重点是反对仅以他人作为实现自己幸福的手段,或以自身人格及其载体的生命、健康等为手段满足感性欲望和偏好等现象与行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斯塔夫·勒庞经典语录
身份政治:对尊严与认同的渴求 | 公管荐书
笑多了不怀孕12.08
个体之间缺乏沟通可能是件好事
知识积累的两个途径:直接经验和逻辑思维 — Windows Live
批判性思维-刻板印象对理性的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