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认知觉醒》成长认知大全之作

元认知丨学会身处外围观己

元认知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即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或者对认知的认知。这个概念很容易理解;没听过的话,懂得搜索也能快速知道它的定义、出处、及各种应用场景。

我不认为人们在不懂得元认知概念之前就没使用过元认知。它只是将这个过程提取出一个简单的概念,进而能帮助我们更有意识地锻炼这个技能。其实,类似的概念在更早之前便出现,比如我觉得佛家里的“观自在”,其中的一种诠释(“观”和“自在”)和元认知有异曲同工之妙。

无论是使用元认知,还是其他概念,重要的还是自己要学会身处外围去观察自己的行为及其背后的思考过程,通过对自我认知的深化,去反馈自身进行改进。当然,从他人的观察得到反馈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而且通常比”观己“更能产生洞见,毕竟人还是很难避免受对自身的无意识偏差的影响。

这里还隐含着一个朴素的真理: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单从自身经历入手便足以逐步提高对自身和世界的认知,进而通过自我改变去改善。而且,我认为这也是成长必经之路。人始终要聚焦于自我,才能消除外界引发的焦虑,寻找内心的平和,自信并坚定地走上正确的道路。作者对元认知理想状态的总结非常简练——“时刻从高处、深处、远处看待现在的自己,让自己保持清醒、不迷失,保持动力、不懈怠,保持平和、不冲动”。

同时,要将认知当作一种技能。技能是需要不断练习才能熟练的,不该也无法急于求成。  

感性 VS 理性丨别低估感性的力量

工程师思维通常有一种问题,理性过多,感性太少,甚至认为感性显得不专业。这个问题通常导致决策障碍。虽然理性有助于分析思考,但是感性通常才能驱动行动。

我一直认为,严格意义上每一个重大抉择都是感性拍的板。过多的理性总让人犹豫不决。很多时候,我们花在犹豫不决的时间足够我们通过快速试错找到正确的选择,而且从错误中学习的经验能真的有效帮助做好下一次决策,而犹豫不决并不会。如书中说,“小事听从你的脑,大事听从你的心。”

情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力量,要借助它的力量去成事,而不是控制和压抑它。我们要懂得去感知和接受自己的情绪,然后理性地分析情绪的产生,深化对自我的认知,然后懂得借助情绪去帮助完成自己发自内心想做的事情。虽然没系统学习过心理学,但我从许多涉及心理学的社科书籍里总感觉这是心理学的典型套路——感知、接受和分析自己,借情绪力驱动改变。

关于如何捕捉感性?作者总结了一些常见方法,比如(1)关注"最":最触动自己的点;(2)关注于“总”:总出现却没做的想法;(3)关注于下意识的反应:为什么自己会这样想/做,我的感觉是什么;(4)感知身体的反馈;(5)锻炼直觉,借助潜意识的力量。

了解自己的感性,才容易做到坚持,因为唯有发自内心才能持续。依靠刻意去克制自己去坚持,通常都无法坚持太久。发展毅力,从来都该是顺水推舟,而不是逆流而上。如果每天做的事情是否发自真心,做得快乐,和自己希望的未来相匹配,自然便更有毅力去坚持。所谓有耐心,很大程度上就是相信自己做得符合长期目标。

将其推广到潜意识和显意识:许多思维方式和技能的锻炼,更多并不是增大我们行为上显意识支配的比例,而是通过显意识将正确的方式固化于潜意识当中。潜意识下的高效才是真的高效。

刻意练习丨要在拉伸区练习

过去自己分享过《有效的刻意练习》,其中更多地强调要做对自己有所挑战的事情,从平时工作中,从身边共事的人身上,以及从结构化学习过程中。然而,当时并没有提出拉伸区和困难区的概念。

我不知道拉伸区和困难区是否出于《认知觉醒》作者,至少我在过去看过的书里没有看到相同的字眼,虽然有类似的说法,比如我经常举例说——刻意练习要做那些踮踮脚才能做到的任务,而不是那些不费力的或者费力也无法达到的任务。拉伸区(或者舒适区边缘)和困难区,这两个词非常地形象生动,更便于深化刻意练习在思想中的烙印。

同时,专注于目标和反馈闭环是刻意练习必须重视的方面。这些作者讲得也非常到位。如何判断自己在舒适区?也许一种简单的判断方式是,总做那些能大概率预知结果的事情。工作和生活中,那些有挑战性的事情,通常都是无法预知结果的;如果总求着结果明确才行动,实际上就是希望在舒适区行事的心态。 

专注力丨效能的根本

我是非常关注效能的人,所以我非常看重自己的专注力。

对于专注力,我主要关注两个方面:(1)能否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2)能否长期保持专注状态。第一点对我来说更为关键,因为我日常工作中难免需要多任务。多任务之间的切换本来便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而且是需要接受并处理好的问题。虽然我会努力减少任务之间的切换频率,但是对我而言更大的困难在于如何从一件事切换到另一件事之后,能够快速进入专注状态,而不为之前的任务甚至之后的其他任务分心,尤其当有不少重要的长期任务的时候。

而且,专注的深度有助于激发潜意识的继续思考。这是一种发挥潜意识作用的方法。自己对某件事情专注思考得足够深刻,即使当时没想明白,专注于其他事情的过程中潜意识就像还是会默默地思考找出答案,就好像将先前的任务放到后台执行一般。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我们能事后突然激发灵感的原因。我记得这是很早就听说过的一个脑科学观点,我并没细究其科学严谨性,只是简单相信,因为它能解释过去自己灵感出现的情况。

阅读《认知觉醒》时,我觉得书里提及的两个方法对我而言时非常有用的。

第一,是“写下来”,而且手写下来。每当思绪混乱无法集中的时候,手写下来都是非常有效解决问题的方式。我的思绪同步在手写速率的时候会平稳下来,然后变得专注。相比之下,打字却不行,我的思绪很多时候稳不下来。

第二,冥想。对我而言,冥想是锻炼和检验自己快速进入专注状态的能力的有效方式。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它提示我们,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而这种享受必将使我们更从容,不慌张。

现在锻炼少了些,更多是偶尔检验一下自己当前的进入专注状态的能力程度;如果结果不满意,那之后一段时间许多恢复锻炼一段时间,直到满意。

如何冥想?我并没学过什么流派,只是按自己的理解进行。打坐,闭眼,关注于自己的腹式呼吸,15分钟里如何多数时间到最后都能保持专注于呼吸,那么就达到满意。

除了书里说的方法,我日常通勤路上的听书也是锻炼专注力的一种方法。我开车的时候,思绪很多时候还是会飘向当日和近期的工作问题上;能否专注于听书的内容也就是考验专注力。

对于想提高专注力的人,还可以试试番茄钟工作法,如果没试过且有条件进行。这个方法我最近使用得较少,因为平时工作中自己的时间本来就被许多写作事宜切分了时间(我时常乐观地称之为“被动的番茄钟”)。

清晰力和行动力丨相对的清晰,敏捷的行动

《认知觉醒》作者认为元认知能力强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对模糊零容忍”。“一切源于'想清楚’”。他认为提高行动力应该以良好的清晰力为基础,后者即能目标细化和具体化的能力。对此,我既赞同,又反对。

赞同的是清晰为先。以终为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高效能习惯。这意味着我们在做事之前需要澄清目标,因此我们才能确保我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微软的领导力原则的第一条便是创建明晰(create clarity)。

反对的是绝对意义上的清晰。我们无法做到绝对意义上的清晰,只能做到相对当前认知下的清晰。具备强大的清晰力和行动力不意味着凡事都要当下弄得清清楚楚才能行动。随着自己能力的提升和负责工作复杂度的增加,懂得和不确定性同存且持续行动非常重要,如此我们才能够随着持续的行动将复杂的事情弄清晰。

记得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做模糊容忍度,指的是人们在面对模糊信息和认知的情况下行动的程度。模糊容忍度通常被认为是新时代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现在的世界已经进入VUCA(Volatility, Uncertainty, Complexity, Ambiguty)的时代,人才应该具备非常高的模糊容忍度才能有效地完成工作。

要避免深陷于追求对绝对意义的清晰的沼泽当中。一个简单的方式是给自己设定截止时间。到了截止时间没想清楚,便告诉自己行动起来。对我而言,“想清楚”更多只是心理建设。没有绝对意义的想清楚,只有相对目前认知下的想清楚。我们只能将已知的繁杂理顺,但无法把未知的复杂分析清楚,后者需要探索行动,了解更多后才能解决。记得,复杂问题只能通过探索和实验才能弄清楚。

行动力始终还是要以行动为先,而不该因为准备不足而停止行动。这对于需要长期坚持的重要的事情尤为重要——先做起来是至关重要的。先行动起来,再持续提高。在软件工程里,这种思想成为敏捷。

成长丨关注于改变量

从“知道”到“做到”并不能简单证明成长。书里的下图能更好地诠释成长的关键: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觉得这图不需更多解释了。

从实践上看,学习要更多地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输入转向输出。这道理应该也不需要更多解释了,只是再次重申这个理念的有效性罢了。

做不到?那便思考一下,现在自己的有多少投入在学习、有多少投入到思考,有多少投入到行动,又有多少投入到改变。

以阅读学习为例子,作者也简单通过类似的图例说明应该做到的方式。不同的输入方式有不同的效果,而输出总会比输入更有效。要懂得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或重新解释,如此才能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注意,输出的过程通常是困难的,或者说遇到困难才是深度学习真正的开始!唯有重新解释,才能真正吸收,和自己的知识体系建立关联,如此才能将此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里,为自己所用。而且输出之后,才有更多机会接受到有效的反馈,进而检验自己的知识是否正确。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看完《认知觉醒》,我更加坚定地相信成长并没有什么秘密,都是那些众所周知的事情。认识真实的自我,做正确的事情;“勤移动,善学习,常反思,多运动,保持开放,寻求帮助”;每天进步一点点,形成正向反馈回路;……

当然,成长没有秘密不表示成长会变得容易。成长是简单的细水长流的过程,不存在速成,更不该存在一蹴而就。即使是作者,我并不认为他在36岁前没有坚实的学识和经历积累,单凭三年的学习、实践和总结便能写出这本书。当然,我觉得还是会有不少人觉得三年太久。

做到的人和没做到的人的差距在哪里?内心的唯物主义告诉我——是实践——坚持实践着那些正确的事情。然而, 绝大多数都是做到之后才能有深刻的感受,那做到之前知道这些有什么作用呢?

可能只是坚定信心吧。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而这本书主要就是给增添信心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领读分享】《认知觉醒》分享四
20230712《认知觉醒》第二章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你学习不够好工作赚不到钱,真的不是不够努力,而是没有真正的觉醒,学习高手的秘密就三个字,学会可避免少走弯路
书评|《认知觉醒》:改变,从觉醒认知开始
《认知觉醒》3部曲,带你告别“知识囤积症”,实现从0到1的成长
《认知觉醒》必读的30条金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