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气学理论在疾病诊疗中的重要性

气是中医学中的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气作为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含义多,运用广,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预防、治疗各个方面,极其广泛地用来描述人体的物质代谢、功能活动和指导辨证施治。它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而且在今天的医学科学研究中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大有深入探讨和研究之必要。

气学理论在生理、病理上非常重要,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方面也起着重要指导作用。
    

故笔者根据学习与诊疗体会,结合有关文献的研习,对气的生理、病理、疾病防治等进行论述,仅供同道借鉴与探讨。

预防方面:气可调整体内阴阳平衡

从发病学角度而言,中医学十分强调正气(内因)在发病上的主导地位,比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所说的“真气”就是机体抵抗病邪的正气。如果人体的正气旺盛,邪气就不易侵入,或虽侵入,也能驱邪于外,预防患病,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正气虚弱,不足以抵抗外邪,则邪气易侵入机体而引起疾病,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可以认为,机体的抗病能力(正气)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免疫力”的含义,包含着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滕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的文字记载。文中的“风”是一种外邪,“大风苛毒”是指致病强烈的外邪,如果平时能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素问·上古天真论》),则正气旺盛,肌肉丰满,腠理固密,能适应自然环境,虽然外界有强烈的致病因素,也不会引起疾病。综上所述,正气具有抗御外邪、保卫肌表等作用,其中包括了西医学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在内,其作用主要依靠正气中的元气来完成,元气(包括元阴元阳)对调整体内阴阳平衡,保持机体免疫功能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有关学者通过研究,观察到益气中药有使免疫球蛋白A和免疫球蛋白G总量增加的作用,助阳(气)药有加速免疫力形成的作用。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气可能是免疫力形成的物质基础。

诊断方面:气是判断疾病轻重的标志之一

《灵枢·本神》中有“肝藏血,血含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膜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合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胜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的文字说明。这表明气之虚实皆可以从五脏的病变表现出来,故强调“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这里仅以气学理论与神志、脉象的关系来说明对疾病诊断的指导作用。“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这说明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若患者语言清晰,反应灵敏,两眼灵活,则说明正气未伤,病情较轻,预后良好;若患者少气无力,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甚至昏迷,口开手撒,则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良。气对脉搏的影响甚大,这是因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五胜别论》),“寸口者,脉之大会”(《难经·一难》)。为此,脏腑经脉气血的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在病变过程中,脉长而实、洪、大,则表示邪气亢盛而正气亦盛,此为实证,预后良好,故为“长则气治”。短脉,是气血不足的虚证,故为“短则气病”。代脉,是脏气衰微,气血亏损,元阳不足,以致脉气不相续接,故为“代则气衰”。细脉,多见于久病体弱及忧虑过度、正气不足的患者,故为“细则气少”。在病情危重,胃气衰败之时,而真脏脉必露,真脏脉即脉无“胃气”,是人体生机断绝的表现,故谓之死脉。比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有“但弦无胃曰死”“但钩无胃曰死”“但代无胃曰死”“但毛无胃曰死”的文字记载。故诊察脉象之有无“胃气”,是判断疾病轻重的重要标志之一。

治疗方面:气学理论对治疗有指导作用

气学理论在治疗学上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上。“治病求本”的方法虽多,“补气”乃为其中之重要法则之一。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旺不受邪”。据有关研究证明,一些健脾补气药能增加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维持体内免疫功能的相对稳定。比如增加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T细胞比值及淋巴细胞转化率,促进骨髓造血细胞DNA(脱氧核糖核酸)合成等。比如脾虚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慢性肝炎、低热、重症肌无力等,通过健脾补气方药治疗,病情随之好转,细胞免疫功能也有恢复趋势。
    

在临床时,笔者也曾见到,有一些医者对气虚夹痰、夹瘀患者,若症见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却不敢用补气之品,畏人参、黄芪之类补而壅滞,恐补气后致使血脂增高,血压上升。其实不然,若在运用大量补气药物的基础上,辅以化痰、化瘀,则阳气得以渐复,痰浊、瘀血方可消除,而诸症亦随之好转,从而加速患者康复。
    

目前,在肿瘤的化疗、放疗中,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正气受到损伤,比如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引起消化道及全身反应等,若一味攻邪(杀灭肿瘤细胞),忽视体弱之躯,就有促使肿瘤恶化的可能。若在放疗、化疗的同时,辅以补气等“扶正培本”中药,则既能大量消灭“敌人”(放疗、化疗杀灭肿瘤细胞),又能有效地保护自己(扶助正气保护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从而提高疗效。故中医学强调“善为医者,必责根本”“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以上所述,足以说明气学理论对治疗的重要指导作用。这些独特之处,是中医的特色与优势。

发展方面:气学理论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

气学理论是中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从生理学角度而言,重点讨论了气在物质代谢和功能活动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其复杂的生理作用概括为6个方面,认为人体能量的来源与生物氧化密切相关;对气的病理,从外感、内伤、药物影响等方面探讨了“百病皆生于气”,强调气的病变致病的广泛性、重要性。并以“气虚”“气脱”为例讨论了气的病变与西医学的联系。就临床医学来说,它对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都有重要指导意义,从而反映出中医学整体观念强,能够全面地、辩证地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并能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并不是只看局部不顾整体来诊治疾病。
    

这从本质上区别于现代医学的局部观点和细胞病理学,以及把一切病因都归之于大脑皮层的理论。从这些方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学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蕴藏着无数的精华。但我国古代的气学理论,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还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性质,许多内容还未能加以科学阐明。因此,今天我们一定要坚持中医思维,结合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认真探讨与研究,对气的实质等方面予以分析说明,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作者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湿免疫
人体阳气不足,不可盲目补气
【中医中药】反复感冒别着急,扶正固表话黄芪
补肾气,降血脂,缓解慢性咳嗽......它们都有了
气足,不易生病!补气按这几个穴效果最好,快学一学
胃气决定了人体的正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