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增强孩子适应力的两个关键

上篇文章(上篇文章:《孩子摔倒后,只要站起来就行了吗?》复习戳这里)用了弹簧的比喻来说明:面对逆境时良好的适应力,不仅体现在能够承受多大压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能够多快完成“心理复原”。


缺少“回弹、复原”的环节,就谈不上有“弹性”,因此也不是真正的“适应”。


与弹簧的弹性相比,心理上的弹性或者说适应力有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


一根弹簧的弹性是恒定不变的,而一个人的心理适应力却是可变的,可以被加强,也可以被削弱。


怎样加强心理适应力?


这个问题所涉及到的方面太广了,我们这里只简要讨论2个重点。


重点1:心理的复原,不是回到原点,也不是通过消除外部压力来达到的。


回顾上篇文章开头滑雪场的第二个情景:男孩摔倒了,妈妈过来帮助男孩,但是帮助的方式并不是说“咱们不滑了吧”。


同样,很多孩子会因为上幼儿园而感到压力,我们需要帮助他们缓解紧张,但是帮助的方法不应该是“那就不去幼儿园了”。


在帮助孩子恢复平静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急于替他把难题解决掉,或者带他离开逆境。这样做,虽然孩子的情绪确实能够很快平静下来,但是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弹簧要想复原,必须消除全部外力,弹簧的复“原”,也只能是回到“原点”而已,因为弹簧是恒定不变的。


在这一点上,心理与弹簧最大的不同在于:心理是可以不断成长的,因为心理的基础是不断在发展的神经机制。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讨论的心理复原,并不是回到原点,而是恢复平静、放松的状态。


因此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消除全部外界压力,而是在保留一定外力的前提下,仍然有办法让紧张的神经机制恢复平静,复原到放松的状态。


这样的复原,才能够使神经机制得到发展,适应力得到加强。正像网友Joyce田君在上篇文章之后的留言所描述:这时复的“原”其实不是原来的“原”了,而是已经适应了又一个挫折,就好比又增加了一项免疫力。


心理复原,并不是回到原点,而是在保留一定外力的前提下,让紧张的神经恢复到平静放松的状态。



重点2:帮孩子加强适应力的第1要素:由“支持性他人”充当孩子情绪的“外部调节器”。


从理论上讲,加强神经机制的能力,同锻炼肌肉的原理相似:练得越多,能力越强。关于这个基本原理还有一个比喻:神经发育就像一条路,最早只是一条羊肠小路,走的次数多了,路就越来越宽、越来越通畅。


与所有其他能力一样,心理适应力同样具有相应的神经生理基础,因而同样会遵循“肌肉越练越强”、“路越走越通畅”的基本原理。


也就是说,从紧张状态中及时复原,是心理适应力得到加强的重要途径。及时复原的成功经历越多,相应的神经路径就会越通畅,复原能力就会变得更强。


这么说,我们要想加强孩子的适应力,那就让他多去经历挫折,然后复原,不就行了吗?


有一个问题,我们以往的文章中多次提到过:大脑的发育在童年期处于“不平衡”状态,产生压力的神经机制已经成熟,而从压力中主动复原的神经机制还在发育之中,还很不成熟。这就意味着,孩子在很多时候,自身还不具有足够的生理基础,来支持他从压力中及时复原。


如果不能及时复原,那么内分泌系统因压力而产生的荷尔蒙(比如皮质醇cortisol,一种主要的压力荷尔蒙)就会在血液中长时间处于高水平状态。


大量研究早已证明,长时间高水平的皮质醇,将对神经系统造成一系列的损害,不仅会损害心理复原的神经机制,削弱适应力,而且还会损害记忆、认知等其他功能。


这就是适应力在童年成长中的“两难境地”:必须及时复原,可是孩子自己又做不到。


怎样解决两难境地,帮孩子发展适应力?


在这个问题上,所有专业人士的观点都是一致的。引用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的说法:帮孩子加强适应力的第1要素,就是“支持性他人”(supportive relationship)。


孩子在成长中几乎每天都会遇到挫折,摔倒了、玩具坏了、想吃冰激凌但吃不成、上幼儿园要跟爸爸妈妈分离、被大人批评了、同伴之间发生了不愉快等等等等,因此经常会本能地紧张起来。此时他的大脑发育状况,让他还无法及时地主动复原,而持续过久的压力又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因此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得到养育者的帮助,帮助他的神经及时地回弹复原。


对此,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经心理学教授艾伦·舒尔(Allan Schore)提出了一个更形象的比喻,他说:养育者的重大职责,就是充当孩子情绪的“外部调节器”(external emotional regulator),在孩子产生紧张情绪时,及时帮助孩子恢复平静。


帮孩子加强心理适应力的第1要素,就是当好孩子的情绪外部调节器,在孩子遭遇挫折、产生紧张的时候,及时辅助孩子恢复平静,让他不断获得从压力中及时复原的经历。


关于怎样当好外部调节器,及时帮孩子调节情绪、恢复平静,又是一个大话题。我们在以往的文章中讨论过一部分具体内容,这里就不重复了,大家如有兴趣请参考这里>>>

(孩子闹脾气,也要接纳情绪吗?)


下面是一个游戏的例子,前不久发生的事:


前段时间我家里做装修,但是因为孩子上学等原因,我们必须还住在里面。


有一天电钻声音很大,我女儿终于开始冲我抱怨:“你能不能让他们别干了!太吵了,我根本没法写作业!”


“可不是么,我也快被吵得犯心脏病了。”

“那你快去跟他们说别干了。”

“不行啊,这事儿我不能做决定的。不过我想到一个办法。”

“什么办法?”

“电钻再开始响的时候,咱俩就抱在一起发抖,假装眼睛和舌头都要被吵得掉出来那样。”


女儿点头同意试试。就在这时,电钻开始响起来了,于是我俩抱在一起,全身发抖,不停地翻白眼,嘴也歪了,舌头也出来了。电钻停下来,我俩也停下来,一起开始笑。


我说:“试试接着写作业吧,你要是觉得受不了了,就冲过来发抖,我就在这里。”她同意了。


等电钻再次响起来,她夸张地大喊大叫着冲过来,我也很配合,我俩又开始发抖。


这样反复玩了两次后,我说:“一会儿文迪还来找你玩呢,试试多忍一会儿吧,这样能快点写完作业。实在忍不住了再来发抖,反正我一直会在这里。”


她又同意了。不久她就把作业写完了,期间只过来玩过一次,不知是真的因为忍受不了了,还是来确认我是否还会支持她。似乎更像后者。


(再次强调,当孩子的负面情绪达到一定强度的时候,这类游戏就暂时不适用了。这时候孩子需要的,是认真的拥抱、倾听和陪伴。)


后面的话:


关于第1个要素(支持性他人),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


上篇文章一开始提到的两个研究中,都是父母本身有问题,不仅无法作为外部调节器来及时支持孩子,而且本身还很可能是造成压力的来源。既然“支持性他人”是第1要素,那么这些家庭中应该所有孩子都会出问题呀,为什么还是有一小部分孩子适应良好呢?


答案是:支持性他人,不一定非得是父母。


还是用艾米·沃纳在夏威夷的研究举例,她和同事在深度追踪后总结:这些适应良好的孩子身边,都有一位亲密联结的“非父母的成人养育者”(姨妈、保姆、或老师),同时,这些孩子都得到了教会或社区团体的支持(Emmy Werner,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resilience from large scale longitudinal studies? Handbook of Resilience in Children)。


也就是说,当父母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支持孩子的时候,第三方的支持就变得尤其重要。


这些相关的专业研究有力地促进了美国组建并完善家庭支持系统。


随着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进一步发现,并不是只有那些发生了极端情况的家庭才需要支持。很多普通家庭都会在某些时候,需要来自外界的支持。


(因此,希拉里·克林顿在担任美国第一夫人时,借用非洲谚语作为她的书名来倡导教育主张:举全村之力,培养健康、快乐、活泼的孩子。


也因此,游戏力工作室正在努力培训游戏老师,组建支持系统,希望对有需要的孩子和家庭有所帮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锻炼”孩子到底为什么?
人生中糟糕的事情难免发生,关键是如何“复原”
给电钻装个弹簧架,这样钻孔又快又稳,用完就离不开它了
孩子摔倒后,只要“站起来”就行了吗?
从这三方面培养适应力,孩子到哪都能吃得开
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是他的心理弹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