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分享 | 来自化学女神的干货

化学这门学科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无疑都是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峰,它既不乏庞杂的记忆、繁琐的计算,更需要严密的思考与大胆的猜测。

但是小伙伴们不要害怕,这一期我们请来了张孟妤学姐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化学方面的学习经验,希望可以对大家的化学学习与备考提供帮助。

前言

       张孟妤,附中286班学姐,现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学系。为了写这篇经验分享她把去年的高考理综真题找出来,把化学部分又重看了一遍,靠着残存的记忆整理了一些东西出来,希望能帮到大家。



元素化合物

1、综述:

        这是高中化学的重中之重,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一定不能吝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每种元素的每个物质都怀着八卦你的爱豆一样的热情来窥探他们的每一个小秘密。


2、学习方法:

        可以按元素分类整理方程式。因为书上就是按照元素种类来教的。在整理方程式的时候尽量按物质来,比如:

含氮物质可以按照氮气,氨气和氮氢化物(联氨,叠氮酸),氮氧化物,硝酸和硝酸盐,亚硝酸和亚硝酸盐,铵盐,氮卤化物(常在选修的结构部分考)……分类;

含磷物质可以按照磷单质,含磷的矿石(羟基磷灰石,牙釉质的那里,这个反应平衡好像在必修二上),磷氧化物,不同价态磷的含氧酸……分类;

……

        在整理的过程中不只是写有关反应方程式,还要清楚:

这个反应的发生原理(比如沸点高的酸制沸点低的酸,或者易溶物生成难溶物等);

是否是工业制备某种物质的原理(如果是,在工业生产中使用的实际反应物是什么,反应条件,催化剂是什么,能否通过改变反应条件提高产率,哪种反应物是过量的,成品中常含有哪种杂质,杂质是如何产生又如何去除);

//排版者补充(下同):如果不是,可以思考是什么因素导致不能用于工业生产的,比如成本高、不安全、效率低等,进一步可以考虑如何改进,或者对比工业上是怎么做的。

是否是实验室制备某种物质的原理(如果是,使用的装置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注意事项和安全措施,如何验纯,如何判断反应是否完全(如果可以的话),杂质又是什么,能不能算出产率);

反应条件物质状态等(比如硫酸和氯化钠制备氯化氢就是用70%的浓硫酸,工业制备浓硫酸是用98%的浓硫酸吸收三氧化硫的)

……


3、注意事项:

        有些反应的用途看起来很莫名其妙。

        比如说有反应是二氧化硫溶于水可逆生成亚硫酸,亚硫酸被氧气氧化成硫酸,还有反应是二氧化硫和氧气在加热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和水生成硫酸。其中后者才是工业生产硫酸的做法,前者只是酸雨在空气中久置变得更酸的原理。

        我高中学习这里的时候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制硫酸需要看起来十分消耗能源的反应(因为要加热还要催化剂)而不是看起来很简单的前一种反应(这个问题留给你们)。后来学了可逆反应的限度再联系硫酸的沸点(不小心剧透答案了)才大概懂得了原因。

        说这个事是想告诉你们,其一不能想当然,不能因为“看起来可以”就认为“是这样”;其二是要多问,化学里有好多奇奇怪怪的反应和奇奇怪怪的操作,好多时候我们为了追求做题的数量就把疑问放下了,但其实如果你再向前走一小步,也许不只是解决了你眼前的疑惑,也能同时让好多之前攒下的疑问豁然开朗。


应试干货

1、据说元素的框图推断好久没考过了,但是并没有说一定不考啊(具体情况请以当年考试大纲为准),这种推断题不仅好玩还可以让自己熟悉各种物质的性质和联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问问老师有没有去年学校某次月考的某道元素推断题,我印象中那道题十分好(坑)玩(爹)的。(就是我们这届考过的一道,详询后台吧)(后台:我拒绝.jpg)


2、元素化合物是第一二道选择喜欢考的地方(就是那种从某本古籍里摘句话让你选这句话描述的是什么物质的题,或者让你推断什么物质具有什么性质)。这题美其名曰叫“考化学素养”,其实要是对元素化合物那里熟练的话这种题做起来很清晰。


3、选择题倒数第二题有物质推断,这种题偶尔会出现一个字母代表好几种物质的情况,能不能把所有可能物质都想到,只有靠平时不断积累和记忆。


4、把方程式总结到活页本上,平时题目中遇到什么新物质了或者遇到哪种熟悉物质的新性质了就往本上加,不要觉得不是书上的我就不用掌握。这些从题干中记住的信息在考试时往往是救命的(尤其是理综快收卷了还没写完的那几分钟)



工业制备

1、这种题型都是给一个工业流程,让你完成相关问题。常常把热力学动力学,氧化还原,计算等掺到一起。

2、热力和动力学:多看课本(的注释和侧栏的框框),比如你还能想起来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吗(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改变温度,催化剂,压强的本质都是提高这个)但其实考试并不考这些。工业制备是一道和“实际”息息相关的题,虽然这道题的简答部分已经有了答题模板甚至你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如果没有也不着急,简答部分大部分都是送分),请答应我一件事:


在写下标准化答案之前先想想,“实际上可能吗?


【有很多理论上的条件确实做不到,比如加温加压却没有那么坚强的反应设备】

3、标注每一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时候不要丢物质,全部都要写出来,杂质也要写。(这是指自己打草稿的时候,具体答题还是要看题)

4、注意看题目里的反应条件,不要擅自加条件,更不能丢!

(我知道做理综着急的时候会“选择性失明”看不见这些东西,这种习惯只有慢慢改,宁可做慢一点空下难题,不能丢掉白送给你的分。而且理综的做题速度可以练快,但“不长眼睛”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了)

5、计算部分一定注意效数字



有机

1、把每个基团有什么性质全记牢就好了(你说的好像是废话)。

2、我学有机的时候是按照书上出现的有机物的基团,简式,密度(和水相比),颜色,能否燃烧及燃烧现象,能否发生取代,加成,消去反应,能否发生加聚或缩聚变成高分子,能否和酸碱盐反应等性质列了张表。然而到高三复习的时候这些东西忘得连-COOH叫什么基都不知道,于是就再整理一遍……所以说有句话说得好啊,“学习就是不断重复直到建立突触的过程。”——沃·兹基硕德……

3、有机大题考的还是很多的,实验仪器的组装是出题人的心头好,注意写方程式的时候水的个数一定要数清(手动划重点)还有反应环境(是水还是氢氧化钠溶液等),加热方式,实验仪器的用途和用法等(制溴苯的反应是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自己拿那个实验试着总结一下每一步的作用和目的)

4、然后我感觉这部分和化学反应平衡也有很大的联系,因为有机反应实在是……难以完全进行(省略的是一言难尽的部分)

5、每种物质的系统命名可以不会,但俗称一!定!要!会!(比如乙酰水杨酸的俗称是什么?Aspirin请见选修一,《化学与生活》)对于高分子化合物,六大纶,蛋白质的四级结构那些文字一定要看,这属于平时不考是不考,一旦考出来让人一脸懵逼的部分。平时(不想做题时)多看看选修五和选修一,这两本书还是挺有意思的(比如说看到书上写“丙酮具有令人愉悦的香味”时我和同桌的相视一笑)

6、有机其实是很有规律的部分(以我仅有的高考知识水平来看),熟悉每种基团的特性和一些性质的递变规律(什么烷烃的熔沸点和支链多少的关系啊,什么分子内氢键优先于分子间氢键形成啊)就基本上独步天下了。如果这时候在实验题部分仍然丢分,就要注意一下总结了。具体是因为答题套路不会,还是因为有哪一步没有搞清,还是因为不明确实验目的。知道丢分点之后平时就要注意总结了,把常见的答题模板写到活页本上,把遇到的有机实验的步骤梳理一遍(这件事其实非常难,有的老师都做不好,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多思考多问人)都是我觉得比较有效的提分方法。

//7、主要看兴趣……

//以及我平时就在别人放弃有机的时候仍然坚持做有机,高考坚定选择有机然后幸运地捡到一道简单有机题……人生赢家既视感


有机选做tips

1、有一个命名题,这题通常写俗称也给分。确认可以写俗称之后尽量不要系统命名。(系统命名易数错)

2、反应方程式一定数清水的个数(更!不!要!压!根!忘!了!水!),尤其涉及带n的缩聚反应时。

//我们老师会建议写生成物先写小分子(比如水)再写主要的有机物,这样不容易忘掉。

//作者又注:我们化学老师也是这么建议的(咱俩一个化学老师),但是我觉得那样丑就从来不这么写。

//排版又注:其实我也是

不过不建议学弟学妹模仿……

3、合成流程按照已知信息推就行,我还没有见过用不上题目中已知条件的合成题呢。(意思就是如果你中间卡住了,跳过步骤直接类比着写题目条件也未尝不可)(具体给分标准还是问老师)

4、同分异构的数法也是有套路的,容易数错的就那么几种,注意总结记到心里就行。(比如我经常数错环上带好几个碳的烃基的,错了好几次以后才开始正视这个问题,大家不要学我)



物质结构

1、结构可以说是高考中的送分题了,但这样的送分题却总有人被扣很多分。我觉得一个方面是注意题目中的“坑”,比如曾经有道题给了一个长得很像晶胞但其实是分子的东西让写分子式,我那道题就写错了(答案是Ti13C14的题,你们肯定也被坑过)。不过好在这种坑掉一次也就记住了,麻烦的是那些永远也算不对的计算和奇怪的估算……

2、对于计算,我的原则是“算不对就遛”,也就是改做有机。但其实自己后来也发现只要把所有有效数字都代入公式就能算对(我之前都是一看有很多位数的计算直接忽略后面的位数),所以考试的时候不妨把计算放到最后,抱着“算对白捡,算错活该”的心态,出其不意地把答案算出来。。。

//起码算出来了

3、对于书上那个表格,四种堆积方式的代表元素,空间利用率等,平时实在记不住就考前看一眼,发下卷子来赶紧翻到结构选修题那里看有没有考,如果考了就趁记忆的热乎劲赶快填上……屡试不爽。

(PS.金刚石型堆积的空间利用率是34%,有的同学到高三复习可能会忘了这个,建议补到表格位置)

4、推测空间构型的时候,首选是用VSEPR直接推,如果VSEPR不行就用等电子体,如果等电子体不行就合理猜(瞎)想(猜),不过很少有这两种方法都推不出来的物质(碘3-离子比较特立独行,按照VSEPR它应该是V型,但它实际是直线型的)。

5、结构里还有常考的就是用某种理论解释物质的性质。

分子晶体常见的就是范德华力,氢键的解释(冰的密度为什么比水小?);

原子晶体通常是从原子半径到键长到键能大小的一套;

离子晶体通常是晶格能,有时还涉及离子键和共价键成分;

混合晶体一般只考石墨;

//也有类比石墨考察混合晶体的,一般会披上其他物质的马甲

偶尔有有机物性质的解释,但我只见过用分子间氢键和分子内氢键来解释熔沸点的差异。

答题的时候先说明物质种类,是哪种晶体,然后再用这种晶体的特性解释,不要一上来只说结论(比如:因为XX存在分子间氢键)。我记得原来看我一个同学的整理本,上面写着“如果问熔沸点相对高低又找不出原因,一般都是氢键的锅”,后来我做题的时候注意了一下好像还真是这样。“解释”类的题有很多,有兴趣的话可以把特殊而有趣的题总结一下,但要注意,我们只能“解释”,不能“预测”。



电化学

这部分我只想到一句话:

锂离子和电子同得失。

(via.俊萍小天使)

锂离子电池特别热门,而且诺贝尔奖欠发明锂离子电池的老爷子一块奖牌。在被锂离子电池电极反应式整得一脸懵逼时,想想老爷子,关键是想想“锂离子和电子同得失”这句话,应该是能写出来的。

//学学物理或许有帮助?(诶嘿嘿



关于计算

1、比较离子浓度:质子守恒是用电荷和物料守恒算出来的,我的经验是不要直接写,每次都用其他两种守恒现推就行,要不一着急容易出错。

2、某化学老师X向阳有句话说的好,“五个老K”(这叫什么名言),精辟地总结了化学平衡部分的核心(Ka,Kb,Ksp,Kw和化学平衡常数K),这些东西一般都是代公式或者三段式求解。我想说的是一定要有“近似”思想,比值相差100以上的一定要忽略,一定要忽略一定要忽略不只是不忽略就算不出答案的问题,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因不忽略带来的麻烦远远大于你算出来所谓精确的那几位数,所以无论为了什么目的,请遵守“近似”原则!

3、有效数字。有关有效数字的强调无论是物理还是化学都强调地足够多。注意特殊仪器“自带”有效数字,量筒不估读(我们去年说是因为量筒内壁不均匀,估读无意义,但这个问题好像有争议)。

写给高一高二的你

1、刚才边写给高三的干货边觉得好笑,其实我高一的时候很讨厌化学,也没学过化竞,更没想过大学会学化学专业,但现在我以一个普通高考生的身份,给你讲讲我是怎么学习化学的。

2、不要怕投入时间。高一刚接触又多又复杂的化学反应的时候整个人还是很懵逼的,那时候连课本上的方程式都写不会,谁和谁发生反应也记不住。刚学勒夏特列原理,等效平衡,VSEPR模型的时候会感觉“这地方好扯”,不要抵触它,做题做多了就接受了。我现在还记得讲VSEPR的时候俊萍老师说“这都是天才的人提出的天才解释”,我当时想“这么扯的理论哪天才了”,但确实是因为老师那句话我才慢慢理解了这些理论提出的背景,懂得了它们在化学史上的重要作用。

3、该背的一定要背,该分析的一定要分析。刚开始我做实验题的时候完全不知道哪一步是干什么的,这样浑浑噩噩做了很多题但一点长进都没有。后来我把实验题都整理到改错本上,分析每一步的作用,再做类似的题就不会一头雾水了。有机也是,东西又多又杂,只有先牢记才能谈应用。

4、化学这种东西,一千个人有一万种解释方法,当你觉得你同桌对某种现象的解释让你不能理解的时候,一定去问老师,当你觉得你的老师的解释依然让你无法接受的时候,去问他隔壁桌的老师,直到这种解释终于让你信服为止。如果…你问遍了老师都得不到满意的答案,清华大学化学系欢迎你

5、化学也是有做题思路的。我印象很深刻是有一次听考试与评价中心主任赵河林老师讲,作为高考题的每道化学题都是有考察意图的。比如两种pH都为3的酸混合后pH是否仍等于3(具体记不清了,大概是问两种酸混合后pH是否等于加权平均一下),当时我想答案应该是不等于,我觉得会有稀释水解啊电离啊一堆乱七八糟应该没那么简单——然后赵河林老师说,答案是不等于,原因是如果这两种酸是强氧化性酸和强还原性酸就不等于了。这个有点像脑筋急转弯的题后来还是给了我不少启示的——在找不到思路的时候先想一下可能的出题意图。

最后补一张排版强制要求作者提交的美照……

耐心看完的同学,相信你一定深有所感、深有所获,对化学学习的认识又更近了一步吧!最后我们衷心希望大家学习进步、高考顺利!我在清华等你来!

//比心~(这次拒绝删除线)

文案:赵旭禾

排版:郭元博  赵旭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3年高考化学真题完全解读(湖北卷)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拿走不谢
2010年北京中考化学一模题赏析(一)
2010年河南省中考化学试卷
2021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化学真题(word 含答案)
2010年中考试题 乌鲁木齐化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