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封面故事 | “普利策奖”的耻辱:《吉米的世界》

吉米才八岁,但已经是第三代海洛因吸毒者了。它是一个早熟的小男孩,长着一头亚麻色的头发和一双褐色的眼睛,然而孩子皮肤细嫩的褐色瘦胳膊上却斑斑点点布满针眼。

这是获得1981年“普利策新闻特写奖”的新闻报道《吉米的世界》的第一段话。短短几十字,一个可怜的吸食海洛因成瘾的小男孩形象便跃然纸上。无论从报道的内容还是报道的形式,《吉米的世界》都堪称经典。只可惜,这篇一度引发了公众对华盛顿地区毒品泛滥的强烈反响的新闻报道,是完全虚构的。

事实上,普利策新闻奖作为美国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大奖,在其长达近百年的历史中,“假新闻”的阴霾不时笼罩在它的四周。从1946年的《国旗插在硫磺岛上》到1971年的美国俄亥俄州国民警卫队的大屠杀中的死者照片,疑似造假甚至纯属虚构的新闻摄影作品和新闻报道作品频频入选普利策新闻奖。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这篇《吉米的世界》。

图为《国旗插在硫磺岛上》

1980年9月28日,年轻的女记者珍妮特·库克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调查报道《吉米的世界》。在报道中,库克用生动的文字、具体的细节和精彩的对话,极富感染力地报道了华盛顿特区贫民窟里一个叫“吉米”的8岁黑人小男孩,当着他母亲的面,被母亲的情人注射海洛因以及之后的种种不幸遭遇。

一经发表,《吉米的世界》便立刻引起美国社会的强烈反响,而在《华盛顿邮报》将报道推荐给普利策新闻奖评委会后,评委们更是毫不犹豫地给库克戴上了“普利策新闻特写奖”的桂冠。一时间,库克这个初出茅庐的记者成为令美国新闻界瞩目的“明星”。

图为珍妮特·库克

同时,饱受触动的美国公民纷纷要求库克说出这个男孩的所在,甚至开始自发寻找吉米的踪迹,以使他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救助。华盛顿市长马里昂·巴里和警察局长更是组织了一个由警察和社会福利工作者组成的小组,四下寻找吉米,以便给他治疗。然而,公众和政府的行动都毫无进展。渐渐地,“吉米”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人物的传言开始流传。而库克的一系列谎言--假学历,假自传的揭露,更是让她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随后属于库克的“潘多拉魔盒”打开了。在公众的压力下,库克终于承认这篇获得无数赞誉的报道是自己根据几个少年吸毒者的真实故事编造的。

真相大白,羞愧的库克向《华盛顿邮报》递交了辞职信和一份正式声明:“我从来没有遇见或访问过一个有海洛因毒瘾的8岁孩子。1980年9月28日《华盛顿邮报》刊登的文章是一次使我深感遗憾的严重歪曲。我向我的报纸道歉,向我所从事的职业,向普利策奖金委员会和追求真理的人们道歉。”普利策新闻奖立即决定撤销库克的获奖资格并将奖项重新颁发给《乡村之声》的特蕾莎·卡朋特。《华盛顿邮报》也立即作了长篇自我揭露性报道,时任主编本杰明·布莱德里更在报纸上发表道歉声明:“……目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是向读者交代清楚事实真相,向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道歉,并立即设法完成恢复报纸信誉这一极为艰巨的任务。”

《吉米的世界》,这个在美国新闻史上轰动一时的丑闻,不仅使因1973年成功报道水门事件而获得巨大威望的《华盛顿邮报》的声誉遭受重创,更使得“新闻界的奥斯卡”普利策新闻奖“蒙受”了一次巨大的耻辱。

文字| 孙诗

排版| 孙诗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把奥运会报道玩出新创意,华盛顿邮报来了一名机器人记者
普利策奖
2010普利策奖揭晓
2016年普利策新闻奖发布(上)
2016年普利策新闻奖发布(下)
报业巨子——普利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