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蒙古铁骑三次出征,为何都未能完全征服实力并不强的安南?




安南为越南古名,此称源于唐朝曾在此设立“安南都护府”。五代十国时,此区域政权逐渐独立。1174年,李朝(约1009-1225)国王遣使入贡南宋,孝宗正式赐名“安南国”。到13世纪,安南的国土面积还不大,约占今天越南的四分之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却屡次挫败军势正盛的蒙古军队……


现在越南版图


第一次战争:九天北还”是为何?


13世纪,蒙古军在亚欧大陆上南征北战。横扫西域,平金灭夏后,如何攻下隅居江南、奋力抵抗的南宋,着实让他们费了一番周折。


为了减少攻宋阻力,时任大汗蒙哥采取了弟弟忽必烈的建议,对南宋实施“南北夹击”的策略。先派兵拿下地处西南的大理国,然后再从大理出兵北上,由此形成迂回之势,使南宋腹背受敌。1252年,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率领10万大军出兵大理,到1254年秋已占领大理全境。(具体作战情况可参见:《蒙古人在云南:游牧民族为何千里迢迢来南方种地》)


后来,兀良合台发现地处大理国西南的安南也是借道北上的佳地,于是派两位使者前往,进行谈判。此时安南正与南宋保持着“暧昧”的宗藩关系,对于“远道而来”的蒙古人并不友善,以残忍的“破竹束体入肤”的方式杀掉了使者。


兀良合台蒙古名将,开国功臣速不台长子


所谓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何况元方起初并无战意)。兀良合台闻后震怒,于1257年从云南出发,率领三万人南下(其中有蒙古军,还有云南本地的僰爨军)。蒙古军采用传统作战方略——三路并击,主力由兀良合台率领,正面出击;二路由其子阿术率领,负责切断敌军后路;三路由先锋彻彻都指挥,负责截击出逃的安南宗室。


在此之前,安南已获取情报,安排水、陆大军共计十四、五万人,和作战能力极强的“象军”进行驻守防御。安南虽阵势浩大,但在作战中却节节败退。第一波正面交锋就死伤惨重,象军受到惊吓后,转而攻向自己的队伍,场面大乱,而后水、陆两部均被蒙古军击退,国都升龙(今越南河内)失守。


本应堵截安南国王的彻彻都因为恋战,大意中放跑了安南国王陈日煚,陈日煚坐船出逃海岛。据说在逃跑途中,他曾问太尉陈日皎“逃往何处”,此时的陈日皎已被吓得瘫坐在地,颤颤巍巍地在船舷上写了“入宋”二字……


蒙军进入安南后,因即将开始的蒙宋战争需要兀良合台部北上做配合,所以蒙古军占领安南九日后,便班师北归了。


蒙军撤离后,安南国王回朝。鉴于对蒙古的畏惧,陈日煚采取了“双重外交”的策略。1258年,他改名为陈光昺,逊位给儿子陈日烜,自称上皇,仍执掌朝政。安南遂以陈光昺之名结交蒙古,以陈日煚之名结交南宋。(导致《元史》中将陈光昺记为陈日煚之子)


陈日煚陵,在今越南太平省


1260年,忽必烈遣使诏谕,要求安南入朝进贡,并规定六事:一、君长亲朝;二、子弟入质;三、编民数;四、出军役;五、输纳税赋;六、置达鲁花赤(蒙语意为长官)统治。忽必烈此意是想直接支配安南,但在实施过程中,安南多次以路途遥远,难以适应中原气候、风俗不同为由拒绝亲朝,上述六事并没有得到落实。


同时安南也未曾与南宋断过联系,依旧进贡并保持藩臣之礼。比如1266年,安南遣使携带礼物到杭州,宋廷也回赐金、帛等,降诏嘉奖。忽必烈此时正耽于蒙宋战争,无暇顾及,所以除了发文书训责以外,并未采取其他行动…… 


第二次战争:“顺道”征安南,蒙古大军竟然丢了粮草


安南时而“内附”,时而“不内属”的反复,令元朝颇为不满。1282年,忽必烈出兵征占城(现越南中部地区),令安南“运粮送至占城助军”。


安南以水陆不便为由拒绝了这些要求,并出兵阻止,甚至还借兵二万、船五百给占城以抵抗元军。于是1285年,忽必烈命镇南王脱欢以征占城之师,转攻安南。


第二次战争形势图 


脱欢得令后,安排军队兵分东、西两路进军(又细分为六路),西路由万户孛罗合答儿、招讨使阿深领导,从丘温县(今越南谅山省内)挺进;东路由怯薛(意为番直宿卫)撒略儿、万户李邦宪指挥,向丘急岭(今越南谅山省内)进军。不过数日,安南军就被击退至万劫津(今越南海阳省附近)。元军继续攻陷了万劫津,渡过富良江(今红河)再次占领了安南国都升龙(今河内),陈日烜再次逃到了海上。


地图中的“越南”,即为当时的安南;升龙为其都城,现河内附近   图自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陈日烜在外逃亡时不忘组织军队进行对抗,安南百姓也自发组织起了民间武装,此次战争渐变为安南举国与脱欢所率元军之间的战争。此外还有一批南宋遗民也加入了安南一方,这些人的力量亦不可忽视,他们在后续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285年,越将陈国瓒等在南宋遗将的协助下与元军交战于咸子关,南宋遗民身着南宋战衣,手执弓矢应战。元军见此情景,皆惊叹:“有宋人来助”。在这次战役中,安南士气大振,元军却因长期在外作战,补给不足、士气渐低。安南转守势为攻势,北上出击,败元军于长安府和国都升龙附近。脱欢被迫退军,安南则紧追不舍。后来元军又在南册江(今越南太平江)遭遇埋伏,死伤甚众。唆都部自占城(位于安南南部)北上,想与脱欢部会合,但在途中遭遇袭击,唆都战死……


在第二次战争中,安南虽数败散,但后来增兵不断,加之本土作战的地理优势,后期履创元军。反观元军,前期本已占据优势,水陆两军并进,直捣安南都城。但由于战事拖延,补给不足、地形不利,“蒙古军马不能施其技”,加之“暑雨疫作”,部将疲劳困顿等因素,脱欢等考虑到再战不利,而被迫撤出了安南。 


第三次战争:战前准备充足,大战还是败了


元军两次征伐无功而返,让忽必烈更加急切,1287年再议征安南事。


第三次战争元朝准备充足:造战船五百,在湖广、江西等地征蒙古军、汉军、券军(宋军降元后,新附军的一种)计七万余人,同时加强了水兵训练和后勤补给,光是粮草就准备了十七万石余。元军仍以镇南王脱欢为统帅,并派奥鲁赤、孛罗合答儿、樊楫等部将辅佐同进。1287年,大军分为三路,从云南陆路、广西陆路、水路进攻。


第三次战争形势图 


但不成想,后勤再次“马失前蹄”。海道运粮万户张文虎奉命所运的的粮草在路上遭遇安南兵船,激战不敌后,沉入了大海;费拱辰所运粮草因海风影响不能进入,亦退回国内,这似乎预示了这场战争持续不了太久。


在作战中,安南军队有意避开元军主力,采用诱敌深入的策略。除了正面战场外,元军还要对付民间各处的“游击队”。在粮草得不到供应,天气逐渐热潮的情况下,进军作战愈发困难,军队中还陆续出现了各种传染病。元军诸将因担心“无以支久,为朝廷羞”而再次决议退兵。此时安南方抓住有利时机,一边以“诈降”术拖住元军,一边组织军队准备反击。三十万安南军守在丘急岭附近,布控百余里,并在此展开大反攻,堵住了元军北撤的关口。


安南军在白藤江边(在今越南北部)大败元军,樊楫所率军队全军覆没;阿八赤感染瘴毒,退回至川渝丧命;主帅脱欢带领残部突出重围,北还。第三次元越战争以元朝的惨败而告终。


脱欢是忽必烈的第九子,也是这两次战争的总帅,败退归国的他最终郁郁而终。


失败原因:三次出征,蒙古军到底输在了哪?


首先,气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暑热天气是元军大敌,第一次南征时虽入安南,兵留九日,但因“气候郁热,乃班师”。第二次战争结束于六月,酷暑炎热不能躲避,第三次同理。关于进军安南,大臣刘宣曾说:“自古兴兵必须天时,中原平土犹避盛夏,交广炎瘴之地,毒气害人,甚于兵刃……比至安南病死必众,缓急遇敌何以应之?”认为安南暑热和烟瘴的危害程度要远大于兵刃。


蒙古人来自蒙古高原,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安南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4度左右,六七月则高达40多度,不仅炎热还多雨潮湿。虽然元朝的远征部队不尽是蒙古军,但因气候问题引发的传染病确是十分可怕。元军自是难以忍受,战斗力和意志力因此急剧下降,可谓失去了“天时”之利。


越南气温高、湿度大


其次,元军长期征战,没有得到休养,战斗力自会有所下降。忽必烈决意进攻安南时,同时还在西征海都(1268年—1301年)、东征日本(1274年、1281年)、南边又有占城战事,国内江南地区叛乱不断。即使蒙古军的作战能力再强,但要同时兼顾四面八方的战场,也不能游刃有余。军事力量分散的同时,后勤补给也无力全面支撑,后两次战争均因粮草“遇难”而败走。


元时期全图(局部)   图自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其三,无论是从地域上还是文化上,安南与南宋关系较为亲近。南宋灭亡后,安南收留其遗民。在元越战争中,南宋遗民作为军事力量与之并肩作战;占城等国在“亚宗藩”的关系网下,也同安南一起抗击元军。战争相持阶段,灵活的作战策略也十分奏效。


越南在长期使用汉字的同时,假借汉字和仿效汉字结构创造了另一种文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中国最头疼的邻国是谁,就连蒙古人也无法征服?
第三次蒙越战争——蒙古人再次来袭 | 中越情仇史 32
第三次蒙越战争:战争狂的坚持 | 中越情仇史31
1胜5负!蒙元军队在东南亚地区的征战史上,遭遇到哪些小硬骨头?
金朝灭亡是在:
蒙古帝国“三征安南”,为什么始终拿不下安南小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