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我一直认为,明朝在灭亡之前并不缺乏挽大厦之将倾的英雄人物,只不过这些人最后都不得用,甚至不得好死,所以才导致明朝的灭亡。

卢象升图像

在这些英雄人物之中,比较典型的一个人是袁崇焕,但最可惜的一个人却是卢象升,因为袁崇焕在被处死的时候毕竟还是有过错的,老百姓也都认为他该死(朝廷的宣传所导致的),但卢象升却惨遭陷害,白白死于战场,天下为之震动。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39年1月15日),卢象升率军在巨鹿贾庄被清军主力团团包围,他派人向五十里外的太监高起潜求援,但高起潜置之不理。

当时,高起潜手下有数万关宁铁骑,如果他肯出手救援,卢象升绝对能够脱险。

但是,高起潜却作壁上观,所以卢象升只能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与清军决战,眼看着将士们一个个倒下,卢象升便拔出拔剑亲自上战场,并高呼“将军死绥,有进无却!”

最终,因为寡不敌众,卢象升在身中四刀之后壮烈殉国,战后杨廷麟及部下找到他的尸体并运回,百姓得知他的死讯之后,纷纷痛哭失声,如丧考妣!

廷麟得其尸战场, 麻衣白网巾。一卒遥见,即号泣曰:“此吾卢公也。”三郡之民闻之,哭失声。

那么,百姓们为何对卢象升之死反应这么大,他是怎样一个人,又有何功绩?

01,少时天才,青年将领。

卢象升剧照

卢象升,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今江苏宜兴)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出生。

卢象升从小就天赋过人,是个文武全才,而且胸怀大志,有强烈的爱国心。

在文方面,卢象升参加科举屡试屡中,二十二岁就考中了进士,这样的人在历史上是极少的;

在武方面,卢象升骑射技术十分出色,还能使一把一百三十六斤的大刀,并且他熟读兵书,胸中有谋略,这种素养大大超出了武进士的标准。

卢象升最初担任户部主事,经过一番历练,逐渐升迁为大名知府。

原本,作为文官的卢象升是没什么机会上战场的,但在崇祯二年的时候,皇太极率军避开袁崇焕的关宁防线,从喜峰口突入关内,并向北京方向而去。卢象升得知此事后,便招募了一万余人入京进行防守,并在随后的战争中立下了战功。

这是卢象升第一次上战场,但给崇祯帝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所以战后崇祯帝就任命他为右参政兼副使,让他去整顿大名、广平、顺德三府的兵备。

原本,三府的兵力都是些老弱病残,但卢象升上任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最终建立了一支战斗力十分彪悍的军队,被称之为“天雄军”。

卢象升用过的大刀

天雄军最大的特点就是,军中将士大多都是老乡、朋友、兄弟、家人等等,往往一个人战死之后,会引起其他人的极大愤怒,所以战斗精神非常强,等再次与敌人交战,就可以做到紧咬着一直打到底,而且往往可以取胜。

并且,卢象升作为主帅,可以做到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所以他很得人心,将士们都愿意为他卖命。

那时候,卢象升面对的敌人主要是流寇,也就是所谓的农民起义军。

别看很多书中将农民起义军说得多么正义,但其实他们大多是都是靠谱抢掠普通百姓的财物来维持生存的,所以社会危害性极大,而且手段十分残忍。

为了保护三府百姓,卢象升率领天雄军与农民起义军作战,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战绩。

比如说,卢象升曾用两千人击败高迎祥一万余重甲骑兵,也曾亲率百余人用弓弩射杀高迎祥一千骑兵。

由此可见,天雄军的战斗力是非常不错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卢象升得以升官,以按察使的身份继续在三府治军。

但从崇祯六年开始,各地起义军不断涌现,朝廷便征调卢象升去剿匪,同样也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起义军剧照

在《流寇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卢象升率军追击起义军,一名贼寇从山上一箭射中了他的额头,又一箭射死了他的马夫,他不但没有退缩,还更加奋勇地提刀与贼寇作战,最终贼寇们都怕了他了,纷纷四散溃逃。

后来,起义军中开始流传一句话,说遇到卢象升只有死路一条,不可冒犯他!卢象升的威名因此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象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升额,又一矢仆夫毙马下,象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象升以是有能兵名。贼惧,南渡河。

因为剿匪有功,卢象升越发受到朝廷重用。

崇祯七年,湖北郧阳府的蒋允仪因为剿匪不利被崇祯帝撤职,卢象升接任他之后,不到三月就击杀了万余起义军,让郧阳府再次回归平静;

崇祯八年,崇祯帝让洪承畴负责西北的剿匪事宜,而卢象升则负责东南,身份是湖广巡抚(后改为兵部侍郎),监管江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山西和陕西的军务。

那时候崇祯帝继位信任卢象升,他在即将出征的时候,崇祯帝与他彻夜长谈,还赐给他尚方宝剑,并赋予他便宜行事的权利。

崇祯帝剧照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尚方宝剑”和“便宜行事”,能够同时获得这两项特权的人,在明朝历史上是非常少的,由此可见他在崇祯帝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但是,卢象升从来没有滥用过这两项特权,没有一个人死在尚方宝剑之下,他也没有用便宜行事的权利谋求过半分私利。

而此时,卢象升只不过才三十五岁而已,就已经是总督半个国家军务的大将军了,真可谓是有为青年啊!

寻解巡抚任,进兵部侍郎,加督山西、陕西军务,赐尚方剑,便宜行事。

02,贤臣良将,国之利器。

卢象升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大战,发生在崇祯八年五月,当时高迎祥和李自成率军三十万攻打洛阳和汝州,大军联营百余里,声势十分浩大。

卢象升得到军情急报之后,不敢有片刻耽搁,立马率军进驻汝州。

不过,当时卢象升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他抵达之前,由于大将曹文诏、艾万年先后阵亡,尤世威也战败,所以官兵大多都很惧怕起义军,不敢与起义军交战。

针对这个情况,卢象升做了大量政治工作,他亲自到军中安抚将士,并慷慨激昂地宣讲爱国之情,有时候他甚至激动得热泪横流,将士们因此被他感动,纷纷表示愿意跟随他精忠报国。

不过,这只是解决了思想问题,如何确保获胜,卢象升还需要做具体安排。

起义军剧照

最后,卢象升做出的决定是,用天雄军对起义军进行密集而又快速的弓弩攻击,让起义军产生畏惧之心,高迎祥必定败退,再一鼓作气进行追击。

果不其然,高迎祥在遭遇强力攻击后损失了数千人,便开始撤退,卢象升立马下令全军出击,最终将高迎祥击败,击杀起义军数万人。

在长达十数天的追击过程中,最困难的时候,卢象升军中曾三天断粮,他本人更是一口水都没喝,他用实际行动为将士们做出了表率,将士们因此都愿意跟随他,而且每次都能立下战功。

当然了,同时期洪承畴也是立有大功的,但从人格魅力和人生格局上来说,卢象升是要高于洪承畴的,因为他显得更加忘我和无私,大有古代名将的风采,这一点后面将会具体说到。

经过这一次战役,卢象升确定了自己名将的地位,受到了崇祯帝的极大重视。

但悲哀的是,因为那时候明朝的敌人太多了,而且都十分分散,所以卢象升在随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充当了救火队员的角色,哪里有窟窿就去哪里补。

崇祯九年,在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等人的合围之下,高迎祥最终战死,起义军的势力因此大为削弱。

清军与明军交战图

但好景不长,清军再次到京城附近骚扰,崇祯帝赶紧下令卢象升入卫京师,并再一次赐给他尚方宝剑。

而卢象升刚离开驻防地,当地的起义军就死灰复燃,再也无人可以遏制了,可见那时候卢象升的作用实在太大了,但他分身乏术,无法兼顾到方方面面。

京城解严之后,崇祯帝任命卢象升为兵部左侍郎,让他去总督宣府、大同、山西等地的军事,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的侧重点就由剿匪转变为防备清军入侵了。

当时的情况是,大凌河已经失守了,但是松山锦州仍在,山海关的防守也很牢固,反倒是宣府、大同一带防守薄弱,形同虚设,所以卢象升的任务非常重,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防守体系,不然清军还是很容易就进入关内。

但是,卢象升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他没有急功近利,而是选择在当地屯田,等储备了几十万石谷米之后,他再开始大量招募兵勇,修建城池并构筑工事,很快就建立起了一套坚固的防线。

卢象升画像

因为卢象升的这一举措十分有效,所以崇祯帝下令对其进行嘉奖,并下诏各地督抚向他学习。

既解严,诏迁兵部左侍郎,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大兴屯政,谷熟,亩一钟,积粟二十余万。天子谕九边皆式宣、大。

其实,卢象升的才能不仅仅在于军事方面,在处理政务和搞经济建设方面,他都是一把好手。

卢象升的观点是,军队是必须依靠百姓的,所以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借清理粮仓的机会进行大刀阔斧地整治。

本来,除了清理粮仓之外,其他事情并不在卢象升的管辖范围之内,但他深知粮仓问题其实就是民生问题长期积累造成的,所以他时常亲自走访、体察民情,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赋税、清理冤假错案和鼓励农桑等事项的具体实施办法,每次都得到了崇祯帝的批准。

因此,往往各地在经过卢象升的整顿之后,不但民生问题大为改善,而且粮仓里面的粮食也大为增加。

卢象升还认为,百姓是因为没活路才造反的,所以剿匪的根本在于减轻百姓负担,所以他转战各地,都要在对起义军进行严厉打击的同时,对当地百姓进行安抚,并上书朝廷适当减少百姓的赋税。

明军

百姓的负担减轻了,吃喝没有大问题了,自然就不会造反了,因此卢象升在各地都享有很大的声誉,他在朝中的口碑也很好,不过也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卢象升的表现堪称贤臣良将,是国家的栋梁,朝廷如果能够让他有更大的舞台展示自己,他必定就是个挽大厦之将倾的人物。

03,得罪小人,惨被架空。

崇祯十年五月,卢象升的父亲去世了,他按照礼制上书朝廷,准备辞官回家,为父亲守孝三年。

当时,内阁大臣杨嗣昌也有孝在身,但朝廷正值用人之际,所以崇祯帝夺情起复,让其仍旧主持兵部事宜。

但是,杨嗣昌见卢象升的父亲去世了,便建议崇祯帝不要让卢象升回去守孝,崇祯帝便任命卢象升为兵部尚书,以示安抚。

到了九月,清军攻入墙子岭、青口山,杀掉蓟辽总督吴阿衡,还捣毁了山海关正门,大有入侵京师的迹象。

清军

崇祯帝急召卢象升率领宣府、大同、山西的三个总兵入卫京师,并第三次赐给他尚方宝剑,让他指挥来自全国的援军。

卢象升是个重视孝道之人,他原本认为自己不该指挥军队,但奈何有人从中作梗,所以他来到京城之后,曾对人说,杨嗣昌自己不愿意守孝,还想让我跟他一起受人指责,这样的人居心叵测,我是不会跟他一起服侍皇上的,等见到他我一定要当面指责他。

枢辅(杨嗣昌)夺情,亦欲予变礼以分愆耶?处心若此,安可与事君。他日必面责之。

大家可别以为卢象升做作,古代以孝治国,父亲去世而不守孝,就是不孝子,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当初张居正就是因为没有为父亲守孝而饱受指责的,卢象升知道这件事情的严重性,所以他才发这么大的脾气。

巧合的是,当时大太监高起潜也有孝在身,他就是身穿孝服来指挥军事的,他听说卢象升对杨嗣昌的指责后,就感到非常不高兴。

因为守孝这件事,卢象升得罪了杨嗣昌和高起潜,但真正让三人走向对立面的,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

当时清军实力强劲,京城十分危急,崇祯帝召集群臣,就是战是和展开讨论。

杨嗣昌与高起潜主张议和,而卢象升主战,双方在朝堂上爆发了激烈的争论,但最终相持不下。

杨嗣昌剧照

崇祯帝虽然没有说话,但他偏向于议和,所以下朝之后他就单独召见了卢象升,希望他私底下找杨嗣昌与高起潜再商量一下。

卢象升便找到杨嗣昌与高起潜,但二人态度十分坚决,卢象升便离去了。

第二天,崇祯帝下诏赏赐卢象升所部一万两银子,卢象升谢恩后准备开赴昌平,杨嗣昌去为他送行,却在敬酒的时候喝退左右,威胁他不要擅自出战,这让卢象升大为光火。

后来,崇祯帝改变了心意,决心与清军交战,所以他又下诏,赏赐卢象升所部三万两银子,一百匹御用马匹和一千匹太仆寺养的马,以及五百条银铁鞭用于犒军。

崇祯帝显然有些鸡贼,他并没有明确让卢象升出战,只是用赏赐来暗示他,而他也理解崇祯帝的用心,便下定决心与清军作战。

卢象升原本是可以指挥京城所有军队的,但杨嗣昌与高起潜从中作梗,结果崇祯帝下令分编军队,高起潜指挥山海关和宁远等地的援军,包括数万关宁铁骑在内;而卢象升只能指挥宣府、大同和山西三总兵,人数只有区区两万余人,而且骑兵很少。

崇祯帝和太监剧照

就这样,在杨嗣昌和高起潜的操作下,卢象升被架空了,而且他被调往顺义驻防,那里是与清军正面交锋的最前线。

象升曰:“果然外廷议也,帝意锐甚矣。”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但是,卢象升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积极备战,准备与清军决一死战。

04,援绝战死,天下震动。

由于卢象升被架空,所以他根本指挥不动其他几支军队,就更不用说高起潜掌握的关宁铁骑了。

并且,卢象升提出的几条用兵策略,也因为杨嗣昌和高起潜的干涉而无法实施。

事实上,杨嗣昌和高起潜之所以主张议和,其实是在揣摩崇祯帝的意图,当他们得知崇祯帝已经派遣陈新甲私底下与清军接触之后,就更加坚定了议和的主张了。

但让杨嗣昌没想到的是,崇祯帝因为考虑到自己的名声,所以临时改变了主意,准备与清军决战到底。

所谓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也不是说说而已的,崇祯帝毕竟不敢做先人没做过的事情,那就是与敌人议和。

不过,崇祯帝虽然主战,但对杨嗣昌和高起潜还是信任的,而正是这一份信任,导致卢象升被逐渐架空,失去了统兵权。

更让卢象升难受的是,他掌握的宣府、大同和山西三总兵,账面上是有好几万人的,但这三个总兵吃空饷吃得太厉害了,结果清点之后发现只有二万余人!

要知道,后来松锦之战的时候,这三个总兵的满额兵力可是达到十三万人之多啊!

卢象升作战图

也正是因为卢象升的兵少,高起潜的兵多且更强,所以高起潜不听他指挥,他也因此被架空。

崇祯帝原本也是信任卢象升的,但他见卢象升得罪了人,指挥不动军队,所以干脆取消了他的指挥权,贬为兵部侍郎留用,改由内阁首辅刘宇亮节制天下援军。

夺象升尚书,侍郎视事。命大学士刘宇亮辅臣督师。

不久后,卢象升开始在保定和庆都一带与清军作战,屡战屡胜,杨嗣昌因此越发嫉恨他,便暗中作梗,不让巡抚张其平给他发军饷。

这还没完,杨嗣昌还指使人造谣说清军从其他方向攻来,导致卢象升手下的大同总兵王朴因为害怕而逃走了,害得卢象升只剩下杨国柱和虎大威两总兵的兵力。

原来,这王朴本就是个有名的逃跑将军,杨嗣昌的造谣,就是专门为他准备的。

后来,清军主力侦查到了卢象升军队的变故,于是发动主力将其包围在巨鹿的贾庄。

当时唯一有可能救援卢象升的就只有五十里开外的高起潜了,但奈何高起潜与杨嗣昌狼狈为奸,最终导致卢象升战死沙场,死时年仅三十九岁。

卢象升战死剧照

更可气的是,卢象升的尸体被运回之后,杨嗣昌还派人去查看是否真的死了,而且他还故意刁难,导致卢象升在死后八十多天才下葬!

起潜闻败,仓皇遁,不言象升死状。嗣昌疑之,有诏验视。

这还没完,卢象升本是为国捐躯的,但因为杨嗣昌和高起潜的操弄,导致崇祯帝将战败的罪名加在他头上。

直到杨嗣昌因为战败于张献忠而自杀之后,大臣们才上书崇祯帝恢复他的名誉,追封他为兵部尚书、太子少师,南明时又给他追谥忠烈,建祠奉祀。

卢象升之死,是国家巨大的损失,也是受过他恩惠的百姓难以接受的,所以才会出现百姓为之痛苦,天下为之震动的场景。

然而,就朝廷而言,对于卢象升之死,似乎是无所谓的,这是小人所导致的,也是崇祯帝的巨大失误。

纵观明末天下大势,形势确实十分危急,但从不缺乏人才,但结果又如何呢?

袁崇焕被崇祯帝杀掉了,卢象升战死沙场了,后来孙传庭也死了,他们都是具备才能且忠心于大明之人,却没有一个人有好下场。

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祖大寿降清了,洪承畴降清了,吴三桂也降清了,左良玉更是手握八十万军队而不敢救援北京,因为他们都担心不得好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明末路——那一年,卢象升以死殉国
大明悲歌:卢象升与天雄军的灭亡
我率全军誓一死报国!明朝一代名将“卢阎王”怎样走上绝望之路?-今日头条
杨嗣昌害死卢象升?揭穿东林党捏造的弥天大谎!
明朝最粗搅屎棍,2根
明朝将领卢象升战死疆场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