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北京丨北京历史行政区划变迁史 | 我的北京记忆

说北京丨北京历史行政区划变迁史

秦(前221-前207)统一中国,创建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普遍实行郡县制度。郡为一级政区,直隶中央;县为二级政区,隶属于郡。今北京地区分属广阳(新置)、上谷、渔阳、右北平(基本沿袭燕国旧制)四郡。每郡各有十余县至三十余县,其中确知为秦所置县,每郡不过一个。

广阳郡治蓟,确知所属县在今境者,为蓟、良乡。

上谷郡治沮阳,确知所属县在今境者,为居庸、上兰、军都。

渔阳郡治渔阳,确知所属县在今境者,为渔阳。

右北平郡治无终,确知所属县在今境者,为无终之西部。

西汉

西汉(前206-公元25)初年,在旧燕、赵、齐、楚地区,封立子弟为诸侯王,封区称王国。在东郡、河南、颍川以西广大地区置郡。郡与王国以下均设县。县为列侯封区者,称侯国。这一行政制度,史称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以后,废除诸侯王“治民”之权,后改由王国相治民。侯不治民。武帝时,首都附近七郡归司隶校尉监察,其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每年八至十二月巡行所部郡县,无治所。

元始二年(2),今北京地区仍属幽州,分隶于五郡(国)。原秦之广阳郡北部为广阳国,南部分置涿郡;上谷、渔阳、又北平三郡仍沿秦旧置。

广阳国在高祖时为燕国,治蓟。昭帝改为广阳郡,宣帝更为广阳国(王莽改为广有郡)。领四县,三县在今境,为蓟、广阳、阴乡(王莽曰阴顺)。

涿郡高祖六年(前201)置,治涿(王莽称垣翰)。领二十九县(国),两县(国)在今境,为良乡(侯国,王莽曰广阳)、西乡(侯国,王莽曰移风)。

上谷郡治沮阳(王莽称朔调),领十五县,四县在今境,为夷舆(王莽曰朔调亭)、居庸、军都、昌平(王莽曰长昌)。

渔阳郡治渔阳(王莽称通路),领十二县,七县在今境,为渔阳(王莽曰得渔)、狐奴(王莽曰举符)、路(王莽曰通路亭)、平谷、安乐、厗奚(王莽曰敦德)、犷平(王莽曰平犷)。

右北平郡治平刚(王莽称北顺),领十六县,只无终县西部在今境。

东汉

东汉(25-220)政区大体沿西汉制度。至晚期,州牧改为正式地方行政长官,地方行政制度遂由虚三级演变为实三级。州以下仍为郡国并行制。今北京地区仍属幽州,永和五年(140)分属五郡。

广阳郡治蓟,初以上谷郡合并,后又分置。领五县,四县在今境,为蓟、广阳、昌平、军都。(广阳一度为刘良封国,后改郡。蓟曾为公孙瓒侯邑,晚期亦为幽州治所。)

涿郡治涿,领七县,一县在今境,为居庸。

渔阳郡治渔阳,领九县,七县在今境,为渔阳、狐奴、潞、平谷、安乐、俿奚、犷平。

右北平郡治土垠,领四县,确知在今境者,为无终县西部。

三国-魏

三国曹魏时期(220-265),今北京地区仍属幽州,但郡县设置略有变更。景元三年(262)情况如下:

燕国治蓟,初为广阳郡,继改燕郡,又因曹宇封地改称燕国。领五县,为蓟、广阳、军都、昌平。蓟仍为幽州治所,广阳一度为侯邑。

范阳郡治涿,原称涿郡,后改范阳郡,领八县,一县在今境,为良乡。

上谷郡治居庸,领六县,一县在今境,为居庸。

渔阳郡治渔阳,一度与燕郡合并,后又分设。领五县,三县在今境,为潞、犷平、安乐。(安乐在灭蜀后为刘禅封地。)

此外、魏于蓟城、昌平等地分别设立乌丸校尉与护鲜卑校尉,以处理边务。

西晋

西晋(265-316)自泰始元年(265)代魏,今北京地区在其统治下约半个世纪,隶属幽州。建兴四年(316)幽州政区划分如下:

幽州治蓟,领郡、国七,其中燕国、范阳国及上谷郡有县在今境。

燕国同治蓟,领十县,七县在今境,为蓟、昌平、军都、广阳、潞、安乐、狐奴。

范阳国治涿,领八县,二县在今境,为良乡及长乡北部。

上谷郡治涿,领二县,一县在今境,为居庸。

十六国-后赵

公元316年,西晋政权灭亡。其后五年(321)后赵(319-351)占领幽州,先都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西南),后迁邺(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全土分为十五州。其中:

幽州治蓟,领郡五,燕郡、渔阳郡、范阳郡及上谷郡各一部分在今境。

燕郡同治蓟,领五县,四县在今境,为蓟、昌平、军都、广阳。

渔阳郡治渔阳,领六县,四县在今境,为渔阳、潞、安乐、狐奴。

范阳郡治涿,领八县,二县在今境,为良乡及长乡县北部。

上谷郡治沮阳,领二县,一县在今境,为居庸。

十六国-前燕

公元352年,前燕(321-370)占领幽州,并自和龙(今辽宁省朝阳市)迁都蓟城,五年后又迁邺。全土分为十三州。其中:

幽州治蓟,领郡六,燕郡、渔阳郡、范阳郡及上谷郡各一部分在今境。

燕郡同治蓟,领十五县,已知七县在今境,为蓟、昌平、军都、广阳、潞、安乐、狐奴。余者中的兴集、宁集、兴平、育黎、吴五县待考,其余三县不在今境。

渔阳郡治渔阳,领一县,在今境,为渔阳。

范阳郡治涿,领八县,二县在今境,为良乡及长乡县北部。

上谷郡治沮阳,领二县,一县在今境,为居庸。

十六国-前秦

公元370年,前秦(351-394)攻陷邺城,进而占领幽州,都长安。全土分为司隶校尉一,州二十一。其中:

幽州治蓟,领郡六,燕郡、渔阳郡、范阳郡及上谷郡各一部分在今境。

燕郡同治蓟,领十县,七县在今境,为蓟、昌平、军都、广阳、潞、安乐、狐奴。

渔阳郡治渔阳,领一县,在今境,为渔阳。

范阳郡治涿,领八县,二县在今境,为良乡及长乡县北部。

上谷郡治沮阳,领二县,一县在今境,为居庸。

十六国-后燕

公元386年,后燕(384-409)占领幽州,都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全土分为十州,其中:

幽州治蓟,领郡六,燕郡、渔阳郡、范阳郡及上谷郡各一部分在今境。

燕郡同治蓟,领十县,七县在今境,为蓟、昌平、军都、广阳、潞、安乐、狐奴。

渔阳郡治渔阳,领一县,在今境,为渔阳。

范阳郡治涿,领八县,二县在今境,为良乡及长乡县北部。

上谷郡治沮阳,领二县,一县在今境,为居庸。

北朝-北魏

北魏(386-534)继十六国后统一北方。地方政区基本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另有侨置州、郡、县。孝昌元年(525),今北京地区分属幽州、安州和燕州。

幽州治蓟,领燕、渔阳、范阳三郡。

燕郡同治蓟,领五县,四县在今境,为蓟、广阳、良乡、军都。

渔阳郡治雍奴。领六县,二县在今境,为渔阳、潞县西部。

范阳郡治涿,领七县,涿县西北部、苌乡县北部在今境。

安州治燕乐(今河北省隆化县),领密云、广阳、安乐三郡。其西南部在今境。

燕州治广宁(今河北省涿鹿县),领上谷等六郡。

上谷郡治居庸,领二县,一县在今境,为居庸。沮阳县南部亦在今境。

北朝-东魏

北魏于永熙三年(534)分类为东、西魏。东魏(534-550)都邺。今北京地区在其统治下,分属幽州、东燕州、安州,前后变动甚大。武定四年(546)政区如下:

幽州治蓟,领燕、渔阳、范阳三郡。

燕郡同治蓟,领四县,三县在今境,为蓟、广阳、良乡。

渔阳郡治雍奴。领六县,二县在今境,为渔阳、潞县西部。

东燕州治昌平(寄治军都城),领昌平、上谷、徧城三郡。

昌平郡同治昌平,领二县,在今境,为昌平、万年。

上谷郡治居庸,领二县,一县在今境,为居庸。

徧城郡,领二县,在今境,为广武、沃野(郡县治所待考)。

安州治燕乐,领密云、广阳、安乐三郡。

密云郡治提携城,领三县,在今境,为密云、要阳、白檀。

广阳郡治燕乐,领三县,一县在今境,为燕乐。

安乐郡治安市,领二县,一县在今境,为安市。

北朝-北齐

北齐(550-577)继东魏之后,占有幽州。人口大减,土地荒芜。及其末叶,今北京地区政区划分如下:

幽州治蓟,领燕、渔阳、范阳三郡。

燕郡同治蓟,领三县,二县在今境,为蓟、良乡。

渔阳郡治潞,领四县,一县在今境,为潞。

范阳郡治涿,领三县,涿县西北部在今境。

东燕州治昌平,领昌平郡。

昌平郡同治昌平,领二县,在今境,为昌平、万年。

安州治安市,领二郡,一郡在今境,为安乐。

安乐郡同治安市,领二县,在今境,为安市、密云。

隋(581-618)初,为了加强中央统治,简化地方行政制度,于开皇三年(583)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大业元年(605)废诸州总管府,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大业十三年(617),今北京地区分属涿郡、安乐郡、渔阳郡。

涿郡治蓟,领九县,五县在今境,为蓟、良乡、潞、昌平及怀戎县东部。

安乐郡治燕乐,领二县,在今境,为燕乐、密云。

渔阳郡治渔阳,领一县,为渔阳(旧称无终),其西北部在今境。

今怀柔北部和延庆东北部为奚族活动地区。

唐(618-907)初地方行政制度仍袭隋制。武德三年(618)以州统县;贞观元年(627)在州上设道,分全国为十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增为十五道,形成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划。中唐时,以数州为一镇,置节度使,称为“方镇”或“藩镇”。天宝(742-756)以后,节度使又兼任各道采访使,道、镇基本合一。开元二十九年(741),今北京地区属河北道,下置幽州、檀州,并有妫州及饶乐都督府部分地区。

幽州治蓟,领十县,五县在今境,为蓟、潞、良乡、昌平及范阳县西北部。天宝以前,侨置燕州等十九个羁縻州于幽州境内,其中有十四州在今境。

檀州治密云,领二县,在今境,为密云、燕乐。密云亦置五威军;燕乐县东北的北口为长城要塞,置有北口守捉。

妫州治怀戎,初置北燕州,贞观八年(634)改名为妫州。长安二年(702)移治清夷军城(即旧怀来县城),领一县,为怀戎,其东部在今境。

饶乐都督府又称奉城都督府,以内附奚族部落置,今境内北部山地以北皆属。

五代-燕

燕(911-913)为五代初在今北京地区及河北省北部建立的割据政权。唐乾宁二年(895),刘仁恭始据幽州。天祐四年(907)朱温篡唐建立后梁(907-923)。后梁开平三年(909),封刘守光(刘仁恭子)为燕王。乾化元年(911),刘守光称燕帝,年号应天。乾化三年(913),晋王李存勗灭燕。燕立国短暂,政区划分基本沿袭唐末建制。应天元年(911),今北京地区分属幽州、檀州、顺州、儒州、涿州、蓟州。

幽州治蓟,领九县,六县在今境,为蓟、幽都、昌平、良乡、潞、玉河。

檀州治密云,领二县,在今境,为密云、燕乐。

顺州治怀柔,领一县,在今境,为怀柔。

儒州治缙山,领一县,在今境,为缙山。

涿州治范阳,领五县,范阳县西北部在今境。

蓟州治渔阳,领二县,蓟州北部在今境。

今怀柔北部和延庆东北部皆为奚、契丹族活动地区。

五代-后唐

后唐(923-936)为五代中期领有今北京地区的政权。后梁乾化三年(913),晋王李存勖灭燕,领有幽、檀等州。龙德三年(923),李存勖建立后唐,灭后梁。清泰元年(934),今北京地区分属幽州、顺州、、檀州、儒州、涿州、蓟州。

幽州治蓟,领九县,六县在今境,为蓟、幽州、燕平(长兴二年由昌平改名)、良乡、潞、玉河。

顺州治怀柔,领一县,在今境,为怀柔。

檀州治密云,领一县,在今境,为密云。

儒州治缙山,领一县,在今境,为缙山。

涿州治范阳,领五县,范阳县西北部在今境。

蓟州治渔阳,领二县,蓟州北部在今境。

今怀柔北部和延庆东北部皆为契丹国统治地区。

五代期间,契丹崛起于北方的潢河(今西拉木伦河)流域,首领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16年称帝建元,都临潢。938年进据燕云十六州,升幽州为幽都府,立为南京,实为陪都。947年建国号曰辽(916-1125)。公元960年宋朝继五代之后定都汴梁,遂形成宋辽对峙局面。辽开泰元年(1012)改幽都府为析津府,南京亦称燕京。

辽制,分立上、中、东、西、南五京。于京置道,道领府、州;府统州、县,并多置军。太平六年(1026),今北京地区分属南京道、西京道、中京道。所领府、州、军、县在今境者如下:

南京道析津府,治南京,领六州十一县,析津府直辖七县,为析津(附郭)、宛平(附郭)、昌平、良乡、潞、玉河、漷阴。三州七县在今境分别为:

顺州治怀柔,军号归化,领一县,为怀柔。

檀州治密云,军号威武,领二县,为密云、行唐。

蓟州治渔阳,军号尚武。领三县,渔阳县西北部在今境。

西京道奉圣州,治永兴,军号武定,领三州四县,一州在今境,为儒州。

儒州治缙山,军号缙阳,领一县,为缙山。

中京道大定府,治大定,领十州九县,其中北安州及所领兴化县西南部在今境。

保大二年(11220),金人攻破燕京。次年,宋以增加岁币与交代税钱为代价,取得燕京,改置燕山府路燕山府,又改郡曰广阳,节度曰永清军。领九州十二县,三州八县在今境。

檀州治密云,郡名曰横山,升镇远军节度,领二县,为密云、威塞。

顺州治怀柔,郡名曰顺兴,领一县,为怀柔。

蓟州治渔阳,郡名曰广川,领三县,平卢县(渔阳县改)西北部和三河县北部在今境。

八县中七县仍辽旧,唯增置都市县,更名广宁。

宋于山后改置云中府路云中府,所领儒州在今境。

儒州治缙山,领一县,为缙山。

女真继契丹之后,从混同江(今松花江)上兴起,首领阿骨打于公元1115年称帝,国号金(1115-1234),都会宁。天会三年(1125)南下灭辽。天德三年(1151)扩建辽南京城,改称中都,三年竣工。贞元元年(1153)迁都,与南宋相对峙。其政区大体承袭宋、辽旧制,以路统辖府州,府州下辖县镇。中都附近特设中都路,其中近畿部分为大兴府。天安元年(1209),今北京地区分属中都路、西京路和北京路各一部分。政区划分如下:

中都路

大兴府治大兴,领十县,五县在今境,为大兴、宛平(二县附郭)、漷阴、昌平、良乡。大兴下辖一镇,为广阳。

通州治潞,领二县,一县在今境,为潞。

蓟州治渔阳,领五县,一县在今境,为平峪。

顺州治范阳,领五县,一县在今境,为奉先,因守护陵寝而设。

西京路

德兴府治德兴,领六县,一县在今境,为缙山。缙山县下辖一镇,为永安。

北京路

临潢府兴州治兴化,领二县,其宜兴县西南部在今境。

公元1206年蒙古首领成吉思汗建国于斡难河上。1215年蒙古攻占金中都,改置燕京路,总管大兴府。至元元年(1264),改燕京路仍为中都,大兴府如旧。四年(1267),忽必烈下令营造新城,新城选址以中都城东北近郊金大宁宫为中心。八年(1271)建国号曰元(1271-1368)。九年(1272)改中都为大都。二十一年(1284)置大都总管府,大兴府废。延祐三年(1316)政区如下:

大都路总管府治大都,领二院、六县、十州。

二院即右警巡院、左警巡院,在城区,分领坊市民事。

六线中四县在今境,为大兴、宛平(二县附郭)、良乡、昌平。

十州中有七州全部或部分在今境,为顺州、檀州、通州、漷州、涿州、蓟州、龙庆州。

顺州治州城(今顺义),未领县。

檀州治州城(今密云),未邻县。

通州治潞,领二县,一县在今境,为潞县。三河县北部亦在今境。

漷州治武清县河西务,领二县,武清县北部在今境(至正年间州治北迁今通州南漷县村)。

涿州治范阳,领二县,一县在今境,为房山。

蓟州治渔阳,领五县,一县在今境,为平谷。

龙庆州治州城(今延庆旧县村、原缙山县),其东部在今境。

今怀柔北部和延庆东北部属上都路地。

明(1368-1644)初,建都南京,改大都为北平。后废除中书省,置承宣布政使司,分领各府、州、县。又设都指挥使司和行都指挥使司,下领卫、所,统领各地军队。北平设承宣布政使司,军事上为北平都指挥使司。又封皇四子朱棣为燕王,驻此。

惠帝建文四年(1402),朱棣以“靖难”为名,夺取地位,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称“行在”,准备迁都。四年(1406)开始改建北京城池,营造宫殿。十八年(1420)基本竣工,遂迁都,以北京为京师。万历二十一年(1593),今北京地区主要在顺天府界内,也包括宣府镇、延庆直隶州和北方朵颜部所占领的一部分。其行政区划分如下:

京师顺天府治大兴,领五州、二十二县,四州、九县或全部或部分在今境,为大兴、宛平、良乡、通州及所领漷县,涿州之房山,昌平州及所领之顺义、怀柔、密云,蓟州之平谷。

延庆直隶州治延庆,包括所领永宁县在今境。

清朝(1644-1612)继明之后,建都北京,亦称京师。先后在近郊兴建“三山五园”和重修南苑。其地方政区多沿明制,省为一级政区,下领府、州、县。但顺天府直隶京师,地位高于一般府。康熙二十七年(1688)于顺天府内设置东、西、南、北四路厅,四路厅并非独立行政实体,其同知、通判只是分驻指定地点,处理州县督粮、捉捕、水利等事务。州仿旧制,有直隶州与散州之分,直隶州上统于省,下领有县;散州上统于府,与县相当。光绪三十四年(1908),今北京市境分属直隶省顺天府、宣化府、承德府和独石口厅。

顺天府治大兴,领五州十九县,二州八县在今境,为通州、昌平州、和大兴、宛平、良乡、房山、顺义、怀柔、密云、平谷等县。又三河县北部亦在今境。

宣化府治宣化,领一厅三州七县,一州在今境,为延庆州。

承德府治承德,领一州三县,其中滦平县西南部在今境。

独石口厅治独石口,口北三厅之一,其东南部在今境。

民国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朝灭亡,两千余年封建帝制从此结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于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4月政府迁至北京。

民国二年(1913)划定新省区,废府为道,改州为县。民国三年(1914)顺天府改置京兆地方,设京兆尹,直隶中央。并设立热河、察哈尔特别区。此后直至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京兆地区的行政区划无大改变。

京兆地方领二十县,十县在今境,为大兴、宛平、良乡、房山、通县、平谷、怀柔、顺义、密云、昌平。南苑划归大兴县。

此外直隶省口北道延庆县以及察哈尔特别区沽源县南部和热河特别区滦平县西南部,亦在今境。

民国十六年(1927),国民党组织政府于南京。翌年改北京为北平,设特别市,改直隶省为河北省。今境部分郊区及大部分县划归河北省。后大兴、宛平两县治所由城内分别迁往北大红门与卢沟桥(拱极城);长城以外的延庆及密云、怀柔部分地方分属察哈尔与热河两省。

1930年北平特别市降为北平市,先为河北省辖市,后为行政院直辖市。市区狭小,仅包括内外城及部分关厢;郊区绕城按东、南、西、北方向依次划分为四区。

日伪统治时期,一度推行所谓道制,以北京(日伪改北平为北京)作为“燕京道”中心,管辖大兴、宛平、通县、昌平、顺义、怀柔、密云、平谷、良乡、房山、蓟县、三河、香河、固安、涿县等十五县。大兴县治迁南苑,宛平县治迁长辛店。延庆县和密云、怀柔长城以北地区划入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原称“蒙疆政府联合委员会”)和伪满洲国。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在北平改行“一市八郊”建制。但一部分郊区及附近各县已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游击队的控制下。1947年北京地区行政建制如下:

北平市,隶河北省。

大兴、宛平、通县、顺义、平谷、怀柔、密云、昌平、房山、良乡十县,均在今境,隶河北省。三河县北部亦在今境。

今延庆属察哈尔省,其东北部为察哈尔省赤城县地(后属冀热察解放区四海县)。

今怀柔北部属热河省滦平县(后属冀热察解放区四海县)。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迎来了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的新时代。

本条记忆来自公众号“北京脉搏”,该公众号于2018年6月入驻本项目平台,参与记忆贡献,现已经成为本项目的合作伙伴。

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八卷
赵复兴:广阳郡国之探析
穿越时空系列之---北京市【历史、地理、旅游、经济、文化】
房山人口的历史演变
北京地名由来演变——称为北平的时期并不长
从幽州说起:北京尘烟深处的广阳郡、广阳国、广阳县、广阳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