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反思中行进——农村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状况观察与思考
小学数学参评论文
在反思中行进
【摘  要】我县小学全面实施新课程已快四年,本文拟从笔者曾参加的几次学科调研及平时听、品课中观察、积累的案例入手,分别从“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呈现的良好态势”、“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数学课堂产生的新问题”、“促进农村小学新程顺利实施的有效策略”三方面阐述我们对本县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现状的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2004年9月,我县小学一年级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为进一步了解各校实施情况,督促指导课堂教学改革,三个学期中县教研室曾组织教师分别对三个乡镇进行了全面调研。我们有幸参加了这三次调研活动,调研形式包括听课、评课、检查、座谈、反馈等,可以说是把课改调研与教学指导结合起来,把反馈与培训结合了起来。本文将从三次集中调研和平时观察了解而来的案例入手,谈谈对当前农村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一、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呈现的良好态势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的教材、合理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策略方法的采用,最终都要落在“原点”——课堂中体现。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新课程课堂教学形势喜人,比预想的要顺利、有序。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课堂开放了,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增加了,教师们努力将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教学方式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充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素材选择上:重视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在“前言”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又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确实,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从“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推广开始,就十分注重对教师进行“情境”创设意识的渗透和情境创设能力的训练。从调研的课堂上看,这一观念已深入人心,情境已走入课堂。
课件出示:圣诞节快到了,圣诞老爷爷带来了6辆玩具车,奖给学习优秀的前三名同学,你认为怎样分比较合理?
生:第一名3辆,第二名2辆,第三名1辆。
师: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我认为第一名厉害一点,要分得多一些,第三名差一点应分得少一些,这样才合理。
课件出示:圣诞老爷爷还带来了6个布娃娃,奖给鼓励奖的三位同学,你认为怎样分比较合理?为什么?
生:每人2个。因为她们的水平是一样的。
师:请大家观察这两种分法,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圣诞老爷爷还带来的礼物都是6份。
生:我发现第一次分得不一样,第二次分得同样多。
师:这位同学真细心。我们说把每份分的一样多的,称为“平均分”。(出示课题)
如在《平均分》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创设了一个圣诞老爷爷分礼物的数学情境,深受学生喜爱:
教师从学生已有的分礼物经验出发,从不平均分到平均分,从这两种分法的对比中,感受到平均分是一种生活的需要,体会到他们所学习的是“有价值的数学”,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2、教学设计上:强化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探究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多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多了。不少课都体现了“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应用拓展”这一基本思路,尤其在探索新知时,教师努力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材料,教学流程围绕学生的学习展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学“数的认识”,通过让学生数具体实物的个数建立数的概念;教学“几何初步知识”,通过观察、作图、测量使学生形成表象,感知图形的结构和特征。此外,在课堂总结中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来获得本节课的知识的已非常普遍;上课出现练习时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做、会做的做,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白塔镇中心小学吴丹青老师对《直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数学活动的设计思路:
一、摆角引入                                  三、折角深化
1、用活动角摆出一个角(任意的)。               1、用不规则的纸创造直角。
2、同桌比角的大小;说说怎么比的。              2、验证。
3、教师摆出一直角,要求女生摆一个比老师       四、画角巩固
大的角;女生摆一个比老师小的角。           1、在格子图书馆,给定一点,画直角。
4、讨论三种角的异同点。                        2、在空白处画直角。
二、找角感知                                   3、反馈、矫正,教师示范。
1、在自己的三角板上找一个和老师一样的角。      4、学生再画。
2、用手摸一下,有什么感觉?                    5、小结画角方法。
3、在身边找角,同桌互说。
教师提供给学生多次充满乐趣的活动机会,使他们在“摆”、“找”、“折”、“画”等实际操作中发现直角特征,建立直角概念。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习氛围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3、学习方式上: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现代化课堂教学一种潜能浓厚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开拓创新的教学方法,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发展个性、培养研究型人才,是一种良好的运作机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从我们调研时所听的大多数课中,都有小组合作或同桌互说、检查等,让学生通过讨论、合作学习来获得更多知识。
教材中的情境图
如在《100以内的数数》教学中,教师先出示20个红色小圆片,引导学生懂得可以通过数的方法知道圆片的多少,且有不同的数法,再加操作前的明确要求和合作提示,为下面合作学习——数“较大数100”打下了方法基础,所以取得了理想的合作效果:
师掀去黑板上盖在一堆绿色小圆片上的黑纸。        学生开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生:哇!(觉得这么多)                           汇报反馈:(要求说说是怎样数出来的)
师:你们猜这一堆小圆片有多少?                  组1:一共有100个小圆片,我们是一个
生1:50                                              一个数的。
生2:80                                         组2:一共有100个小圆片,我们是二个
生3:92                                              二个数的。
生4:100                                        组3:我们组是五个五个数的。
……                                            师:老师刚才看某某组数得最快,能介绍
师:那么,怎样可以准确的知道有多少个呢?            一下是怎么数的吗?
生:可以数一数。                                 组4:我们组是大家合起来十个十个数的。
师:好。我们四人一小组运用信封里的小圆片来数     师:哦,他们组是大家都动手一起合作的,
一数到底有多少个。数之前老师提两点要求:        而且是十个十个数。我们用他们的方
1.组长先领着大家读一遍信封里的小提示;          法一起来数一数,好不好?
2.看哪组数得又对又快,数好后马上坐好。      师生一起数贴在黑板上的绿色小圆片。
从上例看,教师选择的合作时机是合适的。当看到一大堆绿色的小圆片时学生已是兴奋不已,加上各人猜得又不一样,都急着想知道准确的个数。因为数目比较大,他们会在实践中体悟到合作的必要性,“大家合起来十个十个数”表达的应该是分工合作、人人动手的方法吧。只有产生于学生内心需要,人人参与的合作才有实效。
4、教学手段上:有效地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正确地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发挥计算机课件融“声、图、文”于一体的优势,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每次教研活动之后,听课老师总会追着上课老师拷贝课件。如果说课件的使用暂时还集中在公开课的话,那么,实物投影仪已在日常课堂中普遍使用,而且据我们了解,许多教师已能独立地制作课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县教师的基本功有了普遍提高。
《计时法》:时钟指针的转动,配以日月的升降探究一天24时形成的过程。
《平移与旋转》:动态、形象地展示缆车、电梯、火车、风车等的运动轨迹。
限于文档展示课件的不便,下面简单介绍几则老师们制作的教学课件:
《数学乐园》:每一组练习都以游戏的形式,链接在主界面的三个按钮上。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提高了课堂效率。首先,加强了学习素材的直观性,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如《平移与旋转》)。其次,有助于学生对知识产生过程的理解(如《计时法》)。第三,在练习展示反馈中更显其巨大优势(如《数学乐园》)。
二、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数学课堂产生的新问题
新课程说来就来,教师都准备好了吗?通过听课和交谈发现,教师成长确实很快,尤其是在教学理念的接受方面。但在将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上差距较大。调研中我们发现存在两种倾向:一是“穿新鞋走老路”,从内容到形式等方面缺乏给学生及听课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二是过于追求时髦做法,表面热闹却无实效。第二种倾向在当前的课堂中尤其普遍,现将几种不良现象列举如下:
1、无关痛痒的情境
如今的数学课,“生活味”渐渐浓了起来,有时甚至超过了“数学味”。有些课中所创设情境可有可无。如《6、7的加减法》一课中学生对“公园”情境的发现是:公园真美啊!有树、有花、有蝴蝶;公园里有很多小朋友在玩;远处的白云飘来飘去,象在欢迎我们小朋友呢!……久久不能切入主题。再如《认识厘米》一课中,教师手拿两根长短明显的绳子让学生“比长短”的情境就不足以使学生产生必须要用“尺子”来量的迫切需要,学生回答的是拉直比一比、用手拃,有一生干脆是直接“看”出来的。
我们的观点:“生活化”应与“数学化”结合起来,而且,生活化情境也应是有选择的,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有浓浓的数学味,应避免虚幻和幼稚化倾向,应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
2、流于形式的合作
小组学习形式现在成为了一种时尚,调研中我们却发现:用的普遍,成功的却不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如下的镜头:当老师号令一下“现在开始合作”,单数排的学生马上向后转,操作或讨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教室里很是热闹,可小组内谁也没有听清同伴的发言,有的甚至连自己说了什么都不清楚;有的学生连合作干什么还没有搞明白,老师又叫“停”了,学生马上恢复原状;当老师让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时,总有个别学生“代表”了全组,成了专门的发言人,更多的只是陪客、旁观者;有的班级学生人数有五十多甚至过六十,教室里分成了十几组,老师想全面了解每一组的合作情况几乎不可能。
我们的观点:合作与交流首先应该是作为一种意识来激发,其次是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在数学课堂进程中适合采用小组学习的时机一般有:个体操作条件不充分需要帮忙时,独立探索有困难需要相互启发时,形成不同意见有分歧需要交换时,学生争着发言教师不能满足其表现欲时等等。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时,就无需小组学习。
3、零乱繁多的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很多老师把这句话片面理解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甚至有老师以为课堂上活动越多越好。有时老师安排的活动为非数学活动;有的在活动时偏离了数学思维的轨道;有的活动安排过于追求表面热闹;有些甚至过于饱和,将活动引向歧路,甚至出现老师无法控制的窘境。
我们的观点:“数学活动”应是指数学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思维实践活动。“游戏”不等同于“活动”,丰富的“数学活动”贯穿在一两种“数学游戏”之中可以避免喧宾夺主,有利于突出重点。
4、缺乏优化的开放
在一年级《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一课讨论23-8的算法时,老师花了将近半课的时间进行了“多样化”的展示:(1)23-3=20,20-5=15;(2)23-10=13,13+2=15;(3)13-8=5,10+5=15;(4) 10-8=2,13+2=15。至此,老师还是一个劲地问:还不同的算法吗?学生苦思冥想,终于有人答出“23-1-1-1-1-1-1-1-1=15”的“低层次算法”。教师都给予了肯定,并强调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而从课后的聊天了解到,大多数学生说不会用这种逐个减1的笨方法。
我们的观点:算法多样化应是一种态度,是一个过程,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化。算法多样化是群体学习能力的表现,是学生集体的一题多解,是学习个性化的体现。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算法应该提倡优化,选择一种或几种较好的算法。
5、模棱两可的评价
评价是一门艺术,教师在课堂上的即时评价行为,对学生的学习能产生极大的影响。遗憾的是我们在课堂上仍然看见了大量简单无效的即时评价:
一是过多廉价表扬。只要学生答对了问题,老师就是“很好”“你真棒”“真聪明”。有时学生仅是重复别人的答案,有的答案还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老师都给予了表扬;而那些确实表现突出的学生即使有独到的表现,老师也是同等对待,以一句“不错”一带而过。
二是不敢批评学生。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老师采用延迟评价或模糊评价的方法,于是出现了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学生对概念和方法理解不清或者出现偏差,老师不置可否,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老师也不敢批评学生。一堂课下来,总是“好”声一片。
三是大搞物质刺激。上课坐得端正奖一朵红花,回答了一个问题奖一颗五角星,字写的工整奖一枝笔,题目做得快奖一颗巧克力……无论学生回答得如何,总有物质的回报。许多老师片面认为,笑一笑、点一点头的鼓励方式力度不大,似乎只有鼓励的力度越大,学生才会越积极。
我们的观点:过多的廉价表扬会导致学生的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过分的模糊评价将导致学生的知识缺陷和是非不分,大搞物质刺激将导致学生的急功近利和情绪浮躁。对学生可能有的解答思路进行充分的预设,是提高评价语言精彩程度的途径之一。
三、促进农村小学新课程顺利实施的有效策略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提高教师的素质,将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是保证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而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在学校领导、教研部门、教师自己的共同重视并努力下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1、更新观念,重视新课程师资的后续衍接工作。
从师资配备情况看,一、二年级占有明显的优势,可谓是“精兵强将”。这反映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对顺利、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决心和信心。县教育局曾作了一个规定,一年级教师要选用年富力强,需有3年以上教龄教师担任。但问题是,明年、后年……,师资又将如何保证?一方面,新课程实施是一个连续累加的过程,直至全部年级;另一方面,关注新课程的强势力量已有得不到维持甚至减弱的迹象(专家、教育行政部门似乎有“婴儿”已顺利出生,大功告成,任务已完成之感)。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以及教师都需转变观念,保持对新课程的关注目光,并随新课程实施过程出现的新问题采取相对的保障和促进措施。
2、加强学校教研组的建设与管理,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从调查的情况看,各乡镇除了抓集体备课外,还以走出去、请进来、校本教研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同时,也有不少学校(特别是片校、完小)的教研没有很好地发挥学校教研组的力量,存在着活动形式单一、活动次数过少、活动效率低下等不足。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迫切要求我们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本县实验小学、田市中心小学、下各中心小学的校本教研活动经验可以借鉴)。
3、培养学科教学骨干,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
骨干教师,是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地区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也是一个中介媒体。对上来说,骨干教师的培养,关系到一个学校,一个区域的教育特色的创建及发展;对下来说,骨干教师的培养又是提高一个学校和一个地区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教研员、专家的精力时间总是有限的,而新课程是全县各校一起实施的,这么多学校、这么多教师,靠有限的几次集中培训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学科这些年工作之所以能走在全县各学科的前列,是因为我们始终把促进教师成长作为本学科的核心工作。1999年开始的“县小学数学研究小组”活动,制度完备、管理到位,研究氛围已经形成。但也有一些乡镇、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识上有误差,在这一块工作上重视不够,影响的却不并是单单某一位教师或某一所学校。
4、教师自身要加强理论水平的钻研与学习。
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学习就是工作,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是知识不断丰富的“充电器”。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促使自己逐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由“教书匠”向““专家型”转化。信息时代,学习的途径很多,关键在于个人的自觉。所以,我们再忙碌也要挤点时间上教育网站浏览浏览、留点空间独自反思反思;再拮据也要争取机会出去长长见识、分份款项买些图书来读读。据我们了解,大多数教师手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教学杂志,可是真正运用起来的人却微乎其微。大多数老师除发下来当日及开公开课或参加教学比赛时翻一翻,其余时间均是按兵不动,让它自然地进入自己的“历史博物馆”;还有极个别教师囫囵吞枣,从头到尾一口气读完,可谓用功至极,殊不知过了两天,已所剩无几。因而,学习一定要有方法,一本杂志,一本书,若都能选出一二处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进行反思与消化,把它“学进”脑子中去,日积月累,定能长进不少!
新课程改革在为基础教育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使农村学校面临诸多的挑战,教学手段落后、教师整体素质不高、课程资源短缺、管理理念滞后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农村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阻力。我们相信,在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的鼎力支持下,随着农村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农村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村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实施新课程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一定会应对挑战,走出误区,促进农村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斯苗儿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3月第一版
2、《松子评课》                宋淑持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年10月第一版
3、《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刘  兼 孙晓天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出版
4、《新课程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毕田增  周卫勇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4月第一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学数学研修日志5篇
课改十年,课堂教学有了哪些改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查报告
东站小学教师反思集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反思
宋秀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