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贝多芬和他的交响曲
Beethoven 贝多芬 简介
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维也纳拜见当时的大音乐家莫札特。此人其貌不扬,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钢琴身手,连被誉称神童的莫札特亦为之惊叹。立即向在场的朋友说:“此年青人必为乐坛掀起狂澜。” 莫札特的预言不到十年立即应验,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贝多芬
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国科隆附近莱茵河畔的波昂。他的父亲约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时代贝多芬毫无幸福可言 ..
~惨遭鞭笞的童年声声疼~
他的父亲希望儿子成为第二个神童,以便靠他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强迫他学习钢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这样凄惨痛苦命运下,贝多芬渡过了童年。
贝多芬天赋过人,再加上後天刻苦的磨练,程度愈来愈高,连他的老师都自叹弗如 ,十二岁时贝多芬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也负起了养家责任。在宫廷中贝多芬遂渐受到重视,但他心怀远大,在一七八七年远赴维也纳投拜莫札特。但很不幸,他的母亲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亲就去世了。这对贝多芬打击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为了实现理想,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维也纳。此次华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为了报答,贝多芬日後写出了钢琴奏鸣曲作品五十三献给了华德斯坦 ,到了维也纳,贝多芬受教於海顿门下一年,又向申克 阿布雷兹贝格与萨里耶里等名师求教,尤其是後者,他学了有十年之久。
~挣脱束缚 追求自由~
一七九五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闻遐迩。
他的「第一号交响曲」是後来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钢琴三重奏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与作曲家的双重声誉
此後五年,他又写作了第一号到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以及第一号到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一七九九年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他凭著神奇的想像力,接连写作了震惊乐坛的名作。在这些作品中,弥漫著生命的欢愉与热情,而且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连莫札特都束缚的严格形式 ,贝多芬在一帆风顺之际,声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运降临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聋的疾病
~听不见声音的巨人~
这是很残酷的打击,为了怕人发觉他耳聋,贝多芬逐渐离群索居,自己变得愈来愈孤僻; 而在此时,他与一名十七岁少女朱丽叶塔.古奇阿帝相恋。著名的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他们相恋的作品
一八零二年贝多芬迁到离维也纳车程一小时的海利金宁静村庄作曲,他在那里完成了第二号交响曲。但耳疾恶化使他痛苦万分,因而他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书,陈述悲惨遭遇与不幸。後来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学观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头苦干」。此时他回到维也纳,乐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写出了雷霆万钧的第三号「英雄」交响曲。此曲原想献给拿破仑,但因拿破仑加冕称帝,贝多芬愤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称为「英雄交响曲」。
同年,贝多芬又写作了极出色的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隔年又接著完成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与独一无二的歌剧「费黛里欧」。在这一连串作品中他表现出    真正的功力,如「华德斯坦」与「热情」使世人如痴如醉。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号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一八零八年贝多芬同时发表了第五号交响曲「命运」与第六号交响曲「田园」。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杰作。
~藏著热情的火山~
贝多芬的内心蕴藏著无穷的感情,细腻、超凡、和谐十全十美。贝多芬有意将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如第五号;「命运」,一开始的主题动机就是命运之神用力敲门,第六号「田园」更可察觉出贝多芬有意对大自然的描绘第一乐章他即标明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乡间」字眼。
一八零九年拿破仑攻占维也纳,王子公孙纷纷逃难,贝多芬经济陷入困境。在战火弥漫的日子里,他依然留在维也纳,苦心创作,他的「皇帝」协奏曲就是在隆隆炮声中写出;的。
由於「命运」与「田园」首次演奏并未获得维也纳人民的青睐,贝多芬有心离去前往德国,但因鲁道夫公爵、罗伯高维兹王子与金斯基公爵三人极力挽留,他才留下。日後,贝多芬写作「大公钢琴三重奏」题献给这些恩人。
~乐声飞入平常百姓家~
自法国革命後欧洲空气为之一新,个人自由与人权因而确定。贝多芬亦把音乐平民化了,将音乐从贵族中带入全民化。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
拿破仑兵败,维也纳又恢复欢乐的气氛。一八一二年贝多芬在伤兵救济音乐会上首演「第七号交响曲」与「第八号交响曲」,非常轰动。他又博得维也纳人民的尊敬。
贝多芬从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间,肉体蒙受失聪的惨境,但在这十一年的岁月里,他的创作丰富,历史价值史无前例。他写出了人类音乐宝藏中光芒万丈的珍品。 ww
他的「第七号交响曲」没有标题,华格纳认为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热情奔放的终乐章。「第八号交响曲」是他九大交响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达观而超然的态度浏览人生。
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那时他已届壮年对人生有更透彻的领悟,此後写作的音乐,除了震古铄今的第九号交响曲「合唱」和「庄严弥撒曲」外,全是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这全是有内在的与深邃的精神意境。
~乐圣不擅人间事~
由於弟弟卡尔一八一四年去世,贝多芬又负起了监护养育侄儿的责任。但领养过程与事後侄儿给他带来的问题让他吃了不少苦头。总之他无法将爱心转移到他侄儿身上。贝多芬对与人如何相处的道理完全崩溃。
乐圣贝多芬变得更加消沈,同时身体状况更加严重,经济十分拮据。那时他正全力创作两大作品--「庄严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尤其前曲是为了鲁道夫被任命为大主教登基典礼时演奏的使用。正因责任重大,他花了约五年的时光,在一八二三年完成。隔年五月七日他的「第九号交响曲」首演,将他的声望又推到新顶点。
「第九号交响曲」的「快乐颂」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诗;「快乐颂」。他早年就有此念头,经过了三十二年终於达成心愿。「第九号交响曲」的成功为他带来了一生最大的荣耀与欢欣。
「第九号交响曲」预演时贝多芬亲自指挥,但因耳聋无法进行,秩序大乱,因此正式公演时由乌姆劳夫指挥。 贝多芬仍在舞台上背对听众指导。当全曲演奏甫毕,听众深受感动,高声欢呼,掌声如雷,但贝多芬毫无知觉,还是经过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场面,含泪答礼。
这是贝多芬最後一次公开露面,他在不知不觉下患了肝病,时日就度过在病情益渐严重的日子里。他那即将远离尘世的心灵,反而趋於宁静。这时贝多芬好像在稀薄,纯净的高空中,俯视自己即将抛开的世界。写作了五首最後的弦乐四重奏曲。这些室内乐是他最後的作品,也是贝多芬留给世人的遗嘱。对万世证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
~最後的春雷响起了~
贝多芬的余生已经不多,单是一八二六年就动了四次手术,但病情未见好转。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维也纳突然下了一场大风雪,伴著震耳欲聋的春雷,此时贝多芬握紧右拳,咽下了最後一口气。
贝多芬的创作及作品的启示
贝多芬出生于一个与音乐有着密切关系的家庭,祖父是波恩宫廷的乐长,父亲也是宫廷乐团的男高音,贝多芬的音乐天赋来自父亲的遗传,贝多芬的母亲是一个宫廷厨师的女儿,有着一颗特别善良的心,对人类、对大自然充满了爱。而这些美的品质也集中地遗传到贝多芬的身上,使贝多芬具备了成为一个伟人的内因条件。贝多芬出生于1770年,青少年时期正好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经历了欧洲普及的启蒙教育,进步的外因条件和启蒙思想在贝多芬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影响,与他的内因相结合,经过他一辈子的奋斗,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对人类有特殊贡献的人 ww
十六岁时,母亲病逝,贝多芬即承担起全家的生活重担,艰难的生活给年轻的贝多芬以深刻的体验,同时也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中学没有毕业的贝多芬渴望获得新的知识、新的思想。没有资格和财力去考大学,他只有克服一切困难到波恩大学注册旁听,研究哲学、文学等。波恩大学的著名教授施奈德汉对年轻的贝多芬起到了根本性的启蒙教育作用。1792年,贝多芬认识了当时音乐界的权威:海顿。年仅22岁的贝多芬的音乐才能给海顿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不久贝多芬再赴维也纳,向海顿学习音乐,但很快贝多芬向海顿学习音乐所抱的巨大希望变成了失望,“您有很高的天赋,您还能获得更高的甚至非凡的才能,你的想象力是一个永不枯竭的源泉……。”这是海顿对贝多芬的评价,在这里也能看出贝多芬失望的原因。在维也纳,贝多芬同时还向几位有各种专长的人学习,全面地掌握了作曲的方法。在维也纳,贝多芬最初以青年钢琴家身份出现,而后不久他的作曲家声誉日渐提高。
1800年,贝多芬举行了自己的音乐会,他的早期音乐已让维也纳人感到震撼,贝多芬的音乐明显地与前辈不同,他如实地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人民大众的精神面貌、他彻底改变了音乐创作的目的,把前辈的只为统治者消遣服务变成了为人民大众、为社会进步而创作。与此同时,贝多芬自己的耳病也日趋明显,已达到不便与别人交谈的程度,被迫到乡村居住。1802年夏天,他经历了一次生命的危机,写了遗书,准备自杀。但后来他的信念,他热爱人类、热爱自然的思想战胜了自己的退却。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耳聋对作为音乐家的贝多芬来说造成了何等强烈的内心创伤。从贝多芬第二至第五交响曲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如何地去正视困难和努力奋斗的,当然他奋斗的目标不是个人的。贝多芬的早期创作已清晰地显示了他的世界观、价值观,他的艺术是面向全人类的。表达了人类集体的要求与共同的心声,表现了进步的时代精神。他要战胜自己的命运,要成为人类的思想家、艺术家。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里程碑式的第三交响曲(英雄)。在崇尚英雄的同时,贝多芬已明显地反映了作品中的社会性和人民性,渗透了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就音乐形式体裁而言,贝多芬继承了海顿、莫扎特,然而他的作品较前人有了质的变化,因为在他的音乐中加入了思想、情感、灵魂、行动和远大宏伟的目标。在音乐创作中,贝多芬有意识、有目的地使乐章之间紧密联系,增加作品的有机整体性,使传统的形式更好地为新的内容服务,从而表达出更具体的思想。他要用音乐去:唤醒人们认识社会、唤起人们变革社会。他的音乐在主题立意上、思想感情上比海顿、莫扎特更明确、更直接地面向社会。他的世界观和辩证的思维:决定了他的创作方法、决定了他的创作方向。贝多芬成功地反映了清醒的社会意识、全球意识、全人类意识
在贝多芬中期和晚期的创作中,以第九交响曲为中心,反映了他的思想在正确的方向上更进一步的深化。作品中除深刻地反映出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性之外,仍然反映了他对人类永恒的、深沉的爱。他的第九交响曲具有极深的哲理性,可以说在方法论与认识论上是马克思哲学的先驱。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毕生全部思想的总结和全部情感的结晶。作品中,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法和自由、平等、博爱的崇高信念成为人类文明的精神支柱,对后世的人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是贝多芬献给全人类最珍贵的礼物,是世界文化史中最光彩夺目的瑰宝。不要忘记这许多最美好的音乐是贝多芬在全聋的痛苦状态下用心血凝成的。如今世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都可以随心享受,唯独贝多芬自己永远没有享受的权利
贝多芬晚期作品的风格及思想与早期、中期的战斗风格有一定的转变。早、中期作品的思想以“破旧”为主,晚期则以“立新”为主。这也是认识论中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必然过程。由于贝多芬多年来生活的艰难,紧张创作,使他的身体过早地衰弱,但他仍然有着强烈的创作欲望,在完成第九交响曲之后,又计划创作第十交响曲(写出第一乐章),可是身体已经垮了下来,肝、肺、胸膜等病症越来越严重,虽经多次手术,仍不见好转。1826年底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弦乐四重奏后就病倒在维也纳的旅馆里。生命的火焰已渐渐地暗了下来。在他病重期间,许多崇拜他的人前来看望他,其中包括作曲家舒伯特。1827年3月26日午后,暴雨交加,雷声隆隆,贝多芬突然从病床上坐起来,高举握拳的双手,像仍在为远大的目标而奋斗,接着便倒下,与世长辞,终年57岁
贝多芬的一生为人类的进步,为被压迫人民的自由和幸福,做出了毕生的贡献,终生未婚,历尽了艰难困苦。然而他却用自己的心血将痛苦化为欢乐的美酒奉献给全人类。贝多芬的葬礼日,学校自动停课以示哀悼。数万名仰慕他的人自愿排成队为他送葬,而抬灵柩的人当中就有于第二年去世的音乐家舒伯特(舒伯特死后人们根据他的遗愿,将他长眠在贝多芬的身旁,永远地陪伴着贝多芬
贝多芬虽然早已与世长辞,但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他的人格、他的情感、他的音乐在全世界人民的心中是永世长存的。两个多世纪以来,贝多芬的音乐冲破了国界、冲破了狭隘的民族观念和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在全世界不断地回响,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贝多芬永远与正义在一起!永远与全世界的亿万人民在一起……!!!
Symphonie No.1 in C major, op.21
C大调第一交响曲,作品第21号
贝多芬:C大调第一交响曲(卡拉扬1963年版)
唱片名:BEETHOVEN:SYMPHONIEN 1/贝多芬:交响曲集1
演奏:Berliner Philharmooniker/柏林爱乐乐团
指挥:Herbert von Karajan/赫尔伯特.冯.卡拉扬
唱片编号:DG 429 037-2 (1963年)
作品介绍:
二十九岁的贝多芬本人很像他的第一支交响曲。这部交响曲是1800年4月2日在维也纳霍夫堡剧院为了他自己而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当时叫做Akademie)作首次演出的。那时,贝多芬已具有他一生所具有的那种自信的特点,但这时,它离开浪漫主义传统的贝多芬为时尚早:他还不是那个不修边幅,怒眉阔视的巨人;他的服饰褴褛,满面胡须,举止古怪,不可一世——只是由于他的天才才被人容忍。1800年的贝多芬可以说仍然是个人世间的凡人,讲究风雅向往上流社会,那时的上流社会当然是贵族的、富有的社会。作为一位钢琴独奏家,他的声望登峰造极;维也纳的一些最显贵人物——贵族朋友、保护人、学生都敞开大门欢迎他的光临。在经济方面。他也是无忧无虑的,因为最有权势的奥地利贵族利赫诺斯基亲王答应他,在他未获得足以与他天才相称的官职以前,保证他的经济生活。请他作曲的人极多。几乎应接不暇,同时,他的作品收入为数也很可观。
正如同他要使自己符合当时的社会习俗一样,他的第一交响曲也遵循了已经确定的十八世纪交响曲式样。它采用常规的四个乐章。乐队编制是二支长笛、二支双簧管、二支单簧管、二支大管、二支圆号、二支小号、定音鼓和通常使用的弦乐组。这部交响曲不仅在情绪上是轻松、活泼的,在曲式与风格上也显示出对莫扎特和海顿的敬意。
然而,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几乎是一种外衣。它戴的是十八世纪的假发。它用的是优雅的语言,按照人们所希冀于一部有教养的交响曲那样循规蹈矩。只有透过它的表层才能感到它的奔放的激情和充沛的活力,宽广的气息和冲力,这些都是有别于他的前人的。贝多芬同时代的人没有把他看错。保守派察觉到一位革命者,他们感到惊异是有理由的。。
第一交响曲的开头部份是早几年写的。最后乐章的主题早在l796年就写出初稿。贝多芬最有影响的传记作家泰尔认为,初稿在1794—95的冬季已经开始,可能是应斯维顿男爵的建议而写,第一乐章就是呈献给他的。斯维顿是莫扎特和海顿的保护人。第三乐章的主题和贝多芬写的一些德国舞曲中的第二首完全相同。这些舞曲是他为著名的维也纳舞会剧院而写的跳舞音乐。但这些舞曲的写作日期不详。
I. Adagio molto allegro conbrio
第一乐章:很慢的柔板,有活力的快板
开头有一段仿效海顿的缓慢的引子,但在清晰而具有古典音响的第一主题进入之前有一些游移的、进行不明确的和弦:
对比性的副题是优美的短小片段,它很快地从双簧管过渡到长笛,接着又到小提琴上去。简短的展开部几乎完全用第一主题写成。开头的素材在再现部中出现时更为有力和富有变化。
II. Andante cantabile con moto
第二乐章:稍快如歌的行板
抒情的慢板乐章是围绕着一个在开头几小节中听到过的很简单的主题构成的,它用奏鸣曲快板曲式展开和扩张:当它在本乐章末尾的再现部出现时,主部主题加上了更多的装饰。
III. Allegro molto e vivace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
贝多芬用较古老的小步舞曲来称呼这一乐章。但从主题乐句的急促的行进来看,它不是传统的小步舞曲,它是奔放的十九世纪诙谐曲。
IV. Adagio, allegro molto e vivace
第四乐章:缓板,活泼的快板
末乐章的开头跟我们开了一个有趣的玩笑。一段简单的音阶缓慢地在小提琴上向上爬去,每次反复都向上多演奏一个音。突然间,它迫不及待地冲到末乐章的舞蹈性主题中去:
往后,在音乐中出现的机智和笑声和海顿所写的任何作品一样,具有强烈的传染力。曲式用的是海顿创造的那种最简单不过的奏鸣曲一回旋曲曲式,但他在其中注入了取之不竭的丰富想像力。贝多芬在这一时期所作的尝试还远远不及海顿在后期交响曲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大胆,但在贝多芬的风格里,总有些东西使他那时代的保守派感到困惑、震惊和愤怒。
为什么多少年来,保守的听众听到他们不熟悉的音乐总感到是对他们个人的冒犯,是作曲家故意安排的一种当众恶意中伤?这的确是个迷。但是,他们的反应确是如此。
一位德国评论家在贝多芬第一交响曲首次演出后写道:“这是一个青年人的厚颜无耻的胡言乱语。”十年后,一位巴黎音乐家还写道,这部交响曲的“令人惊讶的成功”是“对音乐艺术的威胁”。他又说,“有人认为,大量地使用粗俗的不谐和音以及使所有乐器发出吵闹的音响就可以造成某种效果。可悲的是,只有耳朵受到刺伤。心灵上却是无动于衷”。
Symphonie No.2 in D major, op.36
D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第36号
贝多芬:D大调第二交响曲(旺德1988年版)
唱片名:BEETHOVEN:SYMPHONIENS NOS.2 & 7/贝多芬:第2和第7交响曲
演奏:NDR-Sinfonie Orchester/北德广播交响乐团
指挥:Gunter Wand/君特.旺德
唱片编号:RCA 74321 89107 2 (1988,1987年)
作品介绍:
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算不上一首英雄性的作品。即使如此,它还是被称为“英雄的谎言”(a heroic lie)。因为,虽然贝多芬自己经历着极其痛苦的生活,他仍然能写出那样优美、机智、情感充溢的篇章。这部交响曲在1801年开始创作,但主要是在1802年的夏天和早秋期间,他住在维也纳近郊的小村庄“海利根斯塔脱”时写作,约在10月份在该地完成的,这时,他刚刚给他的兄弟们写了一封不为外人所知的悲惨信件,它就是“海利根斯塔遗言”。
见多芬的耳朵渐渐聋了。几年前他已感到这种耳鸣的症状,但一直等到1802年的夏天他才感到他可能完全失去听觉,耳聋的厄运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但在贝多芬看来,一位音乐家得了耳聋这一顽疾是可笑的,见不得人的。最初,他尽力掩盖这个事实。他写道: “我将全力以赴地去和命运搏斗,虽然有朝一日我不免成为上帝的最不幸的儿女”。
贝多芬的医生劝他在1802年夏天离开吵闹的维也纳,以保护他的听力。一个他喜欢常去的作曲之地是乡间的海利根斯塔脱。于是,他就在一所偏僻的农家住下,这所房子位于村外的一块高地上;他可从窗外通过旷野,远远地看到多瑙河和多瑙河彼岸地平线上的喀尔巴阡山脉。
贝多芬在这田园环境中创作他的优美的第二交响曲时,他断定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在等待着他:听觉的彻底消失。仅仅重听还是一个可以忍受的不幸,至少他认为,可以当他是思想不集中。但现在是绝对的静寂向他逼近,使他和世界隔绝,和朋友隔绝,和音乐的声音隔绝。
贝多芬喜欢在海利根斯塔脱的森林里作长时间的散步.他的学生李斯曾说过:“一次,在他漫步时,我请他听一位牧人在森林里用接骨木制成的笛子吹奏美好的音乐,半小时过去.贝多芬什么也没有听见.虽然我不断地安慰他,告诉他我也再没有昕到什么声音(这是骗他的),他变得异常沉默,闷闷不乐。偶尔,他看起来好像是很高兴的,但总是表现出夸大的强作欢笑;但即使这种情况也是少见的。”
也许就是贝多芬突然遇到的这一偶然事件使他意识到未来的考验,使他担到写这篇“海利根斯塔脱遗言”:
“你们这些人总认为或宣称我对人怀有敌意,固执,或愤世嫉俗,”他写道,“你们是多么错怪了我啊,你们不了解为什么我看起来是这个样子,此中是有难言之隐的。我很早就被迫与世隔绝,在孤独中生存;有时,我也想克服这一切,但都被双重厄运击败了。我的听力很差,我又不能去对人说,‘说响点,喊,因为我是一个聋子’。我怎么能够承认我这个应该比别人敏锐得多的听觉器官得了病。我确实不能这样做.因此,请你们原谅我,当我很愿意和你们在一起时,我却退缩了。我的不幸使我倍感痛苦,因为我会被人误解;对我来说,我得不到与友人的欢聚,听不到健谈妙语,不能互诉衷肠;我只能应付一些日常最简单的需要。如果我胆敢参与社交活动,我就得像流放者那样地生活。如果我走近人,我总感到非常恐惧.怕我这种情况被人发现。半年来.我就是怀着这种心情在乡间渡过的。我到这里来是遵医嘱,尽量少用听觉。去乡间是符合我的愿望的.但有时我也想和人们接触,也就参加到他们的行列里去。但当我身.旁的人听到远处传来的笛声,而我却听不见;或者,他听到牧人在歌唱,而我也听不见时,我感到多么羞辱。这些事把我带到绝望的边缘,我几乎不再想活下去,是艺术,只是艺术.才挽救了我的生命,因为在我没有创造出我感到是天意要我创造的一切之前,我是不能离开这个世界的。因此我忍受着这悲惨的命运。”
但他仍然和朋友们在一起吃喝,玩乐和弹琴。一直等到他死后,“海利根斯塔脱遗言”才透露了他是怎样渡过那表面上看起来是宁静的一个夏季。
这部交响曲的首次演出是在次年4日5日,在维一也纳剧院举行,这就是那次著名的音乐会(Akademie)。那次的节目非常丰富,有三首在世界上首次公演的乐曲:c小调钢琴协奏曲(贝多芬任独奏),他的清唱剧《基督在橄榄山上》,他新创作的第二交响曲。此外还有他的已被人熟知的第一交响曲和一些次要的作品。由于节目太长,那些次要的作品被刪除了。虽然节目很长,贝多芬还是获得了他坚信可以获得的巨大成功。他一向对自己十分自信,因此他把某些座位的票价增加了一倍,有的两倍。据说。这次音乐会使他净赚了不少钱(一千八百弗罗林)。
交响曲分四个乐章,乐队编制是二支长笛,二支单簧管,二支大管.二只圆号,一只小号,定音鼓,以及常规的弦乐组。
I. Adagio molto, allegro con brio
第一乐章:很慢的柔板,有活力的快板
开始是一个缓慢的引子,它在贝多芬时代听起来比现在更富于浪漫色彩和神秘性.接着是活泼的第一乐章,它是由一个刚劲有力,喧闹活跃的短小主题构成:
副题是由木管奏出的更富于歌唱性的音乐。贝多芬把这两个主题截成易于处理的节奏片段;乐章的整个中间部分就是由这些片段写成的。开头的主题作了传统性的再现之后.有一个用上面的主题写出的短小而喜气洋洋的结尾。
II. Larghetto
第二乐章:小广板
第二乐章是传统的如歌慢板。宽广而流动的旋律先在弦乐组奏出,后由木管乐器作出回响。整个乐章充满着旋律,其中有不少比开头的主题更有感染力,更为轻巧。
III. Allegro
第三乐章:快板
这首精巧的谐谑曲充满着出入意料的力度和节奏变化,这种情况在贝多芬的成长过程中愈来愈显著。中段,或三声中部的开头像是彬彬有礼.精致优雅的十八世纪为木管写作的三重奏,后来却意想不到地在全乐队中爆发出强烈的音响,或是突然变得静寂无声。
IV. Allegro molto
第四乐章:很快的快板
末乐章开始时在乐队中有一个令人惊异的筋斗;这个末乐章使贝多芬同时代的人迷惑不解。
这个筋斗多次出现,在这兴高采烈的乐章中像是回旋曲——奏呜曲中的叠句。这个筋斗的头两个音和最后两个音也作为宏伟的主题片断在乐队的各种乐器之间翻来复去地出现,充沛的动力不断地增强,直到最后一小节。
对当时的保守派来说.这乐章中所有的能量和动力该是多么地令人费解。莱比锡的一位评论家特别强调这一点。他把第二交响曲形容成“一头粗野的怪物,一头被刺伤了的龙,不肯死去,甚至在流尽最后一滴血时(末乐章),还怒不可遏,仍用尾巴狂暴地抽打,在最后的痛苦挣扎中僵死。”
Symphony No. 3 in E major “Eroica”, Op. 55
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作品55号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卡拉扬,1963年)
唱片名:BEETHOVEN:SYMPHONIEN 1/贝多芬:交响曲集1
演奏:Berliner Philharmooniker/柏林爱乐乐团
指挥:Herbert von Karajan/赫尔伯特.冯.卡拉扬
唱片编号:DG 429 037-2 (1963年)
在罗斯小酒店的鱼宴上,贝多芬的诗人朋友克利斯朵夫.库夫纳问他,八首交响曲(此时,第九交响曲尚未创作)中,他最喜欢哪一首?
贝多芬大声说道:“啊!哈!《英雄》!”
“我还以为是c小调(第五)呢,”诗人说。
“不”,贝多芬坚决认为,“《英雄》”。
后世同意了贝多芬的看法,有些人甚至把《英雄》放在他的作品的首位,在第九之上。贝多芬对《英雄》具有特殊的情感是有着音乐以外的原因的。
《英雄》的末乐章是根据贝多芬曾在四首不同的作品中的用过的一个主题写成的.第二首是一套短小的“乡村”舞曲。第二首是他的舞剧《普罗米修斯的造物》。这个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公然反抗神的禁令,把火从天上偷到人间,带来了温暖,光明,智慧。他就是贝多芬舞剧的中心人物,在这里,他把这个主题用在终曲之中.他又把它作为基础用在他所谓的《英雄》钢琴变奏曲中。我们在《英雄》交响曲的一些变奏——全曲的精粹章节中又第四次遇到这个主题。
贝多芬在1803年和1804年初创作他的第三交响曲时,他心目中有着最伟大的英雄——对贝多芬来说,这个人似乎是现代的普罗米修斯:拿破仑.波拿巴.因为,到那时为止.拿破仑似乎仍然是英雄的年青天才,他的流星般的战迹使他成为法国大革命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的主要捍卫者。法国大革命所宣传的“自由,平等,博爱”不仅是为了法国,也为了全人类。当他领导革命的军队打击法国的外来敌人(他们希望扑灭革命)时.拿破仑仍然被普遍地当作伟大的救星来崇拜,把他看作旧时的暴政和传统的束缚的掘墓人。很明显,当贝多芬构思他的革命乐谱时,这种理想在他的想象中起了作用。
1804年春,这部划时代的作品完成了。通过驻维也纳的法国大使馆的安排,这部交响曲被送到法国。全部总谱准备就绪,在扉页的上端写着“波拿巴”(Bonaparte),下端写着“路易吉.范.贝多芬” (Luigi van.Beethoven),只有这两个名字,其它什么也没有。但在一个晚春的日子,贝多芬的朋友李斯告诉他,拿破仑已经自封为皇帝。贝多芬闻讯大怒,喊道: “难道他也不过是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来践踏人民的权利,只沉溺于个人的权欲。他也要把自己放在所有的人民之上,当一个暴君,”他当着李斯和另外一个朋友,也是一个可靠的见证人的面,走到桌前,把扉页从头到底撕成两半,掷到地上。
他给这部交响曲取了一个新名称: 《英雄交响曲》, “为歌颂对一位伟人的纪念而作。”因为,贝多芬所仰慕的拿破仑已经死去。过去,贝多芬把他看作自由的象征.如今,这部交响曲重新题辞,献给驾乎任何象征之上的自由精神。
贝多芬亲手写的总谱已不复存在,但他自己用的总谱(这是别人抄写的,贝多芬指挥时用的就是这份,其中有许多贝多芬亲手作的修改和增添)却保留了下来。扉页上原来用意大利文写的字样是:
Sinfonia Grande     大型交响曲
intiolata Bonaparte   取名波拿巴
del           作者
Louis van Beethoven   路易吉.范.贝多芬
在写得很漂亮的意大利文字迹下,贝多芬用大字写了“根据波拿巴而创作” (GESCHRIEBEN AUF BONAPART)的铅笔字样。贝多芬的字虽已擦去,但现在仍依稀可见。第二行由抄谱人写的“波拿巴”的名字,显然由于他情绪激动,用力过份,在擦抹时留下了一个破洞,这个充分说明问题的残缺扉页,以及用它覆盖着的经常翻阅标注得很多的总谱至今仍可在维也纳音乐之友博物馆的藏书室里看到。
这部作品曾在罗布可维兹亲王的宮殿里举行的私人音乐会上演出过几次,其中至少有一次由贝多芬本人在1804年9月指挥过。到1805年4月7日才在维也纳剧院举行的第一次公开演出,也由贝多芬指挥。大多数关于《英准》的早期评论都是抱怨它过于冗长以及贝多芬故意制造出来的混乱的风格和曲式。但在重要的出版刊物上也有对它热情支持的评,因此,那种认为起先无入识出《英雄》伟大之说略经调查研究就站不住脚了。
I. Allegro con brio-1
I. Allegro con brio-2
第一乐章:有活力的快板
这部交响曲没有引子,在两个严厉的顿奏和弦之后,乐队在充满动力的起伏主题上向前驶去。从贝多芬这部交响曲的草稿中可以看出,章个主题可能来自《普罗米修斯》的终曲主题,这一乐章由它开始;它是那样地简单朴素,人门很容易想到它是军号声的信号,于是,也使人联想到拿破仑的战役。但这一主题结束在一一如果它真有个结束的话——一个具有强烈紧张感的未解决音,一个长久保持的升C上。如果对贝多芬的用意置疑的话,我们可以看一下(应该说是听一下)这个低音升C逐渐增长的音量:
这种紧张性渗透着整个乐章。在紧接在它后面的音乐中,这一著名的主题似乎获得了自己的生命,好像挣扎着去为它内在的紧张性寻找解决的途径.这种情况在乐章中间的展开部更为明显。只看下面第一个例子就可明白:在后面不断升高的模进中,这主题每次“试图”去寻找解决时都作一次向上的旋转,非但一点也没有把紧张性加以缓和.反而在每次反复中更为加强:
以后,每次“试图”寻找新的解决,都为火山爆发增加压力;直到展开部的顶峰,我们遇到个不谐合和声和切分节奏的爆发,它像是天崩地裂。这样的音乐,还从来没有人听到过。
虽然在这著名的展开部的结束处力度减弱到耳语的程度,但它几乎更为令人震惊。当乐队在悬而不决的小节里等待着这乐章的基本主题素材的再现时,贝多芬打破了当时的学究气以及音乐家们还要持续遵守多年的僵死规则,小提琴演奏的微弱颤音(tremolo)盘旋在一个明显地是为了导入主题再现的和弦之上。突然间,我们期待的这个主题由圆号胆怯地奏出来,而这时的和声尚未转变得和主题相适应,这就给人们造成一种奇特的感觉:好像圆号演奏者早进来四小节。
II. Adagio assai-1
II. Adagio assai-2
第二乐章:很慢的柔板(葬礼进行曲)
《英雄》的伟大送葬曲使一些头脑刻板的人感到困惑!他们认为送葬曲应该出现在末尾。但是,贝多芬不是在写传记,他是在表现英雄主义,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在表现英雄的悲哀。这里没有悲观的哀鸣,没有过度的顾影自怜。行军的步伐在令人战栗的节奏到来时,显得畏缩起来,但一步步地更为坚实.它是一篇哀悼为人的自由而献身的英雄们所写的史诗性的挽歌。这些英雄可能是瑟莫皮莱战场上的利昂尼达斯和他的斯巴达人,即使我们这样想,也还是过于狭隘的。
III. Allegro vivace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
死与悲伤都不能动摇贝多芬的信念,接在送葬曲后面的谐谑曲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它精致异常,时而光亮,时而幽暗;时而大笑,时而大声地逗趣。
IV. Allegro molto-1
IV. Allegro molto-2
第四乐章:很快的快板
好像是为了象征英雄精神的创造力,贝多芬把“普罗米修斯”主题用在末乐章中。这一乐章开始处是弦乐器上的光辉而急奔的经过句,再加上一些起强调作用的和弦。接着,弦乐器用拨奏很轻地奏出一个难以捉摸的、有棱角的主题,它好像在音乐上无特殊意义(最初给人的印象):
这一主题继续进行,贝多芬甚至在引进“普罗米修斯”主题旋律以前还用它写了两个变奏.它们简单地结合如下;
在这十一次波澜壮阔的连续变奏以及presto结尾(实际上是第十二变奏)中,贝多芬有时只用“普罗米修斯”主题的旋律而不用低声部,有时只用它的低声部而不用旋律,每次变奏的本身都是一个微观世界;加起来,它们的效果是惊人的。我总是不可避免地得到这种印象:就连第一乐章开头的著名主题也是“普罗米修斯”旋律的另一变体,从而表示出第一和最后乐章之间强有力的结构上的联系一一这种情况在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中的各乐章的联系上显得更为清晰,我们无法知道他是否有意这样做。但是这种联系是如此的密切,它就不是尽属于偶然的了。人们会感到,就是贝多芬也会对他自己在创作中表现出这种深度和强大感染力感到惊异。
Symphonie No.4 in B flat major, op.60
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作品第60号
贝多芬: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克伦佩勒,1960)
唱片名:BEETHOVEN:SYMPHONIENS No.2 & 4/贝多芬:第2和第4交响曲
演奏:Philharmonia Orchestra/爱乐管弦乐团
指挥:Otto Klemperer/奥托.克伦佩勒
唱片编号:EMI TRSR-005 (1960年)
贝多芬的柔和的第四交响曲诞生于动荡的年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和围绕着他的残酷现实都是动荡的,在被占领的维也纳,1806年是以拿破仑撤回占领军开始的。贝多芬的皇室和贵族庇护人这时回到他们自己的宫殿。但这种休战只是局部的,因为从那不勒斯到汉诺威,拿破仑的闪电战,他的盟军,他的傀儡军队还继续出击;这时,“科西嘉暴乱”倾覆了旧王朝,建立了新王朝,重新划定疆界,创立了新公国。这不仅仅是激战,这是大地震。千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就这样瓦解了。剩下的只是一个版图缩小了的、贫困的奥匈帝国。
对贝多芬来说,1806年以精神与肉体的骚动开始, 以他对“问题子女”进行几次手术的苦难开始,这就是:对他心爱的歌剧《菲德利奥》进行刪节和重新改写(在拿破仑的军队占领时,这部歌剧是失败的)。接下去,是监督准备不足的排练的紧张心情以及头几次演出所遇到的不顺利。最后,终于使贝多芬对剧院经理发了火(他怀疑受了这位经理的骗),并愤怒地把总谱索回。
对一个意志较薄弱的人来说,这些苦恼一定会弄得他晕头转向,但对贝多芬,这些却引燃了他的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创造力的爆发.八部主要作品几乎是在同时成形的:他的《热情》奏鸣曲,三首划时代的“拉祖莫夫斯基”(Razumovsky)弦乐四重奏.他的第四钢琴协奏曲,第四和第五交响曲,他的小提琴协奏曲.这些作品大部分都在这一年内完成!在这多产的季节里、柔和的第四交响曲走在其他一些更重要的作品的前面.贝多芬的草稿本上清楚地告诉我们:后来成为第五交响曲的最早的一些音乐是怎样被降B交响曲的草稿挤到一边去的。降B交响曲开始得迟,但完成得早.所以称为第四交响曲.
第四交响曲的大部分音乐创作完成于1806年的九、十月间.此时,贝多芬正在利赫诺夫斯基亲王的特拉波近郊的格拉兹夏宫内作客(特拉波即今奥伯瓦城,位于波兰和捷克交界处的南侧)。在这里,贝多芬遇到了另一位热爱音乐的人弗朗兹.凡.奥派尔斯道尔夫伯爵,他自己雇佣了一个私人乐队乎放在附近的奥贝.格罗高宫内(在利赫诺夫斯基宫以北的四十里,在今波兰境内)。据说,奥派尔斯道尔夫坚决要成立一个完整的交响乐队,因此他不愿雇用不会演奏乐队乐器的家仆,他也是一个贝多芬的崇拜者。贝多芬和利赫诺夫斯基访问奥贝.格罗高时,伯爵曾为他的贵宾们演出了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他还委托贝多芬创作第四交响曲。贝多芬为此收到五百弗罗林(大约等于现在三千美金的购买力)。日期是1807年2月3日。
贝多芬逗留在利赫诺夫斯基宫里的期间是多产的,但另一个不平常事件突然地中止了他和亲王之间的友谊(这个故事在四种不同的叙述中留传下来,只在细节方面有出入,在主要方面一致) 。亲王在他的格拉兹夏宫的贵客中,接待了一位法国将军.“一位彬彬有礼的绅士,一位强烈爱好音乐的人”。也许还有其他几位法国军官。亲王使他的贵客们相信,他们可以听到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在一次社交晚会中演奏几部近作(这时贝多芬刚刚写完“热情”奏鸣曲)。尽管利赫诺夫斯基不断殷切地请求.贝多芬还是拒绝弹奏。当利赫诺夫斯基开玩笑地恐吓他,如果不弹要把他软禁起来时,贝多芬生气了。这时,他们之间发生了一场“不愉快、甚至粗鲁的争吵”,接着,贝多芬在大雨滂沱中怒气冲冲地别去,跋涉到住在特拉波的亲王处的医生维瑟家中过夜。第二天,在启程去维也纳以前,贝多芬给利赫诺夫斯基写了下面这张纸条。
“亲王,你是什么人,这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我是什么人,我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的。过去有过,以后还会有多不胜数的亲王,但贝多芬只有一个。”
在到达维也纳寓所时,贝多芬抓起利赫诺夫斯基的头像,把它摔得粉碎。
第四交响曲是否由奥派尔斯道尔夫伯爵的家庭乐队演出过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估计,他们一定把它试奏过。根据当时的惯例,奥派尔斯道尔夫对他委托创作的这部交响曲有六个月的专用权。在三月中旬举行的一场最早的、有记录的演出是为“一些特选人物”,不公开订票,在这次演出中伯爵一定是插过手的。根据莱比锡《大众音乐新闻》报导,这次音乐会“为作曲家赢得相当大的一笔款项”。据说.这次音乐会是在维也纳的“利赫诺夫斯基宫”举行的。虽然贝多芬和宽容的利赫诺夫斯基和好,但是有充分的事实显示,这次音乐会的主办者是贝多芬的另一个更慷慨的庇护人,罗彼可维兹亲王。
交响曲用传统的四个乐章的形式。
I. Adagio—allegro vivace
第一乐章:柔板—活泼的快板
缓慢的引子是沉思的.但还不是沮丧或有凶兆的.种忧郁的心情被同一和弦的节奏鲜明的六次重复打断,这个和弦引进了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无忧无虑的,轻松愉快的Allegro。
一组有对比性的乐思在独奏大管、双簧管、长笛之间展开了一个三方面的旋律对话。随着乐章的发展,这些零星的旋律片断和跳跃的第一主题被熟练的交响曲作曲手法搅拌在一起.异常动人。贝多芬为了使开头的主题作传统性的再现.在这里他用戏剧性的神来之笔作些铺垫。一百年前,柏辽兹为了这段音乐作了如下的生动的描绘:
“这一令人惊讶的crescendo是所有音乐作品中最精心设计的一段,除了c小调(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著名的谐谑曲末尾,你很难找到可以同它媲美的例子。而且,第五的那一段音乐虽极富效果,但构思规摸较小,因为它从p开始,一直到达最后的爆发中都未离开主调,而(第四交响曲的crescendo)mf开始,在pp消失片刻,其间的和声色彩是模糊而犹疑不决的,之后,在具有较肯定调性的和弦中.它又再度出现,只在转调和弦上的云雾被完全驱散时,它才闯出来。你可把它看作是一条河水:平静的流水突然间不见了;它离开水底的河床仅仅是为了以浪花四溅的瀑布形:次咆哮地直泻而下。”
这一乐章在喜气洋洋的结尾中结束,用的是开头的主题。
II. Adagio
第二乐章:柔板
这首夜曲似的慢板乐章主题几乎完全由下行的缓慢降E大调音阶构成:在向下刚刚过一个八度后,它又回升到这音阶的半腰。
这支美好的旋律安静地流动着,轻摇的伴奏音型使它格外动人。这伴奏我们起先在第二小提琴上听它轻声吟唱.然后,在不同的乐器上加强了音响.最后消失在定音鼓的pp乐语中。
总起来说,这支旋律出现了四次。这四次出现和其间的三个插部以及木管上的精美的对比乐句构成了我们称之为回旋曲和奏鸣曲曲式的天作之合.我们还要再用柏辽兹的话: “它的旋律表现是这样地富于天使般的纯洁和不可抗拒的柔情密意,致使奇妙的艺术加工的痕迹完全消失。”
III. Allegro vivace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
谐谑曲给我们的印象是万花筒似的多变心情;它开始时用交响曲的开始主题,但象是闹着玩似的.颠倒过来的回忆。
弦乐器和木管乐器之间的窃窃私语和乐队的大声欢笑交替出现。在抒情的三声中部内,以木管演奏为主。
IV. Allegro ma non troppo
第四乐章:不太快快板
末乐章是以小提琴上的旋转的音型开始的;它不像一支轮廓分明的主题.倒像是“无穹动”的节奏。
这音型象回旋曲叠句那样的多次再现,有一次,它由匆忙而滑稽的大管独奏吹出。其间有一小束的旋律.简短的主题片断.木管的闪烁音响昙花一现,此后,它们又很快地沉没在交响的旋动之中。这一乐章是贝多芬最愉快的末乐章之一。
Symphonie No.5 in c minor, op.67
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第67号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克莱伯)
唱片名:BEETHOVEN.SYMPHONIE NO.5/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演奏:WIENER PHILHARMONIKER/维也纳爱乐乐团
指挥:CARLOS KLEIBER/卡洛斯.克莱伯
唱片编号:DG 415 400-2
第五交响曲和贝多芬本人一样,是一曲集中表现活力、斗争和胜利的音乐。由于它的情感“高压”,它是一部热望未来的作品,体现了后来的一百年中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动向。这部作品的节奏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它向前跨过了一个世纪,超越了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但究竟超过了多远,谁也说不上。
贝多芬为他的第五交响曲花了四年左右的辛勤劳动,从1804到1808,在此期间,为了创作另一部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和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五交响曲曾暂时中辍。这另一部交响曲因完成较早,所以编为第四。第五交响曲于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次演出。那次音乐会上的节目多得令人难以置信,全部都是贝多芬的新作品: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四钢琴协奏曲——由贝多芬任独奏,咏叹调“啊,不忠实的“(Ah,perfido),C大调弥撒曲Op.86中的三首乐曲,c小调钢琴合唱与乐队幻想曲,Op.80。
I. Allegro con brio
第一乐章:热情的快板
第一乐章具有强烈的节奏冲击。它以傲慢的姿态开始:只由四个音构成的庄严的、类似格言的音型。节奏比曲调更重要,它是古今交响曲中最短小的、最有力的、无疑是最著名的主题。它随即加以反复,不是照式照样的.但却更为坚决:
最后一个D音的延长加强了坚决性,这延长是事后加上的(在贝多芬的手稿中,以及初次印刷的一百本总谱中,这个D音只有一小节长,和前面的降E音一样长)。还要注意这个音型反复中的微小变化,它造成了不结束的效果,几乎像是一个未获答复的问题。
贝多芬的一位朋友(安东.辛德勒.他很了解贝多芬)告诉我们,贝多芬指着他总谱上的这一主题说:“命运就这样来敲门了!” (“So pocht das Schicksal an die Pforte!”)对这种说法,有人加以怀疑,甚至讽刺;根据是辛德勒常常记错事,贝多芬决不会说这样幼稚的怪话。但事实是,贝多芬时代的人,包括严肃的专业音乐家们,为了企图表达他们深受音乐的感动,的确用这些夸张的比喻和华丽的词藻来说话和写作。在不加修饰的散文时代,这样的文风使人很不习惯。对像霍夫曼(贝多芬对他十分钦佩)这类的作曲家兼评论家以及他的浪漫派后继者,使用同样浮夸言语的柏辽兹和舒曼,人们常用“吼声如大瀑布似的无稽之谈”,来讽刺他们的文风.但这种讥讽未免过于轻率,也过于表面化。我们不能简单地排除这种可能性:舒曼、柏辽兹、霍夫曼和贝多芬的确是言如其意,虽然他们用的语言可能在我们听起来浮夸,未必真实。
不管怎样.贝多芬的格言主题渗透了他的全部第一乐章。一切由它控制着——有时咆哮,有时轻若耳语,有时在乐队的深处悸动,几乎听不见。即使较为抒情的第二主题也由它构成。它用极大的节奏动力来结束这个乐章。在所有的交响乐文献中,它是组织得最统一而有力的一个乐章。
II. Andante con moto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
第二乐章是由双主题写的一系列变奏曲构成.我们可以说,这双主题是两个交替出现的对比主题。第一个,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在降A大调上唱出,具有女性之温存和魅力的平顺,流动的旋律:
第二个,显然和第一个有联系,但它是方方正正的、进攻性的,在光辉的C大调中肯定地出现。最初出现的两个双主题变奏和主题的原型十分接近,它们把开头主题先分解成流动的十六分音符,以后又分化成快速起伏的三十二分音符.到达第三段双主题变奏吋,贝多芬把这些主题处理得非常自由和富于幻想。
III. Allegro
第三乐章:快板
谐谑曲的开头是虚幻而使人畏缩的。突然间两只圆号发出用上面引举的那个第一乐章的主题节奏所写的吓入主题:
除了在中段(所谓的三声中部)中的那些由低音提琴演奏的笨重的蹦跳以外,这一乐章很少有小步舞曲和谐谑曲的传统舞曲性格。三声中部的末尾,节奏性很强的格言主题又出现了,接着,弦乐器用耳语般的拨弦音响加以回答,这时,整个乐队好橡筋疲力尽地倒坍在一个调性不稳的柔和和弦的长音上。这时,音乐激动不安,只有一个含糊不清的鼓在鸣响着,像心脏在那里缓慢地跳动——用第一乐章里的节奏跳动。不安定的气氛逐渐增强,谐谑曲主题的片断在乐队里曲折地进行,不稳定的和声向C大调靠拢。令你感到它像太阳一样地等待着冲破乌云。就在这不安的情绪增强到使人难以忍受的时刻,乐队在突然的crescendo(渐强)中,鼓起精神,昂首阔步地迈到宏伟而英勇的末乐章主题中去:
IV. Allegro
第四乐章:快板
主部主题像是一个小号吹奏的号声:它像号声,但和声用宏大的乐队全奏填满,其中包括贝多芬在交响曲中第一次使用的三个长号,一个低音大管和一支短笛。为了和第一乐章的高度统一性形成对比,末乐章中涌现出众多的主题。在开头的一组主题中,有第二个类似号声的主题,它导致在向前推动的三连音节奏控制下的第二组主题。
在这些主题的汹涌澎湃的展开中,乐队慢了下来,直到庄严的停顿。谐谑曲中的节奏,速度,和最后出现的令人不安的小号主题在此由弦乐器拨奏的阴森音响加以回顾,再由木管呼应。谐谑曲的这段经过性的暗示,只不过把消失的恐惧略加回忆,并且在不安的情绪不断增长的过渡中回到极为强烈的类似号声的末乐章主题。这乐章的全部主题都在此再现,这是在C大调中,从而进行到尾声和最后的激动人心的,强烈而辉煌的presto(急板)段落。
Symphony no.6 in F major “Pastoral”, Op.68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作品68号
贝多芬: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瓦尔特,1960)
唱片名:BEETHOVEN."Pastorale" SYMPHONIE NO.6/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
演奏: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哥伦比亚交响乐团乐团
指挥:BRUNO WALTER/布鲁诺.瓦尔特
唱片编号:CBS MASTERWORKS MK42012(1960年)
贝多芬和任何人都有矛盾,有的还非常尖锐,上自王孙贵族,下至家仆和他的有叛逆精神的侄儿,他和这些人都有过冲突。唯独对大自然,他感到十分悠闲自在。他最爱在维也纳近郊的乡村作长时间的散步时创作他的音乐。对熟悉的田野和森林,他几乎有对神祇般的崇敬.然而,《田园》显示出来的,却是爱慕多于敬畏。《田园》交响曲的朴实无华,宁静安谧中有着天使般的音可.他一遍又一遍地在那些极其简单朴素的优美曲调上流连,使我们仿佛也感到时间停止了它的脚步,就如同我们凝视着一片秋叶,水上的阳光,或嗅着那从湿润的绿草中散发出清香的时刻。
从贝多芬的笔记中。我们看到,他原先打算为这部交响曲的含意作更详尽的解释,但在最后出版的总谱上,他却写道:“任何对乡村生活有所了解的人都会自己去体会作者的意图,无需写上一大堆标题”。
与第五交响曲相反,《田园》的创作时间比较短:从1807年夏开始,到次年的6月在维也纳近郊的海利根斯塔脱结束。
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首次演出的节目单上,把这部交响曲的标题写作:“乡村生活的回忆,大调”并特别提醒听众,它“写情多于写景”。
I. Erwachen heiterer Empfindungen bei der Ankunftauf dem lande Allegro ma non troppo
第一乐章:到达乡村时的喜悦心情
不太快的快板
第一乐章用活泼的歌唱性乐句在充满阳光的F大调上开始:
我们很难相信,这样长的一个乐章几乎全用这个简单的乐句写成。这里没有复杂的主题开展,只有开头主题的片断不断地、天真地反复,仿佛陶醉于自身的美和妩媚中。调性和乐器色彩的巧妙变化像是大自然本身的光影闪动。一个短小的五音音型(谱例中第二小节)无间断地反复了八十次,但整个乐章仍然使人浮想联翩.难以自遏。
II. Szene am Bach Andante molto mosso
第二乐章:溪边小景
很快的行板
第二乐章充满了流水淙淙声响,小提琴上短小的颤音大概是昆虫的唧唧叫声。在乐章的末端我们清楚地听到先是鹌鹑、夜莺和后来是杜鹃的鸣声。但小提琴上的优美旋律什么也不描绘.只能表达最愉快,最悠闲的情绪。
III. Lustiges Zusammensein der landleute Allegro
第三乐章:村人的欢聚
快板
这就是《田园》交响曲的谐谑曲;在这乐章中,贝多芬以一些经过句回忆了他在维也纳近郊的“三个贪食人”酒店那类地方听过的乡村乐队.这里有舞曲的暗示:有些像差重的跺脚声.有些则像下例双簧管独奏这样的优雅醉人的乐句。
但谐谑曲的大部分音乐对农民舞蹈,甚至对最精致的女芭蕾舞演员来说,都显得过于轻快。这乐章不间断地进入第四乐章。
IV. Gewitter—Sturm Allegro
第四乐章:暴风雨
快板
酒店音乐被逼真的雷雨打断,请注意贝多芬是如何惟妙惟肖地捕捉雷暴雨来到以前几秒钟的不安情绪。你几乎能看到暴风雨到来前的暂时宁静如何被初起的急风和头阵向大雨点打破。接着,暴风雨在咆哮。低音弦乐器的轰鸣是印象派作曲技巧的神来之笔,但它比德彪西还早九十年。我们听到雷鸣也听到闪电,风在高音的短笛上呼啸。暴风雨十分猛烈.但不使人感到恐惧,它来无踪,去无影.直接地进入到末乐章中去。
V. Hirtengesang Frohe und dankbare Gefuhle nach dem Sturm Allegro
第五乐章:牧人之歌:暴风雨后的愉快,感恩心情
快板
雷声惭渐消失,牧人吹出的感恩歌开始了末乐章。歌声先由独奏单簧管后由圆号奏出.在贝多芬时代,牧人确是在维也纳近郊放牧。他们唱歌,吹笛子。在贝多芬看来,这些都是他所热爱并崇拜的大自然的一部分。但到他创作《田园》交响曲时,他已聋得听不见这些了。那的确是痛苦的日子:贝多芬发现他身旁的友人能听到牧人唱歌、吹笛子,而他,身为作曲家,音乐家,却什么也听不到。羞辱和绝望使他想自杀(关于贝多芬自己对这种情绪的描述可参看他给兄弟们所写的一封著名信件的冗长引文.这就是贝多芬的《海利根斯塔脱遗言》)。
但当贝多芬的乐队先用小提琴响起作为末乐章主题的牧人之歌耐,他的悲剧消失了,好像整个世界都为这晴空万里,云散日出的奇景而欢庆鼓舞。
整个末乐章似乎是感谢上苍,感谢大自然,感谢太阳的狂喜赞歌,也是感谢宇宙间仁爱力量的赞歌,这宇宙在贝多芬时代的人以及我们时代的人看起来似乎都是黑暗的,荒诞的——荒诞到令人恐怖的程度。像贝多芬那样一个满怀愁绪和.自找痛苦的人怎么还能窥见到这种光华,并且用他那令人难以理解的艺术炼丹术,激励着我们去分享其狂喜的预见——哪怕只有片刻的瞬间。这的确是个奇迹,像日出那样的永葆青春的奇迹。
Symphonie No.7 in A major, op.92
A大调第七交响曲,作品第92号
贝多芬:A大调第七交响曲(卡拉扬1963年版)
唱片名:BEETHOVEN:SYMPHONIEN 4/贝多芬:交响曲集4
演奏:Berliner Philharmooniker/柏林爱乐乐团
指挥:Herbert von Karajan/赫尔伯特.冯.卡拉扬
唱片编号:DG 429 040-2 (1963年)
贝多芬创作他的第七交响曲时,人们正注视着欧洲的版图被鲜血重新绘制。那是在1811—1812的秋、冬、春三季。这部作品在6月间完成,此时拿破仑战事已进入最后的高潮,大举侵犯俄国,旦夕之间溃不成军。历史迅速地向前推进。当这部交响曲第一次上演时,拿破仑帝国已到达了分崩离析的最后阶段。这部交响曲的寿命将超过卷进这场蔚为壮观的政治大变动中的所有帝国—法兰西帝国、神圣罗马帝国、俄罗斯帝国和英帝国。
贝多芬本人于1813年12月8日在维也纳大学大厅指挥了这部作品的首次演出,这是为奥地利和巴伐利亚伤兵而举行的义演。
Poco sostenuto; Vivace
第一乐章:稍稍绵延的,活板
引子很长,展开得很充分。一个雄伟而朴素的主题在乐队中至上而下地阔步走来,除了用全乐队的全奏和弦偶尔加以强调外,甚少渲染.这个素材和另一个更优美、娇柔的第二主题结合起来宏伟地展开。接下去才是这一乐章的快速的主要部分,它是根据一个轻松、跳跃的音型写成的,伯辽兹对此极感兴趣,把它称之为农人的轮舞。
但不久它就逐断增强,超越了任何人间舞蹈的界限。它巨大的能量从未失去控制,但贝多芬的同时代人对它感到迷惑。例如,本章结束前的一段著名音乐使韦柏感到吃惊,他大声喊到:贝多芬“是该进疯人院了”。这段音乐出现在尾声中,在乐队的低音区,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着一个强有力的五音乐句,不断地反复(来自那个跳跃的主部主题),上方的乐队增强到宏伟的最后高潮:
II. Allegretto
第二乐章:小快板
虽然标记是Allegretto,但这一乐章绝不是轻快的。我们知道,贝多芬曾犹疑过,是否把它标为Andante。它开始时,是由木管吹奏的柔和长音和弦.以后是低音弦乐器上安静的节奏搏动—与其说它是一支旋律,倒不如说它是不停跳动着的心脏,它一直伴随着这整个主题和后面的一组变奏:
围绕在它周围的是中提琴和大提琴交织起来的声部。不久,伤感的a小调转到明朗的大调中去,单簧管和大管在这里用另一种节奏吹了一些更为流动的旋律。即使在这里,如果你留心听的话,以前的节奏搏动仍在乐队的低音区轻声地作响。当高潮平息下来的时候,这主题的片断时而在这个乐器上,时而在那个乐器上低声耳语,最后,这一乐章在小提琴的叹息、回响声中结束。
即使在这部交响曲的首次演出中.这个Allegretto就被听众要求重演;对慢板乐章来说.这是少有的荣誉。它不久就受到普遍的欢迎,因此,有些指挥把它插进人们不太熟悉的第八交响曲中去借以博得掌声!
III. Presto; Assai meno presto
第三乐章:不太快的急板
谐谑曲充满着使人惊异的爆发性和动力性的对比,这倒不是由于它轻快的节奏、多变的乐队色彩以及情趣横溢的机智,而是由于各主题的绝妙联系和曲式上的高度完善。开头两小节的坚实笔触用细雨般的顿音加以对比:
这个突然的对比在开头的小节(这时缩剩前面的四个音符)从弦乐组的低音区跳向高音区时.变得更为强烈。这时,妙趣横生的三声中部中两个音符构成的短小音型在木管的高音区中来回摆动,和主要部分呼应。
三声中部本身即富有对比,它出其不意地从谐谑曲各主要段落中突现出来.它再一次地从头至尾再现。在本乐章的末端,当它好像还要作第三次反复时,被全乐队演奏的五个尖锐和弦打断,令人感到幽默的不耐烦。
IV. Allegro von brio
第四乐章:有活力的快板
在旋风般的末乐章中,舞曲的冲力以更有力的方式出现。确如瓦格纳出于对贝多芬的仰慕,把这乐章称为“舞曲的极品”。开头的主题可理解为一种大型的弗吉尼亚舞曲,但不久它就发展成壮丽无比的、令人激动的篇章,使任何舞蹈花式都相形见绌。
这种不停息的旋动席卷全篇,像是酒神的狂怒;一个高潮接着一个。奇怪的是,这些都发生在传说的奏鸣曲曲式之内,它最后结束在难以描述的宏伟的尾声中。
Symphonie No.8 in F major, op.93
F大调第八交响曲,作品第93号
贝多芬:F大调第八交响曲(卡拉扬1963年版)
唱片名:BEETHOVEN:SYMPHONIEN 4/贝多芬:交响曲集4
演奏:Berliner Philharmooniker/柏林爱乐乐团
指挥:Herbert von Karajan/赫尔伯特.冯.卡拉扬
唱片编号:DG 429 040-2 (1963年)
贝多芬的性格是多方面的,又温和,又狂热,内心充满着尖锐的矛盾。这些也许可以部份地解释他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紧张与对胜利的强烈感受。这些感受在他的一些更雄伟的作品中总是那样使人们受到感染。他的多方面的性格也在作品中的强烈对比中反映出来。
他特别善于在同一个时间内创作两种性格截然相反的作品,他的第七和第八交响曲都在1811年开始创作。贝多芬几乎刚刚写完第七交响曲中的爆发性的谐谑曲和旋风式的末乐章(1812年5月下旬或6月上旬),就把全副精力转到它的较温柔的姊妹篇。他在第八交响曲的手稿上标注的日期是“1812年10月,于多瑙河上的林兹。”
第七交响曲于l8l2年l2月在维也纳首次演出后立即获得极大的成功。由于反应强烈,这次音乐会的全部节目几天后又重演一次。在这两次音乐会上。Allegretto一章都被要求重演。
第八交响曲的进展较慢。它的首次演出于1814年2月27日在维也纳的舞会剧院举行时.被插在又一次上演的第七交响曲和贝多芬的极受欢迎的《惠灵顿大捷》或《维多利亚之战》的中间。
当他的友人指出这新的第八不如其它作品受人欢迎时,贝多芬咆哮地说:“那是因为它比其他作品好得多!”虽然第七在这两部作品中更受人欢迎,我们有理由相信贝多芬说的是他的真实思想。因为和第七比较起来第八交响曲的整个织体更是无比地细腻,更为精致复杂。在某些方面它更为大胆,尽管看起来它比较严谨。它用传统的四乐章形式。
Allegro vivace e con brio
第一乐章:富有生气的快板
交响曲以一个十分可人的方整而对称的短小主题开始。初听起来,它像是出自十八世纪晚期的那些写轻松愉快交响曲作家的创作室。
在这里,贝多芬好像又暂时地回到过去的洛可可式的雅致中去。但这彬彬有礼的一躬还没有鞠完,他就忘掉身上的化装舞会服装,又拿出老样子,大摇大摆地走来。这导致他很快地进入第二个主题;这里,他迟疑一下,好像又在和旧的古典公式开玩笑。他就是这样继续地走,品尝着每一次前进的步态,每一次音乐的变化。对这些,他都用卓越的熟练技巧和机智加以处理。
他把主题一分为二,在不同的乐器上加以发展,构成小型的交响高潮。开头素材的再现和活力充沛的尾声在意想不到的文静幽默中结束。
II. Allegretto scherzando
第二乐章:诙谐的小快板
在传统的慢板乐章的地方.贝多芬为我们写了一首可爱而短小的Allegretto scherzando。后来,它用这个主题即兴写了一首开玩笑的轮唱曲:“答,答,答,我亲爱的玛扎尔,愿你生活的好.很好很好……”。“答.答,答”,我们在木管上,听到的这种整齐的响声就是指节拍机,或者,说得得更确切些,是指节拍机的前身:“音乐记时钟”。这种记时钟是由玛扎尔改善的:
III. Tempo di menuetto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
为了和这部交响曲其他乐章的轻松活泼保持一致,贝多芬在这里又回到了十八世纪的小步舞速度,但在风格上则不尽相同。和传统的小步舞曲最接近的,是传统性的但极优美的圆号二重奏,它开始了中间的三声中部。
IV. Allegro vivace
第四乐章:活泼的快板
闪闪发光的舞曲性末乐章的曲式介于回旋曲和传统的交响奏鸣曲曲式之间。回旋曲的叠句在屏息,低声的耳语中开始。
这乐章在曲式上充满着使人意想不到的安排.在和声上充满着强烈的曲折对比,当时一定令人觉得蛮横,但至令听来犹感清新而不落俗套。音乐就这样走着,走着,好像沉醉在它自己的创造热忱中而不能自拔。
Symphonie No.9 in d minor "Ode to Freedom", op.125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作品第125号
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伯恩斯坦,1990两德统一版)置顶一周
这是我做为斑竹最后一贴:
【唱片名称】Beethoven: Symphonies No 9 "Ode to Freedom"/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
【演  奏】St.Petersburg Kirov Orchestra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Paris Orchestra / New York Philharmoni
圣彼得堡基洛夫交响乐团/伦敦交响乐团/巴黎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
【指  挥】Leonard Bernstein/雷纳德.伯恩斯坦
【唱片编号】DG 29861 (1990年)
贝多芬和席勒基本上属于同时代的人。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中使用了席勒的诗句。在年青时代,他们都感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冲击,那时革命的浪潮正冲破边境而进入德国和奥地利。在第九交响曲末乐章中所歌颂的人类博爱是席勒和贝多芬各自的终生奋斗的目标。席勒在这场大规模的斗争中死去,这时离拿破仑自称为帝只有一个星期不到的时间。拿破仑已把法国大革命引向歧途,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贝多芬看到了拿破仑的失败,欧洲秩序的恢复——虽然是一个反动的秩序——和为自由而战的一页的结束。
在第九交响曲中,他回顾了战争中的胜利与失败,高瞻远瞩地从中吸取教训,并用这伟大的合唱终曲的远见和乐观精神为他的九部交响曲戴上了桂冠。
席勒的《欢乐颂》长期以来吸引着贝多芬。他第一次计划为这首诗篇谱曲时只有22岁。当他计划把这篇颂诗用在一首有合唱的序曲中时,他已经42岁了!保存下来的最早的第九交响曲手稿,是18l7年写的。又过了七年才完成这部交响曲,他为这部交响曲集中地花了一年半的辛勤劳动。1824年2月,他为它作了最后的润色。
第九交响曲于1824年5月7日,第一次在维也纳上演时,贝多芬的耳朵已聋得无法考虑去担任指挥。他坐在乐队中间,手里拿着总谱,试图跟随音乐的进行。但是他似乎找不到音乐进行的地方。演出结束时,掌声雷动,但贝多芬却无法听到。这一情况,乔治.格罗夫曾作了描述;他是听到参加第一次演出女中音翁格女士告诉他的。这时,贝多芬已经去世很久。他说:“这位大作曲家,虽然坐在丰富的音乐声中,但他什么也昕不见,甚至,在这部伟大的作品结束时,对观众的掌声都无动于衷,还是站在那里,背着听众打拍子,一直等到翁格女士把他转过身来,或是示意他转过身来的时候,贝多芬才看到人们还在拍手,表示出最大的欢乐。在座的每一个人猛然意识到,他刚才之所以转身是因为没有听见。人们无不像触电似的感到震惊。接着,同情和仰慕的心情象火山一样地爆发出来”。
I. 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co maestoso
第一乐章:庄严适中的快板
引子中神秘的空五度像是开天辟地以前的黑暗和混沌。它暗示着这是一部庞大的作品。 逐渐地,主要主题的片断从黑暗中显现出来;突然,主题本身像闪电似地在乐队中闪耀:
主题之后有不少的副题素材,多半是抒情的。在一个强烈的高潮之后,乐队乎息下来,回到开头的震颤的空五度中去。以后是用开头素材写成的高度集中的展开部,接下去是整个主部的再现。尾声中,在乐队低音区出现的预示不祥的持续低音,似乎是《启示录》中的预见。
II. Molto vivace
第二乐章:十分活泼的快板
第二乐章是谐谑曲,它的开头是敲击声似的八度。据说,这是贝多芬一次从黑暗中突然走向光亮处想起的。虽然贝多芬可能从来没有想要这么做,但是我这个听众总有这个感觉,那就是:他这种敲击的音响,加上下行的进行和附点的节奏,是和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有联系的,把那个主题压缩成最基本、再简单化不过的形式。
一个轻快如游丝的顽皮主题在第二小提琴上开始,它是由头三个音发展而来的:
接着,它在中提琴、大提琴、第一小提琴和低音提琴以短小的赋格呈式的形式相继出现。敲击声又回来,越来越坚决,直到整个弦乐组都跟着节奏摇摆起来,而木管乐器则演奏他们自己的旋律。中间有个对比的“三声中部”或中段,顽皮而宁静,此后,是开头段落的再现。
III. Adagio molto e cantabile
第三乐章:如歌的极慢板
如歌的慢板由于其前后乐章充满着汹涌澎湃的冲力和戏剧性而显得更为深刻。它是用贝多芬所喜爱的变奏曲曲式写的,实际上它是双主题变奏曲,因为这里有两个基本的主题,其中第三主题无疑地具有浪漫主义的渴望色彩:
这乐章所表现出的温暖与情感的深度是空前的,连贝多芬的其它作品也望尘莫及。
IV. Presto
第四乐章:急板
末乐章的冗长引子实际上是一座桥,把前三个乐章的主题连到末乐章上去。在末乐章里,贝多芬置身于灿烂的群星之中。在全乐队奏出一段凶猛的,几乎是战争喧嚣以后,贝多芬简短地再现了前面每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像是一闪而过的回忆,接着一个新主题的点滴出现了,末乐章就是用主题写成的。
这个空前感人的末乐章的主要部分是由最简单的旅律构成的一套庞大的变奏曲。贝多芬就是用这个旋律为习勒的颂诗的第一诗节“欢乐,你是上帝的灵光,夭堂的女郎!”谱曲的。这个旋律第一次出现时没有歌词,仅仅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无伴奏地演奏出来。前三个变奏完全是由乐器演奏的,所不同的是,加上了和声和伴奏;旋律的反复是无变化的。
在声乐迸入之前,乐队中出现了更为猛烈的、战争似的喧嚣。在一段由贝多芬自已写词的引子宣叙调中,男中音高声唱出:“朋友,再也不要这种声响了”,或者说得更直率点:“这些使人痛苦的不谐和的磨擦,滚开!”。他用更偷快的音响唱出席勒的《欢乐颂》的第一节诗:
合唱进来时反复了最后四行诗句作为一种副歌。下面两节诗(每次都是一个基本旋律的新变奏)由四位独唱演员担任重唱,每次都由合唱重复最后几小节。
此后,这个主题变形为一个活泼的乐队迸行曲,它是用莫扎特和贝多芬时代所流行的“土耳其风”(alla turca)写的,用了特别具有“土耳其”音响的三角铁、钹和大鼓:
以后的一些变奏中包括一个轻松愉快的乐队赋格,一个巨大的合唱复赋格和一个兴高采烈的尾声。总的来说,末乐章所表现的感深度和音乐的光彩是难以描述的。这部交响曲可列为人类精神的最伟大的成就。
引用:
合唱终曲:
注:第四乐章开头的声乐部分的男中音宣叙调的歌词是贝多芬写的,歌词的其它部分来自席勒《欢乐颂》。
(男中音独唱,四重唱和合唱)
啊,朋友们,莫悲伤,让我们用欢乐的声音齐声高唱!
欢乐,你是上帝的灵光,天堂的女郎!
女神呀,我走近你的神殿,心喜欲狂。
你的法术把由无情的习俗分开的人们
又重新连上。
在你的羽翼下,所有的人都将成为兄弟。
愿富有者帮助他的朋友,
愿贵妇人的夫婿和我们齐声欢唱,
就如同全世界的人都在你的心上一样!
让那无情无义的人,
独自在忧伤中离开那可爱的人群徘徊彷徨。
人世上的欢乐都来自大自然的胸膛,
无论是善,是恶,都跟随着它的足迹走遍四方。
它给我们吻和酒,
是忠诚的朋友,直至死亡。
它把生活的欢乐带到人间的最低层,
也带给和上帝同住的神将。
(男高音独唱和合唱)
欢乐,上帝的昼夜在宇宙问均光荣轨道上运转,
兄弟们,快把善行的航程引到胜利的方向。
(第一节诗反复)
(合唱)
拥抱吧,千百万人民!
吻这整个世界。
兄弟们,星际的尽头是我们慈爱的万能之父,
啊千百万人民,你可跪在他的面前?
你可感到他与你同在?
到星际的尽头去找他吧,他一定住在那星际的尽头。
这乐章的其它部分反复了以上歌词的不同段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背景丨“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
勃拉姆斯是面向过去的,布鲁克纳是面向未来的!
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十大交响曲(四)
《贝多芬第四六交响曲》
贝多芬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 Op.55》
贝多芬第五、第六交响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