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形成性考核册(汉本全) - 又见彩虹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仅供参考

作业一:

一、简答题:

1、简述表现主义的特征。

答:表现主义这一概念的来源:最初是运用在给画评论中,后运用于文学批评界。表现主义在文学艺术的许多领域都有表现。|表现主义的特征;1)在思想上不满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2)在创作上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3)在具体表现手法上,强调主观想象、对世界的虚拟和变形的夸张与抽象以及幻象在文学想象力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变形记》如何表现出“细节描写的真实性的特征?”

答:《变形记》写的是一个现代人异化的悲剧。格里高尔为了生存而整日奔波,却无法在生活中找到归宿感。社会甚至家庭、人伦都使他感到陌生,最终使他成为异己的存在物,被社会与家庭抛弃。这就是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所可能面临的生存处境的变形化的写照。小说整体的荒诞性主要体现在营造幻象和虚拟现实的结合上:例如: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早晨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而他最初的反应不是对自己变成甲虫这一残酷现实感到惊恐——仿佛变成大甲虫是个自然不过的事——而是担心老板会炒他的鱿鱼。当格里高尔本人和他的家人发现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的时候,也把它当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事实接受下来。这种人变甲虫的幻像,以及自然地被接受的对现实的虚拟,构成了小说整体的荒诞性。

小说在写法上遵循了写实的原则,细节描写非常真实。(如写甲虫的习性、主人公变形后的心态等)。正是真实的细节描写使读者完全把人变甲虫作为我们自己生存处境的写真而接受下来。

3.简述说明意识流小说的特征。(参照《20世纪外国文学学习指导》)

答:意识流小说的主要特征(见指导书第2"疑难问题解析")  

4.什么是“零度写作”?

答:“零度写作”一词源于法国后结构主义领袖人物罗兰·巴特的一篇文章《写作的零度》(1953)。西方二十世纪文学理论思潮的发展历程中,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掀动了五十年代之后语言学革命的衣角,语言本体论、自律论,形式主义观念应声而至。英美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法国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都从语言学革命中受益良多。《写作的零度》正是在语言学革命深刻影响的背景中,发现了“形式”的革命性能力,对传统的形式观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反拨。

5.什么是“处境剧”和“处境小说”?

答:处境剧(就是内陆的情景喜剧)。所谓处境喜剧,就是国外所说的肥皂剧,剧情及场景简单,主要卖人物和对白。 处境剧的主角和一般剧集不同,他们都是充满人性弱点的城市小人物,方便在剧中搞笑,也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处境剧边拍边播,初期会安排多条副线,和观众产生互动,随观众喜好,喜欢哪几个,便把故事集中在他们身上。所以,拍处境剧的演员也比较舒服,不像拍其他剧集,日夜赶工。在美国,成功的处境剧令创作人及主角赚到盘满钵满,收入胜过好莱坞一流明星和导演。

"处境小说”是萨特独创的小说体裁,它属于存在主义文学范畴,探索的是人类以及人的个体在荒诞的世界上的出路和可能性的问题,集中体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作家在创作中总是把人物放置于某种极端化的"处境"之中,以凸显他们在特定境遇中所进行的"自由选择”,突出他们在选择时的困境和左右为难的心理状态,从而对人的存在做出存在主义的解释。代表作品有《墙》等。

6.简述存在主义文学的主题和艺术特征?

答:第一、存在主义文学把自由选择始终作为重要主题。作品往往把人物至于极端的处境之中。让主人公面对荒诞性的两难出境,让他们做出决断与选择,从而探讨人类和人的个体在荒诞世界上的出路与可能性。这类作品表明人只有在危机关头、艰难处境才能充分展示人的意志和尊严,这样的价值立场。

    第二、荒诞体验是存在主义文学重要 的主题之一。存在主义认为,人与世界之间是不可互通、互不理解的,人与人有着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作品往往表现人的孤独无助,相互隔绝。世界又是一个偶然的事件的聚合,从而显示出世界的荒诞性。

    第三、存在主义文学把人的焦虑情绪也作为重要主题,这类作品通常以生理的感受、传达人的内心精神体验,反映的是现代人类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焦灼不安情绪。

存在主义文学上述主题,即反映了二十世纪人类不良的情绪体验和感受,同时又表达了对自身历史命运和存在状态的困惑,及其执着的探索精神。

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鲜明的哲理性和寓意思辩性  

    作为哲学家,萨特、加缪和波伏娃等作家善于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生存状态进行哲理性的深层透视,而非用诗人的细腻情感来感受这一切。他们的文学作品着重影响的是读者与观众的理智,而非着重影响他们的感情。如萨特的《厌恶》(1938)和加缪的《局外人》(1942)是作家感受现实、描写荒诞世界的作品。

萨特的《厌恶》表现了作者早期的哲学思想。萨特在这部小说中描写了一个落泊文人安东纳·洛根丁,作者对洛根丁在各种具体环境的行为进行了富有哲学意味的形象探讨,描述了洛根丁对世界,对自我、对存在一系列问题的感受和看法,即世界是荒诞的,人是被偶然抛到这个世界上的,人由于不能左右这个世界而感到恶心。

    加缪的《局外人》描写了一个小职员莫尔索荒诞的一生,是加缪反映“荒诞”的第一典型形象。莫尔索的荒诞主要表现在他对现实的一切是冷漠的,很少主动去感受人生,对外界具有一种盲目的超脱感、麻木感。他对母亲的去世、女友的爱情、朋友的友谊、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甚至对判死刑的结果等一切都是冷漠的、不屑一顾的。在他的眼里社会的一切秩序都是毫无意义的、荒诞可怜的。莫尔索体现了加缪的荒诞哲理思想。

2.主观感受真实性原则

    萨特只把人作为主体存在本身,用人的存在否定人的社会本质,并认为非理性的心理本能才是人的最真实的存在。因此,存在主义者萨特所追求艺术的最高真实性,只能是主观意向、欲求、情致的折射物,从而使艺术的任务在于运用各种文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与个人主观感受。

3.极限境遇与自由选择

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在荒诞中存在,然后通过自由选择去创造自己的本质。所谓存在,在萨特的戏剧中就是“境遇”或“环境”,遇到生存的危机,他或苦闷、消沉,或进取、抗争,他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选择,最后以自己的方

式解决危机。这个“存在”在萨特戏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它,亦即投有一定的境遇或环境,就无所谓创造和选择。所以极限境遇与自由选择也是存在主义文学具有的鲜明特征。

萨特认为性格只有作为境遇的折射才是真实的,境遇应该是成为戏剧主要的表现对象。所以他迫使自己的主人公在种种境遇中进行选择,人的性格则是他在境遇中选择的总和。《死无葬身之地》在剧中给人物展示出一种极限境遇:游击队员们时刻在等待着发生的事情,敌人的审讯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谁也料想不到会有什么后果。每个人面临着生死关头的考验,或做英雄,或做叛徒,都由个人去选择。

二、论述题:

试从“城堡意象的朦胧性”的角度论述城堡的多解性。

答:1)复义性。首先是由于"城堡"意象的朦胧和神秘所带来的,卡夫卡对城堡的描写策略是想把它塑造成既真实又虚无飘渺的意象,一个迷宫般的存在,这是一段具有隐喻和象征色彩的文字,提示着城堡的无法企及和无从认知。它是一个有多重象征意义的主题级的意象,同时也使小说成为一个解释的迷宫。这使小说有着复义性的特征。

   2)未完成性。见教材第18页倒数第三行一直到全文结束.

作业二:

课堂讨论:结合《喧哗与骚动》节选,谈谈昆丁的叙述所交代的故事情节。

答:1. 1)情节是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关系、人物行动所构成的有机的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2)而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它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3)细节描写不等同于细致描写。细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细枝末节,它属于情节的范畴;细致描写则是描写仔细、具体,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讲的。细节描写往往只抓住人物的细小动作、简短的话语、细微的表情来刻画人物,并不需要做过多的细致描写。

心理时间就是心理上对时间所产生的感觉,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最先提出“心理时间”的说法。这种时间是现在、过去、将来各个时刻的相互参与和渗透。他保留了时间应有的的属性:连续性而不是同时性,强度而不是量值,是彼此渗透的片刻而不是彼此分割的片刻。他是一种从属于心理活动的时间,是意识中的时间。柏格森把这种时间归结为是纯意识所存在的东西,是人内心深处不可测定的连续不断的变化流。意识流小说家们正是根据这一理论,用内省的方法来探索心灵的深处,大胆地打破传统小说的时间顺序,采用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凌乱颠倒、相互渗透的手法,来达到一种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它往往是通过人物的自由联想实现的,而自由联想往往是由小说中的人物闻到的气味、听到的声音、遇到的人、碰到的事的触发引起的。

而现实时间又称物理时间,是透过外在运动而认识的时间概念,它是一种特殊的现成存在者,它是一种引起万物展现与消失的特殊的物理存在者,即一种自在的物理之流。这种时间只有通过运动才能显现给我们,因而才能被我们所理解和认识。所以,物理时间总是“运动的什么”。在意识流小说中,现实时间就是叙述者外在感应的时间,是小说客观显示的时间,它并不会因为心理时间的存在而发生改变。在意识流小说中,现实时间与心理时间相交混,例如在《喧哗与骚动》节选中的现实时间就是一天——191062,昆丁在哈佛大学自杀的那一天。而心理时间涉及到凯蒂结婚之前、婚礼当天等许多时间段。

1、妹妹结婚时的情景。

2、妹妹与推销员达尔顿、艾密斯有了苟且关系后,他自己去向父亲“承认”犯了乱伦罪的情形。父亲跟他说的话。

3、昆丁与斯波特吵架,斯里夫劝他。

4、妹妹凯蒂失身那天的情形。

51898年祖母去世那晚的事。在回大房子时,班吉哭了,凯蒂安慰他。

61900年给班吉改名那天的事。

71898年祖母逝世的情景。

81909年夏末遇到达尔顿、艾密斯那一天。

9、昆丁母亲康普生太太给他介绍凯蒂未婚夫的情景。

10、凯蒂小时侯与一男孩邂逅,后来与他接吻的事。

11、凯蒂结婚那天班吉的行为。

12、某个圣诞节的情景以及弟弟杰生小时侯的一些琐事。

13、去夏自己在桥上与达尔顿、艾密斯斗殴的情形。

14、结婚前与凯蒂在他的卧室与昆丁的一次谈话。

15、昆丁给布兰特太太写回信。

16、与赫伯特、海德见面那天的情形。

17、凯蒂结婚前夕,家中派汽车去火车站接亲友的情景。

这一节的现实时间:19106月这一天发生的事

1、时间是7点到8点之间,碰到施里夫,他说还有两分钟就要打铃了,叫昆丁不要旷课了。

2、时间还是7点到8点之间,昆丁打碎了表,洗了个澡,刮了胡子,作好寄信前的准备,到邮局寄信。

3、时间是吃完早饭,昆丁买了一支雪茄,到钟表店修表。

4.从钟表店出来,昆丁坐上了电车,所见所闻。

5.时间离十二点也就只有十分钟光景,昆丁又搭上一辆电车离开哈佛。

6.时间是十二点肯定过了,昆丁跳下车又跳上车回到区间车站。

7.时间是一点钟过后,昆丁看钓鱼

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有:

1、时间的意识。无论是手表的反复出现还是昆丁总是听到的时间嘀哒嘀哒地走动,都在说明时间的残酷性,它是最客观、现实的东西,所有的希望与失望在它面前都会被消解掉。让一个行将面对死亡的人来表达这种感觉,会更有现实的意义和深度。

2、生活的无奈。从昆丁的回忆中,他对妹妹的出轨是无助和愤慨的。这种感觉一方面来自于家族的遗传,但另一方面,这也是整个社会意识的折射。面对家族的破败,一个曾经优越的南方人显得无所适从。妹妹的堕落只是导致昆丁死亡的表象,深层的原因是:对与一个在现实中迷失方向的人,死亡成了他逃避现实的方式

作业三、

一.简答题

1、新小说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1 对巴尔扎克以来的西安市主义小说传统的质疑和反叛;主要包括对传统小说的关于“真实性”观念的质疑;新小说派首先质疑的是传统小说关于“真实性”的观念,认为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传统小说对环境的注重、对任务的刻划所反映的只是一种肤浅的真实,不仅无法揭示一个客观世界,而且以真实性的假象欺瞒读者。同时,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手法已经不再适应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心理习惯。

2 在艺术观念上,新小说派作家极力主张文学应该客观摹写世界,主张在作品中抛弃任何作家主观的思想、见解和议论,作家所做的只是精细、如实地反映外部世界,尤其是刻绘外在的物质世界。因此,对“物”的重要性的强调在新小说派这里走向了一个极端。

3)他们不在探索小说的意义,要消解深度,写“表面小说”。

4)要求瓦解叙事。打破传统的完整的叙事方式,小说的表现方式为“现在进行时” 。新小说家主要热衷于探索没有被别的小说家实践过的小说形式和主题,而对传统小说一概否定。2、简要叙述小说《嫉妒》的内容。

答:《嫉妒》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房屋、阳台、卧室、厨房、客厅、柱子的阴影和山谷、山坡、小桥、流水、种植园、香蕉林等通常可见的景物,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庄园女主人公阿A 与邻居弗兰克之间的互访、用餐、出车、进城等平常的活动。仔细阅读作品,我们发现有几个特点,首先,除了上述事物和景物的描写极为细腻、精确之外,其它事物则大多是朦胧、模糊不清的;其次,在小说中,时间概念也是模糊的,除了阳光和阴影暗示时间的流逝之外,时间都是不确定的,如作品中写到的阿A 与弗兰克进城,汽车抛锚一夜未归的事件是现在是过去还是将来发生的,读者并不清楚;再次,作品的叙述人是模糊不清的。观察故事的发生、发展过程的,似乎是阿A 的丈夫,但他既在现场却从未露脸,小说直始至终也没有披露他的姓名。读者只是从作品的提示(如第三把椅子、第三个杯子、第三副餐具)和对物对人的描写中隐隐约约感觉到他的存在。

3、什么是“潜对话”?

答:1)"潜对话"是萨洛特的创新之处。2"潜对话"即只发生在内心中的不具有外在具体形式的对话。3) "潜对话"被称为"人物内心独白中的复调模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内心独白的一种发展。

4、什么是“元叙述”和“元小说”

 “元叙述”是后现代主义各种实验手段中最常用的因素,指的是小说的叙述往往在谈论正在进行的叙述本身,并使这种对叙述的叙述成为小说整体的一部分。而当一部小说充满了元叙述的时候,这种小说就被称为元小说或超小说。元小说关心的不是人物、事件等作品所叙述的内容,而是关心作者本人是怎样写这部小说的,小说中喜欢声明作者是在虚构作品,告诉读者作者用什么手法虚构作品,喜欢交代作者创作小说的相关过程。

5、如何评价博尔赫斯对小说学的贡献?

答:人们常把博尔赫斯的小说特征概括为“宇宙主义”和“卡夫卡式的幻想主义”。具体来说,一、他的小说具有一种玄学特征,小说中充斥着对无限和永恒的思考,这种思考往往以小说中具体有限的形式来传达,以有限表现无限。同时这种玄学特征使博尔赫斯十分迷恋“迷宫”的意象。二、他的小说具有缝合、杂糅的特征,在小说文体中综合了不同的因素,既有不同的小说文体,也有不同的小说类型,还有不同的叙述方式和主题模式。三、博尔赫斯的小说以幻想性著称,他擅长于把幻想因素编织在真实的处境之中,在小说中致力于营造一种真实的氛围。

6、什么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在1934 8 月召开的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制定的苏联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基本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作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它既体现了现实主义在社会主义苏联时期的自我更新的机制,诞生了20 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独属于苏联的自己的方式,同时也由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惟我独尊的地位而束缚了现实主义小说的空间。五、六十年代之后这种状况有所改观。

论述题:

试论《百年孤独》的“孤独”主题。

答:《百年孤独》的作者是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他是当代拉丁美洲最著名的作家之一,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讲述了布恩蒂亚创建小镇的具有开天辟地的神话色彩的经理以及马孔多小镇由盛到衰直至消亡的百年历史。这部作品是魔幻现实主义技巧的集大成;对神话传说世界的再现;独具匠心的小说叙事结构(时间的三个向度:过去、现在与未来)。

 “百年”指历史。作者虚构的 马孔多是哥伦比亚乃至拉美的缩影。作者描写的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百年历史,是一个循环反复过程。作者用意表明:拉美的百年历史并没有摆脱贫困落后和愚昧的困境,循环意味着停滞,拉美人民面临历史使命是寻找新的出路。孤独的主题:马尔克斯从整个拉丁美洲的地缘政治学的立场出发来思考孤独的主题。马孔多是一个封闭的殖民地国家和地域的象征。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掠夺,不仅没有给他带来现代文明,反而最终使之走向毁灭。但这种结局对拉丁美洲大陆的政治生命产生着一种政治警示的作用。对孤独与死亡的抗争构成了小说的真正意图。马尔克斯在写拉美历史时,更注意挖掘和表现拉美人民的精神生活。造成拉美人民的不幸和灾难,有外来的因素,也有本身存在的内部根源,尤其是人们精神上的原因。他把这种精神生活上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归结为孤独。

作业4

阅读与论述:

阅读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饥饿的艺术家》,写一篇读后感。

答:《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创作于一九二二年,在临终前两个月作最后修改过的唯一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也是论者甚众,歧义甚多的一部象征性作品。卡夫卡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艺术地展现了一个纯粹艺术家的生存竟遇和矛盾以及人生的荒诞。小说故事简单,通俗易读,而阅读之后留给我们的却是深深的困惑和无尽的思索。困惑也好,思索也罢,留在以后再讨论,我们还是先一同走进文本吧!

    饥饿艺术家经历四十天的饥饿极限在人生的大舞台为观众表演——我认为是展示——纯粹的饥饿艺术,引来观众如云,掌声阵阵。艺术家并没有因此而陶醉其中,因为他清醒的意识到:他的观众.粉丝并不是真正在欣赏他的纯粹艺术,而是在欣赏他的表演才艺;在观众眼里,一个人不吃不喝能忍饿四十天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所谓的饥饿表演无异于马戏团的表演,杂耍艺人的表演。这的确让艺术家痛苦莫明,因为“除了他自己以外,即使行家也没有人知道,饥饿表演是一件如此容易的事,这实在是世界上最轻而易举的事了”。一个献身纯艺术的人凭着艺术家的良知和荣誉感,在表演期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点食不进的”,更何况他压根儿不是在表演,而是在展示艺术本身,“但是没有人相信”,从演出经理到由众人推选出的看守,“没有一个人能够认真体察他的心情”。这才是艺术家感到痛苦的真实原因。

    几年以后,人们开始厌弃这种饥饿表演了。为了重振饥饿艺术,可怜的艺术家不得不受聘于马戏团,开始了与兽类为伍的演艺生涯。演出的那天,蜂涌而至的观众“从他身边扬长而过,不屑一顾”,直奔野兽表演区,没有人愿意在他面前住足停留,就连管事也懒得为他换牌记数了。整个演出期间,谁也没有记起这位可怜的艺术家,谁也不知道他到底饿了多少天。直到表演告终的日子,管事在拨弄笼子里的腐草堆时才发现已经奄奄一息的艺术家。令人不解的是饥饿艺术家的临终遗言既充满矛盾而又耐人寻味。卡夫卡写到:

      

       “我一直在希望你们能赞赏我的饥饿表演,”饥饿艺术家说。

       “我们也是赞赏的,”管事迁就地回答说。

       “但你们不应该赞赏,”......“因为我只能挨饿,我没有别的办法,”饥饿艺术家说。

       “你到底为什么没有别的办法呢?”管事说。......

       “因为我找不到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不会这样惊动视听,并像你和大家一样,吃得饱饱的。”

       这是他最后的几句话,但在他那瞳孔已经扩散的眼睛里,流露着虽然不在是骄傲,,却仍然是坚定的信念:他要继续饿下去。    

  

    饥饿艺术家死了,应该说他是为了信念而死,为坚守他的纯粹艺术而死,确切地说他是因为“找不到适合自己口胃的食物”而死。取而代之的是生机勃勃的黑豹,它狼吞虎咽地吃着渴望的食物,引来了阵阵围观。

    故事以饥饿艺术家被草草埋葬而告终,而阅读后纷乱的思绪却难以梳理,伴随阅读的困惑始终萦绕于心难以释怀。卡夫卡通过这篇小说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我虽然可以活下去,但我无法生存。”如果卡夫卡这句话能够成为我们理解其作品的钥匙的话,那么我们有理由说,饥饿艺术家的生存困境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而这困境源自于人与社会的矛盾,高雅与庸俗的矛盾,精神与物质的矛盾。

    首先,我们每个人既是有着自我意识的个体,同时又是社会的人。社会的价值取向,社会的流行时尚,无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维。当社会以“票子,房子,车子”作为成功象征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在物质利益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像饥饿艺术家那样在名利面前保持自我,坚守信念,宁可饿死也不愿苟且偷生的人,不是也沦落到马戏团与兽类为伍吗?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像饥饿艺术家的观众一样表面上对“高洁”顶礼膜拜,而内心里谁会真正视“名利如浮云”呢?谁会去学宁可饿死也“不食周黍”的伯夷叔齐呢?作为追求高雅艺术有坚定信念的饥饿艺术家既“找不到适合自己口胃的食物”,也无人相信他的艺术,又不愿与现实和解,这样的人怎能在现实生活中生存呢?

    其次,饥饿艺术家和黑豹分别象征高雅与庸俗。高雅的艺术家冷冷清清,饥饿而死;庸俗的黑豹却观者如堵,它享受着美食,生机勃勃。这就是现实。古人说:阳春白雪,和者寡。高雅的艺术是不为大众所接受的;高雅的艺术不属于生活,它就是艺术本身。不然古时的俞伯牙为什么会因为其知音钟子期之死而终身不复抚琴呢?饥饿艺术家向大众表演艺术并企求观众认可,这无异于对牛弹琴,本身就有失高雅;既然没有知音何必要屈身马戏团混同于庸俗呢?迂腐的艺术家即使不学俞伯牙,也可以学学当今的易中天啊,“学术的观点,大众的口胃,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不是一样能功成名就名利双收么?不知变通的艺术家根本不知道现实是失节是小,饿死是大啊!只要活着,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何愁“找不到适合自己口胃的食物”呢?

    再次,饥饿艺术家追求纯精神而不食不合自己胃口的食物,某种意义上有把精神与物质相对立的倾向,这只能为极少数道德高尚的人所效法而难能为大众所接受。人在生活中需要有某种精神支撑,诚如卡夫卡所说:“倘若心中没有对某种不可摧毁之物的信念,人便不能生存。”但离开了物质基础人也同样不能生存。饥饿艺术家临死仍然坚守其信念,但眼睛里流露的不再是骄傲说明,他已预言未来物质会战胜精神。令人困惑的是,物质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而过度的物质占有又会使人堕落,使人迷失自我;人们虽然崇尚高贵的精神,但无法放弃宝贵的生命,因为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在精神和物资的天平上,我们需要精神的追求,信念的支撑,但不能否定物资;对于物资我们只能说: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总之,《饥饿艺术家》是一篇极富象征意义的作品。饥饿艺术家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思考,而我读到的却是困惑与怀疑:饥饿艺术家的至死不渝地坚守其信念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我怀疑其艺术,更怀疑其人品。既然“无人信高洁”,何求“谁为表予心”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纪念卡夫卡逝世95周年:误入世界的卡夫卡,作家中的作家
第三章 存在主义文学
局外人
吴晓东:文学教育与文学类文本的阅读1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述
哲学视野中的艺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