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3.发散思维--思维方法| 在教学中渗透发散思维,培养出“自带光芒”的孩子
本文为思维方法系列文章第15篇。

在进行拍摄时,摄影师往往会通过旋转镜头来对焦,使要拍摄的景物清晰,这是聚焦。而清晰的图像在模糊背景的衬托下凸显出来,往往更具吸引力。用这样的一个比喻,能从一个侧面说明: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关系。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是,指向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思维方法—发散思维。

自21世纪初以来,神经学家对大脑中的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已做了大量研究。在我们的日常活动中,大脑会频繁地在两种模式之间不停切换。尽管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你也许无法同时处于两种思维模式之中。

不过,对有些你当前并不太关注的事情,发散模式确实可以悄悄地在后台处理。比如,有时候,你突然一恍神,那就是“发散模式”现身了。

与专注模式不同,发散模式看起来跟任何一个特定脑区的关系都不太密切,它更像是“弥散”于整个大脑之中,所以,发散模式容纳了更为开阔的全局视野。

如果你要学点新东西,这种思维模式就会助你一臂之力。发散思维让你无法专注解决某个特定问题,但它可以让你离解决办法更近一步。

毕竟,在解决任何一个问题之前,你的想法都经历了一场长途跋涉。

想象从手电筒里打出来的光。专注模式下的光束更紧密,穿透力更强,径直打在一小块区域上。而如果你拨到发散模式,光柱会分散开,照亮的范围更广,但各处的光强都会降低。

思维是以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活动,即一种以定向为前提的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指向问题的解决。

所以,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发散思维的训练,不等于“漫无目的”地遐想,而是首先要有比较明确的目的。这也是我们在提及“思维”时的应有之意。

从以上的介绍看来,我们大脑中天然具有的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是旗鼓相当的,当需要它们时,它们都会自动地跑到“前台”为你服务。

而事实是这样的吗?相信大多数人有的感受是: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专注!但是,我们是真的需要发散思维吗?发散思维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吗?接下来,就来具体了解一下“发散思维”。


什么是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以要解决的问题为中心,充分发挥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朝多方向推测、想象、假设的“试探性”的思维过程,通过知识、观念和方法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设想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发散思维包含立体思维、多向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四种方法。思维的创造性是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统一。在思维进行独创时,常被称为“灵感”的东西(新形象和新假设的产生带有突发性)和发散思维有着紧密的关系。

在思维的品质中,显然发散思维是有助于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流畅性,并与独创性有关系的。因此,发散思维在获得更多思考方向、提出更多备选答案,打开新的解决思路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

如何在教学中用好“发散思维”?

在思维型教学的过程中,如何用好“发散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获得更多的想法呢?


首先,在“引入问题”阶段,通过“发散思维”发现本教学主题在生活、学习中更多的应用场景,从而提炼出共同的学习主题。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学习离别诗的意象使用问题,可以呈现多一些这样的诗句,让孩子自己从中发现问题。

接着,在“活动过程”中激发“认知冲突”,教师需要提供或引导孩子们从更多角度去思考,或者有意识地从“求异”的提供不同的观点或证据。

如:在讨论科技对文明的作用时,不仅仅局限于“积极影响”的视角,还需要从科技的高投入、减少直接社会互动、耗费能源、损伤健康、增加孤独感等不同的方面去发散地思考问题。

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师生的“社会建构”时,教师也要注意延迟判断,尽量多将学生对此问题的看法暴露出来,否则,就会较多地出现“课上听懂,课后糊涂”的现象。

同时,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积极的“认知建构”,在提出问题的解法上,也需要考虑对“非唯一解”的追求。也就是让孩子经历“一题多解”的过程,并形成一定的定势。这样不仅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还能打破原来套路化的思维方式,采取更加新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你有多少种方法呢?

接下来,到了“反思时间”—活动心得的总结也需要启动“立体”的发散思维。

如:从活动主体来反思,可以是我、我和伙伴的关系、我们班的表现、老师和我们的互动;

从活动的时间过程来反思,可以从导入、过程(问题定义-解法寻找、结论得出)等方面去思考;

从活动的材料来反思,可以考虑:材料的充分性、材料的针对性、材料的迁移性等方面思考;

从活动的氛围,还可以考虑:专注度、活跃度、互动性等。……这样看起来,是不是就可以有更多的角度来“有感而发”了呢?当然这些发散思维都是从“目的”出发,由“效果”来评估的。

最后的“拓展”环节要迁移到不同的应用和更多的相关学习,当然还是要在“思路”上进行发散的设计,才不会陷入“老套路”。比如:迁移到生活中的应用、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迁移到该知识点深入的思考,或者迁移到未来可能有的变化等。

经过这样的介绍,你可以开展合理的想象,以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他们一定是既能深入研究某理论又充分联系实际;既能有序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充分交流沟通,既能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能包容别人的观点,……总之就是“自带光芒”的样子啦!

学思维活动课程对“发散思维”进行了专项的训练,当然,在课程内容中,联想、想象、分析、问题解决等思维方法的学习,也用到了“发散思维”。


学思维活动课程-思维方法与能力描述

生活中如何提升孩子的思维?

生活中,父母们怎么做有助于孩子“发散思维”的提高呢?

第一,容忍孩子的“胡思乱想”。前文已经介绍过:“发散模式”是我们大脑的一种工作方式,孩子有一些看似不靠谱的想法,这是孩子以后能产生更多想法,而不会“画地为牢”的基础,所以,当孩子在“胡思乱想”不要“当头一棒”,而是合理引导。

第二,在“目的”的指引下,让孩子提供更多的思路。如:外出游览,可以有哪些交通方式的组合,带点吃的可以从“营养、口感”等方面有哪些不同的组合,周末的安排可以哪些不同的设想。

第三,有意识地提供不同的思路。容忍不同,本身就意味着:创造性。需要注意的是,父母的语气,不要让孩子产生“父母总在否定我”的负面情绪。在时间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请尽量多地做到:我只是提供了不同的思路,最后的决定权,在你的手里。

第四,用“思维导图”来记录不同的想法,有助于想到:更多想法,并不要轻易放过那些刹那间的感性想法。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发散思维一般总是和聚合思维同时使用的,运用发散思维获得更多的想法,可以让集中思维来选择出最恰当的想法,多次结合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可以使想法更加完美。

 张蕾 


《“学思维”活动课程》副主编,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思维型教学基地教学总监、学优双创教育研究院STEAM+教学专家。2017年被授予全国第二届“课改优秀校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谈谈“数学思维”
张月敏: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观察研究
练琴,用好这两种思维模式
个性化角度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分析
怎样在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之间进行转换
大脑的两种模式,帮助你在生活中“乘风破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