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祖鹤阳拳功法

五祖鹤阳拳,是南拳的一个流派。广泛流传于福建的厦门、泉州、晋江、龙溪、漳州等地。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相传五祖鹤阳拳为蔡亦明所创。他是福建省晋江县五堂邦尾人,从小酷爱武术,时有河南府鹤阳师卖艺来到晋江,蔡深慕鹤阳师的武技,乃延至家中恳拜为师,刻苦学艺。几年后鹤阳师染病而亡,蔡亦明扶鹤阳师灵柩回河南府,旅途往返十年,沿路求师访友,遍习各家各派拳艺。

经过这一番艰苦的磨炼,使蔡亦明又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大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功夫逐渐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这个基础上汲采各家之长,以白鹤、猴猿、罗汉、太祖、达尊等五拳为基础,加上自己的心得体会,创编了这套拳术。

而且为了纪念其师鹤阳,便将这套拳术命名为“五祖鹤阳拳”。自此五祖鹤阳拳便开始广泛流传。后来又由蔡亦明的高足,被称为“五虎将”之一的秀面虎沈鸿德于一九三六年在新加坡开了“亦明国术馆”,将五祖鹤阳拳传到了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

五祖鹤阳拳,不论在套路内容、技击特点与训练方法等诸方面,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拳系。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武术大师,至今在他的家乡还保存着对他歌颂的对联,曰。 “玉尺量材世见鹤,明灯起舞夜闻鸡。”又曰:“修身养气赖为本,练功综艺一气成。”

五祖鹤阳拳的主要内容,在徒手方面有三战,二十拳、挑闸、打四门、青风拳、连城拳、头扎、二扎、三扎、中管拳、千字打等拳术套路。器械方面有开山斧、青龙大刀、双拐、鹤阳水火棍、齐眉棍、钯、板凳、锄头等套路。不论器械套路,还是拳术套路,可既单练,又能对打、对练。此外还有拧筷予,抓坛子、拧棒、扔沙袋、打肚、击胸、排肋等功力练习。

五祖鹤阳拳的锻炼特点:动作朴素大方,步法稳健势强,处处显示出一种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姿态。在使习中要求摇肩梭胛、以气催力、发力有声、欲发先收、刚柔相济。百会提则头挺,牙关切则项强,两肩坠则心胸守、十趾跷则是力生(也有练十趾抓地者)。小腹须防、尾闾节夹,提肠吊肚气内转。踢腿不过腰。腿法多为正踢、扭转、挂,蹬、踹等。

经常从事五祖鹤阳拳的锻炼,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与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增强体质’此外还可以提高攻防技术水平,培养灵敏果敢的优良品质。

“摇身震胛”,是五祖鹤阳拳功力的来源,若是没有了它,即使有再好的手法脚法,也不能发挥出搏击的劲力。

“摇身震胛”是一种发劲的方法。它是以双脚为底力作支撑,以丹田为中心,腰腹为圆球,双胛为开展。劲力从底而起,上至腰腹,由丹田为中心的腰腹圆球作内转,将劲力由内而外,摇动身躯,上达肩胛,肩胛接续摇动之势,将劲力扩展到手指末梢。

在摇晃过程中,动作恍如牲口渡河后,抖泼身上的水滴,故称“鹤震身”。此种发劲法,是先柔后刚,发劲时不可用拙力,必须放松所有关节。摇身时,每一个关节都要接续地发劲,让劲力通过的同时,把劲力加大,所以全身必须松而不软,活而不僵,这都是需要多年的训练,才能得心应手。

“摇身震胛”的训练方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通过“吞吐浮沉”四劲的呼吸,把腹部练成能承受打击的硬肚。这是练就金钟罩、铁布杉的硬气功。

其次,再把以丹田为中心的腰腹,通过呼吸顺练,成一个开合自如的充气圆球,再进一步将此圆球练成运转灵活的“活肚”。再次,在活肚的基础上,开始摇身震胛的练习,训练劲力由下而上,内而外地反复转换,直到应用自如为止。这阶段才是“摇身震胛”的完成。

“摇身震胛”独到之处是能够随着气劲的起伏,连续发劲出击。当一招击落后,以意使气,以气摇身,以身震肚,以肚发力,手不回收,而再发第二招。具有上乘功力者可以连续发三次不间断的“摇身震胛”,在实战中往往能使对手措手不及。

以上所述的手法、技法、功法,确实是练习五祖鹤阳拳必不可缺的基础,也是五祖鹤阳拳搏击技法的特点所在。手法、脚法是外在的击技,功法是内在的劲技,具足了内外的三种条件,就能把五祖鹤阳拳武技要领掌握住。

然而在练习过程中,须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水平,所以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练法,乍看似乎是前后矛盾的事,如刚入门时,要求马步沉稳,而后又要求走步灵活,然后又要腾跳跪屈,最后甚至要扑地剪腿,其实这些都是脚法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训练,最后必能了解这些技法的要领的。

作为欣赏五祖鹤阳拳术者来说,也可以通过这三方面,看得出武者的水平以及其特点。

 

——————————

昔日少年武为尊,而今邻里少传人。冷落多见练武场,人少并非学子贫。

有人甘学跆拳道,喜将韩装着于身。我辈武友勤奋起,弘传国粹万年春。

谢谢各位师兄关注,我们会一直努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祖鹤阳拳武技的三大支柱
如何练好虎鹤双形拳
南拳
稀有拳种:俞派少林五行拳
武术大讲堂之十八--中华技击拳种论——中国武术文化研究前沿代表学者张立钢
杨式太极拳技击述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