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1年7月河南游记之——世界公路奇迹:郭亮村挂壁公路

      早在几年前就想看看号称“世界公路奇迹”的郭亮村挂壁公路,但一直没有如愿,今天特意从三门峡驱车过来,整整五个小时的车程,原本计划路经“仰韶文化遗址博物馆”,顺便进去看看,结果估计时间不够,只好放弃。提前订的酒店注明“距离景区中心100米”,到了景区停车场被告知车辆不能进景区,要酒店的车出来接,打电话才知道酒店就在停车场旁边100米。原来“距离景区中心100米”,指的却是距离景区停车场100米,晕!真感觉被骗。好在酒店还算干净卫生也就算了。不过景区里面逛了一圈还是觉得住外面好 ,景区里面除了价格高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

     乘坐景区交通车进到挂壁公路路口便徒步走挂壁公路,一路走一路拍照,欣赏人工凿出来的公路确实非常震撼,尽管曾在影视节目中无数次看过,但现场感觉还是不同。整段公路全部都是很结实的石头山,完全没有一丁点的土层或者疏松的石头。公路两侧的山体完全刀削状的石头峭壁,真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感慨“人定胜天”的英雄豪迈。

    走完挂壁公路就进入郭亮村,村子很小,高高低低的散落着各种杂乱无章的建筑物,很混乱。村里百分百的是旅游,几乎都是酒店和民宿,餐厅,商店和游客。有几十位小青年在画画写生,有画油画的,也有水墨画,速写,工笔画的,各种各样,估计都是初学者。“景点”比较分散,因为时间限制加上下雨,所以我们在村里转了一圈就坐村民的面包车出来转景区交通车。

     也许是长期游客多或者什么原因?我们在一个小超市避雨时问老板有没有雨伞卖?他理都不理我,也完全没有忽悠我买东西,态度很不好。招呼我们坐面包车的年轻村民到是挺热情,1.5公里的路程每人十块。途中我问他:自郭亮到这里建村大概有多少年了?他说:“应该有一两百年了吧。”晕!东汉末年至今啊!另外我问:“这里的小孩到哪里读书?”他说都到县里或镇里读书,寄宿的,周末或假期才回家。他还说全村人都做旅游,现在家家户户最少一部面包车。而我们住的酒店老板电话显示的是杭州的,说明外地人到这里办民宿的也很多。感觉村民们都在搞旅游赚钱,别无其他。全国这种现象很普遍,这里有“挂壁公路”,估计还能长久维持,但其他没有什么题材的“旅游景点”不知道是否能够长期维持,而他们似乎也没有别的生计。今天景区荧屏统计人数1778人。我们住的酒店五层楼,一楼是餐厅和老板自己家住,二到四楼有四十个房间但只住我们一间,一楼餐厅直接不营业。我们到主街上看上去不错的餐厅吃饭也只有我们俩,晚餐时间整条街不见人影。不知道其他景区的生意如何?

      废话连篇,下面根据度娘的信息说说郭亮村挂壁公路吧。









     郭亮村隶属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沙窑乡,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西北60公里的太行深处沙窑乡、与晋城市陵川县古郊乡昆山村交界,海拔1000米,现有83户人家,共329人。

    郭亮村依山势坐落在千仞壁立的山崖上,地势险绝,景色优美,以奇绝水景和绝壁峡谷的“挂壁公路”闻名于世,现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万仙山的第一分景区。

     挂壁公路始建于1972年,历经五年于1977年完工,全部由郭亮村村民独立手工完成,其中主要负责开凿的十三位村民被称为郭亮洞“十三壮士”。

    郭亮村的来历:

   在东汉末年(距今约1800年),连年灾荒,加上地主和封建官府的剥削压迫,民不聊生。太行山区的农民儿子——郭亮,率部分饥民揭杆而起,反抗压迫,农民纷纷响应,跟随郭亮,很快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农民队伍。当时封建王朝慌了手脚,屡次派兵镇压,只因山高路险,皆遭失败。后来,就采取了封官许愿的办法加以利诱,当时郭亮手下有一将领名叫周军,投降了官府,被封为“平西大将军”,率领官兵前来镇压。因寡不敌众,郭亮只得退守西山绝壁,后因周军围困,粮草断绝。郭亮急中生智,让士兵将战鼓与山羊悬挂在树上,羊四蹄乱蹬,鼓声咚咚日夜不停。同时,郭亮令士兵从山背后用绳索系下绝壁,安全转移到一自然村(今“会逃站”)。这个悬崖上的山村,人们为纪念郭亮,在建村时便将村名取为“郭亮”。郭亮村人多姓申。申氏家族元朝末期在南京做官,明初朱元璋清洗京都,将申氏家族发配青海做苦役,途中申氏从山西逃离。全族几百口人砸掉大铁锅,一户分一块锅铁,各奔东西,但愿来年拼回原,全族团圆,故称“大锅申”。当年一小部分申族人进入河南,躲进太行山中隐居于郭亮村。整个郭亮,只有申明富一人于60年代参军后离开了郭亮村。每逢夏季村民总要受到山洪、滑坡的侵袭,房屋倒塌。但事后村民又痴情地垒起“新家”,死守在这里,汲取着祖辈的先训和气息。

    村里出入的道路是一条完全由石块和直接在90度的石崖上开凿的石阶组成,称为“天梯”,羊肠陡峭,仅容一人通行,无任何防护措施,出入非常危险。郭亮村的牛、羊、猪等牲畜大多是在小犊子时就由村民从“天梯”抱上来的,喂大后若想卖给外村,还得绕上30多里的山路才能转下山。平时从“天梯”将山货背到山外,换取一些紧俏的日用生活品。千百年来村民们就这样一直过着艰苦和与世隔绝的生活。

     挂壁公路的来历:

      1971年的秋天,村里人为了积极响应毛主席“人定胜天”的号召,摆脱世代穷困的宿命,让身后的子孙不再行走险峻的天梯,在村党支部书记申明信的提议下,村民申新福、王怀堂、申福贵用绳子测高度、距离,用土法绘图,到县里请教专家征求意见。

     1972年为让乡亲们能走下山,13位村民在申明信的带领下,卖掉山羊、山药,集资购买钢锤、钢钎。在无电力、无机械的状况下全凭手力,历时五年,硬是在绝壁中一锤一锤凿出2万6千立方米的一条高5米、宽4米,全长1300米的石洞——郭亮洞,于1977年5月1日通车。

    1975年年底,工程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郭亮人已经卖光了山羊,砍光了树木,吃光了粮食,再也没有一分钱。这时候,全村男女老少都出动了,早上5点钟起床,爬5公里山路去挖鱼鳞坑,挖了一冬一春,挣到工钱3100多元。支部书记把钱拿到村里后,100多口人围着他,让他赶快到城里去买钢材、雷管、导火线、炸药。郭亮绝壁平均高度105米,从绝壁中间炸开工作面,需要系绳子凌空作业,没有钱买绳子,就解下牛拉犁的绳套,一段段接起来,从崖头把人放下来。就是这样,参加打隧道的壮士把生死置之度外,用生命和热血让天堑变成了通途。

郭亮人没有用任何机械,历时5年,硬是在绝壁中一锤一锤凿去了2.6万立方米石方,打秃钢钎12吨,打烂了8磅重的铁锤4000个,老人孩子都轮流走上隧道工地,清理石渣。大石块用手搬,小石块用筐抬,用篮子挎,人人肩头成茧,十指流血。在工程最困难的关头,辉县教育局100多名教职员工,在局长原永同志的带领下和郭亮人一块施工,加快了工程进度。

      1977年5月1日被人称为“绝壁长廊”的郭亮洞终于在正式通车。为此,王怀堂等村民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郭亮村村前有石碑记载着这一历史事迹。郭亮洞是时代精神的产物,联想到郭亮洞的开凿年代以及距离郭亮洞不远、同为人工改造自然伟大工程的“红旗渠”,人们不难发现这其中饱含的毛泽东时代的精神。“人定胜天”、“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时代,人力被极度夸大和推崇,人民改造自然的热情空前高涨,喊出了“农业学大寨”、“学习大寨要大干”、“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苦干实干”、“愚公移山”、“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战争”、“群策群力”等等口号,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了红旗渠等一批红色年代的伟大工程。郭亮洞精神最早为日本人在1976年发现,日本裕田影视公司在此摄制专题片,惊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以上就是来自百度的信息,参观完挂壁公路,唯有无限感慨。庆幸的是自从改革开放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基建狂魔”的中国已经不再有郭亮村式的闭塞和出行的艰难了,感谢祖国,祝福祖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绝壁长廊与郭亮村
河南有个景区,世界闻名堪称奇迹,人们去了却怨声载道?
太行山“郭亮隧道”
打秃12吨钢钎,几十人凿穿太行山,世界奇迹郭亮洞到底有多难?
巍峨太行山,英雄郭亮人
巍巍南太行,神奇郭亮村,惊心动魄之处复得返自然的敬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