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永杞:我的父亲吴芝圃战斗在豫皖苏边区

吴芝圃战斗在豫皖苏边区

文/吴永杞

我的父亲吴芝圃

我的父亲吴芝圃

【人物简介】

吴芝圃(1906.3.16~1967.10.19)原名吴殿祥,曾用名吴邃之、吴纯甫等,河南省杞县赵村人。1924年入开封省立二中学习。192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2月至秋,在毛泽东主持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6年秋任中共杞县委员会书记。1927年组织和领导了豫东农民武装起义。1929年起历任中共开封市委员会组织部部长、考城县委员会书记、偃师工作委员会书记、豫西特委书记、河南省委委员、河南省委组织部部长等。

1938年任中共豫东特委书记,领导组建豫东抗日游击3支队,任司令员,后任新四军游击支队、第6支队副司令员,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员会书记和行署主任,参与领导创建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

1942年7月任新四军4师政治部主任。1944年兼任中共淮北路西地区委员会书记,参与创建淮北路西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委员、宣传部部长,中共豫皖苏区委员会书记、豫皖苏军区政委,豫皖苏中央分局副书记和行政公署主任、开封市委员会书记兼开封市市长,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副主席。新中国成立后,任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河南省委员会副书记、第二书记、第一书记,河南省军区政委,河南省省长,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是第一、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67年10月19日在广州逝世,享年61岁。

豫皖苏边区指河南、安徽、江苏3省的交界地区,我党曾先后两次建立豫皖苏边区党委和边区政府。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建立豫皖苏边区党委和行政公署,谓之“前豫皖苏”。我的父亲吴芝圃任书记和行署主任。1941年6月,父亲随着新四军4师主力转移至津浦路东,豫皖苏抗日根据地随即丧失。

淮北抗日根据地行政区划要图。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在淮北抗日根据地的津浦铁路以西,1938年10月开始创建,1941年6月丧失,1945年8月全面恢复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决定重建豫皖苏边区,成立豫皖苏区党委、豫皖苏军区和行政委员会,父亲任区党委书记、军区政委和行政委员会主任,张国华任军区司令员。1946年12月14日,在河南省睢县平岗正式对外宣布,谓之“后豫皖苏”。1949年2月,豫皖苏分局完成历史使命。

豫皖苏军区略图(1949年2月)

这两个时期,是环境极其艰苦、斗争极其尖锐复杂的时期,父亲作为前后“豫皖苏”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领导边区广大军民,为民族的解放、为新中国的建立,克坚攻难,浴血奋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临危受命,返回豫东,组建抗日武装

1938年5月19日,日军占领华中重镇徐州,河南危机!中原危机!在这危急关头,身为中共河南省委派为省委组织部部长的父亲,以豫东特委书记身份,深入敌后,发动和领导该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

5月下旬,在杞县即将沦陷的前夕,父亲只身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杞县赵村。大革命时期的1927年,这里就爆发过轰轰烈烈的数万农民军武装起义,而这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就是时任杞县县委书记的父亲。起义失败后,他被缺席判无期徒刑并受到通缉,从此远离家乡进行党的地下工作,一别就是10年。他回到家乡后,利用人地两熟的良好条件,奔走在睢(县)杞(县)大地的农村、学校和各界爱国人士间,高举抗日救亡和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广泛发动群众,团结各界爱国力量,加之睢、杞两地党组织先前已做了大量工作,所以在短时期内就组建起了睢杞抗日游击大队。

豫东人民抗日游击第3大队成立地——杞县付集镇伊东花园

1938年6月10日,睢杞两县的抗日战士集合在杞县大郑庄的打麦场上,队前架起6挺乌黑发亮的机枪。父亲郑重宣布睢杞抗日游击大队成立。他说:“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我们的任务是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打击敌人,保护人民。全体指战员都要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全大队200多人,分为睢县和杞县两个中队。

打响豫东敌后抗日第一枪,长岗大捷振军威

1938年6月中旬的一天,驻杞县日军土肥原部一个小队到杞县花胡寨村抢粮,父亲得知后召集干部商量是否出兵予以打击。有人认为我们是刚组建的游击队,大部分是青年学生、农民,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第一仗就与日军作战,恐怕失利;大部分同志则主张打,认为这是锻炼部队的好机会。父亲坚定地说,我们部队的任务就是抗日,这一仗要不打,群众会对我们丧失信心,会觉得我们和那些“杂八队”一样,不敢打日本。这是我们游击队组建后的第一仗,不仅要打,而且一定要打好,随后进行了战斗部署。睢杞大队对日军抢粮包围和攻击,赶走了日军,夺回了粮食,打响了豫东沦陷区我党领导的武装抗日战争第一枪。首战胜利,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士气民心,提高了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威望。

盘踞在睢县长岗的汉奸民团张心贞部勾结日军、无恶不作,尤其是在睢杞大队成立后,他们为了对抗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竟然残酷杀害了正在为扩大抗日武装而奔波的我党干部李省三,还极其残忍地将尸体斩首截肢,大卸八块,气焰十分嚣张。睢杞大队决定消灭张心贞部。

6月24日,在杞县英王村召开的李省三烈士追悼大会上,父亲做战前动员,他满腔悲愤地述说了李省三同志遇害经过和惨状。战士们听后悲愤填膺,个个臂缠白纱,挥泪奔赴前线。经过激战,攻入寨内,张心贞等龟缩至一炮楼内,据险固守。为了减少伤亡,父亲下令围而不攻。经过两天围困,敌人断水缺粮,乱作一团。张心贞派匪徒送信诈降,正当父亲阅信时,匪徒掏出手枪对准了他,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名战士推倒父亲,一枪将匪徒打死。最后除张心贞带少量残部挖地洞逃窜外,全歼长岗之敌。

战斗结束后,父亲率领部队亮兵游行,群众夹道欢呼,有人编儿歌唱道: “吴芝圃呱呱叫,打得张心贞喝马尿,乘夜挖洞逃,老窝被端掉。”

长岗大捷之后,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声威大振,许多青年踊跃参军,队伍进一步壮大。为了统一领导睢(县)杞(县)太(康)的抗日武装,1938年7月,父亲领导组建了豫东人民抗日游击第3支队,下辖3个大队和1个特务中队,约1800人。这支部队活跃在日伪统治下的睢杞太地区,屡屡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大义凛然赴“鸿门宴”,慷慨陈词宣传抗日救国

“三支队”成立后,力量不断增强,影响日益扩大,日、伪、匪千方百计企图消灭这支抗日部队。伪顽李卫国阴谋策划,投书邀请父亲赴宴。支队干部经过反复研究,认为摆的是“鸿门宴”,去了危险,不去可能会授人以柄。睢县县委书记张缉五建议自己前往,父亲可托病不去,待探听虚实后再定。父亲不同意,说:“不能这样做,他们既请我去商讨抗日, 我不去就显得我们没有诚意,反而增加他们的疑心,想办法既赴约又能脱险。如万一出事,由张缉五同志代理我的工作。”最后决定父亲带吴训章做警卫前去赴宴。

他们来到李部驻地圉镇, 只见三步一岗, 五步一哨,荷枪实弹, 气氛紧张。父亲面带笑容、温厚有礼、谈吐自若,趁机进行抗日宣传:“日寇侵我河山,父老兄弟受尽苦难,我们岂能坐视国破家亡!当今男儿,只有拿起枪杆抗击侵略,才算是英雄。我们都是中国人,应该团结一致,打击日寇汉奸,万不可为坏人所利用。我们共产党人一向光明正大,愿意与一切抗日力量联合,共赴国难。”由于父亲德高望重、态度诚恳、大义凛然,敌人找不出什么借口,考虑到“三支队”的强大实力,未敢对父亲下毒手。最后父亲安全返回驻地。

为了扩大抗日力量,父亲还冒着生命危险,仅带孟昭贤、张好义同志做警卫,与当地民间武装的所谓“八大司令”进行了会谈,他在会谈中,申明抗日救亡大义,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促使其中不少开明势力后来转向抗日。当时在睢杞太地区基本形成了以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为主,联合各界爱国人士、各民间团体与进步力量共同抗日的局面。

父亲吴芝圃在群众大会上讲话

对于父亲这个时期的工作,新四军第4师师长彭雪枫在《斗争一年》一文中有着很生动地描写:“我们的吴芝圃同志自民国16年以来就没有脱离过豫东的广大群众,尤其是睢、杞、太、陈、通一带,人们奉之为'先生’,敬之为'师长’。因之敌寇到处,'吴先生’振臂一呼,千百万群众便揭竿而起,风起云涌,于是产生了睢杞一带著名的三支队。然而他们没有军事人才,他们横冲直闯,'秀才造反’,居然成功。”

杜岗会师,新四军游击支队成立,挺进豫皖苏边

1938年9月中旬,中共河南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和长江局《应将工作重心移向豫东,创造豫皖苏鲁边新局面》的指示,令父亲奉命率3支队开往西华县一带待命。当时在确山县竹沟镇的彭雪枫,接周恩来9月29日“速去豫东开展游击”急电,第二天即率领373人誓师东进。

10月上旬,父亲率领的豫东人民抗日游击第3支队与从确山县竹沟镇出发的彭雪枫部队、肖望东率领的新四军抗日先遣大队在西华县杜岗村会合。10月11日召开会师大会,正式宣布三支部队合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副司令员吴芝圃,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从此,豫东敌后有了一支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坚强武装力量。

杜岗会师纪念碑

在合编后的游击支队中,大多数指战员来自三支队。其中有些干部、战士存在着地方主义、山头主义等错误倾向。父亲从党的利益出发,顾全大局,主动到他们中间做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反复讲明共产党员必须无条件服从党的决定和“党指挥枪”的道理,以及加强团结、加强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意义。他处处以身作则,维护党的团结,保证了部队整编工作的顺利进行,受到了全支队同志们的赞扬和尊敬。

右起:吴芝圃、向明、周季方

10月24日,游击支队东渡新黄河,向豫皖苏边挺进。一路上战日寇、歼伪顽,于1939年1月到达豫皖苏边的永城地区,1月23日游击支队领导机构进驻永城书案店。

1938年父亲曾写了一首七律,反映了他当时的战斗生活和爱国情怀:

芒砀风云荡寇氛,徐淮要隘尽沉沦。

杀敌鞍马无虚日,荒丘偷闲偶登临。

麦浪万顷凝波碧,树笼千村坠绿芩。

大好河山争共眼,令人一度一销魂。

誓师观音堂,回师睢杞太

新四军游击支队进驻永城不久,为了进一步壮大抗日武装,游击支队决定由副司令员吴芝圃率部回师睢杞太,打击该地区敌伪势力,同时执行“扩军、筹款、接干部”三大任务。

新四军游击支队挺进豫皖苏边开辟敌后根据地要图

1939年2月10日,年关将至,大雪纷飞,父亲率支队独立营380余人在永城西南的观音堂誓师出发,连夜越过敌伪封锁线,到达睢杞太地区,与日伪顽匪进行了十几次战斗。由于他人地两熟,指挥自如,战士们英勇作战,故而接连获胜。1939年3月中,在民权县尹店,独立营与来自华北的八路军杨得志部会合,迎来了中央为游击支队选送的130多名干部,接着,与杨部联合作战,歼灭伪顽郭德俊部千余人。

3月27日,父亲率领已扩大至千余人的队伍、中央派来的130多名干部和筹集的万余元(银圆),胜利返回书案店,受到彭雪枫、张震等领导的亲自迎接。随后,以独立营为基础扩编为支队3团,成为支队主力团之一。由于父亲善于发动群众,在当地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豫东人民纷纷送子当兵,并把物资一批批送到前线,及时补充我军的兵员和给养,彭雪枫曾风趣地称赞他是“革命的老母鸡”。

参加这次回师睢杞太的老战士任秀生曾赋诗记曰:

朔风冽凛观音堂,热情沸腾暖“淮阳”。

“三大任务”群情激,一番誓言意气昂。

德招义勇投麾下,威歼敌伪拥军忙。

胜利回师整装日,血战日寇忆瓦岗!

(注:观音堂:永城西南一村庄;淮阳:独立营代号;瓦岗:1939年3月26日,在杞南之瓦岗集与2000余日伪军遭遇,血战竟日,胜利突围。)

主政豫皖苏边区,根据地大发展

1939年8月,父亲任豫皖苏边区党委书记和行署主任。边区机关设在永城县南之大李家。1939年9月1日,豫皖苏边区党委和新四军游击支队在涡阳县曹市集,召开第一次党代会,讨论了豫皖苏边区的形势和任务,做出了建党、建军、建政、建立抗日群众团体和培养地方干部、发展地方武装、征收公粮赋税、大刀阔斧地开辟与建设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等重要决议,决议的确定标志着豫皖苏边区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次党代会主席团,1939年9月3日于安徽涡阳县曹市集。前排左起:李耀、谭友林、彭雪枫、滕海清、肖望东、方中铎,后排左起:张先舟、张震、岳夏、吴芝圃

在边区党委和游击支队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陇海路南地委、涡浍地委、睢杞太特委、皖北特委、皖东北工委等党的组织和永城、夏邑、萧县、宿西、亳北等5个抗日县政府,成立了各级群众抗日团体,在打击日伪、发展生产、减租减息、改善人民生活、培养干部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绩。

在文化教育方面,为了培养党政军干部,1940年3月,在永城麻冢集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第4分校,校长彭雪枫,副校长吴芝圃。1939年冬,边区党委在永南大李家创办萧宿永夏抗日联合中学,校址在永南大李家(后迁至何老家),招收该地区青少年410名,实行军事化编制,彭雪枫曾到校讲授军事课,父亲讲授政治课。

1940年抗大4分校招生广告

在经济工作方面,由于当时市面上流通着国民党政府的各种法币和日伪的各种货币,币制混乱,1940年秋,边区政府决定发行流通券,上印“豫皖苏边地方银号”,有伍分、一角、壹元、贰元等面额,在边区内流通,时称“抗币”,印刷厂设在永城县南曹梁余村。1939年12月,永城县农民抗日救国代表大会在县南二郎庙召开。会上彭雪枫传达了《论持久战》,父亲作了《农民碰上日本兵》的报告。

1940年秋,边区决定发行豫皖苏边币

1940年2月1日,游击支队改番号为新四军第6支队,司令员彭雪枫,副司令员吴芝圃。全支队已发展至17800人。1940年7月,6支队改编为八路军4纵。根据地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以永城为中心,东到皖东北,西抵睢杞太,北依陇海路,南至淮上广大地区,活动范围达50余县。

延安《解放日报》关于淮北津浦路西解放区扩大的报道(1945年7月13日)

当年4月1日,第1总队长鲁雨亭在与日军作战中壮烈殉国,父亲在《拂晓报》发表《挽鲁雨亭同志》词一首:

芒砀山前征云暗,毁家纾难,振臂一呼,豫皖苏边成劲旅;

李黑楼头血花飞,英雄杀敌,以身殉国,党政军民吊忠魂。

1940年4月,毛主席写信称:“一年来,豫皖苏边区迅速得到发展,部队和地方武装不断得到扩大,你们的工作很有起色,中央对你们取得的成绩深表满意。”

大智大勇,正确处理“耿、吴、刘”叛变

1940年冬,国民党反动派酝酿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在敌人纠集14万兵力进犯我豫皖苏边区的紧迫形势下,当时的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耿蕴斋、八路军4纵6旅18团团长吴信容、17团团长刘子仁图谋叛变,父亲受命负责处理这一事件。

据同行的张辑五撰文回忆(依原文节缩):“我随芝圃同志一夜之间跑马200余里,天刚亮到达指定地点,他未休息就到党政军委员会,一刻工夫即回来,说耿、吴叛变,组织上派他去处理。情况紧急,父亲只带了5人,立即出发。一跑又是200多里,人困马乏,他边走边思考,接近叛军防区时说:'临来时领导交待,在军事上可以依靠刘子仁,我看刘貌似忠厚,实则心怀叵测,阳奉阴违。’当晚,与刘子仁接触,传达党政军委员会和平解决耿吴问题的决定,刘子仁表现很'左’,反对和平解决,声言要主动出击,他打先锋。根据种种迹象,我们判断刘子仁已经叛变。我们原定住地属叛军区域,我提议更换,芝圃同志考虑斗争需要,不同意。当晚,芝圃同志做了最坏的打算,表现出他临危不惧的革命气魄。”

第二天,耿蕴斋设下伏兵,派人来“请”吴芝圃“谈话”。当时他分析,如果自己不去,敌人会以此为借口,挑起事端,激化矛盾,势必带来重大牺牲;如去,个人可能遭杀害,但可以彻底揭露他们的丑恶面目。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父亲甘冒生命危险,毅然决定“赴请”。

父亲到达叛军团部时,对方剑拔弩张、杀气腾腾,而他镇定自若,义正词严地揭露了他们的阴谋,并警告他们不要走到自绝于人民的地步。在他的凛然正气面前,耿蕴斋、吴信容被震慑了,未敢对他下毒手。待刘子仁派兵来追杀时,他已安然离去。

由于父亲以大无畏的革命气魄深入虎穴,申明大义,讲明政策,采取了正确方针,避免了公开冲突可能遭受的重大损失。他的大智大勇,受到豫皖苏边区军民的交口称赞。

1941年5月,新四军4师主力陆续转移至津浦路东。6月6日,吴芝圃被任命为4师政治部代主任。路西豫皖苏根据地陷于日伪顽之手。至此“前豫皖苏”时期结束。

1941年在淮北半城,左起:刘子久、邓子恢、陈毅、彭雪枫、刘瑞龙、吴芝圃

1942年7月,新四军4师政治部主任肖望东调离,吴芝圃(左)接任4师政治部主任

1943年3月山子头战役胜利后在淮北半城合影。前排左起谭震林、王集成、曾希圣、洪天寿。后排左2起:邓子恢、彭雪枫、张震、吴芝圃

左起:周汉英、吴芝圃、罗会廉

吴芝圃与狼狗“希特勒”

彭、吴、张率部西进,收复豫皖苏失地

1944年7月25日,中共中央批准新四军4师西征恢复豫皖苏根据地的请战要求,并发电指示“4师西进部队应配置百名以上地方干部,统归雪枫、芝圃率领,加以集训,然后向西开进。”8月15日,4师西进部队在彭雪枫、吴芝圃、张震率领下,于江苏半城誓师西进。

1944年8月15日在西进誓师会上,左起:刘瑞龙、彭雪枫、邓子恢、张震、吴芝圃

1944年8月15日,淮北军区党政军领导在大王庄欢送新四军四师西进时合影,吴芝圃(前排右1)

早在1944年7月初,父亲就对在4师参加学习的永城县委负责人丁明道说明了形势,交代了任务:“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4师最近打回豫皖苏边区。为了使我军更有主动权,决定派你星夜返永,把永城日伪顽情况调查清楚,迅速汇报。”

丁明道返永后,立即召开地下县委会,传达这一特大喜讯,并根据首长交代的任务,要求各区委迅速行动起来,搜集敌情。很快各区委就搜集到刘子仁、李光明、李杰士等部的情况,由丁明道送到路东,向彭雪枫、吴芝圃做了汇报。这些情报对我军挺进路西、消灭敌人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进途中的吴芝圃

西进部队经过小朱庄、八里庄、保安山等多次战斗,消灭了大批日伪顽军,解放了原豫皖苏的大片区域。津浦路西的敌伪,只能守在几座孤立的县城内,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全面恢复并连成一片,进入了建设、巩固阶段。

1944年12月,津浦路西成立了淮北第2地委、第2军分区,父亲吴芝圃任书记,张震任司令员。由于边区党政军民的共同努力,至1945年初,淮北2地委已拥有永城、萧县、宿西、夏邑等8个县委和抗日政府,共53个区,人口200余万,抗日武装1万人,民兵和自卫队20万人。淮北路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为今后豫皖苏边区的重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945年10月25日,华中分局成立,父亲任华中分局委员。原淮北2地委改为华中局8地委,父亲任书记。

勇挑重担,重返豫皖苏边

解放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决定以冀鲁豫6地委和华中8地委所属区域为基础,重建豫皖苏边区党委和豫皖苏军区,并调父亲重返豫皖苏,担任豫皖苏边区党委书记、军区政委和行政委员会主任。

当时父亲已于1946年春调任华中分局宣传部部长,按他的工作经历、个人擅长和性格,他很乐于也善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面对中央的调动,他明明知道将会面临十分险恶的环境和极为残酷的斗争,但是,他义无反顾地接受任务,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

1946年9月,他到达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领受任务,聆听了刘、邓首长《关于战争形势的分析和重建豫皖苏边区战略意义》的报告,深感责任之重大和任务之艰巨。

据同行的徐树森(原豫皖苏军区办公室主任)撰文回忆:“吴芝圃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根据党中央的精神,基于他自己在豫皖苏地区多年的斗争经验和深刻了解,经过反复思考,他提出了坚持和发展豫皖苏的3项方针、政策的建议,得到野司首长的赞同和中共中央的批准。这些建议对于豫皖苏边区的坚持、巩固和发展,对于豫皖苏党政军各方面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浴血奋战,豫皖苏由坚持到发展

1946年11月下旬,吴芝圃、张国华率豫东纵队、陇海纵队、晋冀鲁豫野战军3个连,从山东鄄城南出发,越过陇海铁路,于11月29日到达睢县蓼堤岭。12月12日,华中8分区主力遵吴、张电令到达睢县平岗一带与之会合。

12月14日,吴、张在平岗召开营以上干部会,正式宣布豫皖苏边区党委、豫皖苏军区、豫皖苏行署成立。父亲在会上做了5个月战争经验总结和战局与形势任务的报告,在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对敌我双方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作了深刻而辩证的分析。他坚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通过我们的艰苦努力,不久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创建豫皖苏的新局面。他满怀激情地说,中国正处在大变化大胜利的前夕,我们要亲手建立人民的新中国,我们生逢其时,应该感到无比荣幸!

他的报告,给与会者以极大启发和鼓舞,对今后的斗争充满信心。豫皖苏军区宣传部长阿乐(乐于泓)说:“来时满腹疑虑,愁容百结,回时浑身轻快,喜笑颜开!”反映了大家思想和心情的变化。

豫皖苏军区成立地——河南睢县平岗

随后,边区党委做出3项决策:战争动员,树立信心;组织整顿,调整干部;组建军区独立旅。在此基础上提出“恢复3分区,开辟2分区,发展1分区”的斗争方针。3分区即原来的华中8分区地区,大部分已陷落。

1947年1月3日,吴、张率军区独立旅和2、3分区部队东进,以迅雷疾风之势于1月7日解放涡阳县城。1月13日,在永城龙岗集歼敌2000余人,40天连克7城,如此连续作战,豫皖苏局面由被动转向主动。

1947年2月,国民党反动派纠集10万正规军和地方武装,向我豫皖苏地区进行疯狂“清剿”,一时间黑云压城,血雨腥风,豫皖苏军民面临空前残酷的斗争形势,区党委号召全区军民紧急行动起来,全力以赴,粉碎敌人的“清剿”。

在区党委和军区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军民浴血奋战,粉碎了敌人的“清剿”,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至1947年6月,解放县城18座,歼敌1.5万余,开拓了大片新区,由最初的14个县发展到31个县,老区得到恢复和巩固,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豫皖苏的被动局面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延安《解放日报》关于豫皖苏我军战况的报道(1947年2月6日)

逐鹿中原,迎接全国解放

1947年夏季,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刘邓大军越过黄河,挺进大别山;陈毅、粟裕率华野挺进豫皖苏。这就改变了豫皖苏地区长期在敌人后方独立坚持的局面。父亲在豫皖苏区党委会上提出:在坚持中求发展的阶段已经过去,在即将到来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应当乘机发展,勇于开拓新局面。区党委决定,从7月8日起,展开全区性的反攻作战。

1947年10月8日,华东野战军司令部抵达豫皖苏的鹿邑县境内,陈毅、粟裕在吴台庙的大顾寨接见吴芝圃、张国华,听取了他们的汇报,并指示,鉴于形势即将发生重大变化,豫皖苏要在现有基础上,开辟新区,进行扩建。豫皖苏党委和军区于1947年10月12日,在柘城安平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扩建问题。

会后,在华东野战军的大力帮助下,经过5个月的连续作战,开辟新区的工作进展迅速,至1948年3月,相继建立了第4、5、6、7、8地委、专署、军分区。形成横跨3省(河南、安徽、江苏),环抱3路(陇海、津浦、平汉),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00万的豫皖苏解放区。将晋冀鲁豫、华中、鄂豫皖、豫陕鄂4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标志着我党我军与敌人逐鹿中原的伟大斗争中取得了重要胜利。

1948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决定,设立豫皖苏分局,宋任穷、吴芝圃任正、副书记;豫皖苏军区升为二级军区,粟裕兼任司令员、张国华任副司令员、宋任穷兼任政委、吴芝圃任副政委。

1948年6月起,在豫皖苏地区相继进行了开封战役、豫东战役以及淮海大战。父亲作为豫皖苏地区主要负责人,领导豫皖苏军民,动员全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全力以赴支援前线。根据战役的部署,他和张国华副司令员亲率军区独立旅,参加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

淮海大战胜利之后,豫皖苏解放区已成为我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一个重要战略基地。1948年10月24日,河南省会开封二次解放,吴芝圃任开封特别市市委书记兼市长,1949年3月,当选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副主席,5月任河南省政府主席。1949年2月,中共豫皖苏分局完成历史使命。至此,“后豫皖苏”时期结束。

吴芝圃(左)与彭雪枫师长的父亲彭延泰(右)于1951年在开封

1965年冬,吴芝圃及夫人宋传芬在广州梅花村

张震及夫人马龄松1997年看望宋传芬时合影。左起:马龄松、张连阳(张震之子)、宋传芬、张震

1980年.北京。左起:李国华(吴芝圃儿媳)、王静溪(张景华夫人)、宋传芬、张景华、吴谦(吴芝圃之子)

1983年宋传芬与老战友合影,左起:于明、宋传芬、徐宏九、徐树森

全家福,1959年于郑州

1965年吴芝圃与女儿及外孙王琪在北京合影,左起:吴素英(长女)、王洪(长女婿)、李祥仪(二女婿)、吴永杞(二女)。

作 者:吴永杞,吴芝圃的二女儿,1940年1月16日出生于河南省永城豫皖苏党委驻地大李家,彭雪枫司令员为其起名“永杞”,意为生于永城的杞县人,以志纪念。自小跟随父母在革命战争的环境中成长。1958年入北京工业学院学习,1963年参军,1965年集体转业至七机部,从事国防科技工作,高级工程师。现已退休。

编发||拂晓哨位(ID:fxsw2021)

来源||【孟秀玲】新四军四师群英谱4集【吴芝圃四师政治部主任】

文||吴永杞 图||吴永杞、孟秀玲

编辑||孟秀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拂晓寻踪」从游击支队到第六支队
【史志参阅】保卫淮北 保卫家乡——淮北人民抗战的光辉历程
杜岗会师: 点燃华中抗战烽火
吴芝圃
抗战中新四军建立的几个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协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