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最古老的精酿,藏在诗里——华夏黄酒地图
userphoto

2022.04.30 甘肃

关注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小火炉上煮的是今年新的冬酿,窗外天寒地冻,白居易《问刘十九》描画的,正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黄酒。

人们常将黄酒温热后饮用,被认为具有活血暖身的功效

黄酒,正是诗意中国中不显山露水的主角。

然而在当代,黄酒少了许多露脸的机会,和贵为国酒酒宴代表的白酒,以及后起之秀的葡萄酒都无法相比,逐渐沦为江南小酒馆中咂莫的平民饮品,甚至人们眼中的菜酒和料酒。

要论白酒和黄酒的地位浮沉,得从它们不同的原材料和制作工艺说起。黄酒属于发酵酒,以稻米或黍米等谷物为酿造原料,酒精度在14%-20%之间;白酒属蒸馏酒,酿造原料以高粱为主,酒精度较高。

经过发酵酿造的黄酒,陈放后会具有更为复杂的香气。

大概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华夏民族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出现剩余粮食。余粮堆积久了开始发霉,霉变后浸在水里,经天然发酵成酒,成了最早的天然粮食酒。江统《酒诰》中形容粮食酿造黄酒:“有饭不尽,委于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在殷商时,中国人已独创了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酿制黄酒。《史记·殷本纪》提到“纣为酒池。回船糟丘而牛饮者,三千余人为辈”。提到的就是酒度较低的甜黄酒,也间接说明了当时的酿酒作坊已经有了相当规模。

殷商时期酿造的甜黄酒较为浑浊,酒精度较低,比较接近我们如今常喝的米酒

到了周朝,黄酒酿造已有一套完整工艺。《礼记》中更是总结了冬酿酒的“古六法”——准备优良酿酒原料粘高粱和糯稻子;选用适于生产酒曲的时间;原料浸泡和蒸煮要做得洁净;酿造用水要清香甘冽,最好用泉水;所用发酵容器要选用上等质量,坚实耐久;蒸煮原料时要掌握好火候;糖化发酵时要控制好温度,过高会变酸。从妇好墓等重要墓葬中出土的等青铜酒器,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饮酒已是贵族日常。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等著作中,甚至形容酒曲的发明应用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此后到北宋年间,黄酒生产的工艺和市场在中国终于完全成熟,甚至出现了不少酿酒专著。北宋末年成书的《北山酒经》,就对酿酒技术和制曲作了系统的阐述。彼时无论是江南、汴京(开封),甚至北至雁门关的代州(今山西代县),都有酒坊林立的记载。在张能臣的《酒名记》中,共记载了名酒203种,其中河南地区的黄酒就占到83种,汴京也是全国的酿酒中心。而要说到家酿圣经,依然少不了老饕苏轼的《东坡酒经》。可以说,黄酒就是中国最早的精酿。

清明上河图中北宋汴京酒肆林立的盛景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故宫博物院

相对黄酒的悠久酿造史,白酒(烧酒)在中国的普及,要到元朝蒸馏技术的引进才出现。但黄酒的主流地位,其实一直持续到了民国。只是在近一百多年,“黄白”之间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究其原因,中国是历史悠久、精耕细作的农业国,而黄酒的原料稻米是国民真正赖以生存的口粮,所以在粮食供给出现问题的时候,政府时常出台禁酒或采用高额税赋抑制黄酒生产。

但到了清初,在治理黄河水患时,种植高粱为主的中国北方发现可以用高粱作为原料烧制白酒,之后在北方大行其道,形成“南黄酒、北白酒”的局面。但白酒真正晋升为“国酒”,还要到共和国成立。

相比使用口粮酿造的黄酒,以高粱为原料的蒸馏酒(白酒)则显得更为“节约”

当时中国百废待兴,粮食短缺,作为酿造酒的黄酒,在人民的温饱问题前再次让步;白酒更加节约口粮,酒精度也更高,满足了物质匮乏时期人们对感官刺激的需求。另外,中苏外交的密切关系,让苏联盛行喝伏特加等烈酒的习惯影响到中国,白酒便一跃成为上至官方,下到群众都能认可的佳酿。

如果追究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还与国人的生活节奏相关。回望黄酒的文化史,无论是文人骚客饮酒赋诗,还是达官显贵私下消遣,黄酒都是用来助兴的饮品。而黄酒中富含的多种氨基酸,更让它成为营养最丰富的酒种。上头慢、见风倒、不伤身这些特点,让喝黄酒这件事需要时间消化,才能品出它的鲜美滋味。

黄酒一向是风雅文人形象的代表

正如袁枚《随园食单》中对白酒(烧酒)的“揶揄”:“既吃烧酒,以狠为佳。……余谓烧酒者,人中之光棍,县中之酷吏也,打擂台非光棍不可,除盗贼非酷吏不可,驱风寒,消积滞,非烧酒不可。”许多人饮白酒替代黄酒,追求的正是“以狠为佳”的强烈刺激感。

不仅啜饮黄酒是耗费时间的风雅之事,古法酿制黄酒的过程更需要时间的发酵。

虽然眼下工业酿造黄酒已成规模,但传统的手工黄酒也正在回归。风味醇厚的传统黄酒在冬天酿造,发酵更慢,整个过程从“浸米―蒸饭―晾饭―落缸―发酵―开耙―再发酵―压榨―煎酒―封坛”,一步都少不得,也在证明传统酿造中时间的魅力。

冬酿酒工序的时令变化 《澄怀初·酒 冬酿篇》

黄酒的酿造过程,大致可以用绍兴黄酒为参照,用糯米等原料经蒸料,拌以酒曲进行糖化和发酵酿制。酒曲是酿酒必需的酵母和酵母营养物,能让糯米中的淀粉转化为糖份,为发酵做准备。

古早的绍兴酒曲,是由新鲜早籼米和辣蓼草粉加水调和而成,辣蓼含有丰富的根霉菌和酵母菌,一般从头伏天开始采集,从小暑到大暑制作酒曲,最晚也不过白露。经验老道的技工在制作酒曲时,能将微生物繁殖环境调节到最佳状态,为酵母和霉菌提供良好的条件。

绍兴酒曲糖化发酵的过程

夏天是准备酒曲的最佳时机,而正式开酿则要到立冬节气。 在经历冬至后“九九八十一天”,到来年惊蛰刚好酒醅发酵成熟,可以压榨、煎酒、封坛入库。其中,发酵时期的开耙尤为关键,特别需要有经验的师傅(当地称“酒头脑”)在半夜两点半用耙子甚至双手感受发酵程度,调整温度和状态。煎酒完毕后,用再用河泥、荷叶封坛,装在产自诸暨的陶坛中,放在露天进行后发酵成陈酿。

封坛完成后露天发酵的黄酒酒坛

在黄酒日渐式微的当下,绍兴黄酒恐怕成了消费者唯一耳熟能详的品类。江南的糯米质地软糯,酿造出的黄酒残留糖分更多,风味也更甘甜,而水乡优质的天然水源,更是产出上佳好酒的决定性因素。

根据含糖量的不同,大体将黄酒分为四类

目前市面上的绍兴酒因为含糖量不同,大体分为由干至甜的四类,即元红、加饭、善酿、香雪。追溯它们不同的酿造工艺,就像开启了一场不断加料的风味游戏。

根据含糖量的不同,大体将黄酒分为四类 图源网络

元红是发酵最彻底的干型黄酒,酒精度在15~16°左右,含糖量低于15g/L,糯米会发酵完全到基本没有太多残糖。在古代,这种酒酿好后会装进漆成红色的瓮瓶,才得名“元红”。元红酒橙黄透亮,醇香鲜爽,但口感较单薄,适宜配蔬菜类、海鲜虾、蟹类菜肴和海蜇皮等冷盘。

发酵基本完全的干型黄酒在古代常被装入红色酒瓮,得名“元红”

半干型的加饭是在元红的基础上,额外加料二次发酵完成,酒精度一般在16~18°左右,含糖量15g-40g/L。第二次加进的料因为发酵不完全,所含糖量更高。加饭酒褐黄透亮,口感更绵柔,酒体更醇厚。陈年加饭酒的坛子上常刻有花纹,贮藏在花纹酒坛三年以上的酒,就是我们最耳熟能详的“花雕”。而“女儿红”、“状元红”,传统上都属于加饭酒中的上品,适宜配肉食、大闸蟹等浓味菜肴。

善酿以半甜型为主,善酿发酵时不再加水,而以三年陈的元红酒代替,酿成时就会剩下更多残糖,酒精度在18~19°左右,残糖含量40g-100g/L。因为用酿好的酒再酿酒,所以被称为“善酿”。善酿褐红透亮,比加饭更醇香浓郁,鲜甜醇和,荤素搭配皆宜,尤其适合鸡、鸭类的白肉。在绍兴咸亨酒家等老店能喝到的“太雕”,便是加饭和善酿勾兑而成。

香雪是其中最甜的酒。用黄酒酒糟蒸馏成45度的“糟烧”烈酒,来替代元红作为酿造用水,而且酿造时不加入麦曲,酒糟色白如雪,得名“香雪”。酿好的香雪酒呈褐黄色,鲜甜醇厚,酒精度达20°,残糖含量在100g/L以上。直逼葡萄酒中的“加强型”甜酒波特酒,所以如果佐餐的话,香雪也会更适合搭配冷饮,甜点一类的菜肴。

香雪酒液呈现褐黄色,甜度较高

白酒在当下的绝对主流地位,倒让黄酒成了偏安一隅的地域名片。但除了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之外,黄酒也从不是会稽山下文人专美的佳酿。

北派黄酒皆使用黍米酿造

中国各地的上好黄酒比比皆是,按酿酒原料的区别,就有南方的糯米黄酒,北方的黍米黄酒,以及山东、湖北等地的大米黄酒之分。其中无锡惠泉酒、绍兴加饭酒、丹阳封缸酒和福建龙岩沉缸酒有“中国古代四大名酒”的说法。

中国黄酒地图

惠泉酒是苏式老酒的典范,用无锡地下泉水和江南优质糯米为原料,采取半甜型黄酒的酿造工艺,在清代已是进献帝王的贡品。1722年雍正继位,曹雪芹之父在江宁织造任上,便发运了40坛惠泉酒进京,这种酒还在《红楼梦》中多次被提及。

惠泉酒的身影在《红楼梦》中屡次出现

以“味轻花上露,色似洞中春”闻名的丹阳封缸酒,历史足以追溯到北朝。魏孝文帝南征前,与刘藻将军辞别,相约胜利会师时以“曲阿之酒”款待百姓。曲阿就是今日的丹阳,在境内出土的西周青铜凤纹尊、兽面纹尊以及青铜方卣等远古酒器证明,早在西周时期,这里已有相当发达的黄酒酿造史。

丹阳封缸酒

龙岩沉缸酒则是不折不扣的“技术流”,集各项传统的酿酒技术于一身,用了4种不同的酒曲,其中包括本地祖传,加入30多味中药的药曲,也有起到糖化作用的传统散曲;此外还有南方特有的米白曲和龙岩酒酿造必加的红曲。酿造时,先加入药曲、散曲和白曲,酿成甜酒酿,再分别投入著名的古田红曲及特制米白酒作长期陈酿,酿出的酒“不加糖而甜,不着色而艳红,不调香而芬芳”。

龙岩沉缸酒

被称作“封疆御酒”、“帝封皇酒”的房陵黄酒兴盛于唐朝,武则天废中宗李显,贬为庐陵王后流放房陵,随行的720名宫廷匠人对房县民间酿方作了改进。李显后来复位,封房县黄酒为“黄帝御酒”。这种酒属于半甜型的北方黄酒,色玉白或微黄,酸甜可口。

封县黄酒

而提到北派黄酒的佼佼者,不能不提胶东半岛的即墨老酒。它的酿造史可上溯到2000多年前,选用大黄米、陈伏麦曲、崂山(麦饭石)泉水,按“黍米必齐、曲蘖必时、水泉必香、陶器必良、湛炽必洁、火剂必得”的古代造酒六法酿制而成。经典的即墨老酒焦香醇厚,和绍兴酒各擅胜场。

被称为黄酒北宗的即墨黄酒

随着黄酒的日渐式微,怎么喝黄酒仿佛也快成了失传的学问。

将黄酒隔水烫热是最为常见的饮用方式

冬日温饮是最常出现在诗词中的古早饮法,将酒放入热水中烫热或隔火加热,但最好不要超过50℃,以免酒精挥发太快,淡而无味。夏日里也可以冰镇饮用,将酒冷藏至3℃左右,饮时再在杯中放入冰块,或加入话梅、柠檬、樱桃等调节口感。高端的黄酒更建议冰镇饮用,因为好酒不需要靠加温掩饰一些瑕疵,而较低的温度也有助于保持清新细腻的酒香。

陈化时长较低的黄酒更适合冰镇饮用

因为有悠久的佐餐史,黄酒配餐也很讲究。最知名的当然是金秋时配大闸蟹,传统认为黄酒以温补蟹寒,去腥增味,更能突出蟹膏蟹黄的丰腴和蟹肉的细腻口感。如果你有兴趣体会“醉上加醉”的快乐,江南常吃的醉虾醉蟹、糟鸡、糟钵头等糟醉小菜,会和黄酒的浓香互相激发,产生绝妙的味觉反应。

醒过的黄酒香气更为丰富

如今,尽管黄酒依旧是小众饮品,但现代物流也足以让一坛坛陈年佳酿运达全国各地。酷寒冬日里,温一壶老酒,开展一趟微醺的时光慢旅行,再熨帖不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温一盏黄酒
什么是酒曲?酒曲可以用别的来代替吗?
黄酒 白酒古代谁,白酒和黄酒那个历史时间长
黄酒知识与制作工艺
酒曲简介
酒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