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大别山,曾创建有哪些红色军队?这篇文章梳集最全,值得收藏

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

1927年11月18日由黄麻起义编成的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潘忠汝任总指挥,吴光浩、刘光烈任副总指挥,党代会戴克敏,参谋长汪奠川。辖第一路、第二路军。第一路司令潘忠汝兼,党代表戴克敏;第二路司令吴光浩兼,副司令王树声,党代表刘文蔚。1928年1月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

中国工农革命第六军

1928年1月,黄冈回龙山暴动武装在黄冈峰火山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六军。军长王定周。党代表罗四维,副军长许适存。下辖三个中队。6月失败,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

1928年1月,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在黄陂县木兰山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军长吴光浩,党代表戴克敏,参谋长汪奠川。7月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八军

1928年1月底,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离开木兰山到黄冈游击,留下的部分武装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八军。负责人曹学楷、徐朋人。3月初,七军重返木兰山。八军番号取销。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

1928年7月,红十一军成立。军长吴光浩。辖三十一师,三十二师、三十三师。1930年3月,3个师合编为红一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

1928年7月,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师长吴光浩(兼),党代表戴克敏,参谋长曹学楷。11月陈定侯任政治部主任。1929年6月,徐向前任副师长。下辖四个大队(对外称团)。'

笫一大队(第九十一团)大队长潘遐龄,后宴仲平继任,党代表王树声。

第二大队(第九十二团)大队长廖荣坤,党代表江竹青,后桂步蟾继任。

第三大队(第九十三团)大队长徐其虚,后倪志亮继任,党代表吴先筹,后江竹青继任。

第四大队(第九十四团)大队长程昭续,后林柱中继任,党代表江子英。

1929年6月增编第五大队,大队长吴心信,党代表郑行瑞。年底扩编第十一大队(第一○一团),1930年3月改编为红一军第一师。

豫南工农革命军

1928年1月15日,信阳四望山和确山刘店秋收起义的两支武装合并组成豫南工农革命军,属豫南革命委员会领导。总队长张直刚,下辖第一,二,三,四4个大队。第一大队队长张耀??,第二大队队长张立三,第三大队队长席了如,第四大队队长曾清澄。同年2月由于敌人的“围剿”而解体。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

1929年5月9日,商南起义武装会师斑竹园,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师长周维炯,党代表徐子清(7月戴亢君继任),副师长漆德玮,参谋长徐其虚(7月漆海峰继任),政治部主任李梯云(后漆禹源继任),师党委书记徐其虚(7月李梯云继任)。辖2个团,1个特务营和1个炸弹队。九十七团团长肖方,九十八团团长郑延清。7月扩编第一○○团,团长吴云山(后吴承阁继任)。8月,信阳中心县委派吴荆赤任师党代表,郭天民任师党委书记。9月,打退敌人第二次“会剿”后,3个团的负责人是:第九十七团团长吴××,党代表金佛光,第九十八团团长肖方,党代表王子良,第一○○团团长漆德玮,党代表刘胜。10月,中央派刘英(张英)、李荣桂等到三十二师工作。刘英任师长,李荣桂任政治部主任。12月25日,红三十二师攻克商城后,又扩编了一○一团,学兵团和混成团。周维炯任一○一团长,吴云山任学兵团团长,毛月波、汪季平分任混成团团长和党代表,后收编六安民团朱盂公大队,编为第一O三团。1930年2月陈定侯任师党委书记。5月中旬编为红一军第二师。

安徽红军第一、第二游击纵队

1930年1月6日,安徽红军第一、第二游击纵队在六安县横旦岗成立,冯晓山、徐育三分任第一、第二纵队长。同月20日编入红三十三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三师

1930年1月20日,安徽红军第一、二游击纵队和六安六区游击大队在流波石童合编为红十一军第三十三师。师长徐百川,师党代表朱雅清(鲍益三),政治部主任张健民,后姜镜堂继任。辖第一O六团团长冯晓山,党代表余爱民,副团长高天栋:第一O七团团长徐育三,党代表孙能武,后彭汉继任,副团长李赐三;第一O八团团长王仲廉,副团长毛正初。5月姜镜堂任师长,徐百川任副师长,朱雅清任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5月23日,与红一军第二师一部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三师。

工农革命军潜山独立师

1930年2月,潜山请水寨暴动武装组成工农革命军潜山独立师,师长王效亭,党代表陈履谦,参谋长严宽,教练长金赤,下辖3个大部。第一大队长方振五,第二大队长王焰青,方乔南,第三大队长李振亚。3月,易名为潜山工农革命军,4月,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十三师。

工农革命军第三十五师

1930年4月中旬,活动于六安龙穴山一带的土著武装权广义部接受红军改编,六安中心县委以红十一军东路指挥部名义收编其为工农革命军第三十五师,权广义任师长。同年9月,权广义被敌收买,部队分化,三十五师番号不存。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

1930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合编为红一军。军长许继慎,政治委员曹大骏,副军长兼参谋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熊受喧。军部设有政治部、参谋处、军需处、军械局和军医院。红一军前敌委员会亦同时成立,书记曹大骏,委员有军长、政委、各师师长和2名党员士兵。红一军辖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和军部教导队、独立旅。9月下旬成立了军属随营干部学校。10月,光山整编后,军长许继慎,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参谋长李昂茨,前委书记曹大骏。1931年1月中旬与红十五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

1930年3月下旬,红三十一师改编为红一军第一师。师长徐向前(兼),政治委员戴克敏,参谋长刘英。原红三十一师的5个大队编为红一师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大队。全师800多人。6月中旬,红一军袭击平汉路杨家寨车站后,移驻夏店扩编。由5个大队扩编为第一,第二、第三3个支队和一个直属特务大队。每个支队下辖4个大队,1200余人。6月29日,红一师在杨平口伏击歼敌后再度扩编,其3个支队编为第一,第三两个团,部队发展到l500余人。7月28日,在小河溪进行了第3次扩编,辖2个步兵团和1个机炮混成团。10月,红一军光山整编,李英任师长,李荣桂任政治委员。下辖第一,第三两个团。1931年月l中旬编入红四军第十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二师

1930年5月中旬,红三十二师在南溪编为红一军第二师。师长漆德玮,政治委员王培吾,副师长周维炯,参谋长漆海峰。辖第九十七、九十八、一○一、一○二4个团,共800人。7月间,部队发展到1200余人,10月中旬,红一军在光山整编,红二师与红三师合编为红二师,师长孙永康,政治委员王培吾。辖第四,第六2个团,1931年1月中旬编为红四军第十一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三师

1930年5月23日,红三十三师和红二师一部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三师。师长周维炯,政治委员姜镜堂,副师长肖方。辖一○六,一○七2个团,计300多人。6、7月间,发展到600多人。7月初,红三师一个连编入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独立第一师。10月中旬,红一军光山整编,红三师和红二师合编为新的第二师。不久,由红一军独立旅,黄麻补充营和中央独立第一师,中央独立第二师合编为红一军新的第三师,师长肖方。12月,红一军三个师东征皖西,红三师大部编入红一师.红二师作战。以后红三师余部和红二师两个连及六霍补充营编为红三师第七团。1931年1月,红一师,红二师进击豫南,红三师第七团留在皖西。中旬红一军与红十五军会师合编,红三师第七团改为红四军独立第一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独立旅

1930年5月,由红三十二师一部和商南游击武装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独立旅,旅长廖业祺。10月,红一军光山整编后不久编入红一军第三师。

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独立第一师

1930年7月,中央独立第一师组建,初属六安中心县委领导,后互为横的关系,师长徐百川,政治委员王文生,副师长薛骞,政治部主任王文生(兼)。辖5个团,共3000余人,500余支枪,同年11月编入红一军第三师。

工农革命军第三十四

1930年4月下旬,潜山工农革命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三十四。师长王效亭,副师长兼参谋长严宽,政治委员陈履谦,政治部主任苏明(后徐勋继任)。辖3个团另l个补充团、教导大队和特务营。第一团团长严宽(兼),政委汪鼎升(后刘国旭继任)副团长王焰青;第二团团长金赤(后柳志杰继任),政委储文朗(后陈斯举、鹏鹂继任),副团长方乔南:第三团团长操球,(后汪樾继任),政委刘汉鼎,副团长陈象坤,胡象明。同年6月中旬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独立第二师。

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独立第二师

1930年6月中旬,工农革命军第四十三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独立第二师。师长王效亭,政治委员王效亭(兼),师党委书记储余。辖第一、第二、第三团。同年11月编入红一军第三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

1930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第四、第五纵队和一些地方武装在黄梅县考田镇正式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军长蔡升熙,政治委员陈奇,政治部主任周吉可。辖第一、第三2个团,共1800余人。第一团团长查之清,政治委员李溪石;第三团团长黄刚,政治委员陈西。11月中、下旬,红十五军北上大别山。1931年1月中旬与红一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中国工农红军中央教导第二师

1931年2月初,由红四军独立第一团在六安麻埠扩编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教导第二师,受中央军委和皖西分特临委双重领导辖第一、第三两个团和特务连、特务队,共1100余人。师长肖方兼第一团团长,师政治委员王效亭兼第一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袁汉铭。中旬,魏孟贤任师参谋长。第一团党委书记陈振坤,第三团团长兼政委吴荆赤,党委书记汪立清,师党委执行委员吴荆赤、周汝道、孙玉衡、袁成良,候补委员周发祥、肖方、袁汉铭,书记王效亭。3月发展到3500余人。4月中旬编为红四军第十二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1931年1月中旬,红一军和红十五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余笃三(后曾中生继任),参谋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曹大骏。辖第十、十一、十二,十三4个师及红四军独立团、警卫团、警卫师。7月中旬,徐向前调任红四军军长,刘士奇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9月中旬,陈昌浩任红四军政治委员。11月7日,与红二十五军一同编为红四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十师

1931年1月中旬,红一军第一师和红十五军第一团合编为红四军第十师。师长蔡升熙,政治委员陈奇,副师长刘英。辖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3个团。4月中旬,蔡升熙调任第十二师师长,刘英任第十师师长。5月,陈奇调任第十三师政治委员,康荣生任第十师政治委员,关叔应任第十师政治部主任。10月,刘英调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师长,陈奇任第十师师长,李锦文任政治委员。11月,第十师归红四方面军总部指挥,师长倪志亮,政治委员甘元景。1932年10月,随方面军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十一师

1931年1月中旬,红一军第二师和红十五军第三团编为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许继慎,政治委员庞永俊。辖有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3个团。5月,师长周维炯,政治委员余笃三,政治部主任曹学楷(后苏竞舒继任)。11月,红十一师归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师长王树声,政治委员甘济时。1932年10月,随方面军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中国工农军第四军第十二师

1931年4月中旬,中央教导第二师改为红四军第十二师,受红四军和皖西北特委双重领导。师长蔡升熙,政治委员曹大骏,(5月,姜镜堂继任),副师长肖方,师党委书记王效亭。辖第三十四团,政治委员吴荆赤,团委书记黄和雍;第三十六团团长魏孟贤,团党委书记汪立青。后增设第三十五团团长王明,团党委书记袁汉铭。6月,师长许继慎,政治委员庞永俊,副师长肖方,政治部主任熊受暄,师党委书记王效亭,10月,第十二师编为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第十三师改为新的第十二师,师长陈赓,政治委员刘杞。辖第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3个团。1932年9月,旷继勋任师长。同月随方面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十三师(警卫师)

1931年4月上旬,红四军警卫团和地方武装组成红四军警卫师。5月改编为改编为红四军第十三师,师长徐向前,政治委员陈奇,政治部主任甘挤时。辖第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3个团。7月,旷继勋任师长。10月,旷继勋调任红二十五军军长。第十三师改为第十二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

1931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六安麻埠成立。军长旷继勋,(7月蔡升熙继任),政治委员王平章。初辖第七十三1个师,翌年5月扩编了第七十四师、七十五师。1932年9月,第七十四师分别编入第十、十一、十二、七十三各师。10月第七十三师随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11月29日,鄂豫皖省委决定重建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政治委员王平章。辖第七十四、七十五师和特务营。1933年4月8日,组建不久的红二十八军编入红二十五军为新的七十三师。10月,红二十五军过黄麻公路时被敌截断,军部率2000人到鄂东北。徐海东等率余部返回皖西。编为红八十四师与红八十二师合编,第二次组建红二十八军。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郭述申(兼)。1933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及在鄂东北分兵活动的各团合编为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1934年4月在商城豹迹岩红二十八军编入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吴焕先,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后高敬亭)。辖第七十四师、七十五师,全军3000余人。11月11日,省委花山寨会议决定率红二十五军实施战略转移。会后,部队在罗山县,何家冲一带整编,师一级番号撤销,全军辖4个团2980余人。军长程子华,政治委员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参谋长戴季英,政治部主任郑位三。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出发长征,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中国工农第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

1931年10月,红四军第十二师编为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师长刘英,政治委员吴焕先。辖第二一七团、二一八团、二一九团。1932年10月,红七十二师随红四方面军转移。1933年4月8日,红二十八军编入红二十五军为第七十三师。师长廖荣坤,政治委员王少卿,政治部主任程启波。辖第二一七团、二一九团。7月,在麻城董家畈整编后,第七十三师番号撤销,部队编入第七十四、七十五两师。

皖西北独立第三师

1932年5月上旬,由六安、霍山、霍邱3县独立团和部分游击队在六安县晁大巷组成皖西北独立第三师。汪明国任师长。下辖3个团。同月下旬编入红二十五红七十四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

1932年5月下旬,皖西北独立第三师改编为红二十五第七十四师。师长汪明国,政治委员戴季英,副师长张成功。辖第二二○、二二一、二二二3个团。9月,第七十四师番号撤销,部队编入其它师。1932年11月红二十五军重建时,由红二十七师编为第七十四师。师长徐海东,政治委员戴季英.辖第二二○,二二一、二二二团。9月部队缩编,第七十四师撤销团的建制,辖3个营。10月,第七十四师在鄂东北和皖西北分别编入第七十五师和第八十四师。1934年4月中旬,红二十八军在商城编入红二十五军时,其八十二师改编为新的第七十四师。师长梁从学,政治委员姚志修。辖3个营。11月中旬番号撤销。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

1932年5月下旬,由商城,五星2县独立团合编为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师长廖荣坤,政治委员戴克敏。辖第二二三、二二四、二二五团。9月,二二五团撤销。1932年11月重建红二十五军时,七十五师师长姚家芳,政治委员高敬亭。辖第二二三团、二二四团。1933年4月,由罗山县地方武装编为第二二五团。9月周希远任师长,第二二三团建制撤销。11月,第七十五师辖二二四团和手枪团。1934年4月,第七十五师和第八十四师合编为新的第七十五师。师长丁少卿,政治委员高敬亭。辖第二二三和第二二四团。11月该师番号撤销。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1931年1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黄安县七里坪成立。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政治部主任刘士奇。辖红四军的第十师、第十一师、第十二师,红二十五军的第七十三师,第七十四师、第七十五师和1个少共国际团及4个独立师。共45000余人。10月,方面军总部率第十、十一、十三、七十三师和少共国际团20000余人离开鄂豫皖根据地,西征转移。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独立第一师

1932年1月,由红安县独立第一、二团和陂安南县独立团组成红四方面军独立第一师(亦称红安独立第一师)。师长曾中生(兼),政治委员焦复兴,副师长吴永选。辖3个团,第一团团长曹光南,第二团团长赵赐吾,第三团团长吴永达(兼),政治委员晏高寿。9月编入红四军第十二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独立第二师

1932年2月,在商潢战役期间,以光山独立团为基础,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独立第二师。副师长王振亚。辖3个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独立第三师

193 2年春,英山地方武装组成中国工农军第四方面军独立第三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独立第四师

1932年春,陂孝北、赤城.潢川等县武装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独立第四师。师长徐海东,政治委员徐长顺。同年夏秋改编为红九军第二十七师。

少共国际团

1932年3月,红四方面军教导团改为少共国际团。团长曹光南,政治处主任熊国其。8月作了调整,团长曹光南(后汪烈山、李隆兴继任),政治委员熊国其,副团长陈友寿。10月,随方面军主力西征转移。接:曹光南是在麻城战役时接任的,之前的团长当时牺牲。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东路军)

1932年10月2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在英山县土门潭成立。军长刘士奇,政治委员郭述申,副军长吴宝才,政治部主任江求顺。辖第七十九、八十一师和军直属分队,全军4500余人,以皖西北道委机关和道区军事指挥部机关为军部。11月下旬,中共鄂皖工委决定吴宝才、江求顺率红二十七军1个团留在皖西,其余由刘士奇、郭述申率领赴鄂东北,编入红二十七师。红二十七军番号撤销。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第七十九师

1932年10月2日,红二十九师第七十七团和皖西北地方武装合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第七十九师。师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王健南,辖2个团,第一团团长张四季,政委杜本莲,第三团团长程启波,政委詹大列。10月底,第一团恢复为红二十七师第七十九团,第三团亦归红二十七师指挥。第七十九师番号撤销。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第八十一师

1932年I0月2日,由英山、霍山、五星等县地方武装合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第八十一师。师部由军部兼,辖第二和第五团。第二团团长熊海清,政委曾照瑞,第五团团长陈光辉,政委洪善维。11月撤销。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师

在第四次反“围剿”中,鄂豫皖军委拟将主力红军编为第四军、第九军和第二十五军3个军(第九军实未建立),乃由独立第四师编为第二十七师,准备列入第九军序列。师长姚家芳,副师长徐海东。辖第七十九、八十、八十一团。1932年10月,徐海东率七十九团到英山,编入红二十七军。11月30日,红二十七师改为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

1933年1月上旬,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第二二一团和军特务营与原红二十七军第二团在麻城县大畈组成红二十八军。军长廖荣坤,政治委员王平章,政治部主任程启波。辖第二四四团和第二四六团及特务营,全军3000人。4月8日,红二十八军编入红二十五军为第七十三师。同时另组红八十二师,师长卢永彬(后刘德利继任),政治委员杨麻子(后詹大列继任)。10月l1日,皖西北道委决定将留在皖西的红二十五军后续部队千余人编为第八十四师,并与第八十二师合编为红二十八军。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郭述申。全军共2300余人。1934年4月中旬,红二十八军再度编入红二十五军,同时再组新的红八十二师。12月,红八十二师在霍山长冲战斗受挫,周世觉牺牲。余部编为红二一八团,团长罗成云,政治委员熊大海。1935年2月,在太湖县凉

亭坳由红二一八团和鄂东北独立团重组红二十八军,高敬亭任政治委员。辖红八十二师和手枪团。全军1000余人。5月,商北大队和第二次组建的鄂东北独立团编入红二十八军。7月初,店前河会议决定一路游击师和第二次组建的商北大队编入红二十八军。抗日战争开始,红二十八军政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第八十二师

1933年4月8日、由原红二十八军特务营、第二四四团第一营和地方武装组成红八十二师。师长卢永彬(后刘德利继任)。政委杨麻子(后詹大列继任)。辖第二四四、第二四六团。10月,与红八十四师合编为新的红二十八军。1934年4月中旬,红二十八军再次编入二十五军时,将红二十八军第二四四团及地方武装再次组成红八十二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江求顺,后林维先继任师长。辖三个营约700人。12月长冲战斗后,编为红二一八团,团长罗成云,政委熊大海。1935年2月,红二一八团和鄂东北独立团再组红二十八军,辖红八十二师和手枪团。红八十二师师长罗成云,政委方永乐,政治部主任熊大海。1937年6月番号不存。

鄂豫皖边军事委员会

1929年12月,鄂豫皖边军事委员会成立,主席徐向前。辖红三十一师、红三十二师。1930年3月红一军组成后不存。

鄂豫皖边临时革命军事委员会

1930年I 1月,中共中央派曾中生到鄂豫皖边区组成了鄂豫皖边临时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曾中生。1931年1月,蔡升熙任副主席。同年2月革命军事委员会鄂豫皖分会成立后撤销。

革命军事委员会鄂豫皖分会

1931年2月,中共鄂豫皖临时特委召开扩大会议,成立了革军事委员会。主席曾中生,副主席蔡升熙,郑行瑞。同年5月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后撤销。

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

1931年5月,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在新集成立,委员张国焘、曾中生、旷继勋、徐向前、许继慎、郑行瑞、沈泽民、陈昌浩,主席张国焘(兼),副主席曾中生、旷继勋,参谋主任李荣桂,政治部主任王培吾,秘书长陈瀚香,总经理处主任余笃三,总医院院长苏井观。总医院政治委员胡明政。同年11月到1932年2月,除委员外其他人任职情况无变化。1932年3月到10月,有主席张国焘,副主席曾中生、旷继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
出身于红四方面军的开国将帅
红军长征途中牺牲的烈士
红二十五军军政机构旧址
他们都被我党追认为军事家,如不牺牲至少可授大将军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