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代学人傅斯年

作者:纪秩尚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1896年3月26日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县北门里祖宅(俗称相府)。傅氏为当地名门望族,教育世家。其七世祖傅以渐是清代开国第一状元,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兼太子太保,是康熙的启蒙老师。他对清初满汉文化融合和康熙从政后的思想有着直接的影响。康熙南巡途经聊城时,曾为其祖宅题词“传胪姓名无双士,开代文章第一家”。横批“圣朝元老”。其曾祖傅继勋曾任安徽布政使,是清朝名臣李鸿章、丁宝桢的老师。其父傅旭安曾任东平龙山书院院长。
  傅斯年从小敏而好学,十二岁读毕十三经,初步奠定了国学基础。因为其父早逝,他十三岁随其父亲的学生侯延爽到天津,考入府立中学,接受新式教育。后入北大预科社会科学部学习,以病弱之躯,名列第一。他20岁升入北大本科国文门,23岁投身文学革命,创办《新潮》期刊,参加“五四”运动,任总指挥。25岁考取官费留学生,到英、德等国留学,重点攻读数理化和心理学等现代科学,包括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学论”,以及实验科学,比较研究法等。七年留学生涯中,他广泛涉猎西方科学教育、文化典籍,孜孜以求。“为学好造金字塔,既要博大又要高”,不断攀登科学创新的制高点。
  1926年10月,傅斯年结束了长达七年的英、德留学生涯,满载回国。12月应朱家骅、戴季陶之聘,到广州任中山大学国文、历史两系主任,并亲自开课讲授《尚书》、《古代文学史》、《陶渊明诗》、《心理学》等课程。他广泛网罗知名学者如顾颉刚、杨振声、丁山等来校任教。1927年创办语言历史研究所,发表论文多篇。不久,该所扩建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兼任所长。建所之初,傅斯年提出了以历史、语言研究所为大本营,在中国建筑“科学的东方学正统”的目标。该所组建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四个组,分别聘请陈寅恪、赵元任、李济、吴定良为各组组长。在此期间,傅斯年抢救整理了明清大内档案,出版了《明清史料》30册。同时领导发掘了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和河南殷遗址。傅斯年还发表了许多学术论著,如《性命古训辨证》、《夷夏东西说》、《周东封与殷遗民》等。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略东北三省,傅斯年忧心如焚,频频发表言论,鼓吹抗日,在百忙中组织编写了《东北史纲》一书,用大量史籍资料证明东北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该书出版后由李济翻译成英文,送交“国联调查团”作为参考,成为1932年“李顿国联调查团”调查“九·一八”事变时中国政府提供的确凿历史证据。在北平沦陷在即之时,为保护文化教育事业,傅斯年提出将北大、清华、南开合并南迁的建议,后在昆明合并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为我国保护和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
  1945年7月1日,受国民党参政会推选,傅斯年、黄炎培、褚辅成、左舜生、章伯钧、王云五等,为促进国共两党和谈,赴延安访问,傅斯年一行六人于当天下午抵达延安,受到中共领导人的热烈欢迎。从7月2日起,傅斯年等人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林伯渠、张闻天、任弼时、王若飞等进行了三次会谈。他们会谈的事项特别多,最后形成了一个文件,即《延安会谈记录》。五日后傅斯年一行返回重庆。握别时,毛泽东将一帧亲笔墨迹面赠傅斯年,上书“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烬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傅斯年等人的延安之行,促进了国共和谈。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飞抵重庆,开始国共两党和谈。1947年聊城解放时,为保护文化古物,颁布三项命令,其中第三项“保护中国史学家傅斯年先生在聊城北街的住宅”等等,就是根据毛主席的指示颁布的。但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一场灾难深重的“文革”浩劫,波及聊城。傅斯年家族许多人惨遭迫害,历史上的“相府”、“傅氏祠堂”被强占,1976年傅氏祖茔三百多人的坟墓被挖掘,暴尸荒野。傅以渐茔地所有地上文物石刻、牌坊、碑文和近千棵古树全部被摧毁……幸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如春风吹散乌云。20年来,在党中央、省、市委领导下,拨乱反正,被尘封了五十多年的历史逐渐被世人所了解。聊城修建了傅斯年纪念馆,2004年在聊城召开了“傅斯年先生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会议”(此前1991年至1996聊城共召开三次)。现在正在筹备纪念傅斯年先生诞辰110周年的纪念会。
  抗战胜利后,傅斯年出任北大代理校长。他上任后,面临的第一难题是北大复员问题,以及数以千计的师生员工和庞大的校产转移搬运;另一棘手的问题是处理伪教人员。傅斯年克服重重困难,在短短的半年内,不仅北大顺利迁平复课,还延揽了一批实力强的教授,并坚决地辞退了敌伪时期北大的教职员。他认为专科以上学校必须在“礼仪廉耻”四字下给学生作榜样,维护了北大的爱国主义传统。
  1948年11月,傅斯年出任台湾大学第四任校长。面对前几任留下的困难局面,傅斯年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首先废除了日本教科书,在一、二年级开设通习科目,提高基础课程的水平。傅斯年亲自担任国文大一、大二的教学工作,广聘教授,建章立制,跑经费,建校舍,在不长时间内,台大招生人数一增再增,教学水平直线上升,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他为台大提出八字校训“敦品、励学、爱国、爱人”。这八字校训也是傅斯年一生的真实写照。几十年来,台湾大学培养造就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一跃成为当今世界一流水平的名牌大学,这其中凝聚了傅斯年的许多心血。可以说,傅斯年是台湾大学迈向现代化的奠基人之一。
  公元1950年12月19日,是一个寒冷的冬夜,傅斯年和夫人俞大彩女士,在他的小书室中生炭盆取暖,傅斯年穿着一件厚棉袍,伏案为《大陆杂志》赶写文章,夫人坐在他对面缝补他的旧袜子,傅斯年急于拿到这笔稿费做一条棉裤。他搁下笔对夫人说:“稿费到手后,你赶快去买几尺粗布,一捆棉花,为我缝一条棉裤,我的腿怕冷,西装裤太薄不足以御寒。”次日,傅斯年穿着他单薄的西装,列席台湾省“参议会”第五次会议,答复关于台湾大学的有关问题。他在台上高声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对有才能有智力的穷学生,绝对要扶植他们!”讲完后走下台来,突然倒在地上,猝然而逝。
  台湾大学停课一天,下半旗致哀并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各界前往致祭者5000余人,送挽联270余副,挽诗60首,中西文悼言函90余封。
  1994年春,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为傅斯年陈列馆题词“傅公高风亮节,足为后世楷模”。2005年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说,高度赞扬傅斯年是“五·四”运动的健将,任北大代校长和台湾校长,多有建树,贡献很大。台大幽静的校园里,至今还回响着“傅钟”的嘹亮钟声。连战以“一代学人”题词,为傅斯年纪念馆落成志庆。
  
  二
  
  傅斯年先生1926年(31岁)从西欧留学回国,先任中山大学教授,并创建语言、历史研究所。后兼任北京大学和西南联大教授;曾代理北大校长,最后任台湾大学校长。1950年(55岁)英年早逝。短短24年的教育生命,他始终站在为中国教育现代化而奋斗的岗位上,呕心沥血,进行开拓性的教育改革实践,卓有成效地谱写出一系列教育新诗篇。如同马卡连柯、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等现代教育家一样,以光辉的教育革新业绩,永载教育史册。
  傅先生不仅是最受欢迎的一流教授,同时是最受师生爱戴的院长、校长、所长;他不仅是学校教育实践的事业家、管理专家,同时是教育革新的理论家;他不仅是承前启后的知识传授者,同时是教育与科研相结合的开拓者……傅先生是纵贯古今、横联中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代综合教育家。

(一)亲自授课与科学管理相结合
  傅斯年身兼教授和行政领导双重职务,而且满负荷运转,长年如此,这是非常了不起最令人敬佩的。从开始在中山大学任教直到任台湾大学校长,他都坚持为学生亲自授课,始终未离开讲台,还经常深入课堂听老师讲课,和教师同甘共苦,与学生打成一片。他既懂多科专业课的教学,又懂行政领导的科学管理;既关怀学生的成长,又体贴教师的甘苦;既是师生的领导,又是师生的朋友。学校形成教学相长、团结奋斗的人和亲情的优良传统和自强不息的学风、校风,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创造力,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傅先生身兼数职,一个人做三四个人的工作,都是自愿选择的。一方面体现了他博学多识的睿智和拼搏奉献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他的科学与民主相结合的综合管理体制的成功:形成一套完备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岗位分工负责制和民主管理制度(如建立校务委员会制和学生自治会等)。人人都是学校的主人,群策群力,自主自立,自尊自律,学校工作可以自动运转,大大提高了工作和学习效率。
  (二)学校教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傅先生的教育实践和理论,不是脱离实际的、坐而论道的、封闭式的经院教育,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知行合一的、开放式科学教育。他创办的语言、历史研究所是这一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可操作性的有效途径。他为什么选择语言、历史作为研究对象呢?因为任何学科专业都有其产生、发展、成熟、消亡的历史,任何学科的成果和历史都是用语言文字记载、表述和传播的,历史规律在许多学科领域都具有相通性,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一通百通的效果。因此,创建和坚持“语言历史研究所”的事业,是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从广州到南京,从西南联大到北大,最后到台湾大学,他从未间断过,而且傅先生始终亲任所长,可见其重视的程度。他的学生中虽然有不是学语言、历史专业的,但是科学研究的创造意识、基础能力和良好习惯都是相通的。心理学的“学习迁移”原理是傅先生最欣赏并运用自如的。
  对这种学校教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实践和理论,持之以恒,身体力行,是傅先生的创举,有利于建设科研型教师队伍(不做教书匠),有利于培养研究型的、学以致用的学生(不做书呆子)。长期坚持逐渐形成了“一、二、三、四、五、六”的教学与科研互依互促、良性循环的有效机制:即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取得育人实践成果和理论升华双成果(如创办期刊出版文集);三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领导、专家与师生结合(如开展社会调查,古文化遗址发掘,不同民族语言和历史资料的采访、搜集都是三结合的成果);四层次是师生科研队伍的初、中、高、专的四个层(不用一个标准要求),也是每个科研型师生成长的四个阶段(不要求一步到位);五方法是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调研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和古今中外法等综合运用;六字箴言是:教、学、做(合一)、思、辩、写(结合)。
  傅先生创办的院、校、系、所都是师生成人成才的摇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手脑并用、德才兼备的现代创业者和科技文化的建设者。
  (三)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和择优借鉴相结合
  傅斯年所以能成为前无古人的现代综合教育家,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主客观多种条件的综合。其中最主要的是他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和热爱学习:勤学、善学、乐学三位一体、始终处于“三学”合一的最佳学习境界,并终身学习,一以贯之。因此,成为学贯中西、文理并举,承传优秀文化与择优借鉴、综合创新相结合的历史学家、教育家。
  傅斯年以亲历其境的切身感受,对比中西文化、教育的优劣长短及其不同特点。有比较才有鉴别,有继承才有发展,有择优借鉴才有综合创新,逐渐形成了他的科学教育文化观:既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他坚持亲自开设国学课),又要吸收借鉴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方法(他坚持创办语、史研究所,并亲自教授“心理学”)。二者结合,相得益彰。他既反对盲目地排外,又反对僵化地复古;他既重视博采众长,汲取西方科学与民主的精华以为己用,又坚决反对全盘西化的崇洋媚外。
  他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凝聚贯彻于一生的教育事业中,他把振兴中华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所以选择了教育。正像陶行知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许身孺子甘为牛,学海指航巧作舟,愿化春蚕丝吐尽,织成锦锈饰神州”。他实践了孙中山所倡导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八方友,创千秋业”,志存高远,脚踏实际,终身学习,自强不息。“历尽磨难成铁骨,养就浩气育英贤”。他不仅善于言教,更重身教,他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光辉榜样获得了学生、亲友和世人的衷心爱戴和永久的敬仰。
  我们纪念傅斯年先生,学习他的思想、精神和事业,既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也有借鉴创新的理论价值和可操作性的实践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系统地总结弘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四运动学生领袖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外传
傅斯年 - 简介
曾是五四运动游行总指挥的民国大炮傅斯年,为何大陆少有人识得
云大往事【一】
一位大学教授讲的真实的故事
傅斯年:一个人间最稀有的天才(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