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放战争初期,东北民主联军曾屡遭重挫,后人当铭记胜利来之不易

1945年9月19日,延安向各根据地的中央局发出了《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指示,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总方针。在这个总体战略布局下,我军总体上分为南、北两条战线。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南线战略任务:牵制住敌军主力,使其不能够大规模北上增兵。因此,从聂荣臻的华北部队、华中的陈粟部队,再到晋冀鲁豫的刘邓部队,都担负着一个共同的任务,那就是既能牵制住敌军主力北上,自身又不遭受严重损失。

北线战略任务:以10万余八路军、新四军部队迅速挺进东北,以东北重工业为支撑,快速地巩固、发展和壮大部队。趁着敌人还未进入东北的有利时机,迅速站稳脚跟,建立东北根据地。

因此,解放战争初期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总方针就是要求我军南北两线部队必须做到“南线求生存,北线求发展。”

此时的东北,是敌军最为薄弱的地区,正是我军迅速出关的最好时机。一旦夺取东北,就能获得支撑战争的各种资源。而东北的重工业资源经过奉系军阀以及日满政权20多年的经营,至1945年末,工业规模已超过日本本土,位列亚洲第一。

“哪怕南线全部打烂了,只要北线的战略目的达到,那就是胜利!”但是,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形势也开始发生巨大变化。

按照中央这一战略布局,解放战争初期,南线部队在付出极大代价之后,确实牵制住了胡琏的整编第11师、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黄百韬的整编第25师、邱清泉的整编第5师等几大战斗力强悍的国军主力,使得包括整8师、整9师、整10师、整57师、整63师、整64师、整75师等几个兵团数十万国军不敢北调。

但东线部队却没有乘此机会,尽快站稳脚跟……

首战山海关,千里大撤退,第一次北退松花江

1945年10月,我军到达东北的部队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本来,东北的敌我态势对我军极为有利。由晋察冀军区、热冀辽军区、山东军区抽调的10万主力部队已控制了整个松花江以北地区。北满各地迅速建立起了根据地,正积极向南满、西满发展。

从全军各根据地抽调的两万名优秀军政干部,也正在分批进入东北的途中,人员一旦全部到位,我军在东北收编、改编、扩编的速度将会以倍数增长。

由黄克诚率领的苏北新四军第3师3万余人,由梁兴初率领的山东军区第1师即将抵达东北。

由杨国夫率领的渤海军区第7师也即将到达山海关,协助沙克的冀中第32团、第33团进行即将开始的山海关保卫战。

而国军这边,由杜聿明亲率的第13军、第52军一部,才由美军舰船紧急运送到秦皇岛,刚刚登陆。但杜聿明行动之迅速,却大大出乎我军预料。登陆伊始,该部即对我军山海关防御部队发起了攻击。

11月16日,沙克、杨国夫率部主动撤出山海关。山海关一丢,进入东北的陆上通道就被敌军打通了,杜聿明率第13军、第52军总计7万余人越过山海关挥师疾进。

11月17日,仅用1天时间就追上了刚刚才撤退到绶中的沙克、杨国夫所部。绶中一战,杨国夫的第7师面对10倍之敌,连番恶仗后仅有少部分人成功突围,第7师甫一出关,就失去了建制。

我军进驻东北初期,由于东北地广人稀,兵力太过分散,均散落在各个区域建立根据地,虽拥兵十余万,但各部队之间相距甚远,面对杜聿明7万余人的集团进攻,不得不各自为战,形势极为被动。

11月22日,杜聿明一天之内连续攻占兴城、锦西、葫芦岛三处战略要地,接着直扑锦州,11月26日锦州便告失陷。

东北人民自卫军分散在辽西各个根据地共约5万余人的部队,被杜聿明打了个措手不及,被敌第13军、第52军分割包围,以多打少,逐个击破。

从11月16日山海关失守,到11月26日锦州陷落,短短10天时间,整个辽西走廊就尽落敌手。全军被迫千里大撤退,渡过松花江。

四平保卫战,西满南满尽失,第二次北退松花江

1946年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至3月底,国军到达东北的部队有新1军、新6军、第13军、第52军、第71军、第60军、第93军共计7个军,加上收编的伪满保安部队,总兵力已达30余万人。

此时的东北民主联军在数量上与杜聿明部基本相当,面对杜聿明咄咄逼人的攻击集群,为了阻止敌军占领整个东北的战略计划,1946年3月18日,东北民主联军进入四平地区,在本溪和四平集结了20万大军,并召开了战前誓师大会,下达了“死守四平,寸土必争!”的命令。

“化四平街为马德里”,成为了东北民主联军四平保卫战的动员口号!

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的守军共计14个师10万余人,以四平为中心,建立东西纵横百余里的防御阵地。另外还留有后手,3纵、4纵以及地方部队的10万余人驻扎在本溪。

这支10万余人的偏师,与四平守军互为依托,北上既可解围四平,又可截击杜聿明侧后,断其退路致其腹背受敌,本来确实是一步高棋。

但杜聿明于4月23日,更改了作战部署,对布防于四平和本溪两地的东北民主联军同时发动攻击。命令孙立人的新1军、陈明仁的第71军主攻四平,并由空军协同作战;命令廖耀湘的新6军、赵公武的第52军、以及71军第88师围攻本溪。

东北民主联军四平、本溪两地守军互为犄角的战略态势就此告破,不得不再次面对各自为战的被动局面。战至5月7日,四平战况紧急,3纵被调离本溪紧急开往四平赴援。

而在廖耀湘、赵公武两个军合围之下,本就难以为继的本溪,剩下的4纵更是无法独自坚守,北上道路已被阻断,与四平守军合兵一处的机会也已经不复存在,最终不得不放弃本溪,被迫撤退。四平就此真正成为了一座孤城。

本溪威胁既解,杜聿明即率廖耀湘的新6军、赵公武的第52军,以及第71军88师折回头来,与孙立人的新1军、陈明仁的第71军,集合四个军的兵力在空军掩护下再攻四平。

5月18日,此时困守四平的东北民主联军败局已定,再坚持下去已没有任何意义。不得不弃守四平,四平既失,长春亦告陷落,部队不得不再次北退松花江。

杜聿明挟大胜之势不依不饶,率部一路追击长驱直入,拿下四平继而攻占辽源,一鼓作气于5月24日占领梅河口、海龙,5月26日占领双阳、5月27日占领磐石、九台,5月28日占领永吉,5月29日占领德惠,5月30日攻占农安,孙立人的新1军已追抵双城,距离哈尔滨不到百里。

东北民主联军在东北的根据地除北满外,西满、南满的所有根据地几乎丧失殆尽。不得不第二次实施千里大撤退。

德惠战役,攻击失利,第三次北退松花江

1947年2月,四平失利后的东北民主联军经过9个月的休生养息,二下江南准备收复距哈尔滨仅400余里的德惠城。驻守德惠的国军部队是孙立人新1军第50师师长潘裕昆少将,与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同为黄埔四期毕业生。

东北民主联军攻击德惠的部队为6纵16师、17师、18师、独立第2师,共计4个师5万余人。此外还调集了总部炮1团、炮2团、2纵炮兵团、加上5师山炮营和佳木斯炮兵团2个连,总计数十门火炮。德惠战役是东北解放战争中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火炮进行压制敌人的攻城作战。

德惠守军潘裕昆的50师下辖3个团,分别为148团、149团、150团,按《1942年中国远征军及盟军编制表》所列,该师兵力编制为11000余人。

1947年2月28日清晨7时,德惠战役正式打响。

一个小时的炮火轰击后,担任主攻任务的6纵17师在师长龙书金的指挥下,首先对德惠外围阵地发起攻击。50师派驻城外防御阵地的守军不足一个团,坚守在构筑时间长达半年之久的永备工事里节节抵抗,战况异常胶着。

摆在17师49团阵前的是密密麻麻的布雷区域,49团4个小时里进不得半步。17师50团,攻击至机场前200米的一片开阔地时,在平坦得毫无遮拦的草地上被依托永备工事的守军一个营打得抬不起头来。

17师51团攻击德惠外围玄家店,与敌一个营逐屋逐舍,逐村逐户地展开巷战,51团兵力上的优势在巷战中无法展开,反而因为路窄巷深,兵力过于密集,在巷战中吃了大亏。

历经9个小时激战,下午16时,从南门展开攻击的独立第2师终于攻入城内,却在六道街遭敌炮火覆盖,跟随其后的部队被炮火阻断无法进城,攻入城中的部队首尾不能相连陷入被三面夹击的困难之中,只得被迫退出。

如此反复拉锯争夺,从2月28日战至3月2日中午12时,东北民主联军的炮弹已然用尽,得不到炮火支援的步兵更是举步维艰。在三天两夜的战斗中,潘裕昆的50师表现甚为顽强,确实打出了美械部队的风范。

3月2日下午,杜聿明命令潘裕昆弃城率全师突围,但潘裕昆却抗命不从,50师一旦突围,面对东北民主联军四个师的合围,想突出去那就是异想天开,而依托早就构筑好的坚固工事困守待援,也许还有那么一线生机。

3月3日凌晨,潘裕昆终于等来了援军。从200里外的长春,新1军军长孙立人亲率部队紧急赴援。东北民主联军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只得命令部队停止进攻,全员撤出战斗。

东北民主联军战史上著名的“四保临江三下江南”,这其中的“二下江南”作战计划,就是中断于德惠这场失利的攻坚战。之后,只得放弃战略意图,全军第三次北退松花江……

三战四平,久攻不下,第四次北退松花江

1947年6月11日,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亲率24个师近30万人围住了四平,三战四平开始了。

驻守四平的国军部队是陈明仁的第71军,此时的71军经过数轮大战,早已经没有了完整的建制,其军部直属特务团、工兵营、炮兵营、警卫营等部队,在怀德、公主岭战役后仅存不到2000人。

第87师各团均不满员,第88师、暂编第3师在怀德战役中突围出来的部队还不到原来编制的一半。暂时拨归陈明仁指挥的第13军54师,经过通化、本溪战役后也只剩下了不足1个团。

四平城中还有5个地方保安团是同样从怀德撤下来的残部,整个城中的国军守军约有3万余人。

3万对30万,守是守不住的。陈明仁战前命令部队在四平每一片街区,每一间房舍都洒下大量黄豆,用以迟滞我军进攻。从开战之初,陈明仁就已经做好了打惨烈巷战的准备。

战况和半年前的德惠战役很像,反复拉锯,反复争夺,始终胶着。战至6月15日,四平西区已全部被东北民主联军攻克,守军残部退到四平东区作困兽之斗,眼见是守不住了。

但此时廖耀湘的新6军、新1军一部、第52军一部都已经在驰援的路上。陈明仁此刻收到固守待援的电文,无疑是给自己和部队打了一针鸡血,重新鼓舞了士气。

6月21日下午,顽抗达10天之久的守军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陈明仁的警卫营都已经打光了,连自己的亲弟弟陈明信都重伤被俘。眼见大势已去的陈明仁戴上钢盔,亲自带着几名卫士在东区的一间房舍内与进攻部队进行巷战。

最后坚守的这十几个小时终于出现了奇迹。6月22日凌晨,廖耀湘的新6军终于突破了东北民主联军打援部队的防线,率先赶到四平城下。其后的新1军、第52军跟随新6军撕开的缺口,脚跟脚的也即将到达四平城。

东北民主联军终于又再次功败垂成,为避免腹背受敌,全军于6月30日夜,脱离战场,迅速北返,第4次退回松花江。

——解放战争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前身,东北民主联军也曾屡遭重挫,却愈挫愈勇。作为后人,我辈当铭记胜利来之不易。谨以此文,向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献身的四野将士们致以最最崇高的敬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野战史上最艰难的一次抉择:留在南满的部队,是撤还是守
三下江南 四保临江
万明明 | 《钢铁的部队百炼成钢——解放战争时期的38军前身》在《钢铁的部队 光辉的历程》座谈会上的发言
林总初到东北避战,人称“撤退将军”,却不计较、不分辩
吴钦刚烈士传略
城市记忆|塔子山战斗纪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