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蒋介石的十位老师

蒋介石从5岁入塾,到1906年留学东洋,在家乡读过15年的私塾、学馆和新式学堂。这段历史少有记载。他究竟进过哪些学堂?读过哪些古藉?拜过哪些老师?以后与这些老师关系如何?本文试作一番粗略探索。

(一)开笔塾师任介眉

《武岭蒋氏宗谱》记载:“公元一八九一年,公(蒋介石)五岁,王太夫人以公好嬉,早送入塾。”这所私塾的教师就是任介眉。

古时溪口,众姓杂居,其中人数较多的有四个大姓,即蒋、毛、周、任。任姓住在下街,与蒋姓靠近,任介眉的私塾就办在蒋姓聚居的“小井头”附近,所以不少蒋姓子弟就近入塾,蒋介石的祖父斯千也把家里管不住的小孙子提前送进了这所私塾。

当地人把学生上学的第一个老师叫作“开笔先生”,而且有开笔的仪式。上学那天,蒋母王采玉着力把儿子打扮了一番,让他穿上一身崭新的衣裳,戴上一顶红结子西瓜皮帽,脑后的小辫子梳得精光锃亮,辫梢上还扎了一根红头绳。边打扮边再三叮咛,上学堂要听老师的话,好好读书,为家里争气。早饭后,由一向关怀疼爱的祖父陪同,后面跟着一名肩挑红毡条和篮子的长工,到私塾拜师。进塾后,铺好红毡条,摆好供品,先拜“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夫子,再拜“开笔先生”任介眉,然后向同学们分送糕果点心,行见面礼。拜师后,任介眉给新学生“开笔”,就是写红范字,取学名。任介眉给蒋介石取的学名叫“志清”,意思是“志在扶清”。这个名字蒋介石一直用了15年,直到他以后跟随孙中山参加反清革命,才以“中正”代之。

在任介眉的私塾里,蒋介石是学生当中最小的一个。因为他不懂事,老师讲的又是八股文,根本无法接受,所以常在课堂上做小动作,任性喧闹,不守学规。尽管蒋斯千在老师面前再三打招呼,孙儿年幼无知,恳请多多关照,但由于蒋介石“犯规”次数太多,有时也难免动用戒尺。据同在任氏私塾读书的蒋介石族兄蒋周兰说:“志清在任介眉老师私塾读书时,人最小,也最不守规矩,常挨老师责罚。一次,老师忍无可忍,拉过他的手,举起戒尺,正要打手心时,他突然挣脱出来,躺倒在地,边哭边叫:'打坏了,要你赔。’弄得老师没有办法,只是摇着头说:'无赖,真是无赖。’从此,志清在学馆里得了一个'无赖’的外号。”

1894年,蒋介石8岁,转学到蒋氏族人蒋谨藩开设的学馆。蒋谨藩又名蒋周益,按辈份,与蒋介石是族兄弟关系,是后来在蒋介石幕下任侍卫长要职的蒋孝先的祖父。蒋谨藩教的是四书中的《大学》、《中庸》。一年后,蒋介石重回任介眉的私塾接读四书中另外两部,即《论语》和《孟子》。半年后,因任介眉染时疫去世,再从蒋谨藩学《礼记》。

蒋介石在开笔老师任介眉处先后读了两年半。味同嚼蜡、枯燥无味的私塾生活,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只留下可厌的印象,对这位老师更无好感。所以,他得志后,任姓后人获荫不多,仅有一人任国民党军队上校主计处长。

(二)咏竹老师姚宗元

1899年,蒋介石13岁,嵊县葛竹村(现属奉化)请来一位饱学之士姚宗元,在王氏宗祠“溯源堂”设帐授徒。

姚宗元,嵊县人,是蒋介石外婆姚氏的族兄。姚氏慕其名,同时也由于关心外孙的学业,到溪口和女儿王采玉商量,是否把蒋介石转到葛竹读书。王采玉望子成龙心切,加上公公、丈夫在两年内接连去世,蒋介石在溪口失去祖爱和父爱,就同意把儿子送到外婆家就读。

葛竹是一个多山的小村,盛产竹子,环境清幽。蒋介石新来乍到,游心有所收敛,学业长进较快。一天,姚宗元在课堂教作文,望见窗外竹山连片,翠竹摇曳,就即景命题,让蒙童以“竹”咏诗。蒋介石脑筋活络,第一个脱口而出:“一望山多竹,能生夏日寒。”这两句朴实无华,意境清新,姚宗元大加赞赏。当晚,他到王采玉母亲家里闲坐,当着姚氏的面把蒋夸奖了一番。

蒋介石在葛竹读书时,认识了辛亥革命时期著名革命党人、光复会领导人之一的竺绍康。竺绍康,浙江嵊县人,家里屋宇、土地连片,是嵊县屈指可数的大财主。但他看到清朝统治下的旧中国,内忧外患,灾难深重,毅然献出全部家财,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斗争。一天,他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到葛竹看望同乡好友姚宗元。姚见竺远道而来,抽身接待,课堂空虚,蒋介石乘机出门蹓跶。看到门外树上拴着一匹骏马,顿生好奇之心。当即解下缰绳,百般戏弄,马受惊大发脾气,把蒋介石踢倒在地,并咬破脊背,鲜血直流。竺绍康闻声出来,见此情状,抱起蒋介石,敷药医治。竺绍康发现蒋介石小小年纪,竟敢戏弄骏马,而且受伤后不哭不叫,心甚异之。蒋介石见竺绍康身材魁梧,气宇轩昂,十分羡慕。以后蒋介石也投身反清斗争,在上海、杭州与竺绍康一起参加武装起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竺绍康去世后,他的部队由蒋介石收编,他的亲属也由蒋介石照应。蒋介石对他的儿子竺鸣涛着意培养,委以要职,先是留在自己身边任副官处长,后又派他到浙江担任保安处长。

(三)讲授《易经》毛凤美

在电视剧《蒋氏姻缘》中,有一个经常在蒋介石家里走动,并为蒋家出谋划策、排忧解难的人物,他就是蒋介石的表伯陈春泉。

陈春泉,奉化岩头乡榆林村人。1900年蒋介石14岁那年,陈春泉家里设了一个学馆,聘毛凤美讲授《易经》。陈春泉到蒋家走亲,把毛凤美的学问大大夸奖了一番。王采玉听了,感到蒋介石在葛竹已学了一年,长时间打扰娘家过意不去,既然较近的榆林村有高师授课,又有表伯照应,不如让儿子到榆林就读。于是,蒋介石转学到了榆林。

蒋介石在榆林读书,吃、住、读都在表伯家里,与表伯的孙子陈远离同桌共读,同榻而眠,情同手足。他们读的《易经》,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它起源于殷周之间,内容主要是记述古代原始战争、祭祀、婚姻、生产等情况,其中的阴阳八卦之说,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为以后算命卜卦的人所利用。这部深奥难懂的著作,对于14岁的孩童来说,简直是难读的天书。尽管毛凤美讲得头头是道,但对蒋介石无异“对牛弹琴”。因此,蒋介石对这位老师说不出有什么感情,也谈不上有什么报答,仅仅在其家谱“蒋介石简历”中记了一笔:“1900年,公14岁,赴榆林从毛凤美读易。”此外就未见他们有什么联系和往来了。

但是,蒋介石对陈春泉的妻子却怀有深厚的情谊。这位表伯母在蒋介石榆林读书期间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蒋介石得志后,常常怀念这位表伯母的昔日恩情,几次接她到溪口款待。据岩头老人毛圣栋回忆,有一次,蒋介石派人用竹筏把表伯母接到溪口,亲自在岸边迎接。那时,陈春泉的妻子已双目失明。蒋介石和妻子毛福梅一左一右,把她扶进丰镐房。陈老太回榆林时,蒋介石送她20元大洋。

(四)立法委员竺景崧

蒋介石在岩头榆林读完《易经》,次年又转学了。1901年,他15岁,进入畸山村的皇甫氏学馆,老师是奉化后竺村人竺景崧。

竺景崧,又名茂松,生于1871年,殁于1943年,清末秀才。他教蒋介石学作策论。策论,是封建时代议论当前政治、向朝廷献策的文章,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课,也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蒋介石学作论说文从这里开始。由于策论针对时事,发表见解,所以蒋介石比较感兴趣,对竺老师也产生了敬爱之情。

次年,蒋介石转学岩头。竺景崧去宁波法政学堂读书,毕业后任杭县地方法院推事。1926年,蒋介石任国民革命军北伐军总司令,把这位老师请到广东,推荐他担任广东省财政部科长、新会县筹饷办事处处长、江门禁烟局局长等。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介石任国府主席,安排竺景崧为立法院第二、第三届立法委员,挂名不需到职,每月照领600元大洋的薪俸。

蒋介石在畸山读书,寄宿于夏明世家里。明世的母亲对后辈很慈爱,对蒋照拂无微不至。蒋与明世同读、同食、同眠,不分彼此,亲如一家。蒋介石在感动之余,提出与夏明世结为金兰。夏明世以后告诉同宗兄弟夏明曦:“我和瑞元哥曾经模仿古人,换过帖子,瑞元哥用红纸亲笔书写两人年庚八字,认作兄弟,一式两份,各执一纸,以为凭据。这年冬天,瑞元哥与福梅姐结婚,口信带来,我还特地到溪口吃过喜酒。”北伐胜利后,蒋介石衣锦还乡,回溪口时曾顺道到过夏明世家里。夏明世说:“那时,瑞元哥当了大官,前呼后拥,好不威风。他进了我的家,看热闹的人拥满了屋前屋后。他问我,有什么困难,要不要出去找个差使。我没有多少文化,在家做缸,生活安定,所以没有跟他去。”夏明世夫妇没有子女,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在畸山去世。

(五)撰写年谱毛思诚

1901年,蒋介石15岁,与长他5岁的岩头姑娘毛福梅结婚。这时新婚燕尔,夫妻感情甚好。毛福梅为了经常能与夫婿在娘家相聚,怂恿蒋介石到岩头毛思诚开设的学馆读书。蒋介石听了妻子的枕边话,又一次转学到岩头。

蒋介石进了毛思诚的学馆,因其母常常教诲,“娶亲后已是大人,不能再小孩脾气,一味贪玩”,又因在岳家读书,新姑爷一举一动均引人注目,一有差错就会引起议论,所以对自己有所约束,读书较前认真。

蒋介石在毛思诚那里读的是《左传》、《纲鉴》。那时候读书也奇怪,不是由浅入深,而是由深入浅。蒋介石刚入私塾读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这些书都是语录式的,深奥难懂;而《左传》、《纲鉴》已是比较易懂的历史和文学相结合的散文了。这时的蒋介石人也大了,读的书都能懂其意思,因此,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所以,毛思诚说他“志清好书,善于仿练。”好书就是喜欢读书,仿练就是模仿《左传》、《纲鉴》笔法进行写作。这时,蒋介石依然好动,毛思诚说他“动时以讲舍作舞台,以同学为玩物,狂态不可一世”。但学习时又“专心致志,判若两人”。

蒋介石在毛思诚处从师两年。1903年,蒋介石离开岩头到奉化凤麓学堂读书,毛思诚则去上海开设东亚印刷所,后又在奉化、镇海、宁波、衢州等地任教。1925年4月,蒋介石邀他到广州黄埔军校担任少校秘书,兼校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次年3月,任广东潮阳县县长。1927年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任命他为中校秘书,旋升上校文书科长。南京政府成立后,毛思诚任第一编遣区办事处总务局文书科长、陆海空军司令部副官处文书科上校科长(少将待遇)、国民革命军战史编纂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政府主席办公室秘书等职,一直在蒋介石身边担任文牍、机要工作。1934年7月起任监察院监察委员。“七·七”事变后,告老还乡,蒋介石给他带回一批日记、书信、委任状等资料,他为蒋介石写出了《民国十五年以前的蒋介石先生》、《蒋介石大事年表》,成为研究蒋介石的重要资料。

蒋介石对这位老师十分关怀。毛思诚3岁丧父,由母亲抚育长大,在他母亲去世后,为其造了一座“贞节”牌坊,蒋介石亲题“贤母”二字,刻于牌坊正中。1941年毛思诚病死家乡,蒋寄治丧费1万元;过几年其妻蒋氏亦亡,蒋同样寄治丧费1万元。

(六)同盟会会员张家瑞

在蒋介石的老师中,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格比较老的要数张家瑞。

张家瑞,字珍怀,号席卿,1873年出生于奉化剡界岭村(今属新昌县)。世辈务农,出身贫寒,赖舅父资助,刻苦勤学,考中秀才。1903年执教于凤麓学堂,成为蒋介石的老师。

张家瑞早年受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维新思想影响,主张“吾国之积弱,非更张不足以图存”,给蒋介石参加反清斗争以一定影响,为此后师生共事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前夕,张家瑞加入同盟会,曾任浙江同盟会支部科长。袁世凯称帝,段祺瑞破坏《约法》,张家瑞都积极支持孙中山讨袁、护法。1919年南下广东,任粤军第二军军部秘书,在军长许崇智身边工作。1921年夏,孙中山派廖仲恺、何香凝夫妇赴梧州慰问部队,张家瑞全程陪同,朝夕相处。一天,张家瑞被毒蛇咬伤,何香凝当机立断,剪下自己头发,略搓几下,为张家瑞扎紧伤口,抑止血流,并及时急救,才免于难。张家瑞离开许崇智后,曾任福建屏南县、松溪县知事。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出决策,创办黄埔军校,成立筹备委员会,张家瑞被任为七名筹备委员之一。筹委会的委员长是蒋介石,从此师生共处。黄埔军校开学后,张家瑞任校长办公厅秘书。北伐期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咨议。南京政府成立后,任两淮盐运使。1931年离开政界,定居苏州,与蒋介石的侧室姚冶诚时有往来。

张家瑞的儿子张纪云是黄埔一期生,有一孙子是黄埔后身——中央军校二十四期生,因此张家瑞的家庭被称为“黄埔世家”。

1946年,张家瑞与他的好友、沈姓易学家,以及沈的学生、中共上海地下党联络员潘以三共同组建“长江商行”。这个商行,名为经商,实为中共地下交通站,设在南北水上交通要道扬州市。张家瑞特聘许崇智任董事长。公司遇到麻烦,就打出许崇智和张家瑞的牌子,常能化险为夷。上海解放前夕,潘以三处境危险,张家瑞把他安置在自己家里的假三楼上,约一个多星期,直至上海解放。张家瑞1957年病逝上海。

(七)指点东渡顾清廉

凤麓学堂在当时虽然号称“新式学堂”,但是除了增加数学、英语课之外,主要课程还是《春秋》、《礼记》之类的古书。蒋介石和一批要好同学对学堂课程设置和管理方式很不满意,闹了一次“学潮”,几乎被开除学籍。

寒假回家,蒋介石向母亲提出要转学宁波箭金学堂。蒋母问其所以,蒋介石说:“箭金学堂课程比凤麓丰富,不仅有文,而且有武,还学《孙子兵法》。”蒋母答应了儿子的要求,为了管束这匹“野马”,命媳妇随去宁波。

箭金学堂办在宁波西河沿文昌殿陈家祠堂,主讲老师顾清廉,又名葆性,廪生出身,旧学基础深厚,颇有一点名气。他讲的主要课程是先秦诸子、说文解字、曾文正集、孙子兵法。这些课程对蒋介石一生影响很大。他把这些书作为立身处事的准则,特别《孟子》和曾国藩家书,几乎天天阅读。后来还定为儿子必读书。他离开家乡前为蒋经国庆贺四十生辰,也是用孟子的话作为勉励,制匾刻字,挂于堂前。蒋介石从学文转向学武,箭金学堂读书也是一个转折点。

顾清廉关心时事,对蒋介石的影响也很大。蒋介石曾听他讲过孙中山伦敦蒙难的故事,称赞孙中山为了推翻腐败的清政府所作的贡献。顾清廉还对蒋介石说:当今世界,日本富国强民的经验值得重视,有志者应东渡扶桑,取经求宝。顾清廉这些话,启发了蒋介石蓄志东渡的愿望。次年正月,蒋介石为了学习日语,作留学日本的准备,返回奉化,入龙津中学堂读书。

以后,蒋介石赴日留学,假期还乡,常住文昌殿,与顾清廉谈论时事,顾还曾请蒋在箭金学堂教过体育。顾清廉自己也曾到日本考察,一年后回国,继续从事教育工作。1916年,蒋经国在溪口武山小学上学后,蒋介石特邀顾清廉作他的国文教师。顾教得颇为用心,对蒋经国的评语是:“天资虽不高,然颇好诵读。”顾清廉先教蒋介石,后教蒋经国,有所谓“两代宗师”之称。

(八)营救巴人的庄崧甫

庄崧甫,名景仲,原名莪存,号求我山人,以字著称。1860年出生于奉化曹村,起初在家乡办学,1903年被奉化龙津中学堂聘为舍监。他思想进步,推行新学,激励学生反清爱国,出洋深造。

1904年1至4月,蒋介石肄业龙津中学堂,与庄崧甫有短期的师生之谊。

庄崧甫是奉化的老同盟会员,辛亥革命期间参加过一系列反清斗争,为缔造民国作过贡献。他1905年在上海主持新学会社,编辑出版学生课本和农业读物,新学会社也是当时上海革命党人的一处联络、活动场所。1908年加入同盟会,与陈英士组织国民公报社。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协助陈英士筹办军需,印发上海光复文告。1912年任浙江军政府财政司长、盐政局长。1922年被推为浙江省议会议员、奉化县议会议长,后兼省水利联合会主任理事、县水利局局长。1931年起任导淮委员会副委员长,对农业、水利事业出力甚多。

1924年清明,蒋介石回乡扫墓,感到庄崧甫是革命前辈,又是自己老师,在奉化地位重要,就专程到县城拜访。那天,他从溪口抄小路骑马到大桥镇,直到庄崧甫寓所。一见面就鞠躬行礼,连呼“老师”。两人携手进入客厅,庄崧甫将在场的奉化知识界团体剡社成员王仲隅、王任叔(巴人)、胡引之、庄世楣等一一介绍,与蒋介石相识。落座后,蒋与老师谈了上海光复、讨袁斗争旧事,还说了上年赴苏考察情况。庄崧甫问及广州形势,蒋认真作答,态度谦恭。告别时蒋介石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票据,作为对剡社的支持。王仲隅代表剡社司库出具收据,并赠送剡社会刊《新奉化》年刊一册。

1927年春,蒋介石发动反共政变,剡社社员、以后成为著名无产阶级文化战士的巴人,6月26日早晨在宁波被捕。巴人于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当时在中共宁波地委宣传部工作。蒋介石从上海派来的淞沪警备司令杨虎、北伐军东路军政治部主任陈群,对共产党人十分凶残,被称为“狼虎成群”。他们一到宁波,就杀害了著名共产党人杨眉山、王鲲。巴人落入“虎口”,处境十分危险。

巴人被捕后,他在宁波的好友立即拍电报到杭州向庄崧甫求救。庄崧甫向来看重王任叔的才华,接到电报立即动身。到达宁波,当晚就找杨虎论理。杨虎知道庄是蒋介石的老师,不敢怠慢,笑脸相迎。庄崧甫一问,原来是奉化法治学会俞飞鹏挟私报复。俞飞鹏给杨虎的电报只是说:“王任叔系共产分子。”但并无真凭实据。庄崧甫马上反驳:“俞飞鹏和王任叔是法治学会和剡社两个团体矛盾引起的意气之争,现俞飞鹏乘清党之机,栽赃陷害,血口喷人。你身为清党要员,怎可乱抓无辜?今由我作保,你马上给我放人。”杨虎无言以对,不敢得罪这位大有来头的老人,只好同意放人。

(九)新闻局长董显光

在蒋介石的幕下,曾经有一位很出风头的新闻发言人,叫董显光。人们只知道他是蒋介石的“喉舌”,原来他还是蒋介石的老师。

董显光,浙江宁波人。他虽然是蒋介石的老师,但却与蒋介石同年出生,即1887年。董显光在12岁时,举家迁往上海,先后在中西学院、清心中学、民主中学读书。毕业后,应奉化龙津中学堂之聘,担任英语、数学教师。1904年1至4月,蒋介石在龙津读书,教他英语课的就是董显光。4个月短暂的师生关系,在两个人的脑子里印象都不十分深刻。以后董显光在其自传里提到有两个印象“至今难忘”。一是蒋介石起身很早,梳洗之后经常站在宿舍的阳台上半个小时,紧闭着嘴唇,交叉着双臂,表现出一种沉思的姿态。二是他每天等着上海送来的报纸。当时龙津学堂的图书馆很小,大家都要抢着看,蒋介石总是抢先到手,热心阅读。

1907年,董显光离开龙津,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协助经理书写英文信兼主管承制铜版的工作。1909年赴美,入巴克学院半工半读,两年后转入密苏里大学专攻新闻学,兼修国际史与法律,获学士学位。1912年入哥伦比亚大学普利兹新闻学院继续学习,兼任《独立杂志》特约书评撰稿人及当地报纸记者。1913年回国,途中巧遇孙中山,到上海后经孙中山介绍,在《中国共和报》任副编辑。“二次革命”时曾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斗争,后受聘为《北京时报》主笔。1915年,在报上揭露袁世凯与日本秘密订立的二十一条卖国条约,显露头角。以后又做过多年新闻工作。1926年曾在长沙访问时任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师生25年后重逢,双方均未提及过去关系。1929年11月,国民党组织海军考察团赴日、美、英、法、意五国考察,董显光任秘书长,回国后受到蒋介石的接见。蒋介石见董显光仪表堂堂,学识丰富,有意引为心腹,就点破了昔日师生关系。董显光感到自己的这个学生,已经成了国家元首,况年龄相同,怎敢以老师自居,所以,以后绝口不提教过蒋介石英语的事,而且唯学生之命是从。

1934年,蒋介石亲自介绍董显光加入国民党,从此董显光青云直上。1935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上海办事处新闻检查官,1937年任军委会第五部副部长,不久任中宣部副部长,随蒋介石、宋美龄去印度、缅甸、美国访问。1943年随蒋介石去埃及参加开罗会议。1947年5月到1948年12月,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兼新闻局局长。1949年去台湾,经常作为蒋介石的使者出访欧美及日本,为蒋进行游说活动。1952年出任台湾驻日本“大使”,1956年至1958年又任驻美国“大使”。1971年病死美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奉化岩头村(三)老屋老人古村故事
蒋介石5个鲜为人知的兄弟姐妹,最终结局都如何?只有大姐善终
盛常国 | 后竺村的传奇故事
时间的长度与温度——写在奉化撤市设区三周年之日
蒋介石的求学之路(二)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1)——奉化溪口蒋氏故居之摩诃殿与毛福梅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