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向前请求增兵太原,林彪为何罕见地表示反对?担心东野大军扑空

1948年11月12日,徐向前指挥的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及配属部队,终于全部攻克了太原城外东山的“四大要塞”,期间歼灭阎军10000余人,为总攻太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我军此战也是伤亡惨重,攻坚过程中有8500余名指战员血洒战场,第一兵团攻击力锐减,围城总兵力已不足10万人。

(徐向前)

而太原城内的阎锡山,还在不断地抓丁拉夫拼凑力量,同时迭电要求南京方面增援,蒋某人为了给阎老西打气,终于答应空运整编第10师之整编83旅前来,这个整编旅不久恢复番号为第83师,虽然该师运抵太原的不过4500人,但毕竟是一支正规的生力军。

如此一来,太原守敌的整体力量重新恢复到10万人以上,甚至超过了我军攻城的总兵力,要知道,太原战役打响前,以第一兵团为主的我前线部队不过11万余人,而在前两个月作战中,又出现了较大伤亡。

与此同时,阎锡山还突击在城区内外新建了五个临时飞机场,我军一时难以切断其外援通道。因此,徐向前和周士第等首长都意识到,以第一兵团的现有力量,迅速攻克太原已无可能,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向中央军委申请援军了。

(攻击太原)

一、徐向前请求增兵

在第一兵团攻克“四大要塞”的次日,兵团前委向西柏坡发出急电:“为争取早日打下太原,避免旷日持久,增大消耗,特提议在可能条件下,增加两个纵队的兵力,以免牛抵角,从敌人的弱点上突破,迅速解决战斗”。

战场上毕竟是综合实力的较量,此刻阎锡山的晋军不仅在兵力上处于优势,还有太原兵工厂提供源源不断的军火,其他军用物资也可通过空运获得,工事坚固,凭城死守,确实是块难啃的骨头。

军委也很清楚,轻易不叫苦的徐帅,既然急电请援,必然是遇到了极大困难,因此在收到徐向前、周士第等首长的电报后,便认真分析了华北战场的整体形势,也反复研究了华北军区三个野战兵团的使用问题。

最初的结论是:确实应该增加我军在太原前线的兵力,从而一鼓作气解决掉阎锡山军事集团。

(阎锡山)

注意在这个时间点上,全国战场上的总体态势非常复杂,相关大致情况是:

1、东北野战军刚刚结束辽沈战役,正在抓紧时间休整补充,暂时还不能大举入关。

2、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手,正在华东战场与徐蚌地区的敌人展开淮海大决战。

3、华北军区第三兵团(又称西进兵团)正包围着傅作义的老窝归绥,但并未实施攻城作战,之前长途奔袭实施围城,主要是为了牵制华北之敌不能增兵东北,从而影响东野的辽沈决战。

4、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奉命回援石家庄和西柏坡,正在华北军区司令部所在的阜平一线,休整待命,是华北战场唯一可以调动的机动力量。

另外说明一下,华北军区野战部队不设野战军司令部,三个野战兵团暂由军委直接指挥:

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徐向前(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下辖第8纵队、第13纵队、第15纵队,成立于1948年5月,在太原战役中同时指挥西野7纵和晋中军区部队。

第二兵团:司令员杨得志,下辖第3纵队、第4纵队、第2纵队的一个旅,序列调整于7月23日。

第三兵团:司令员杨成武,下辖第1纵队、第2纵队(欠一个旅)、第6纵队,序列调整于7月23日。

另军区司令部直辖第7纵队、第14纵队,注意华北军区的战斗序列后面还有调整,这里列出的是1948年11月初的状态。

(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

二、西柏坡决定增援

在如此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在1948年11月中旬这个时间点上,军委对未来战局发展的初步判断是:

1、傅作义集团正徘徊在天津、北平、张家口、保定之间,对于坚守平津或者西逃归绥“尚似未下最后决心”

如果此时调华北军区第二兵团(杨罗耿兵团)北上,与杨成武第三兵团合力总攻归绥,极有可能促使傅作义提前放弃平津西退,带着他的绥远系部队救援老巢。

如此便不符合“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地区”的战略构想,因此归绥必须缓攻甚至撤围,造成敌人的错觉用以麻痹傅作义,同时等候东野主力入关,既然如此,华北军区第二兵团暂时就没有北上归绥的必要。

(第二兵团司令员杨得志)

2、在太原方向,军委的评价是:“阎匪则因空运未断,阵地坚固,我攻城兵力尚非优势,仍在负隅挣扎,企图在旷日持久中,增大我之消耗”。

因此若要打破僵局,确应增加太原前线的兵力,即调第二兵团主力西进,与第一兵团合力尽快攻下太原。届时也就少了一个包袱,无论是对付傅作义还是增援中原、西北,后面都能腾出相当的军事力量来。

并且对于增兵太原,毛主席还有两层更深的考虑,第一,阎锡山虽然是傅作义的“老东家”,但是从抗战中期开始,两个人早已各敲各的锣,“华北剿总”和“太原绥署”互相之间也没有隶属关系。

那么太原既然是阎锡山的势力范围,即便我军自河北抽兵增援山西,估计傅作义大概率也会按兵不动,坐看阎锡山跟我军互相消耗。

(第三兵团司令员杨成武)

傅作以甚至极有可能,在华北军区第二兵团主力西援时,再搞个什么“偷袭西柏坡”之类的把戏,这样反而有利于我军将其牢牢地吸引在平津地区,一俟东野入关,消灭它易如反掌。

第二,如能迅速解放太原,则徐向前率领的第一兵团,也可以早日南下“接替刘邓在中原的任务,以利刘邓明年渡江”。毕竟中原野战军未来饮马长江时,诺大的中原地区,我军兵力难免过于空虚了。

正是基于以上各方面考虑,军委认为,打破华北战场目前僵局的最合适方法,就是应当抽调华北第二兵团主力,急赴太原前线,协助第一兵团在最短的时间内,解放太原彻底歼灭阎锡山的晋军。

经与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会商,西柏坡决定动用第二兵团的第3纵队、第4纵队全部,以及第8纵队第24旅,共七个旅的兵力增援太原前线,同时还将这一部署,通报给东北野战军司令部。

(周士第)

三、东野提出反对意见

然而就在军委作出决定的第三天,也就是1948年11月15日,东北野战军林、罗、刘三位首长联名急电西柏坡,对增兵太原提出了不同看法,实话实说,这是非常罕见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各野战军主要首长,对于本部队的作战和使用问题,与西柏坡进行兵棋推演和战役讨论,那当然是很正常的。

比如粟裕曾为华野提前渡江问题,向军委“斗胆直陈”提出不同看法,林彪也曾因为辽沈决战相关,与军委多有电报往来进行磋商。

但是增兵太原的决定,并不属于东北战场的范畴,使用的也非东野部队,“林罗刘”忽然提出反对意见就比较罕见了。

实际上,这封电文虽然署名“林罗刘”,其实主要还是林彪的意见,尽管措词比较含蓄,然而反对的态度却是非常直接的。

林罗刘在电文中首先说明:在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联合打击下,徐州之敌已有迅速被歼和全面瓦解的可能,在此种情况下,蒋某人会“更加企图”将傅作义手下的中央军南调,用以拱卫长江防线。

林罗刘随后判断:“而傅作义为了保存自己,可能企图向西逃回绥远,使东北我军入关将会扑空,不能发挥歼敌作用”!

这才是提出反对意见的关键点,也就是说,如果现在就攻下太原,极有可能让傅作义产生兔死狐悲的感觉,促使其过早下定决心,全面放弃平津地区西逃绥远(或南逃)。

那么东北野战军入关后,将揪不住傅部主力,于全国战局非常不利,哪怕是唾手可得平津也不理想,因为我军的战略思想是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东野大军一旦扑空,会给未来战局增加难度。

为避免这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林罗刘在电文的最后,比较委婉地提出建议:

除了华北军区第三兵团暂不攻击归绥外,华北军区第一、第二兵团目前:“亦可暂不攻取太原,而集中力量迅速包围保定和张家口,切断其与北平的联络,采取围而不攻的办法,以达到拖住敌人的目的”。

开国将帅们的军事和战略眼光,实在是非笔墨可以形容,东北野战军尚未大举入关,林罗刘三位首长已经预见到战局的发展形势:包括淮海战役必将取得全面胜利,也包括在淮海战役结束后,傅作义集团可能的动向。

我们经常说毛主席伟大,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在战争中,能够在关键时刻采纳正确的意见,因此西柏坡在接到林罗刘的电文后,经过短暂的研究,随即接受了东野首长们的这一建议:暂不攻击并撤围归绥、亦不增兵太原!

四、徐向前坚决表示支持

1948年11月16日,西柏坡连续发出两封急电,第一封发给太原前线的徐向前司令员等同志,征询推迟攻击太原的意见,解放战争中我军的“军事民主”,在此体现的淋漓尽致。

电文中着重指出,过早攻克太原,将会使傅作义感到在华北陷于完全孤立,可能会放弃平津南逃或者西撤,从而增加尔后歼灭的困难,为此,“请你们考虑下列方针是否可行”

“再打一二个星期,将外围要点攻占若干并确实控制机场,即停止攻击,进行政治攻势,部队就地休整,巩固已得阵地,待明年一月上旬东北我军入关攻击平津时,你们再攻太原”。

徐向前、周士第等首长当即回电,表示完全同意暂不攻太原的方针,绝对支持军委在战略上的整体部署,太原前线部队自11月下旬起,将以围困守敌为主,暂不发动主要攻击。

(太原守敌)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太原战役总共耗时长达半年之久,因为在第一封电报发出以后,徐向前指挥的攻城部队便停止了攻击,其后从11月下旬到1949年4月下旬,围困守敌多达四个月时间。

第二封则发给了东北野战军司令部,中央军委进一步考虑到,撤围归绥,缓攻太原,这一系列欲擒故纵的手段,只能在心理上减轻傅作义过早“跑路”的可能,并不完全保险。

换句话说,傅作义下定决心果真要跑,凭借华北军区野战部队的现有力量,还真是拦不住他,这就要求,东北野战军主力必须尽快入关,在华北军区部队的配合下,尽早发起平津战役。

因此第二封电报就是敦促林罗刘首长,在可能的情况下“早日入关为好”,讲真,当时东野立即动身的困难确实很大,甚至连棉帽和棉鞋都没有完全发放,70多万大军挥师入关,又谈何容易?

林罗刘也在回电中阐述了东野的困难,然而此时,淮海战役正在进入白热化,在华野和中野的联合奋战下,战役第一阶段,敌人既已全面陷入被动,蒋某人若想企图增援徐蚌战场、或者加固长江防线,其他战区已无兵可调。

唯一可以使用的重兵集团,那就是傅作义手下的中央军系统24个师,那可是足足20万人马。换句话说,平津方面中央军部队南逃的风险越来越大,形势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程度,军委没有时间再跟东野商量了。

1948年11月18日,西柏坡的命令不容置疑地下达了,断然要求东北野战军以两天时间完成出发准备:“于21日或22日,全军或至少八个纵队取捷径以最快速度行进,突然包围唐山、天津、塘沽三处敌人”!

林罗刘首长于次日夜里9时30分回电:“我们决遵来电于22日出发”,东北野战军就此大举入关!

(东野司令部入关)

五、太原终告解放

后面发生的事情,大部分读者应该都心下了然,随着东野主力入关,我军在华北战场上仅野战军数量即达百万以上(华北军区三个兵团共约24余人),再加上华北军区的地方武装,已对傅作义军事集团构成压倒性优势。

而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在解除西调太原的任务后,随即参加了堵截和消灭第35军的战斗,该兵团自阜平地区出动,一路向北挺进“平张线”,终于将傅作义的王牌第35军,包围和消灭在新保安,为平津战役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1949年3月初,在平津战役取得完胜后,根据军委的命令,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已改称第19兵团)、第三兵团(已改称第20兵团)、以及第四野战军炮兵第1师等部队,纷纷从平津地区启程西进,火速增援太原前线。

历经千里行军,各部队于4月初陆续抵达战场,此时云集在太原城下的解放军部队,已有三个兵团、十个军、35个步兵师又3个旅、2个炮兵师共32万大军,拥有各类火炮1150余门,对阎军亦构成绝对优势。

期间鉴于徐向前司令员病重,军委还特别命令,正从西柏坡开会返回西北的解放军副总司令、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立即转赴太原前线,统一指挥参战部队发起总攻。

1949年4月20日凌晨2时,我军以强大的兵力和火力,向太原城区发起总攻,至24日结束战斗全歼守敌,华北最后一个敌占大城市太原,终于宣告解放!

(彭总在太原前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晋中战役,一屋子日本兵,听说我军指挥是徐向前,立马乖乖投降!
四野将士访谈录:因装备太好,兄弟部队以为我们是国军,险闹误会
[图文]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的图文资料(6)
平津战役:铸就伟大胜利的关键一役
兵团司令程子华:作战不听毛主席指示,后被调离部队,没有授衔
1949年全军统编之前曾有11个兵团,各兵团司令员分别是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