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川 | 大足石窟地区名胜古迹、简介,都在这里,建议收藏

在中国雕塑史上,古代巴蜀地区(现为中国西南部四川省和重庆市)的石窟雕塑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这里汇集了大大小小近百处石刻造像群,最繁荣时期,上百座寺庙同时存在,而且香火旺盛。四川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9世纪到13世纪。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和谐相处的局面。其中,北山和宝顶山的石刻造像最具有代表性,它反映了晚唐、五代至南宋时期石窟艺术的发展面貌

石刻内涵

大足石刻属民间造像群,不同于由皇室达官贵族营造的云冈、龙门等石窟,且点多面广,星罗棋布,各类石窟造像多达百余处。为弘扬佛法、教化众生而设的佛教密宗道场造像群,在国内诸石窟中凤毛麟角,大足石窟因显珍贵。经考证,大足石窟每处石刻造像在艺术风格和人文内涵等方面都各具特色,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其造像内容丰富,儒、释、道三教造像俱全,有两教合一、三教合一龛,这种造龛现象在中国其他地方极为少见,它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与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儒教、道教由斗争到融合的历史化进程。

转轮经藏窟

北山的石刻共有264个龛窟,其中第136窟名为“转轮经藏窟”,尤其著名,堪称“镇山之宝”,是北山最完整的大型石窟,为宋刻的代表作。石刻不仅雕凿精美,巧夺天工,而且保存完好,宛若新雕,被中外游客公认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该窟造像以恬静的面部刻画反映其内心之宁静,以玲珑的衣冠显示其身份的高贵;造像以线造型,线面并重,富有中国民族特色。其中普贤菩萨骑于白象的造像,人物面部丰满清秀,线条柔和,表情优雅安详,肌肤质感极强,吹弹可破,令人称绝;衣纹褶叠纹路清晰,华冠佩饰精雕细刻,刀法锋利,见棱见角,转折处流畅自然。

大足建造史

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首先在北山凿造佛像;到公元907~965年间(时为五代十国时期,四川为蜀国,史称前蜀、后蜀)营造佛像不断,形成大足石刻史上第一个造像高潮。公元965~1077年的百余年间(北宋乾德至熙宁年间),摩崖造像停滞,至今未发现一处当时的纪年造像。公元1078~1173年间(北宋后期的元丰至南宋初期的绍兴、乾道年间),大足石刻造像掀起第二个高潮;自公元1082年(北宋元丰五年)大庄园主严逊舍地开凿石篆山释、道、儒“三教”造像区起,摩崖造像此起彼伏。

公元1174~1252年的70余年间(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时称“六代祖师传密印”的大足僧人赵智凤,清苦一生,四方募化凿造佛像近万尊,建成了中国佛教密宗史上仅有的一座大型石窟道场,使大足石刻造像达到鼎盛。公元13世纪末叶(南宋晚期),石刻造像因战乱中断。至15世纪末(明代永乐年间),摩崖造像方惭复苏,一直延及晚清。

北山石刻

北山古称龙岗山,因位于大足县城北方而得名。此处造像以造型精美、雕刻细腻、艺术精湛而著称,是晚唐五代石窟艺术的杰作。唐末(9~10世纪),这里曾是割据东川的昌州刺史韦君靖贮粮屯兵的“永昌寨”。景福元年(892),韦君靖在寨内西翠壁(今北山佛湾)首先开凿佛像。此后,当地官吏、士绅、僧尼步韦后尘,陆续自费经营造像。北山石刻从晚唐起,直至南宋绍兴年间,历经250多年,有佛教造像近万尊,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北山石刻造像共5处,以佛湾为中心遍布北塔坡、营盘坡、观音坡和佛耳岩。孔雀明王经变窟及转轮经藏窟更是绝佳。

宝顶山小佛湾

小佛湾位于圣寿寺右侧,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筑为一座石砌的坛台,高2.3l米、东西宽16.5米、进深7.9米。坛台上用条石砌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萨像。主要有祖师技身经目塔、七佛塞壁、报恩经变洞、殿堂月轮佛龛及十恶罪报图、毗卢庵洞、华严三圣洞、灌顶井龛等。

宝顶山石刻

宝顶山摩崖造像群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千米处,相传是唐朝柳本尊和宋朝赵智凤两人先后开凿,民间传说两人是释迦牟尼变身毗卢佛的化身。纵观整个石窟的规模和总体布局,宝顶山石窟应是一座完备且有特色的佛教密宗道场。和其他石窟比较,宝顶山最大的特色在于它是由僧人募化集资所开凿的,大多数是信徒捐资造佛,从而将自己的名字刻像入龛,这种情况在宋朝十分普遍。宝顶山摩岩造像规模居全国之首,既有田园诗式的“牧牛图”,又有秀美脱俗的“吹笛女”,既有庄严浩大的释迦佛祖,又有气势磅礴的千手观音,更有集采光、排水、支撑、透视、美学等原理于一体的园觉洞和华严三圣洞等。宝顶山摩崖造像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

宝顶山大佛湾

宝顶山大佛湾是一U字形山湾,在长500米、高15~30米的岩面上有造像近万尊,龛窟宏伟壮观,气势磅礴,内容丰富,构思严谨,逻辑性强。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几乎将一代大教收罗毕尽,像连环画一样镌刻在整个岩面上。

造像既追求形式美,又注重内容的准确表达,所显示的内容、宗教教义和生活哲理涵盖社会,对世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福乐,威之以祸苦,令人省度人生,百看不厌。造像的装饰采用各种不同手法,融经典、科学、艺术于一体,特别注重形式和意境的协调美。全部造像图文并茂,无一龛重复。大佛湾中部的“释迦涅圣迹图”是宝顶山最醒目、最精彩的石刻之一。佛祖释迦牟尼半身侧卧,大佛长31米,仅现上半身,下半身隐没岩石中,几乎占据整个北崖。石刻采用意到笔不到的雕刻手法,含蓄隽永,引人遐思。佛涅像面容慈祥宁静,微睁两目,释迦涅前的神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南山石刻

南山原名广华山,位于大足县城东南2500米处,始刻于南宋,明清两代稍有增补。南山石刻共有造像15窟,题材主要以道教内容为主,作品刻工细腻,造型丰满,表面多施以彩绘。南山石刻是现存中国道教石刻中造像最为集中、数量最大、反映神系最完整的一处石刻群。该石刻区有“三清古洞”、“圣母龛”、“真武洞”、“龙洞”和360尊天尊像及黄道十二星宫图等多处雕像,是研究道教造像的宝贵资料。这里的造像形态各异,刀法洗练;碑碣、题记书法潇洒,气润意丰,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南山另有碑刻题记28件,其中公元1250年的《何光震饯郡守王梦应记》碑刻记载了公元13世纪中叶四川东部遭蒙古军攻掠后的社会政治历史的基本情况,保存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具有“以碑证史”、“以碑补史”、“以碑断代”的重要价值。其余碑刻题记也多属上乘作品。

石篆山石刻

石篆山位于大足县城西南25千米处的三驱镇,始刻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造像为典型的释、道、儒三教结合造像群。这里的孔子龛雕刻着孔子及其最著名的十大弟子像。老君龛则凿出中国道教创始人老子及真人、法师像。宋代时期,“孔、老、释迦毕至贤”、“惩恶助善,同归于治”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已经巩固,于是在石窟艺术中就产生了释迦牟尼、孔子、老子同龛而坐的造像。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儒、道二教从斗争到融合的最好见证,更是研究中国宗教史、思想史以及文化史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石门山石刻

石门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20千米处的石马镇新胜村,始刻于北宋绍圣元年(1094)。石门山造像是大足石刻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佛教、道教合一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作品造型丰满,人物神态逼真,衣纹流畅,将神的威严气质与人的生动神态巧妙结合,在中国石刻艺术中独树一帜。如第2号窟玉皇大帝龛、第7号窟独脚五通大帝龛、第10号窟三皇洞和第12号窟东岳大帝宝忏变相龛为代表作。佛教题材主要有药师佛龛、水月观音龛、释迦佛龛、十圣观音窟、孔雀明王经变窟、诃利帝母龛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庆大足石刻自助游攻略(2014年修订版)
重庆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你还没去过么?
2002-13T《大足石刻》特种邮票
『名胜古迹』重庆大足石刻
中国的石刻与石窟-巴蜀遗珍——大足石刻
忆与大足的一次邂逅 麟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