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55年朱德授衔时,毛主席公然调侃说了九个字,众人哄堂大笑

1955年9月27日,元帅授衔典礼在中南海召开,我国经历了5年的发展,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毛主席精神抖擞地向众人走来。

他环视一周,看着新中国打下宏伟江山的将领们,脸上的笑意一刻都没有停过。当他给朱老总授衔时,更是童心大起,说了九个字,引得众人乐不可支。

在如此庄重严肃的时刻,毛主席究竟说了什么?又有哪些深意?

●—≺ 元帅授衔 ≻—●

元帅典礼召开之前,党中央对于元帅的人选升起一番风云,并不是因为大家为元帅的头衔争得头破血流。相反,大家互相谦让,都想将元帅之位让给别人。

很多人在之前的讨论会上都认为在十大元帅上,应该再设一个总元帅,这个人选自然非毛主席不可。

刘少奇听到众人的想法后,就知道主席一定不会同意,但为了不打击大家的积极性,对此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果然,毛主席拒绝了,他认为若是当上元帅,以后再处理全国各地的事务,与人民接触就不方便了。

相似的画面也出现在周总理身边,当听到大家以“未授衔的元帅”称呼自己时,周总理笑了笑,向众人表示:我已经是总理了,专心当大家的后勤就好,这个元帅就不当了。

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带领下”,党内掀起了“不当元帅”的热潮。刘少奇、邓小平等人以在国家和地方上任职为由推去了元帅的功勋。

徐向前见自己逃不过,特意向中央写信,要求把自己的军衔等级降低,罗荣桓在听到自己被评选为元帅的消息后,也“忙不迭”地给中央写信,想要降职。

众人的表现并不是真得认为元帅这个职位不好,而是一种谦虚的做法,这充分说明了我党同志不慕名利的优良品质。可即使他们再谦虚,满身的功勋是抹不去的,最后国家评选出了十大元帅。

元帅的军衔不仅仅是荣誉,是赞赏,同时也是一种责任,发生危难的时候,他们就是国家的支柱、主心骨。

9月27日下午5点,授衔典礼即将召开,各大元帅将在这里接受授衔。朱老总和大家聊天时,谈到:虽然自己被授予元帅之职,其实自己并没有什么功劳,新中国的成立不是靠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力量,而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努力。

毛主席看着朱老总穿着笔挺的西装,神采奕奕的样子,仿佛又回到了当初一起打天下的日子,调侃道:“啊,元帅升帐了,好神气!”

众人听到主席的打趣,哄堂大笑。在过去,元帅的营帐总是比别的营帐要高一些,朱老总从最初我党的一位边缘人物,到现在授衔为元帅,可不就是升帐了?

朱老总成为元帅后,依旧像以前那样,生活简朴,丝毫不摆元帅的架子,走在路上都很少能被猜到是本人,通常会被当做和朱德长得很像的老人。

朱老总从来没有领过元帅的工资,因为他认为自己是沾了人民的光,才能成为元帅,自己的这份工资应该用在国家建设等更需要的地方。

他生活节俭,平时穿的衣服上打满了补丁,却总是洗的干干净净。可朱老总经常要跟随主席接见外宾,还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就不合适了。因此,国家专门来人向朱老总请示,想要给他做两身新衣服。

起初朱老总怎么也不肯同意,只是想到接见外宾穿的破破烂烂的确实不太好,才勉为其难地同意只做一身新衣服,还多次强调不能用国家的钱,自己全款承担。

有一段时间,朱老总家里来了许多重要的客人,为了接待客人,他多使用了50多斤的粮食。当地政府知道朱老总家中的情况,表示:您接见这些客人也是在为国家做贡献,国家理应帮您承担这些粮食。

朱老总听后十分不悦,义正言辞地表示:用超了粮食本就是自己的问题,欠了补回来就是,哪能让国家担负,没有这个道理。接下来,朱老总一家吃了很久的菜糊糊才把粮食补齐。

朱老总病重前,几次三番强调:自己这一生留下了2万多存款,要当做党费全部上交给国家,推动国家的建设。

他叮嘱家人,自己珍藏的毛主席像可以留给你们,你们一定要珍重爱惜。哪些书也可以留着,作为孩子们的学习资料。

朱老总生活简朴,一生清贫,可他为党和国家做出的贡献,却成为党和军队宝贵的财富。

●—≺ 红军之父 ≻—●

朱老总留下的事迹虽然看似没有其他元帅的多,可他对我军的贡献却丝毫不比别的元帅少。他是红军建立的根基之一,他提出的很多作战策略都成为我军作战的主要方法,是名副其实的红军之父。

1927年,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建立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朱老总只是军队中资历比较老的同志,并没有什么威信,却参与到南昌起义中,成为我军的主要精神支柱。

南昌起义爆发以来,我党爆发出无与伦比的力量,打下一场又一场战斗。队伍来到三河坝时,调整了作战策略。周总理、贺龙同志率领把部队南下,朱老总则在原地执行断后任务。

朱老总和敌人激战三天三夜,原本4000多人的部队也只剩下2000多人。面对如此惨烈的结果,他依然保持对革命高涨的信念,想要率领着部队与主力部队回合。

没想到,主力部队还没回合,他们就得知消息:南昌起义已经失败,我党中的重要人物都被迫潜伏起来。

革命事业接二连三地遭遇重创,部队在转移的过程中又遭受了敌人多次打击,残留人数越来越少。很多人看不到革命胜利的希望,一时间军心散乱,不少人心生退意,纷纷离开革命队伍。等他们到达石经岭时,朱老总的身边只剩下800多人了。

时局艰辛,革命火种岌岌可危。虽然朱老总在军中还没有建立出什么威信,但他却是军中资格最老的一员老将,一时间,所有目光都聚集在他的身上。

朱老总仔细分析了革命形势后,决定带着大家投奔正在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毛主席。他在宣传会议上鼓励大家,革命事业一时陷入了低谷,但我们很快就会重新崛起。

虽然这支部队在国民党的打击下频频失败,但朱老总早就在溃败中总结出正确的作战经验,并提出“不走城市走农村,不走大路走山路”的行军路线。

这样一来,队伍遇到敌军的概率大大降低,革命队伍的伤亡将士也大幅度减少。可朱老总怎会甘心做缩头乌龟,一直躲着国民党。

有时他会放弃比较好走的路,带领着部队翻山越岭,甚至攀岩险峻的峭壁,只为给敌军出其不意的一击,还总结出“不打大仗打小仗,不打对抗打游击”的作的方法。

为了团结军队力量,朱老总撤销了军队各自为战的作战方法,将队伍直接整编为一个纵队,便于管理,行动也更加方便。

革命队伍在朱老总的带领下,重新焕发出生机。他们一路走,一路宣扬革命理念,等到与毛主席汇合时,已经有1万多人了。

毛主席对朱老总的行军理念和作战方法充满赞赏,几人在一起商讨研究后才定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方针。也是在朱老总的启示下,我军才将游击战这一作战方法发挥到了极致。

●—≺ 定海神针 ≻—●

南昌起义中,朱老总在革命生死垂危之际力挽狂澜,将奄奄一息的革命队伍重新凝聚起来,和毛主席一起,将革命队伍凝铸得如此坚实,足以称为红军之父。

朱老总在治军严明,与士兵同吃同住。长征时期,革命队伍艰难,将士们缺吃少穿。朱老总则跟着普通士兵一起,挑着扁担下山寻粮,因此得了个“扁担朱德”的称呼。

朱老总做为将领毫无架子,平日里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有一次,红军遇到危机,朱老总身边只有几个人,恰巧和国民党的军队遇上了。

带军的将领不认识朱老总,就问他的身份。如果朱老总在这时暴露身份,后果不堪设想。情急之下,他随口说了一句:我是军中的伙夫头子。

没想到对面竟然相信了,从此以后,朱老总就多了“伙夫头”这个外号。这也足以见得朱老总为人处世和蔼可亲,表现得与普通人别无二致。

解放战争时期,朱老总年纪慢慢大了,主席不想让他操劳太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就喜欢交给彭老总、叶剑英等人。可革命队伍遇到危机时,主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朱老总。只要朱老总坐镇军中,多大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1946年,傅作义击败了贺龙、聂荣臻两大元帅联手,军中士气低迷,毛主席请来朱老总镇场。朱老总问清作战的详细过程后,大刀阔斧地在军中进行一系列改革。改变后的军队异常勇猛,连战连胜。

1955年,朱老总接受元帅之职,实至名归。正是因为党内有如此多不慕名利,一心为国的忠勇之士,共产党才能在群狼环伺中带领人民建立起新中国,他们的功勋永垂不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老总是十大元帅之首,编号却是004?毛主席把001给了谁?
开国元帅共有10人,为何这七位被合称为四老三总?他们分别是谁?
1955年授衔,朱老总和彭总都在场,为何要让周总理颁授大将军衔?
1955年授衔,给全体将官颁发证书的,为什么是周总理
十大开国元帅中,有三位被毛主席称为“老总”,他们是谁?
“朱彭贺陈”,4位元帅都是公认的“老总”,但毛主席只称呼三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