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林育英(6)——因伤病回延安,呕心沥血育人才

1938年1月,林育英回到延安。

党中央考虑到他的身体难以承担繁重的工作,建议他休养一个时期。可他闲不住,休息了几天后,三番两次地跑去找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要求中央再给他安排一个工作。他还几次对毛泽东说:“一个人的生命有限,能为党和人民工作的时间也很短。为革命工作就是我最大的快乐,最大的幸福,也是最好的疗养。我想乘自己能动的时机,多为党做点工

作,而且不计较职务的高低,希望中央满足我的这一要求。”

毛泽东被他的忘我精神所感动,答应尽快与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商量一下,然后再通知他。

不久,党中央根据他的身体状况和他本人的要求,决定他一面治病,一面负责工人运动方面的工作。

那时,日军侵占了中国许多城市和主要铁路线,破坏了中国的许多工厂、矿山,造成了100多万工人失业,还使难以数计的工人衣食无着,流浪四方。为了将失业、流浪的工人吸收到抗战队伍中来,中共中央决定在西安附近的三原县办一所大规模的工人学校,以增加我党的工人成分,培养造就一批工人干部。

后来,党中央又考虑到在西安旁边办工人学校目标过大,国民党也不会同意,决定以“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在安吴堡办的“战时青年训练班”的名义,成立一个职工大队。

3月中旬,安吴堡青训班职工大队成立,由林育英任队长,曹瑛任教导员。

职工大队的训练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学员进行各种最低限度的革命理论知识和战时军事教育,将他们培养成能在前后方进行各种抗战救亡工作的人才。安吴堡有慈禧太后的一个行宫,里面的面积较大,能容纳数千人,而且大树参天,石碑林立,又非常隐蔽,很适合办职工大队。

职工大队名义上属于青训班,实际上是独立的。

职工大队筹建之初,只有一个大队的学员。随后,学员迅速增加到450多人。人员多了,不易管理,大队决定将学员分成4个中队。

那时,职工大队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大队办得很艰难。原职工大队教导员曹瑛在全国总工会举行的“纪念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张浩同志座谈会”上,讲到林育英当时办职工大队的情景时说:“当时的条件是很艰苦的,不像现在办学校那样正规。学员睡觉没有床,连木板也没有,铺一点干草,睡在地上。上课没有课本,记笔记的纸也很少,每个人只发小小的几张很薄的有光纸,一支小铅笔。

张浩(即林育英)同志和我们干部学员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当时,张浩同志和我住在很小的钟楼和鼓楼上。钟楼和鼓楼的地板已朽,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要小心翼翼,不然就要踩个大窟隆,人就会掉下去。那时生活虽然很苦,但艰苦的环境也锻炼人,我们在组织学员学习政治理论的同时,很注意培养学员的艰苦奋斗精神。

如在云阳镇时,发动学员自己动手,把环境收拾得焕然一新。到安吴堡后,张浩同志又和我们带领学员填平操场,修整马路,改造环境,还组织学员参加农村生产劳动,帮助周围群众收割麦子,并发挥工人的作用,为整个青训班修理房屋和用具等,把学习与劳动结合起来……”

1994年11月1日,笔者为写此书,在北京采访了林育英长子、原《红旗》杂志社顾问、离休老干部林肖硖同志。林肖硖谈到他父亲当年办职工大队一事时说:

我的父亲是个品格高尚、不计任何个人得失的人。他那时是为数很少的中央候补委员,因伤病从一二九师政委岗位上退下来后,本应养伤休息,他却坐不住,非要找事情干,而且干的职工大队、工人学校的级别比他原任职位要低得多。当时,职工大队、工人学校的上级主管单位的负责人见他资格老、地位高,感到不好领导。他却不讲这些,主动要求主管单位来领导。使上级主管单位的领导很受感动。他只顾干事业,不讲地位、面子的品德,深受大家的尊敬和赞扬。

林育英回到延安不到一年,抗日军政大学二大队发生了一起震动延安的抗议大队负责人的事件。

事件的起因是:1939年初,第二大队五队一个学员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不遵守校规和队里的纪律,自由散漫,经常无故离队外出。五队队长、指导员多次找这个学员谈话,指出他的错误,希望他改正,做一个好学员。队长、指导员还对他讲,如果再不改正错误,将是很

危险的。

队长、指导员虽找他谈了多次话,他没有听,也不改正,仍我行我素。

队领导见难以做好他的工作,便向二大队大队长罗华生作了汇报,请罗华生指示如何处理这件事。

罗华生参加革命较早,是我军的一位优秀指挥员,也是一位战功卓著的战斗英雄。长征途中,红军与国民党军队争夺泸定桥时,他果断指挥,英勇作战,以极快的速度夺取了泸定桥,为革命立了大功。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他被调到抗大二大队担任队长。这时,他虽然只有二十多岁,工作却做得十分出色。他性格直爽,说话简练,处理问题也很果断。

罗华生听了五队队长、指导员的情况汇报,很气愤,马上表态说:“你们找他谈了多次话,工作已做到了家。他听不进,那就将他开除出抗大,并送离延安。”

罗华生的意见,马上在二大队传开了。

第一队的学员对这件事有不同看法。他们大多是从白区调来的,文化程度较高,又有较深的资历。他们一听说大队长表态要开除不遵守校规的学员,觉得不妥,并为这事议论纷纷。他们的理由是:国统区的青年冲破国民党的重重阻挠,吃尽千辛万苦到延安来参加革命,是很不容易的,对青年学员的缺点、错误,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不应将人一棍子打死。

起初,一队的学员只是在小范围议论,后来,他们见二大队领导人没有改变原决定的想法,声言要举行罢课,并派代表去各队串连,请其他各队也参加罢课活动,直到二大队队长罗华生改变原来的决定,继续让那个违反校规的队员在抗大学习为止。

第一队队长曹慕尧被学员们逼得左右为难。

为了妥善处理这个矛盾,他决定与大队长罗华生交换一下意见,并向他请示如何消除大家的不满情绪。哪知,曹慕尧向罗华生一谈完这件事,罗华生就发脾气说:“我们是革命队伍,不是菜园门,必须有铁的纪律。我们的处理没有错,不能改。对那些闹事人员要严肃处理,对其中的主要煽动分子要从重惩处!”

曹慕尧见罗华生发了火,感到很不好办。

他心想:这次事件一边是领导,一边是自己管辖的学员,找大队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另想办法。

他考虑来考虑去,觉得只有去找老领导林育英。林育英原任过赤色职工国际代表,还在八路军中任过师政委,又是中央候补委员,一队学员中有许多原来是他的部下,对他较为尊敬。林育英如出面,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曹慕尧找到了林育英,并向他汇报了二大队发生的事情。

林育英听后,对曹慕尧说:“罗大队长要处理屡教不改的学员,没有什么错。学员要罢课抗议领导是不对的。他们把过去在白区同国民党作斗争的办法带到自己家里来了,这很不好。但是,对这类问题的处理不能鲁莽,要疏导,要说服,不要压服。如果硬压,会使矛盾激化,把事情闹大。我虽然经常到抗大讲课,因中央没有要我管抗大方面的工作,由我出面去处理这件事不妥。你是不是去找一下抗大的领导,要求校领导出面处理此事。”

林育英的看法及点拨,使曹慕尧茅塞顿开。

曹慕尧根据林育英的意见,马上又去向抗大副校长罗瑞卿作了汇报,并向罗瑞卿转达了林育英的意见。罗瑞卿认为林育英的意见很正确,当即决定派抗大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李志民、党务科长李逸民、训练部政治主任教员刘鼎到二大队作了专门调查,然后反复与学员们座谈,耐心细致地向他们做思想工作,终使一队学员放弃了罢课抗议的计划,并各自作了自我批评。1993年3月,曹慕尧在辽宁《党史纵横》杂志上发表的《毛泽东为他执拂——怀念张浩政委》一文中谈到这件事时,还深有感触地说:

这件事已经过去50多年了。但是张浩(林育英)政委“要疏导,要说服,不要压服”的亲切话语,时常在我的耳畔响起,使人受益匪浅,终身难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延安炮兵学校漫录
这张照片拍摄于1937年,陕西延安,两个来的抗大的女学员,站在窑
抗大老学员追忆浆水岁月
革命熔炉‖抗大第七分校
优秀政治工作领导者一一河北籍开国将军江峰
毛泽东为何如此关心抗大:“每人每天八分伙食费是不能动摇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