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杀,不投降,不接受蒋委员长的领导,这个三不将军得知陈庚去世的消息,抱头痛哭'我们失去了一位可贵的将领,是国家的重大损失'
宋希濂1907年4月,生于湖南湘乡富裕家庭。从小读私塾、小学五年,习古文。
1921年考入长郡中学,受革命思潮影响,多次参加爱国活动,与曾三创办《雷声》,宣传救国。
1923年冬,考取广州陆军讲武学校。毕业后任黄埔军校少尉副排长,后任排长。
1925年随军讨伐滇桂叛军之役后,经陈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爆发中山舰事件后,退出中国共产党。
至此宋希濂深知今后的前程,全系蒋介石的手里。他铁了心投入了蒋介石的阵营。
不久,陈赓写信邀约宋希濂。见面后,陈赓郑重地问:“为什么没有同组织上联系?”宋希濂答不上来。
得知宋没有跨党登记,眼前这位湖南同乡,同窗挚友,成了陌生人。战争打响,宋希濂去了浙江,陈赓去了武汉。就此分道扬镳,一别10年。
1931年陈赓上海被捕。他是著名的共产党人,黄埔的风云人物。社会反响极大,以宋庆龄为首的进步人士展开营救。
营救未果,最后还是宋希濂巧用心计,但是他不能见陈赓,传话:“你可别跑哟,我是用性命担保的!”
心领神会,微微一笑的陈庚,回话同学:“放心吧,不给老同学添麻烦呢!”陈赓早已做好了逃跑的准备。
监禁松弛,陈赓瞅准机会逃出来了,宋希廉只是睁一眼闭一眼罢了。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二次合作,携手抗日。次年4月,陈赓来西安见到宋希濂,一别十年相逢,两位老友共忆往事。
抗战胜利后,授予青天白日勋章,成了名副其实的“鹰犬将军”,追随蒋介石发动内战,西北行辕参谋长、华中“剿匪”副总司令兼第14兵团中将司令等职。
1948年,国民党大势已去。宋希濂还在大西南顽抗,妄图做最后的挣扎。1949 年大渡河战役中兵败被俘。
宋希濂深知罪孽深重,已经做好必死的准备。他曾下令杀害中共领导人瞿秋白,单凭这一条,他就知道自己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1950年春天,陈赓听说宋希濂被俘后,特地来看望宋希濂。西安一别,又是14年时间未见,感情依然如故。
两人一见面,陈赓仍像过去那样,爽朗地笑着握住宋希濂的手说:
“我们好久没见面了,你身体这样好,我很高兴!”宋希濂激动地说:“惭愧得很,没想到您还会来看我。”
回首往事,不胜感慨。临别时,陈赓勉励说:“不要有思想负担,多看看书。”叮嘱管理人员:“在生活上要照顾他们。”
与陈赓的这次见面,让宋希濂思绪万千。不久前,第5兵团司令杨勇也曾对他说:“要从实际出发,不必太计较。先安下心来,考虑一下自己的后半生。”
两人谈话,宋希濂终于消除了对改造政策的怀疑,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后半生该如何度过了。
众多国民党军高级将领顽固不化。黄百韬、杨干才、戴之奇等人都是战败自尽的,另外还有黄维这样的顽固分子,被俘后改造二十多年仍不认错。
选择战死需要勇气,宋希濂并不怕死,他的做法却比别人更加顽固:1949年中期,宋希濂手上有20万重兵的时候,曾经幻想将来的“反攻”保存实力。
宋希濂是会打仗的,坚持认为,败局无法避免,就要尽可能保存力量,等待国际风向变化。在老蒋固执己见不同意。
最后宋希濂手上只剩1万多人,这个时候他做了一个令人非常吃惊的决定。
宋希濂召集所有人,开门见山地告诉大家,自己决定从此断绝与老蒋的一切军事联系,关闭电台不受国防部遥指挥。
他告诉大家等到合适的时机再里应外合。这期间他一不自杀,二不投降,三不接受老蒋的领导,相当于“自立门户”了。奇葩却又顽固不化的将领,在国民党军历史上只有宋希濂一个。
“三不将领”,这是其他国军指挥官做不到的,最终在大渡河附近俘获,他只剩十几个士兵,衣衫褴褛没有饭吃。但即便如此,仍然不肯投降。
这特殊的国军将领,不怕死,不投降,更不接受错误的指挥,却在功德林里神奇地改变了固执风格。
宽大政策以及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建国后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宋希廉从心底里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1959年被特赦离开功德林,此后长期为两岸的和平统一而奔走。1993年,宋希濂将军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