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分钟了解《武装党卫队》纳粹德国党卫队的下属组织和武装部队

概述

党卫军亦称“武装党卫队” ,是纳粹德国党卫队的下属组织和武装部队。

1933年3月希特勒建立柏林党卫队本部警卫作为其私人卫队,9月扩充为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同时,各地党卫队的武装小组改组成政治戒备队,陆续扩展至营、团建制。为发展纳粹党本身的武装力量,1934年底希特勒指令希姆莱将党卫队武装组织合组成“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1938年8月改现名。

1940年8月特别机动部队督察处改称武装党卫队作战指挥部,希姆莱任总指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其主要作战力量为4个团,后发展至39个师,近100万人,内含16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大战后期,由于德国人力紧张,开始组建荷兰、挪威、比利时、匈牙利、乌克兰等外籍师,并为德国师招募外籍人。

其官兵长期受纳粹主义毒害,极端顽固。所属师团曾入侵欧洲各国,参加多次重要战役,在荷兰、法国和苏联等地的战事中起过较大的作用。战后,同党卫队一起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宣布为犯罪组织。

组织前身

1933年3月,希特勒指示党卫队地区总队长约瑟夫(“塞普”)·迪特利希,组建一支称作“柏林党卫队本部警卫队”的武装力量,作为保卫他个人安全的私人卫队。最初仅有120人,驻扎在柏林近郊亚历山大兵营内。

1933年9月扩充到2个连,外加1个特遣队,改称“党卫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不久,该旗队迁入柏林城内前士官总校的营房内。

在此基础上,希姆莱指令各地区的党卫队以柏林为榜样,组建装备轻武器的各地区党卫队本部警卫队,人数各约100名。当这些警卫队扩充到拥有数个连队时,即可改称“政治戒备队”。

这些武装组织,虽然经过国防军的短期军事训练,但军事作战素质并不高。希特勒仅仅把它视作政治工具,主要用于对付正在躁动于“第二次革命”的冲锋队。

1934年6月希特勒清洗冲锋队时,专门从他在柏林的警卫旗队中调用2个连赶赴巴伐利亚,其他各地的“政治戒备队”也投入这场血腥的搜捕与屠杀行动。随后,希姆莱经希特勒批准后,利用所接管的冲锋队军火库的武器,进一步扩充这支武装力量。

1934年底,希姆莱根据希特勒的命令,将党卫队原有的武装组织合并起来,组成“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成立“督察处”作为其统一的指挥机构。

正式诞生

1938年2月希特勒直接掌握武装部队指挥权之后,决定进一步发展这支武装力量。

同年8月17日,他发布命令,将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改名为“武装党卫队”,强调它“既不是武装部队的一部分,也不是警察的一部分。它是受我(指希特勒)专门支配的常备武装部队。作为这样一支部队和纳粹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世界观和政治上应按照由我为纳粹党和党卫队所确定的路线通过党卫队全国领袖来选定”。

希特勒规定,武装党卫队将用于执行“特殊的内政任务,或执行作战陆军范围内的机动任务”;当用于对外作战时,它在“军事范围内”由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指挥使用,在政治上仍然是纳粹党的一部分。该公告成为武装党卫队的正式出生证。

扩充建制

此后,武装党卫队的兵力迅速增加。1938年它仅有4个团的建制,1939—1940年间扩充到3个师:摩托化的“帝国”师、“骷髅”师和警察师,另有一个“领袖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建制),总人数达到12.5万。

由于希特勒已经控制了武装部队,不愿意以建立一支军队以外的庞大第二武装来刺激传统军人,因此武装党卫队的最高建制为师级,而没有集团军级建制,并规定其总兵力只能达到陆军兵力的5%~10%,以及控制在全国可利用人口的3%以内。

希特勒继续强调,武装党卫队主要是“一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对内代表并贯彻国家权威的警察部队”。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武装党卫队的军事性质日益突显,逐渐成为战场上的重要力量,被称为“武装部队的第四部分”。

1941年春,武装党卫队已经拥有4个师和1个旅,先被投入巴尔干战场,充当德军入侵部队的尖刀,随后被调去进攻苏联。

1942年底,由于损失严重,兵源不足,武装党卫队不得不从原来的志愿兵制改为义务兵制,从1943年起甚至放弃严格的“种族原则”,开始组建外籍师团。武装党卫队在规模达到顶峰时一共拥有39个师,约100万人。

作战凶残

在1940年5月德国入侵西欧的战役中,武装党卫队正式参战,在表现出较强战斗力的同时也展示出野蛮的本性。“骷髅”师曾在法国境内枪杀100名英国战俘,“领袖警卫旗队”则在其他地方对另外100名英国战俘动武,其中一部分战俘被行刑队处死,一部分被自动步枪打死,更多的则被手榴弹炸死,但有15人在混乱中逃生,总算留下了揭示暴行的活口。

1941年春,武装党卫队参加了巴尔干战役和进攻苏联的战役。当时的武装党卫队装备精良,具有一种意识形态上的狂热精神,作战勇猛,但由此造成伤亡严重。同时,队员们又以违反传统军事道德标准为荣,他们行动野蛮,残杀战俘和无辜百姓,并时常居高临下地同军队发生摩擦。

希姆莱

指挥机构

在“警卫旗队”和“特别机动部队”时期,该组织的统一指挥机构称为“督察处”,于1934年底,由希姆莱据希特勒命令设立。

1940年7月,希特勒对国会发表讲话,其中高度赞扬了“英勇的”武装党卫队师和团,并向“为整个国家建立安全机制并创建武装党卫队的党内同志希姆莱”表示感谢。希姆莱趁此机会,于1940年8月将“武装党卫队督察处”改组成“武装党卫队作战指挥部”,作为其统一的最高统率机构。

成员来源

早期,该武装力量挑选军官时注重从下层民众中选拔,但更加强调“纯日耳曼血统”的种族原则。其军官90%来自农村,40%的文化水平不到高中毕业。培训中注重灌输纳粹主义的世界观,强调“军官、军士和士兵之间精诚团结和互相尊重的感情”,培养一种自视为新德国军队的精华和核心的傲慢精神。

但是到了1942年底,由于损失严重,兵源不足,武装党卫队不得不从原来的志愿兵制改为义务兵制,到了1943年,甚至放弃严格的“种族原则”,开始组建外籍师团,包括荷兰师、挪威师、比利时师、匈牙利师、乌克兰师等,甚至在德国师中也开始配置外籍士兵。

在战争后期,大约有20万东方外籍人,包括乌克兰人、阿尔巴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哥萨克人在武装党卫队中服役。

巴尔干穆斯林也曾在其中拥有自己的分队。不过武装党卫队中的装甲部队和精锐部队一直保持其“纯德意志”的特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战中的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有什么区别
彪悍的武装党卫军在创立之初纯属战五渣,还差一点就被统帅部解散
从八个保镖到百万大军,纳粹德国党卫队的起源
二战时,同为德国部队,为什么国防军却非常鄙视党卫军?
到死也不肯认罪!这名德国党卫军军官被人活活烧死在家!
纳粹德国帝国保安处与希特勒的忠实保镖拉滕胡贝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