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起读红军军史5-三次反围剿,横扫千军

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大发展的形势,震惊了国民党反动派。尤其对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军,他们起初视之为“疥癣之疾”,不足为患,现在却感到是“肘腋之患”,非“剿除”不可了。1930年10月23日,蒋介石到达汉口,亲自主持了湘赣鄂三省“剿匪”会议,制定“围剿”方案。为统一指挥,蒋介石任命江西省主席兼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南昌行营主任(即“围剿”军总指挥),负责“督办”这次“围剿”;任命该路军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为前敌总指挥,调集约10万人的兵力,采取“分进合击”、“并进长追”战法,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大规模的“围剿”。

毛泽东面对其势汹汹的10万敌军,却在那里读《孙子兵法》。他以为孙子所说的八个字,极有见地,那就是“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尽管许多人主张“主动出击,北上迎敌”,甚至提出“主动攻九江南昌”,而毛泽东却依据《孙子兵法》,提出了“诱敌深入”四字方针。1930年10月底,毛泽东在罗坊主持召开了总前委和江西省行动委员会联席会议。在会上,他耐心地说服了仍坚持打南昌的同志,决定将部队撒回老根据地,并确定了“撒开两手,诱敌深入”的战略原则,把敌人的主力诱至地形及群众均对我有利的根据地内,然后集中兵力歼其一路,再及其余,各个击破以打破敌人之“围剿”。

11月1日,红一方面军总部在罗坊前园村发布行动命令,决定实施“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的方针。红军各部遵照命令,于11月上旬秘密向南转移到战略退却预定的终点黄陂、小布、安福圩、砍柴冈、平田一带地区,隐蔽集结,待机歼敌。在红军小部队的诱牵活动下,鲁涤平断定红军主力就在东固一带,即于16日下令各部,向红军根据地中心大举进攻,企图以其优势兵力包围红军,进行决战,实施其全歼红军的计划。各路敌军立即分头向南推进,至28日,敌人五个师已先后占领根据地中心的一些重要地段。在进犯的敌军中张辉瓒师是鲁涤平最精锐的部队。张辉瓒求胜心切,12月20日晨,率部通近东固。清早,浓雾遮日,张部在雾中听见人叫马嘶,判定为红军主力,当即发动强攻。对方人强马壮,马上予以猛烈还击,双方在浓雾中激战。张辉瓒以为,这下真的遇上了红军主力,乃是千载难遇的立功之机,下令猛攻。结果,浓雾渐消,才发现对方是国民党公秉藩的新五师。双方当下清点部队,伤亡不少,免不了互相指责一番。事后张辉瓒咬牙切齿,发誓非要立一“大功”,以雪东固之耻不可。

这时的毛泽东却稳坐在中军帐。12月25日,他在离东固不远的小布镇召开盛大的“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毛泽东给大会写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的对联,高悬在主席台两侧。毛泽东正是运用这副对联中的策略来对付蒋介石的第一次“围剿”的。

张辉瓒的求胜之心甚急,12月29日,率主力五十二旅、五十三旅及师部9000余人通近龙冈。毛泽东料定张辉瓒明日必然途经苦竹岭进军龙冈。苦竹岭距龙冈20华里,毛泽东、朱德在此设立了指挥所,调集红军主力埋伏在龙冈。这里高山环绕,中间是一狭谷,是打伏击战极好的“口袋”。毛泽东和朱德布好了“口袋”阵,坐镇苦竹岭观察动静,以便决定何时收紧“口袋”。翌日,张辉瓒果然率部钻入了“口袋”。

当天下午3时起,浓雾四起,红军熟悉那里的地形,而张辉瓒的十八师入地生疏。在朱、毛红军发起总攻之后,张军乱成一团,9000多人顷克瓦解,成了瓮中之鳖,束手就擒!一夜之间,张辉瓒部队全军覆没!鲁涤平获知张辉瓒师覆灭后,极为震惊和痛心,他在向蒋介石报告战况的电报中伤心地说:“龙冈一役,十八师片甲不还。”

翌日,红军打扫战场,不见张辉瓒。战士们开始搜山,终于找到了这个败军之将。在龙冈大坪,张辉瓒被押去见毛泽东。毛泽东哈哈大笑道:“你曾一再说过,要剃朱、毛的头,想不到今日被我们剃了头!”张辉瓒连声道:“惭愧!惭愧!有罪!有罪!”并表示愿给红军捐款、捐药、捐枪弹,立功赎罪。毛泽东关照部下好好看管张辉瓒,不要杀他。无奈张辉瓒名声太恶,加上当时“左”倾思想颇盛,张辉瓒被押往东固公审,在一片怒吼声中,被斩首。

在一举全歼张辉瓒部队之后,谭道源师惊慌失措,夺路而逃,自相践踏,毛泽东挥师追击,1931年1月3日追至东韶,歼谭师一个旅3000多人。

这样,红军神机妙算,五天连胜两仗,歼敌1.2-万多入,蒋介石的第一次“围剿”也就画上了句号。这次反“围剿”,无论从进攻敌军之多、战斗规模之大和我们的胜利来说,都是自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以来历史上的第一次。胜利的喜悦,使毛泽东诗兴勃发,写下了:

雾满龙冈千嶂暗,

红军怒气冲霄汉,

唤起工农千百万。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张辉瓒

谭道源

粉碎敌人第一次'围剿'后,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料定敌人不会甘心失败,必然要部署第二次'围剿'。1931年3月17日,一方面军总政治部发布了《为粉碎敌人第二次'围剿'的宣传和教育大纲》。3月上旬,总前委在小布赤坎龚家祠堂召开会议,总结经验,研究红军当前分兵做群众工作的情况,以及部署地方党政机关打土豪、分田地,加强赤卫队,巩固红色政权,发展经济,生产自救等一系列的工作,为迎击敌人的再次进攻,制定了极为周密的计划。

第一次'围剿'的惨败,使国民党军队对红军开始感到畏惧,士气大为低落,尤其是张辉瓒被红军俘获并经东固军民公审处决,使敌人的一些高级将领惊心丧胆,对红军谈虎色变。蒋介石也大为震惊,没有料到红军竟能粉碎其10万军队的进攻。蒋介石反省上次'围剿'之败,败在'长驱直人',钻入了毛泽东布下的'口袋'。这一回,他对战略方针作了修改,改成:'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紧缩包围。'调集20多个师,约20万兵力,比第一次'围剿'增加了一倍。蒋介石还派其军政部长何应钦'赴赣督剿,代行总司令职权'。何应钦于1931年2月初抵南昌,重建总司令南昌行营,开始进行'围剿'的部署和作战指挥。

1931年3月下旬,各'围剿'军先后南下,按其南昌行营部署,在中央苏区北面各地分别集结,成一条长弧形展开。蒋介石宣称'三个月内消灭共军!'

时红军的总兵力为3.5万人,只及国民党军队的1/6。面对强敌,该怎么办?在红军统帅部,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有的主张'跑',把红军开到四川去;有的主张'分兵退敌',以为红军分散游击,可以分散敌军的目标。毛泽东则力排众议,依然坚持'诱敌深入,集中兵力'的战略。毛泽东分析敌情,指出这20万'全部是蒋之非嫡系部队',不必过分惊慌,他主张'拣弱的打'。前后经过四次会议的反复讨论,毛泽东的意见,终于得到了一致认可。

何应钦指挥着20万大军,'齐头并进,稳扎稳打',西起赣江,东至福建建宁,连营700里,徐徐朝南推进。到了4月下旬,已推进至富田、广昌、建宁一线。

根据'集中兵力,先打弱敌'的战略,红军决定先打王金钰部。方面军总部立即下令:在宁都周围的红军主力立即东移,到东固山区隐蔽集结。准备打击王金钰部右翼进占富田、固陂圩一带的公秉藩二十八师和上官云相的四十七师。

红军主力3万大军,在东固大山之中,已经埋伏了整整25天,很多人都已烦躁起来,有的同志怀疑这种打法是否太冒险,容易走漏消息和遭到敌人的夹击,说这简直是钻'牛角尖'。正在这节骨眼上,1931年5月15日黄昏,红军电台从空中捕捉到重要情报,那是公秉藩师部跟该师吉安留守处之间的明码往返联络﹣-师部台:'我们现驻富田,明晨出发。'吉安台:'哪里去?'师部台:'东固。'红军电台马上把这份重要情报送到毛泽东和朱德手中。于是,毛泽东和朱德开始忙碌着调兵遣将,在公秉藩师必经之路上布好'口袋'。

5月16日清晨,公秉藩率部向东固前进。山间路窄,队伍成一列纵队前进,前前后后达五六里长。内中最显眼的是三顶大轿,里面分别坐着师长公秉藩以及副师长、参谋长。

上午10时许,公秉藩师全部进入红军的'口袋'。一声令下,寂静的山谷忽地响起炒豆般的枪声,喊杀声震天动地。下午3时,战斗结束。公秉藩的二十八师全军覆没,四十七师五旅也被歼灭。这一仗,红军共歼俘蒋军1万多人,师长公秉藩也被红军活捉,不过,他化装成士兵。红军宽大俘虏,给回家的蒋军士兵每人发两块银元,公秉藩也混在士兵中领大洋。发到他的时候,只剩了一块大洋,红军要他等一下,过会儿补发一块给他。他生怕有变,连声说:'一块足够用',赶紧逃脱,溜之大吉。副师长王庆龙、旅长柴乔松等以下2000多人被打死。红军缴获步枪5000多支,机关枪50多挺,追击炮30多门,山炮两门。公秉藩无线电台的全部人员和机器均被红军俘获。此战得胜,揭开了第二次反'围剿'胜利的序幕。

5月17日,各路红军在富田地区胜利会师,方面军总部按照预定的作战计划,开始从富田向东,集中兵力奋力横扫,各个击破敌人。红军乘胜连续出击,从5月16日至31日的15天内,红一方面军由西向东横扫700里,五战五捷,歼敌3万多人,缴枪2万多支。蒋介石的第二次'围剿'也就惨淡地落下了大幕。

胜利之时,毛泽东又大发诗兴,写下《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这首词既记录了红军气势威猛的战斗雄姿,又辛辣地嘲讽了敌人溃败后的凄惨状况。

公秉潘

上官云相

红军同大规模进犯革命根据地的蒋介石军队进行的两次较量取得的胜利,不仅大长了红军的士气,而且提高了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地位和威望。红军取得的这些胜利,对蒋介石来说,则是如鲠在喉,似芒刺背。他气急败坏,仅隔半个月就又积极筹划对苏区的第三次'围剿'。1931年6月21日,蒋介石亲自到南昌,具体策划第三次'围剿'的部署。

第三次'围剿'的兵力增至30万。所增加的10万兵马,全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蒋介石委任何应钦为左翼集团军总司令,陈铭枢为右翼集团军总司令,以卫立煌为总预备军总指挥。蒋介石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他发表文告宣称,如不能荡平'赤匪',他就'解甲归田'。

由于第二次反'围剿'刚刚结束,红军还没有来得及休整和补充,还是3万多兵力,而且正分散在闽西等地做群众工作,远离老根据地千里之外。在当时的情况下,能不能粉碎敌人的'围剿',首要的是红军能不能迅速回到老根据地,引诱敌人至内线作战。为此,方面军总部毅然决定'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用'磨盘战术'拖垮敌人,然后绕道千里返回老根据地赣南集结,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蒋介石仗着人多势众,兵力雄厚,又以'长驱直人,分进合击'为战略方针。面对10倍之敌,红军接连放弃一座座城池,并以罗炳辉的红十二军佯装红军主力改变了朝南退却的步子,朝东北方向前进,蒋介石果然中计,调兵遣将,尾追不舍。红十二军不断翻山越岭,弄得尾追的蒋军叫苦不迭。如此这般,红十二军把蒋军主力'肥的拖瘦,瘦的拖死'。

这时,红军主力从闽西北出发,为避开与突入苏区的敌人前锋部队遭遇,红军主力绕道先下西南再转向西北急进。行军的路程绕道途经福建的安远、宁化、长汀和江西的瑞金、曲阳、银坑等地,至兴国全程约1000多里。红军以顽强的毅力,仅10天时间,就完成了千里回师的任务,于7月下旬到达了赣南老根据地的模范县﹣﹣兴国县境集中待命。待蒋介石发觉上当受骗追上来时,红军已休整10多天,作好了应战的各项准备。

8月6日,毛泽东指挥红一方面军在莲塘首战告捷:以红十二军为左翼,红三军为右翼,红三军团、红四军为正面主力,把蒋介石第七十四师第一旅包围莲塘村东北山内,一举全部歼灭。

莲塘战斗刚结束,红一军团立即东进离此30多里的良村,将敌第三进击军指挥部及郝梦龄五十四师紧紧包围,而后集中兵力勇猛突击,上官云相和郝梦龄急忙向北距此90里路的龙冈逃去。敌军陷入一片混乱,仅仅几个小时郝梦龄师就大部被歼,面后,红军继续急速东进,准备出其不意地攻击正向宁都黄陂收缩的敌毛炳文师。

敌毛炳文师,于7月13日奉命进占黄陂后,以为红军还离得很远,将兵力分散在各'清剿'点上活动。后来,听到风声不好,赶紧收缩兵力,但为时已晚。8月11日晨,战斗打响,红军很快攻战了黄陂外围制高点﹣﹣罗山寨,并于当日中午发起总攻。不到两个小时,就攻占了黄陂,全歼敌约四个团的兵力。

红一方面军从8月6日莲塘战斗开始,经良村战斗至11日黄陂战斗结束止,历时五天,接连取得三战三捷的巨大胜利。

黄陂之战后,敌部署大乱。蒋介石发觉我主力红军集中黄陂,立即命令其所有向西向南之主力部队,皆转旗向东,集中视线于黄陂,猛力并进,找我决战,取密集的大包围姿势接近我军,又形成了对红军三而包围的形势。为避免不利于我军的决战,8月13日我红军以红十二军伪装红军主力,向东北大金竹方向佯动,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主力于当日夜里,由毛泽东率领由见岭拭西进,利用山区的有利地形,于蒋鼎、蔡廷锴、韩德勤军和陈诚、罗卓英军之间一个20华里间隙的山地中偷越过去,第二次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由东面回到西面之兴国境内的枫边、白石、良村集中。面敌军则误认我十二军为红军主力,并判断红军将宜黄,威胁抚州,因此除将第十师师赶运抚州固守外,主力尾追红十二军不舍。直到8月底在南团合合围扑空,才发觉红军主力已西返兴国,于是又转而向西。红军却自自兴国枫边、白石地区再度西移,进至兴国以西的均村、茶园岗岗地区继续休整待机。

从8月初开始,敌军主力在赣南崇山峻岭中中连续往返奔波,不仅未找到红军主力,且其第四十七七、五十四,第八师等三个师反而遭到了红军的歼灭性打击;及至发觉红军主力还在兴国以西地区,再向西进时,我已休息了半个月,而敌则疲劳沮丧,缺粮缺水,到处受到游击队袭击,却不不知红军主力之所在。敌军哀叹:“和红军作战,简直就是无期徒刑◇”正正在此时,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内讧。胡汉民、汪精卫联络两两广军阀,在广州成立了另一个“国民政府”,同蒋介石控制的南京国民政府府相抗衡。9月初,粤、桂军阀派兵进窥湖南。在这种内忧外困的情情况下,蒋介石不得不下令结束第三次“围剿”。

红军为了扩大战果,给敌以更大打击,乃决定定对退却之敌,实施追击,狠揍了蒋鼎文、蔡廷锴、韩德動的的部队。

红军历时两个月,五战五捷,歼敌17个团,33万余人,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

根据地当时流传的《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利歌》,末尾一段唱道:

三期战争获全胜,胜利原因要记清:

第一莫忘共产党,共产党主张样样灵。

第二红军团结紧,十人团结胜千人。

第三群众力量大,群众拥护一定胜。

学此经验与教训,不愁百战不百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30年国军将领被俘,情急之下大喊“润之救我”,毛主席:不要杀他
第一次反"围剿"
“飞将军自重霄入”佳句的由来
前三次“围剿”的基本打破都在永丰境内
毛泽东用兵有多神妙?
“诱敌深入”战略方针的确立与实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