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克诚年谱》新四军第三师挺进东北

9月11日 到达新四军军部驻地盱眙千棵树向饶漱石、张云逸等汇

报部队情况,研究下一步任务及打算。9月14日 致电华中局转报中央和军委,对目前局势及军事方针提出意见和建议。黄克诚首先阐述了对目前局势及发展趋势的看法,认为“蒋介石与我党谈判,毫无诚意,只以和平谈判作欺骗人民、麻痹我军、拖延时间之手段。”而在军事上积极进占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并派兵控制我军接近地域。“到适当时机,和平压力无效后,即以大军向我进攻,以收各个击破之效”。“我军数量虽大,但精干坚强之主力不多,占领地区大,我主力分散,各大战略根据地,除山东外,突击力量均欠强大”,“各根据地相互联系做得不好,很难独立长期支持。”他建议,在目前情况下,我在“政治上仍进行谈判,而军事上应集中主力进行决战,在决战胜利之下,取得联系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有利进行长期斗争。”在军事部署上,他提出:

“1.东北既能派队伍进去,应尽量多派,至少应有五万人,能去十万人为最好,并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创造总根据地,支援关内斗争。2.以晋、绥、察三地为关内第一战略根据地,应集中十万主力,进行消灭傅作义、阎锡山、胡宗南之决战;达到控制整个察、绥与西北部和太行山全部。3.以山东为关内第二战略根据地,应集中十五万主力,待敌人缴枪之后,在济、徐、胶,徐海铁路线,进行决战,达到控制整个山东。4.其他各根据地区,则成为二大战略根据地之卫星”。他还对实现上述方针应采取的部队调动提出建议:山东应调三万人到五万人去东北,华中应调三万到六万人去山东,江南第一师调回江北。

发报前黄克诚曾向饶漱石建议以华中局名义报中央,饶以需召集会议讨论为借口拖延,黄遂以个人名义给华中局并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报。

黄克诚发报的同一天,刘少奇正在延安主持中央的会议,听取曾克林的汇报,研究派出中央机构加强东北工作问题。15日,中共中央向在重庆同国民党谈判的毛泽东转去了黄克诚14日给中央的电报。17日,刘少奇在给重庆谈判的毛泽东致电提出“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的设想时,电文中转引了黄克诚给中央的建议:“黄克诚提议,陇海路以南兵力北调,以热、察、东北为第一全国战略根据地,以山东、太行为第二战略根据地,其余为卫星,他认为如此可长期坚持,一切不十6。”20日,刘少奇以中央书记处名义复电黄克诚:“你的提议中央同志都看过,并在原则上同意你的意见。中央关于目前战略部署电谅已收阅。望你以后多提意见。”

9月15日 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东北中央局,以彭真、陈云、程子华、伍修权、林枫为委员,以彭真为书记。“东北局全权代表中央指导东北一切党的组织及党员活动。东北一切党的组织和党员必须接受其领导。”18日,彭真、陈云、伍修权等抵沈阳。

9月18日 第三师十旅歼伪原徐继泰部三百余人,收复响水、大伊山、新安镇,控制了灌河两岸。

9月23日 中央和军委以及华中局电令黄克诚率“三师全部四个旅,补足每旅七八千人,于二十日内到山东蒙阴待命。”25日,黄克诚又接到中央军委指示:“黄克诚所率三万五千人应开赴冀东,归林彪指挥。”

据此,黄克诚立即电令正率部队开进准备解放盐城的洪学智、吴法宪,停止前进,立即返回。他向洪、吴传达了军委和华中局的命令。接着研究了部队编制调整,干部配备和兵员补充以及武器携带、物资特别是棉衣的筹措,思想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并迅速作了部署安排。主要是:

(一)立即按规定,将所属七、八、十旅和独立旅各三个团和师直属的三个特务团配齐编制,每旅满7500人,报经军委批准;刘震任第三师副师长,洪学智任副师长兼参谋长(原报彭明治任参谋长,军委未批)。各旅主要领导是:七旅旅长彭明治,政治委员郭成柱;八旅旅长张天云,政治委员李雪三;十旅旅长钟伟,政治委员刘彬;独立旅旅长兼政治委员吴信泉。各团主要领导也重新作了明确。

(二)请新四军领导令独立旅立即从淮南根据地北上归建。

(三)按编制配备携带武器,多余的移交地方武装。

(四)供给部立即组织准备棉被等过冬衣物和行军给养。

(五)确定立即由师参谋处长沈启贤和八旅副旅长胡继成率领精干人员,组成先遣队,先行出发,负责探明道路,联络筹集粮秣、安排住宿等事宜。

(六)师机关和七、八、十等三个旅及三个特务团分两路开进,独立旅和师后勤部分人员随后出发。

(七)进行思想和纪律教育。关于目的地,限于多种原因,只传达到团一级。部署后,黄克诚到就近各部队进行了检查。与此同时他召集苏北区党委和军区领导人开会,对地方党和地方武装工作作了交代,提出了意见和要求。

厶 林彪、萧劲光由濮阳(今属河南省)北上,10月29日到达沈阳。11月13日,罗荣桓抵达沈阳。

9月28日 向全师下达了北进命令。明确了北进面临的情况,提出了任务,规定了进军部署、路线。定于10月3日出发,要求各部队做好充分准备。

10月3日 黄克诚率部从淮安出发,向东北挺进。

10月4日 致电中央军委,报告说:我离开华中局时,华中局表示:三师将在山东停留一时期,再行北进,不知是否军委最后决定。对此我有下列意见:战略方针既已确定,应不顾部分情况变化,悉方以求得主要方向达成任务,局部有损失亦不会危及全局,否则,局部情况轻易改变战略行动,并因部队疲于奔命造成不利局面。黄克诚说:三师一切准备均从兼程北进出发,如在山东停留,物资供应没得补充;路途靠近苏北,因新战士有许多是俘虏兵和地方部队补充,逃亡者将增多;时值秋末冬初,正好行军,停留可能因严寒增加行军困难。建议:“三师到山东后,立即北进,不应停留。”如因山东部队调动怕伪军扰乱,可另从苏北调一个旅北上。

10月6日,军委复电黄克诚、刘震、洪学智并罗荣桓、黎玉、张云逸、饶漱石:“为迅速达成战略任务,三师部队到达山东后,应兼程北进,不能在山东担负战斗任务。”

10月9日 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东北军区司令部(临时性军事机构),暂以程子华任司令员,彭真任政委,伍修权任参谋长。

10月11日 到达山东临沂地区,与罗荣桓、黎玉和从延安回来准备接替罗荣桓工作的陈毅相见。12日,请陈毅向第三师营以上干部作了报告。部队在此休整,补充给养。同日致电军委转请林彪、萧劲光、李运昌”:三师已到山东临沂休整两天,于14日北进,请求准备棉背心、鞋袜、棉帽各3万件(顶)、棉大衣一部,到时补充。

10月17日 致电军委:第三师已到山东蒙阴、新泰之线,继续向莱芜前进。

10月21日 根据军委关于加速北进的指示,致电军委,报告说:第三师已到达莱芜以北。辎重已再三督促抛弃。因干部思想不通,故在向山东前进中拖缓。辎重现已大部留给山东,行动已轻便。今后行进速度可加'陕。

10月25日 黄克诚根据北进途中遇到的情况,致电陈(毅)、黎(玉)、舒(同)并华中局、中央:渤海区新解放,主力北进后兵力薄弱,我无群众基础,难建立根据地,请加派武装及干部,开辟工作,防胶济沿线落人顽伪手中。

厶 从秦皇岛登陆的国民党军第十三、二十五军向山海关方向进攻。守军李运昌、杨国夫部顽强抵抗,因兵力不足、装备简陋,寡不敌众,激战至11月16日,主动放弃山海关。国民党军占领山海关后,乘东北人民自治军”主力尚未到达之前,集中兵力分两路沿山海关至沈阳公路两侧向绥中推进,11月18日占领绥中,22日又占领兴城、锦西、葫芦岛。而人民自治军主力远落其后,因此中央军委使用黄克诚、梁兴初等部在绥中阻击国民党军的计划未能实现。

10月26日 致电军委并转报林(彪)、萧(劲光)、李(运昌),第三师已到渤海区商河、济阳之线,继续向德平前进。

10月29日 军委电示黄克诚,“到达冀中后,应亲率三个旅直属三个团,轻装兼程向山海关绥中前进。以先机控制山海关锦州线要点,补充弹药,改换部分装备,准备战场,以一个旅押全师行李在主力后跟进。”黄克诚遂令七旅继续轻装先行前进,师直及八、十两旅一并兼程北进。

10月31日 中央任命林彪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吕正操为第一副司令,李运昌为第二副司令,萧劲光为第三副司令兼参谋长;彭真为第一政委,罗荣桓为第二政委,程子华为副政委。11月2日,中共中央又批准周保中为第三副司令,萧劲光改任第四副司令兼参谋长,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

11月1日 与刘震、洪学智致电军委:第三师3个旅及山东一师梁兴初部,均已到达冀中河涧、献县地区。估计完全不休息,到达锦州、山海关线需16天到20天时间。如苏军能迟延蒋军登陆时间10天,我们即可赶到。我们为达成任务,决定不顾一切,力求迅速前进。2日,军委复电黄、刘、洪并告东北局:望以16天时间到达锦州、山海关线,归林彪指挥。梁兴初归你们率领前进;经费节约使用;与林彪电台密切联系。

11月6日 军委致电张云逸、饶漱石转黄克诚:顽军约2万已在秦皇岛登陆,向山海关我军进攻,我山东杨国夫师已到山海关迎战。你们和梁师到冀东后,继续东进到锦州、沈阳间适当地点休整,准备作战。7日,毛泽东和军委又致电李富春、黄克诚,明确“黄、梁任务是迅速到锦州充当歼灭顽军之主力,并调查行军路线,不走山海关,走山海关以西,隐蔽前进,并与林彪、东北局接头。”

11月8日 致电军委:“梁兴初师已抵玉田,三师三个旅十日可到达玉田、三河之线,拟取道山海关以西绕道至锦州。东北局和林彪台与我们联络未通,仍请军委直接指挥我们行动。”因需加快行军速度,黄克诚命令部队每天行军90里至100里。9日,他又致电军委,请转告东北局在乎泉至义县准备粮草,到平泉后,能坐火车为好。

11月11日 军委电示黄克诚,“不要走喜峰口、平泉线……应走冷口及界岭口,取捷径赴锦州”,“由冀东到锦州全靠你们自己办粮草,东北局照顾不及,亦不要希望坐火车,一切作艰苦打算。”同日又接中央转林彪、彭真电报,令黄、梁两部直趋山海关,与固守山海关之杨国夫部相配合,由敌之侧背夹击山海关以西之敌。

11月13日 由于接连下雨,道路泥深路滑,部队无雨具,三师各旅停止在玉田、三河一线。当时,黄克诚先接李运昌、彭德怀转林(彪)、彭(真)电令,要黄、梁两部集结抚宁,待命歼石门寨、抚宁顽军;倾又接军委致黄、梁电,集中锦州准备在锦州歼敌。在这种情况下,黄克诚于14日致电军委并转林、彭请示:“黄、梁两部……究竟继续向锦州前进,还是集结抚宁作战?”15日,军委致电黄克诚并林、彭并李运昌:苏军于25日从沈阳撤退,撤退前五天允许国民党空运部队到沈阳,“黄、梁两部仍然照原定路线迅速向锦州前进,集中锦州,恢复疲劳,准备歼灭敌人。不要在抚宁集中。”黄克诚据此指挥部队行动。此时梁师和第三师七旅先行并侧击义院口顽军;八旅、十旅和师直已进至丰润。

11月14日14时 中央军委致电山海关前线第三指挥部司令员李运昌:“山海关、绥中、兴城之线必须坚守,掩护我主力黄梁…集中锦州,时间至少三个星期,多则两个月,望动员民众构筑多道防御工事。”

11月15日 毛泽东在得到13日关于山海关战况的报告后致电林彪、彭真:“目前山海关作战并非真面目战斗。我黄梁两部四万二千人马远道新到,官兵疲劳,地形不熟,目前开至义院口、驻操营,必无好仗可打,即使歼敌一部,不过是战术胜利而兵力暴露,不得休整,势将处于被动。为避免此种缺陷,谨慎使用兵力,求于将来决战时一战解决问题,应令李运昌杨国夫两部坚守山海关、绥中之线,节节抗击,消耗疲惫敌人,而令黄梁两部从冷口、界岭口分路隐蔽开至锦州、锦西、兴城三角地区,处于内线,休整部队,恢复疲劳,补充枪弹,熟悉地理民情,创造战场,演习夜战,俟敌进至绥中地区或兴城地区,业已消耗至相当程度,我则可集中最大兵力,计黄克诚三万五千,梁师七千,杨国夫七千,李运昌、沙克在盘山、锦州至山海关至少二万……,共七万人于最有利之时机地点,由林彪或荣桓亲去指挥,举行反攻,分作几个战斗,每次歼灭其二三个师,最后全部歼灭三个军,即能从战略上解决问题……此种方针最为有利。”

11月17日 中央军委致电黄克诚、程子华并林(彪)、彭(真):山海关已失守,筱(17)日蒋军开始空运沈阳,其主力必沿北宁路猛进。“我必须尽量消耗、疲劳、迟滞顽军前进。”“黄、梁(兴初)两师迅速集结锦西县城以西山区,待敌深入锦西、兴城线,从敌左侧后突然攻击,求得歼灭其一两个师。”当日,第三师师直和八、十两旅到达冷口、建昌营、迁安宿营。梁(兴初)师、第三师七旅已进至乾沟线。当时两个师均无东北地图,无经费买油、盐、青菜,黄克诚致电林彪并军委希予解决。

11月19日 致电林(彪)、罗(荣桓)报告梁师和三师部队情况。“七旅已到绥中西北之宽邦、广元店,十旅到乾沟,八旅到冷口北宿营;梁师已到黑水。绥中、建昌两线粮食、佚子均很困难,人民怕我军。”

11月21日 军委致电黄克诚并告林彪:黄师、梁师,应在林彪命令下,坚决打击西山海关向锦州前进之顽军,力求消灭其一二个师,控制铁路一段,截断顽军后路,掩护我从沈阳、长春等大城市有秩序撤退。因苏军已允许蒋军进入各大城市。接电后,黄克诚命令部队立即从乾沟一线加速向锦西前进,但距锦西县城仍有三天的路程。

11月22日下午 致电中央军委,报告三师行军路线和沿途情况。电报说:据部队报告:锦州、兴城、绥中线以西,土匪甚多,旧政权瓦解,县区新政权无法推行政令,村级政权尚未建立,建议“尽快明确在何处建立根据地。”

厶晚 东北局转来当日16时林彪、李天佑签发的电报:敌已占锦西及以北,黄师应迅速到江家屯(今钢屯)及其附近准备作战,并告知黄,“我们拟向江家屯找你们。”至此,黄克诚才得知了林彪所在的位置。黄克诚因出发时扭伤了腰,此时走山路仍需坐担架。为尽快与林彪接头,他随即派洪学智带精干人员,骑马迅速赶赴江家屯,向林彪汇报部队情况。说明困难,请示下一步部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45年,黄克诚在赴东北途中四次抗命不遵,毛主席一直都很偏爱他
1945年抢占东北之初的国共军队
解放战争第六讲 东北第一场大战 四平之战的前奏
东野粮道被切断,前线五十万将士危急,中央紧急派人,结果如何?|林彪|纵队|廖耀湘|范汉杰|开国中将
国共东北战场的较量,为何初期杜聿明高奏凯歌,打得林彪一败再败|联军
辽沈战役东野攻打长春,久困长围5个月歼灭敌军10万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