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董边忆丈夫田家英

引子

*本文原作者董边,原标题为《忆家英》

田家英(1922年—1966年)

田家英(1922年—1966年),本名曾正昌,笔名田家英,四川双流人。1936年在成都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次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入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马列学院教员、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研究员、中共中央宣传部历史组组员。

1948年至1966年任毛泽东秘书;1954年后,兼任国家主席办公厅、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田家英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正文

家英含冤逝世整整15年了。当我翻阅家英青少年时期写的大量文章时,

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引起了我对过去年代的回忆。

1938年春,我和家英都在延安陕北公学学习,但并不相识。1941年夏.中央决定成立中央政治研究室,从马列学院调了一批干部到政研室工作,其中就有家英和我。于是,我们来往就比较多了。他对人热情诚恳,说话幽默.爱摆龙门阵。 1942年整风运动开始后,我们常在一起学习整风文件,写思想自传,进行自我解剖,这时彼此交谈得很多。他倾诉过童年时代的不幸遭遇,也叙谈过青少年时代的苦恼和转变。

家英生于1922年1月,世居成都,原名曾正昌。他父亲经营一个小药铺,在家英 3岁时就去世了。母亲是一位聪明贤良的家庭妇女,很喜欢家英,不幸的是当家英9岁时她也去世了。家英父母双亡之后,就由大哥抚养着。大哥对他不好,在刚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就不让他读书了,要他在家里开的药铺当学徒,当时他才13岁。

家英虽然辍学,但是并没有停止学习。他在蚊帐上挂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走遍天下路”,下联是“读尽世上书”,立志自学。他没有多少钱买书,就花几分钱买活页文选,或者借书阅读。他爱好文学,喜欢读历史书、古文、诗词,喜欢读鲁迅的杂文和诗。他记忆力过人,那时已能背诵许多古文、诗词和鲁迅的诗文。经过两年多的自学,他在语文、历史知识方面打下了一些基础,1936 年秋,考上了成都中学。因为大哥不让他上学,他和家里断绝了经济关系,依靠卖文为生。从1936到1937两年中,他用田家英等笔名写了很多文章,有小说、散文、随笔、书评、诗,发表在成都《华西日报》副刊和其他刊物上。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家英在青少年时期思想的发展变化。在西安事变前,他写的文章中,反映了他思想很苦闷,想找到光明之路,在黑暗中摸索和苦斗。西安事变后,在他写的《去路》、《九月的歌》、《十月夜记》、《纪念”九·一八”》等文章中,充满了爱国主义思想,“我们的心燃烧起来了,谁个不爱自己的国家,给敌人以’铁’和’血’的回答”,一扫过去仿徨苦闷的情绪。

1936年,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波澜壮阔地开展起来,家英积极参加了救亡运动。他在学校读书时,先后参加了成都文化界救亡协会、学生救亡联合会。后来又参加了成都各界救国联合会。1937年春,参加救国会组织的下乡抗日救国宣传队。当时他认识了成都救亡运动的组织者、成都地下党的侯方岳同志。方岳同志介绍家英参加了海燕社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引导他阅社会科学的书籍。这对家英一生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从此,他在党组织的影响教育下,一步一步走上了明确的革命的路。

不久,因为参加救亡活动,家英被学校开除了。这时,他和几位主张抗日又爱好文艺的青年一起,先后创办了《极光》、《散文》。《金箭》等文艺刊物。他担任《金箭》的编委。这个刊物在发刊词中,明确提出”全民抗战”,”民主政治”,”各党派联合结成巩固的抗日阵线”等主张,反对'主和派”,反对”唯武器论”。这个刊物是当时成都文艺刊物中办得较好的一个,但只出了五期,就停刊了。

“七·七”事变后,进步青年都向往革命圣地延安,1937年11月,不满16岁的家英和赵石英、黄怀清等几位青年,由成都地下党组织介绍,经过许多艰难险阻,终于到达了朝思暮想的延安。他谈起这段历史的时候,曾对我说:“我走上革命道路,一是抗日救亡运动唤醒我的民族责任感;一是接受了地下党的教育,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侯兄(即侯方岳同志)对我的帮助。

家英同志到延安陕公学习不久,就在 1938年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思想自传中,讲到为什么要入党的时候,曾这样写道:“我的入党动机是由于我从生活中感到旧社会不合理,认识到知识分子要为祖国有所作为,只有站到党的旗帜下,成为党组织的一分子,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这不是空话,而是他切身的体会。

家英在陕公学习两个月毕业后,就分配在陕公校党委工作。1939年秋,组织上又送他到马列学院学习。毕业后,在马列学院中国问题研究室任研究员,并担任中国现代史助教。当时他只有19岁。

家英在政治研究室也是年龄较小的一个。他勤奋学习,攻读马列主义著作,重视自我改造。记得在整风运动中,组里讨论他的思想自传时,同志们肯定了他的优点,同时也诚恳地批评了他存在骄傲自满和自由主义的毛病。当天晚上他没有吃饭,躺在床上哭了。我下山买了两个烧饼放在他枕头底下,问他为什么哭?他说:“思想改造是要自觉的,不经过痛苦的思索,不想清楚产生错误的根源,是改不了的。”家英是一个很认真的人,对待工作是这样,对待思想改造也是这样。为了改掉自己身上的毛病,他积极响应杨家岭党委的号召,利用业余时间,做群众工作,接受教育和锻炼。他到杨家岭理发室上课并做理发员的思想工作。不管刮风下雨,晚饭后总要到理发室和同志们谈心,交朋友。 1944 年,家英被选为模范工作者,出席了杨家岭表彰模范大会。

1942年 12月12日,我和家英结婚了。延安时代的婚姻,是真正摆脱了物质限制和传统习俗的自由婚姻。我们没有举行任何仪式,只向党支部书记写了一个请求结婚的条子,经过同意,就结了婚。

1942年和1943年,是苏联反法西斯战争最激烈的年代,大家都很关心苏德战争的形势。我和家英每天5点起床,天麻麻亮,就拿着报纸,带上地图,上山读报,把苏军占领的地方用红笔画上圈,一周分析一次形势。我们每天都要阅读国民党统治区的大量报刊,研究形势动态。家英对国民党蒋介石推行独裁、分裂、倒退的反动政策,对反动派在大后方迫害青年、摧残文化,十分气愤。从 1942 年到 1946 年这一段时期里,他写过不少文章,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绝大部分是揭露国民党的反动政策的,也有的是研究抗战时期工业合作社运动的。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春,蒋介石为了挽救其垂死的统治,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及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家英随中央机关撤出了延安,后来到达晋绥根据地,参加了那里的土地改革运动。他住在一位贫农老大娘家中,大娘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贫雇农身受的苦难,深深地教育了他,他忘不了土改中活生生的场面和人物。 1947年到河北平山西柏坡以后,他写下了长诗《不吞儿》(贫农女儿的名字叫不吞儿)。这是一部反映农民在旧社会的血泪生活的真实故事。它以朴素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和浓厚的乡土气息,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曾得到著名诗人萧三同志的称赞。195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印了一个小册子。这是他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在思想上结出的一个果实。

1948年12月,正当解放大军围攻北平的时候,我从冀东来到平山。很不凑巧,家英去东北了。我被分配在中央妇委工作,住在东柏坡。一天下午,家英和毛岸英同志突然来到,一见面,岸英向我鞠了一躬,叫了一声“师娘”,我涨红了脸,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从1948年起,家英就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毛主席让他当岸英的老师,教语文和历史。这天晚上,我搬到家英住处,他拿出几册毛主席著作摘录的剪贴本给我看。对我说:“组织上决定要我做毛主席的秘书,我感到很胆怯,一定要下功夫读毛主席的著作,很好地领会毛泽东思想。”我一面听他说,一面翻看着摘录本。只见用清秀的钢笔字誊写的一段段毛主席著作摘录,按问题分类,整整齐齐地贴在用土纸装订的本子上。这个摘录本,家英是非常喜爱的,一直带在自己身边。解放后,曾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作为《一个同志的读书笔记》,印成内部读物。

解放初期,从 1949年到1950年,是家英写作较多的两年。这一时期他写的文章,绝大部分是宣传毛泽东思想的。他曾经对我说,解放后,进城了,人们的思想比延安时复杂多了,在干部和群众中宣传和普及毛泽东思想非常重要。他在这一时期写的文章,发表在《学习》和《中国青年》上。 1951年《学习》杂志社曾将这些文章编辑出版了《学习〈为人民服务〉》一书。这本小册子曾9次印刷,可见当时人们多么渴望学习毛泽东思想。这些文章都是针对当时实际工作中和人们思想中的问题而写的。过了30多年,虽然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文章中所阐明的毛泽东思想的许多基本原则,在今天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

自1951年以后,家英集中全力参加了《毛泽东选集》和毛主席其他著作的编辑、注释和出版工作,参加了中央有关文件的起草工作。他经常深入农村作调查研究。在工作之余,家英很喜欢研究现代史,特别是党史。他曾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郭沫若同志主编的《中国史槁》的编委之一,负责主编现代史部分。他还研究清史,几乎把工资的大部分都买了清代学者墨迹。他对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也比较广博。解放初期,在《新中国妇女》上连续发表的《中国妇女生活史话》,就是他阅读研究中国古代史书的一个成果。可惜,由于当时工作太忙,未能完稿。

1955年以后,家英除继续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以外,还先后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办公厅副主任、中央政治研究室副主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等职务。他经常对我说:”一个人的职位不等于他的办事能力,群众要求的是给他们办事,并不需要你的职位。”他进城以后,职位高了,生活好了,但是,他关心群众生活,密切联系群众的良好作风和高尚品质始终没有改变。

在建国后的头七年里,他对当时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从心里高兴,干劲十足。不论是 1954 年参加我国第一个宪法的起草,还是 1956年参加”八大”文件的起草,都是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任务紧急时,常常通宵不眠,心情十分愉快。但从1959年以后,由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遇到了严重的困难,政治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使得他忧国忧民,思想苦闷。这年春天,他带着工作组,到四川新繁县,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进行系统调查达半年之久。当时浮夸风严重,农民生活水平下降。在庐山会议期间,他抱着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向党中央和毛主席反映了农村的真实情况。他在庐山会议上,虽然同其他一些坚持实事求是的同志一道,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批评,但是,他并没有在压力面前屈服。

他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采取敢于坚持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的态度。这一点,凡是熟识的同志都是知道的,也都是称赞的。

1961年到 1962年,正当经济困难时期,家英在毛主席的直接指导下,带领工作组,又先后到浙江、山西、湖南等省,深入调查农村人民公社。他提出过不少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包括制定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他参加了这个重要文件以及其他一些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为改进党在农村的工作,克服经济困难,尽到了自己的一份责任。

在三年困难时期,家英常常为国家的境遇和人民的困难忧心忡忡。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他感到内疚。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十年京兆一书生,爱书爱字不爱名;

一饭膏梁颇不薄,惭愧万家百姓心。

他把这首诗刻在图章上,以表达他对不起群众的心情。

家英忧国忧民,但是他的情绪不是消极的。当时家英负责中央办公厅信访部门的领导工作,他排除种种干扰,不计个人得失,如实地向党中央反映下边的真实情况和群众的呼声。当时在一种宁“左”勿右的思想影响下,有的同志把一些对现实情况不满的群众来信,不分青红皂白,统统转到公安部门。家英为此很生气,严厉地批评了这种错误做法。在他的主持下,通过来信来访,及时向党中央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为人民群众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支持和保护了人民群众应有的民主权利。家英在他革命的一生中,总是把群众利益看得很重,把个人得失放在次要的地位。他很喜欢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敢因祸福避趋之。”这也是他的处世格言之一。他把这两句诗篆刻成章,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

人无完人。家英自然也有过这样那样的错误,但他胸怀坦荡,勇于承认和改正,而这正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

家英对党对人民一片忠心,却遭到江青、陈伯达之流的无情打击和残酷迫害。早在1962年北戴河会议时,江青就诬陷家英是资产阶级分子,到处散布流言蜚语。这不是偶然的。家英同志和江青相处18年,对她的丑史丑行是十分清楚的,对她的态度是避而远之。江青对他是必欲除之而后快。家英同志和陈伯达共事25年,对陈的恶劣本质,深有了解,而且作过长期的不妥协的斗争。因此江、陈对他恨入骨髓。在“文化大革命”序幕刚刚拉开,1966年 5月23日,家英就被他们置于死地。家英在含冤离世的前一天晚上对我说:“我是江青、陈伯达诬害的。常言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不相信这些恶人会有好下场。”他留下的遗言中这样写道:“相信党会把问题搞清楚,相信不会冤沉海底!

历史是公正的。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路线指导下,家英的冤案彻底平反了。

今天,我国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他的战友、他的亲人也正在这场新的长征中昂然前行。我想,这是足以告慰家英于地下的。

(原载1981年《人物》第5期)

资料来源:

《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毛泽东选择过的接班人之(二)
毛主席身边有五大秘书,他在主席身边最久,最终却成为民族罪人
1966年毛主席厉声对田家英说:往后我若不找你,你也别再来见我了
他是毛主席的忘年交,陪伴毛主席18年,为何最后以死相抗?
张廴姳书法(243)毛主席论铜墙铁壁(同志们!...)
1940年,冬天,毛主席和李富春延安合影留念!李富春同志穿着大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