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二十五军战史连载(11)会打仗的八会
userphoto

2023.08.19 甘肃

关注

战争,给军事指挥员提供了施展满身解数的时间和空间,他们较劲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赢得战争的胜利。

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说过,战争的基本要求:消灭敌人;其另一要求是:保存自己。保存自己的目的,在于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又是保存自己的最有效的手段。

战斗打响了,双方总希望以小的代价取胜。

于是,人们评价一位好的军事指挥员时总善于简明扼要的概括:他会带兵打仗。

'会打仗',这是对每一个指战员的基本要求,但又不是轻易能达到的目标,主要原因大概在于这个'会'字着实让人不敢随便地接受,它需要智慧、才能、胆识……因此,不知有多少军事指挥家在这个'会'字上倾注了他们毕生的心血。

了解中国现代史的人谈到毛泽东的'会打仗',一般会熟悉地说起在井冈山时期他提出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当然,有人还会眉飞色舞地讲述一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指挥艺术。

人们还会举出十大元帅,举出许许多多…

不错,自从共产党独立领导军事斗争开始,就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诞生了一批又一批'会打仗'的军事人才。

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中专门提到了他们总结的游击战术原则。他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游击战术和建军经验,是在武装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他接着讲:'我和戴克敏、曹学楷共同研究,在军事问题决议案里,总结了这么几条:

(1)集中作战,分散游击;

(2)红军作战尽量号召群众参加;

(3)敌情不明,不与作战;

(4)敌进我退,敌退我进;

(5)对敌采取跑圈的形式;

(6)对远距离的敌人,先动员群众扰乱敌人,再采取突击的方式;

(7)敌人如有坚固的防御工事,不与作战。

'戴克敏还提出了游击队员的'八会':跑、打、集、散、进、退、知、疑。'

也许是一种历史巧合。在鄂豫皖转战的红二十五军在豹子岩会师后,总结了以往的斗争经验,也提出了'八会':

(1)会打仗。打就要胜利,无胜利把握的仗不打。

(2)会进攻。进攻要迅速、突然、勇猛,打敌措手不及。

(3)会防守。常以少数兵力佯作主力,防守一处,诱敌深入,而主力部队则出其不意,击敌侧后,转守为攻,聚而歼之。

(4)会转移。敌大兵力合围或敌突然遭遇而打不赢时,要很快进行转移,善于钻敌人的'空子',化险为夷。

(5)会突围。在敌包围合击时,要能够独自为战,看准敌人的薄弱部位,分散突围,自动集合收拢,使敌人围不住也打不散。

(6)会隐蔽。善于隐蔽自己,善于埋伏歼敌;避敌锋芒,保存自己。

(7)会行军。黑夜行军,远程奔袭,神出鬼没。

(8)会侦察。手枪团是全军的主要耳目,乔装改扮,四出侦察,捉俘虏,找报纸,以各处手段搜集敌人的情报。

有趣的是,跟红军交手多回的蒋介石在自己的《赤匪的战术》倒也十分形象地勾画出红军作战的特点:

(一)遇敌不轻交战,多用疑兵,眩敌耳目,集结主力,坚守静待,察破敌人弱点,变更阵势,冒险冲进。

(二)取大包围,兼程猛进,速而且匀。

(三)不轻试锋,必待敌找我,而我不先找敌,以逸待劳,镇静坚守。

(四)行走飘忽,瞬息百里,从山僻险要,人迹罕到之处,昼伏夜行,旋磨打圈。

(五)围城不宜离城太近,免敌人潜出,难以防范,奸细混入,难以稽查。……围城,应离敌远,巡查严密,……因地制宜,出奇制胜……

弱小的红军同国民党军队打仗,必须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和正确的斗争策略。红二十五军一度把自己的斗争方式形象为'飘忽的游击战略'。所谓'飘忽',就是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忽东忽西,忽南忽北,来无踪去无影,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这曾经是红二十五军初建之时的拿手好戏。

后来,'左'倾冒险主义影响下的省委批评了这种'飘忽',代之以攻占中心城市,终于导致了兵败七里坪,逼上老君山。

红二十五军从挫折中走出来,学会了怎样打仗,逐步形成了很有特色的斗争策略和斗争方式。其中,便衣队就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

便衣队是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斗争形式。1933年5月至10月,七里坪战役和中心区保卫战连遭失败后,地方苏维埃政权无法维持,群众和党、政干部不能安家,物质生活条件十分艰难。在失败和困难面前,敌占区的干部和革命群众便组成了六七个人组成的小型游击队。他们以老君山为依托,白天隐蔽真正身分,深夜下山侦察敌情,'摸敌岗哨',做群众工作,斗争活跃,成绩显著。在黄安县的河口、二程、仙居等地区首先出现了这种斗争形式。同年10月,鄂东北道委书记郑位三得知这种小型的游击队伍开展斗争的消息后,感到很满意,并指示他们今后改为便衣队,到天台山一带开始活动。所以,人们常说郑位三是鄂豫皖苏区便衣队的倡导者。程子华、郭述申等也说过:郑位三同志'发现一些区乡干部三五人一队,携带短枪、匕首,袭扰敌人,串连群众,有效地保存了自己,便及时地总结经验,提出了建立便衣队的正确主张'。

当时,人们把便衣队视为'没有挂牌子的苏维埃政权'。由于他们是本地人,熟悉情况,随时可以得到群众的掩护,加上他们队伍小,行动灵活、秘密,敌人很难对付。刘华清高度评价说:'便衣队是群众工作与秘密组织工作的一种最有效的极为适宜的游击武装组织。'

沈泽民在病中写给中央中共的报告中,也十分肯定地说:'要建立白旗下的群众工作与秘密组织工作,首先最有效的还是发展便衣队的组织。'

郑位三不仅慧眼发现了便衣队这种灵活的对敌斗争方式,要求加以推广,而且及时给予正确指导。从1933年11月以后,他在罗山县卡房多次举办便衣队训练班,分期分批轮流训练各区、乡的便衣队负责人。主要课程是时事政治和军事常识。郑位三亲自讲课,走到哪里,讲到哪里。走到哪里,哪里便能马上出现了和农民一样打扮的便衣队,奔走山林村庄,来往于赤白区之间,'向群众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指明红军一定会回来的胜利前途,秘密地把群众组织起来,扩大红军和游击队,恢复并发展党和群众的组织',并且出色完成了'侦察敌情,递送情报,袭击敌人,消灭小股民团,镇压反动分子,筹集粮食物品,安置伤病员等工作'。

处事老练的郑位三是位细心的人。为了使便衣队更好地完成它担负的战斗任务,他冷静分析了红军当时的困难处境,规定了便衣队的行动方针。他说,敌人为了把红军、游击队困死在山林中,一方面派一些'感化'了(插了白旗)的群众,在山口放哨,看见红军、游击队下山,就打锣向敌人报告,另一方面又在群众中搞五家连坐,发现某家有人与红军、游击队发生联系,就将这五家人全部杀掉。这样,红军、游击队不但很难公开活动,而且群众也不敢接近他们。群众看见从山上下来的人就跑,有的红军家属连自己的儿子或丈夫回家也不敢收留。有一天,'便衣队员徐如意回到家中,他母亲见了只是抱着哭,就是不敢留他在家,要他快点走远一些。因为保长经常到他家搜查,要是留他在家,被保长发现了,不但他一家人性命难保,全村都要受到连累'。针对这种情况,郑位三给便衣队规定了'游击战争,昼伏夜动,两面政策,统一战线'四位一体的方针,即便衣队要用游击战争的方针,白天埋伏在深山里或可靠的群众的家里,晚上到群众中开展活动;要执行统一战线政策,做好伪保长的分化工作,争取他们当中比较倾向进步的,成为'两面派',明着为国民党做事,暗地给红军、游击队帮助,如帮助我军送情报、筹集粮食和其他物资,掩护部队行动和伤病员等。

人们对于'插白旗'地区的群众的心态和行为,形象地概括为:

日降夜不降

女降男不降

口降心不降

明降暗不降

这是便衣队开展活动的重要群众基础。郑位三在解释便衣队昼伏夜动的原因时直截了当地说:'在革命斗争尖锐的时候,农民一般在白天是不敢干的,但在夜晚都愿意干,这就要有昼伏夜动的政策。'

老便衣人员黄究儒后来回忆说,便衣队按照郑位三同志规定的'昼伏夜动'的行动方针开展活动,效果十分显著。当时群众不敢接触我们便衣队,我们就利用晚上到独家的村子去,把门叫开,外面放着哨,我们向群众解释,说明共产党是为穷人的,只要有群众存在,就有共产党存在,共产党是消灭不了的。我们便衣队回来也是为了你们,现在我们回来了,你们害怕就去向敌人讲,但最好是不去讲。天不亮我们又上山去了。经过我们这样的多次解释,就逐渐打消了有些群众怕共产党的念头,同群众的联系也就逐步建立起来了。

当代人习惯上把那些明一套暗一套的称之为'两面派',是个贬义色彩很浓的概念和称谓。然后,郑位三在当时却要求大家积极工作,努力使伪保长成为'两面派'。他认为,保甲长反动的是少数,大部分是可以争取的,因为在'白旗下的保甲长许多是农民当的'。当然,保甲长毕竟在政治上还有一定的地位,把他们中的多数争取过来,使其成为'两面派',对红军和游击队开展活动是有利的。

'两面派'被郑位三赋予了特定的涵义。不少保甲长在共产党的争取下确实成为名副其实的'两面派'—明降暗不降,不知不觉中他们扮演了共产党'间谍'的角色。

对于少数坏保长和反动民团头子,郑位天的理论是:要想使便衣队在群众中扎下根,就坚决打掉坏保长!

把自己的三叔(坏保长)打死的便衣队指导员何耀榜也说:'由于打了坏保长,其他保长比以前老实了,他们再不敢向敌人报告便衣队的活动了,使便衣队能在群众中站脚稳根。'

便衣队员'干掉'坏保长总会施展自己的夜行本领,在不知不觉中让那些恶贯满盈的坏保长和反动民团头子永远'消逝'在地平线上。

河南民团有几位榜上有'名'的反动民团头子。排在首位的当属河南民团的总团丁印昆。他仗着国民党的势力,摧残红军家属,组织反动民团……没过多久,国民党就发出讣告,并声称要缉拿杀害他的凶手。

便衣队宣称:是我们干的。

河南罗山还盘踞着两个反动头子刘子万、阮伯,到处抢掠烧杀,欺压乡里,自称是罗山'二老天爷',当地百姓'敢怒而不敢言',便衣队经过精心策划,终于让这'二老天爷'命丧黄泉,沉入地狱。何耀榜高兴地回忆说,自从打掉了这几个反动头目后,'这一带的民团头子一听说共产党,就心惊肉跳,不敢随便找我们的麻烦了'。

鄂东北的便衣队运动,可以说是郑位三的一个伟大创举!为了进一步发展这种群众性的对敌斗争,吴焕先当时也从部队中抽调了几十名富有斗争经验,能够掌握政策,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党员骨干,补充到各地的便衣队。与此同时,他还在部队经常出动的几处游击区域、交叉路口、乡镇附近,建立和安排了几支便衣队,以配合部队的战斗行动。红二十五军手枪团的组织建制,说法是仿照便衣队的活动方式建立起来的。这似乎又成了吴焕先的创举!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逼上老君山的红二十五军领导对于便衣队这一新生事物达成共识,沈泽民代表鄂豫皖省委于1933年11月10日写给中央的报告中,认为'现在最有发展希望及最重要的运动,就在便衣队的运动',并'决定用党、苏维埃、红军及游击队的全部力量,去发展这种武装形式',形成广泛的群众性革命斗争运动。

就是沈泽民抱病给中央写报告之时,成仿吾则根据省委决定去中央汇报工作。当然,担任护送任务的首先是便衣队。

成仿吾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清末秀才。13岁就随哥哥成邵吾东渡日本留学,后与郭沫若等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活动,建立了著名的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大革命失败后,他又经日本转赴苏联,到过法国和德国,精通几种外语。当年,他与鲁迅、茅盾以及沈泽民(为'文学研究会'成员)之间,还打过不少笔墨官司。但在鄂豫皖苏区的两年间,他与当代中国文学巨匠茅盾的胞弟沈泽民,却又完全捐弃前嫌,为着共同的革命目标,从事艰苦的根据地斗争。

1931年10月,成仿吾从德国返回上海不久,就被派到鄂豫皖苏区工作。他一直担任省委宣传部长、省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会主席,负责苏区的文化教育。遍及于苏区各地列宁小学的识字课本,就是他亲自主持编写、审定、印刷的。许多红军指战员的青少年时代,都念过这样有趣的课文:

春风起,秋风凉,打倒富豪不完粮。

我们的飞机来了,大家快来看飞机。昨天向黄安县城抛了两个炸弹,把敌人吓得发抖。这是红军的'列宁号'飞机!

列宁是全世界无产者的导师,他一生都为革命工作。俄国的十月革命,是在他领导下完成。

成仿吾来到鄂豫皖苏区整整两年了。临行前,沈泽民在他的衬衣襟上,亲自用米汤密密写了这样几个字:派成仿吾同志到中央报告工作。署名用的是俄文字母。这便是成仿吾此行的特别'介绍信'。

成仿吾骑着一头毛驴,由几十名便衣护送着离开老君山地区。但由于敌人戒备森严,无法靠近车站。最后,成仿吾穿上长袍,戴上礼帽,化装成个教书先生,在陈先瑞、韩先楚、刘幼安(刘震)所在的特务四大队的护送下,想尽各种办法,终于把成仿吾送上了去武汉的火车。搭车时还坐着一台轿子,后头跟着两个便衣书童,在他的身边保驾!

成仿吾经武汉到达上海后,通过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先生找到鲁迅,后又通过鲁迅、茅盾与瞿秋白接上党的联系,于1934年1月由汕头到达中央苏区瑞金,完成了红二十五军领导人交给的神圣任务……很快,鄂豫皖省委便接到了中央中共批转的中革军委的一个同志写的《关于鄂豫皖苏区战争经验的研究及今后作战的建议》的重要文件。当吴焕先、郑位三等人从《建议》中发现中央肯定了'便衣队'的作用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这不是一般意义的评价,实际上证明了红二十五军在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创出了一条新路。

中央有理由相信,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会走路了',开始走向成熟了。

在中央的《建议》中还提出红二十五军应当实行战略退却,转移到平汉铁路以西桐柏山区建立新的根据地。对于这个建议,鄂豫皖省委曾于4月10日的会议讨论认为,省委对于根据地以外的情况不了解,根据地的红军力量又比较弱小,加之平汉铁路敌人设防严密,部队要通过很困难,而且桐柏山区距离根据地较远,难以支援根据地的斗争,所以还是在鄂豫皖地区边沿谋求恢复老区和开辟新区。会议初步选定以光(山)罗(山)息(县)和英(山)罗(田)霍(山)两地区为开辟新区的目标。

省委把这个意见向中央中共作了报告。时间是4月13日。4月20日,省委召开了扩大会议,进一步讨论了中央的《建议》。会议一致同意4月10日省委会议的意见,决定红二十五军暂不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而到边沿地区进行恢复老区和开辟新区的活动。对红军和游击队的行动,会议强调要'活泼、慎重,不要机械'。

5月初,中共鄂豫皖省委为了了解皖西北地区的斗争情况,决定率领红二十五军由鄂东北转至皖西北地区。此后,便开始转战罗(山)(黄)陂孝(感)地区,进入了恢复和开辟朱堂店根据地的阶段。

5月6日,红二十五军远程奔袭敌第五十四师后方所在地罗田县城。罗田县位于大别山主峰南侧,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上筑有碉堡和坚固防御工事,驻有国民党一个师的兵力。由于敌人经常外出'剿共',当时敌人仅有一个步兵营和一个钢炮营以及当地民团留守,约3000人左右。

红军掌握敌情后,拿出自家的'会行军'的本领,从麻城北边直向东南而下,经过100多里的急行军,第二天拂晓逼近了罗田县城的外围工事,经过激烈战斗,歼敌一部,缴获银洋7000多元及大批军用物资和几十匹骡马。

罗田战斗后,部队稍事休整,利用战斗间隙进行总结,并帮助群众麦收。刘震在回忆中提到了一件重要的事:'我当时在手枪团任代理党支部书记,在一次支部大会上讨论战斗总结时,徐海东同志参加了我们的会议。我根据上级的情况通告和个人的感受,在会上谈了对罗田战斗的一些看法。我认为,在此次战斗中部队打得勇猛,消灭敌人一部分,缴获了一批银元及弹药物资,应该算个胜仗,但有不少缺点,主要是战术运用问题。该城守敌仅一个营,以其大部分驻守城北的山头,构筑了防御工事。我军七十五师二二三团、二二四团几次都没有攻上,原因是火力没有组织好,机枪未起到掩护作用,造成较大的伤亡,不得不退下来;而在退出战斗时,又没有周密的部署,队形较乱,不注意隐蔽和掩护。再就是,手枪团进城背运银元的时机晚了些,如早进去还可多运出一些。因此我建议,今后部队要加强战术训练,重视火炮兵器的配合利用。对历次缴获敌人的迫击炮不应掩埋,可用牲口驮运,并学会使用,以便必要时能充分利用。徐海东同志听了我的发言后,当即表示同意我的看法,要求今后从班排连到营团各级都要加强战术训练。'

刘震接着说,部队休整后他即奉命调七十五师二二四团一营一连指导员。这或许因为他的上述'建议'被认可,这可不是个一般的'建议',它与后来红二十五军形成的'八会'相关。

战后,红二十五军挥戈北上,经罗田县僧塔寺,到达霍山县团山。省委在这里召开会议,决定从二十五军中抽调部分骨干组织一支游击队,在团山地区开辟工作。几天后,因敌第四十七师、五十四师向红二十五军进逼,为摆脱敌人,红二十五军经麻河岗、银山畈、枫树坳、大柳树等地向鄂东北转移。

红二十五军在向鄂东北转移途中,敌人不断派兵追击。在枫树坳和大柳村两地经过激战,击退了敌人的追击。但在红军队伍的后面,仍有一点'尾巴'跟着。5月30日拂晓,红二十五军到达光山县凌云寺时,部队正在做饭,警卫员紧急报告:敌第三十二师九十四旅追到山下。

吴焕先政委当即对部队进行紧急动员:我军经过连续行军,相当疲劳,现在敌人迫近,如果转移,就要遭到危险。我们必须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利用居高临下的有利的地形,狠狠打击敌人。

战士们忍着饥饿,迅速占领阵地,抢修工事,做好战斗准备。

战斗打响后,红军指战员顽强抗击,连续打退了敌人多次冲击。趁敌人后退之际,红军吹响了冲锋号,组织了强有力的反击,给敌人以很大的杀伤。这时,敌人以3架飞机向红二十五军阵地狂轰滥炸,敌人地面部队乘势再次发动疯狂进攻。红军指战员沉着迎战,愈战愈勇。激战至黄昏,终于打败了敌人陆空配合的进攻。这次战斗,共毙伤敌军700余人,缴获部分机枪和步枪。红二十五军亦伤亡600余人。战后,红二十五军进至茅草尖一带,与敌人发生遭遇战后又北上直插罗山、信阳一带,消灭保安队数股,截断信(阳)潢(川)公路,威逼信阳。

通过这次游击活动,省委进一步了解到罗山、息县交界地区地处平坦,而红军缺乏平原作战经验,不利于在这一地区活动,遂决定放弃开辟光(山)罗(山)息(县)地区的计划,改向罗山、黄陂、孝感交界地区发展游击战争,恢复根据地。部队掉头南下。

6月7日,红二十五军南下余中,在罗山县的彭新店与敌第四十四师一三二旅两个团遭遇。红军迅速抢占有利地形。当敌人进入伏击区后,我军首先向敌人发起攻击,从东西两面实行猛烈夹击。敌人不支,向南退却,红军乘胜追击,一直追至彭新店以南的九龙河。

第二天,红军在殷家湾休息时,发现这股溃退之敌携伤兵回窜宣化店。红军立即出动,抓住战机,将部队运动至杨家店一带予以截击。敌人万万没想到半路上会杀出个'程咬金',一个个抱头鼠窜,溃不成军。

两天两战,两战皆捷。共歼敌1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和其他军用物资,为在罗、陂、孝地区恢复和开辟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敌人因屡遭失败,恼羞成怒,又以第四十四师一三 O 旅、第三十九师九十四旅和第一 O 五师一部,从东、南、北三个方向红军杨家店地区进逼,企图将红二十五军向西压迫到平汉线而消灭之。红二十五军识破了敌人的阴谋,将计就计,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南下孝感会亭河、蔡店一带敌占区活动,广泛开展宣传活动,鼓舞群众的斗争情绪。

6月中旬,红二十五军又挥师北上,在胡家冲、观音寨、杨平口等地给花园、夏店出动之敌以沉重打击,敌人吃尽了苦头,只好躲进了自己的老巢。

这时,敌人将第四十四师调往鄂东北的老河口地区。省委看到罗、陂、孝地区敌情暂趋和缓,即率领红二十五军在朱堂店南北地区进行恢复和开辟根据地工作,扫清反动民团,镇压反动分子,发动群众,分配土地。这样,前后只有一个多月,红军就在朱堂店至铁铺一带,恢复和开辟了一块南北长60余里,东西宽40余里的根据地,建立了朱堂店区和两个乡的革命政权,建立了有30支枪的游击队和200多人的赤卫队,扩大红军80余人。

这一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即成为罗山、黄陂、孝感交界特区委(即临时县委)和独立团的所在地,随后也是红二十五军实始长征的出发地。

在朱堂店地区进行恢复和开辟根据地期间,红二十五军充分利用时间,狠抓部队的全面建设。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的军事工作方面,部队比较集中地进行射击技术训练和班、排、连的战术演习,组织干部研究战斗指挥和战术动作,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克敌制胜的'方略',这便是前文提到的'八会'。这是一种经验总结,也是红二十五军用鲜血和汗水转化成的结晶。它武装了刚刚在豹子岩会师的这支人数不算太多的队伍,武装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上这支'飘忽'着的革命力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敬亭与鄂豫皖边区便衣队
回忆红二十八军一次未完成的长征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之一]
高敬亭带红28军赴陕南,把“奉军”听成“红军”,差点坏大事
红四方面军的历史贡献、优良传统和战斗作风
浅论鄂豫皖红二十八军征战大别山时期的历史贡献(全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