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二十五军战史连载(16)伏牛山中
userphoto

2023.08.21 甘肃

关注

山山有洞洞有屋,

共产党的游击队就在这里住。

山山有路路又高,

蒋介石的匪军来不了。

山山有树树有果,

游击队员肚不饿。

山山有泉泉水多,

游击队员口不渴。

这首流传在红二十五军中的《游击队队歌》,既反映了红军在艰苦条件下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又现实主义地道出了'山'的意义和重要。

徐海东把伏牛山区的三座山说成三个团的援兵。不要把它视为玩笑或幽默,其实,对于每一个善于打山地游击战的红军战士,都会品味这个比喻所包括的丰富内涵和哲理。

伏牛山使大家心里升起了希望和信心的火苗。疲惫、疑虑、担心随即消失,脚下顿时生风,扑向山的怀抱。

气势磅礴的秦岭山脉自陕西东来,进入河南境内后,呈扇形向东北和东南方展开,构成面积广大的豫西山地。其北为崎山及其余脉邙山;中为熊耳山及外方山,著名的中岳嵩山位于外方山的东北端;南面便是伏牛山。

崎山、外方山与熊耳山均系西南至东北走向,伏牛山则为西北至东南走向,这些山脉纵横交错,丛集成雄伟的豫西山区。在豫西山地中,以伏牛山面积为最大。它西北接熊耳山,东南接桐柏山,环绕于南阳盆地的两侧及北缘,全长800余里。伏牛山群峰耸峙,绵亘不绝,气势雄伟,其南,延至南阳市郊的卧龙岗。

人们总喜欢为名山编织美妙的故事。桐柏山又名大复山、云梦山,传说这里曾长过一棵大树,树身为桐树,而树心中却又长出一棵柏树,两树合二为一,人们于是称此山为桐柏山。熊耳山在卢氏县西南。因其山双峰竞峙,状如熊耳,故名。据民间传说,伏牛山因天上的神牛下凡后隐藏于山中而得名。这里山峰奇秀,形态各异,世人给它们取下各种奇妙的名字。山中有珍奇的动物、名贵的药材和各种奇花异草,而山间的飞云幽谷,溪泉流瀑,都给人以神奇美丽的联想:这一切都是神牛下凡造就的还是由于这里天生的奇迹才把神牛引来?

在历史上,伏牛山也是著名的战略要地。著名的'三鸦路'便在伏牛山的东部,是古都洛阳的南大门。其道南起自南阳盆地,循白河支流的口子河谷,越伏牛山分水岭,经镶河谷北抵鲁山,直达汝、洛。沿途需经三鸦:第一鸦在南阳市北60里的百重山;第二鸦在分水岭北麓,与第一鸦相距70里;第三鸦即鲁阳关,位于今南召、鲁山二县界上,距第二鸦80里。由于三鸦路为宛、洛间捷径,因此在战略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历代均设重兵屯守。这里山道异常险峻,古诗有'朝登鲁阳关,峡路峭且深'之句,生动地描绘出这里的地理特征。前秦、北魏等南取宛城以入荆襄,都曾派奇兵由三鸦路南下,因此三鸦路被称为'出奇之道'。

自古以来,绵延800里的伏牛山就被称作'盗匪的渊薮'。当地的群众又把土匪称为'刀客'。刘镇华、樊钟秀、张钹等人,当初都是在伏牛山拉杆子起家的,一跃而为国民党军队的将领人物。在这里发迹的现代土匪还有豫西的有'内乡王'之称的别廷芳,时已将其势力范围扩展到以北的南召、嵩县、卢氏境内,这个土皇帝被蒋介石封为南阳13县联防司令,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冲出数万敌军追堵的红二十五军,经由叶县、鲁山、嵩县,极其神速地进入伏牛山的腹地。

红二十五军战略转移的第二个目标,终于得以实现。

程子华回忆说,他刚到鄂豫皖,面临的难题是:'在老苏区边沿开辟新根据地行不通:如果走出去,兵力不足4000,能不能打破优势敌人的围、追、堵、截?到新区站不站得住脚?最伤脑筋的是不知道到哪里去好?省委举棋不定。'

但,红军必须转移,到哪里去呢?程子华想到了伏牛山。他说:'可以到伏牛山去,我在太原国民师范读书时,就听说过土匪头子樊钟秀拉了支队伍,打进山西,被赶出山西后,回伏牛山盘踞了多年。土匪能在那里站住脚,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为什么不能在那里建立根据地呢!这样,我、郑位三、程坦、刘华清的看法一致了。'

进入伏牛山以后,程子华迫不及待地当着吴焕先讲道:'桐柏山立足不住,伏牛山可以立得住的。樊钟秀能够在这里发展势力,我们就不能在此站住脚跟?现在看来,就得在这个地方建立我们的立足点!'

吴焕先也看中了这一处风水宝地。就地理条件来说,防御可以据险而守,进攻也有出路可图,纵横交错的重峦叠嶂,有利于红军游击作战,充分施展自己的本领……这种优越的条件使吴焕先下定了决心:抓紧时机,依托这里大山,尽快实现省委的战略意图,创建一块新的苏区。

英勇善战的红二十五军,这两年能够在鄂豫边坚持斗争,纵横驰骋,所依托的就是大别山。现在从大别山撤离出来,打了1000多里的游击,终于又有了新的依托一伏牛山。红二十五军准备在这里演一场威武雄壮的战斗活剧!

部队一进入伏牛山区,军领导就忙于创建根据地的准备工作。根据在鄂豫皖创建苏区的经验,红军想要立足以图发展,在根据地的选择方面,无论是地势、群众、粮食、敌情等条件,都应具有一定的基础。

伏牛山的地势没得说,在群众方面倒成了军领导的难题。这里长期处于隔绝状态,不曾受过革命影响,群众对红军都怀有恐惧疑虑之心。他们对外来的军队一般都称之为'刀客'。在那兵慌马乱的年代,兵匪难分,五花八门的成股'刀客'出没无常,老百姓吃尽了苦头。因此不管你什么红军白军,一般都成了他们憎恶的对象。加之当地封建武装势力的反动宣传,所以红军每路过一地,老百姓显得情绪紧张,提心吊胆,不是聚众藏身于地主围寨之内,以防红军'打劫骚扰',就是扶老携幼,赶着牲口,成群结队地逃往深山密林……红军所到乡村,老百姓都逃之夭夭。因此,部队也只能就地而宿,很难接近群众,从事发动工作。

面对这种状况,'以民为天'的吴焕先眼下也无可奈何。但他坚信只要把党的土地革命斗争的旗帜亮出来,群众也是可以发动和争取的,不愁燃不起革命烈火。因此,他还是一如既往,严格要求部队遵守群众纪律,切实做好'见不着群众'的群众工作。他再三强调:'即使见不到一个老百姓,也要以红军的模范行动,给人留下一种良好影响。当地的老百姓,不了解什么是红军,我们就以红军的一举一动,使老百姓了解红军。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红军从此路过一回,决不可给老百姓留下把柄,落下什么骂名!'

吴焕先严于治军的所作所为,全军指战员有目共睹,有口皆碑。进山以后,他为了严肃军纪,整顿部队的战斗作风,当时就把那个在独树镇战斗中贪生怕死、仓皇逃命的参谋主任'大金牙',押在全体指战员面前,严加痛斥了一通,宣判处以死刑。这一严正判决,使红军战士受到一次极为深刻的战场纪律教育。

除此之外,吴焕先对于有损于红军声誉的行为,毫不留情地给予严厉处罚。说来有趣,部队进山后到达中汤时,红军第二二四团五连司务长,当时用两块银元买得一头大肥猪,准备给连队改善伙食。谁知,炊事班把猪按在地上,刚好刺了一攘子,还没来得及烫皮刮毛,敌'追剿队'第二支队从鲁山县城直追而来,全连马上紧急集合,继续向前赶路。司务长守着一头放了血的死猪,心里急得不成,舍又不忍心舍弃,抬又抬它不动。出于好心,为了减轻行军负担,这才把一头肥猪连皮剥掉,剁下猪头,破了肠肚,几斧头劈成两扇子,最后由炊事班抬着,忙去追赶队伍。一路上,十分招人显眼。

就在这时,吴焕先骑着一头栗色骡子,急急忙忙赶了过来,当下就把五连炊事班拦在路边,当着连指导员的面声色俱厉地批评起来:'你这指导员怎么当的,哪像个工农红军的样子?抬着扒了皮的猪肉,招摇过市,一点都不顾及群众影响!你们的这种行动表现,正好给老百姓留下话把,充当了敌人的义务宣传员。敌人说我们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看看你们这个样子,跟'刀客'有什么两样!别以为见不到几个老百姓,就可以不顾红军的声誉,……红军是劳苦群众的队伍,吃的却是扒了皮的猪,老百姓会怎么说?……'

指导员当下就被撤销职务。司务长也被罚做苦工,到军医院去抬担架。

在红二十五军军纪中,犯了错误去做苦工一抬担架,这是个不大不小的处罚。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韩先楚将军。在朱堂店开辟新区之际,恰恰是韩先楚'倒霉'的时候,与他同一个班的陈先瑞、刘幼安先后都当上了连指导员,唯独他还是个战士,而且被下掉了枪!事情是这样引起的:

红二十五军远程奔袭罗田县城,抄了敌五十四师郝梦麟部的老窝。据说郝梦麟刚由汉口回来不久,正在休息养病,所带之数万银元的军饷尚未来得及发放,被红军破城后缴获了7000多块。韩先楚也背了一袋子银元,谁知在部队撤退时偏又遇到激烈的巷战,他的银元袋子被子弹所撕破,成百块白花花的银元,全部撒落在地。他正趴在地上摸着银元,不知是谁吆喝了一声:'还不快走!敌人来了……'他于是就跟着撤出县城。因为丢失了一袋银元,就被下掉枪弹,罚做苦工﹣抬担架。比起送到政治保卫处当做'案子'看押起来,要好得多了。但领导发话,少说要抬上两年的担架。即抬一个星期,抵偿一块银元……韩先楚又算得上'走运',因为恰在这时碰上了吴焕先。

吴焕先很了解这个出身贫苦的孤儿,张口就能叫出他的名字。这个3岁丧母、十几岁丧父、幼时只念过两年私塾的孤儿,17岁就参加了红军。因为他在手枪团当过战士,单独完成任务很有心计,具有一种敢打敢拼的劲头,多次出色完成了任务,吴焕先对他很赏识。

'韩先楚,你给我过来!你的枪呢?到底犯了什么错误?'

又黑又瘦、个头也比较矮小的韩先楚,羞容满面地站在军政委面前,把丢失银元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讲了一遍。

吴焕先听后,点点头:'难怪罚你的苦工!'可他接着又说,'丢了银元,还可以从敌人手里夺取,从战场上缴获!现在最需要的是人,坚决革命的分子,英勇杀敌的战士!你还是要打起武器,参加战斗!'

吴焕先一席话,为韩先楚解了围,使这个愣头愣脑的小伙子终于又端起了钢枪,并在战场上充分显露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两年,在人生历程上是短暂的,但在韩先楚的履历表上,这两年却发生了急骤的变化。两年之间,他跟随红二十五军这支劲旅的脚步前进,由一个被下掉武器的红军战士,逐渐提升为排长、连长、营长、团长,赶到红军西征的时候,即1936年5月,他已成为红一方面军的第十五军团七十八师师长。这时,他才刚满23岁。

吴焕先治军严厉,赏罚分明,又极富有人情味,关心同志,体贴他人。那个因扒了猪皮而被罚的指导员,到了商洛山中以后,由于作战勇敢,表现很好,很快由班长逐步升为连长。无巧不成书,这位被人们忘却了名字的指导员,人送绰号'三起三落'。第一次被撤职是为了给病中的沈泽民补养身体,实在没办法,就抄了土豪家里的鸡窝,抓了两只老母鸡,偷偷装在口袋里背了回来。这一下子可闯了大祸!差点没有被沈胡子枪毙!还是吴焕先根据指导员的表现﹣﹣偷偷把鸡送还﹣﹣给予撤职检讨的处罚。第二次又因为一头猪的事被撤职。总是因鸡、犬、猪之类的事情犯错误。历史好像跟他开玩笑似的,本已是连长的他,谁知被吴焕先发现后,马上又以'加强连队政治工作'为由,说是从哪个职务栽了跟头,还是从哪个职务上爬起来,可以增长一些见识。这样,这个谁也记不起其姓名的'无名氏'又'官复原职',成为连指导员。可是他怎么也没想到,进入洛南县城以后,偏又碰到'鸡'的纠缠事儿!两位笑逐颜开的商店掌柜,居然提着一个鸡笼子,里而装着几只活鸡,特意来到连队慰问红军。这位指导员看到这种情景,就像见到蛇蝎一般,怕得要死,连连说道:'我可不能再受鸡的害了,落下个两起三落的名声!'

只有'两起两落'的他,却赢得了个'三起三落'的雅号。

这段小插曲背后,人们一定能体会出红二十五军铁的纪律。这支军队目前的使命是如何在伏牛山扎根。

初离老根据地的红军,一般都会遇到这种尴尬的局面。陈再道回忆当年追随四方面军转移时感慨地说:'我们感受最深的是,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后,就像鱼儿离开水一样,失去了群众的支持、帮助。我们想停下来发动群众,建立一个新的根据地,敌人却不给这个时间,通迫我们继续朝前赶路。这样一来,我军不仅供给没有保障,更重要的是得不到情报,不知道敌人的动向,等到我们发现敌人时,敌人已经来到了眼前,感到时时处处被动,没别的办法可想,只得将敌人击退,摆脱敌人的追堵。'

远离鄂豫皖苏区的红二十五军目前面临着'惊人相似'的局面。

巍巍耸立的伏牛山,山高林密,峰峦逶迤,纵横800余里,确实是一处难得的立足之处。然而,谁也不曾想到,部队一进伏牛山区,在摆脱尾追之敌后仅仅赢得两天的行军时间,敌'豫鄂皖三省追剿队'总指挥上官云相,此时已由信阳到达许昌,统率一、二、三支队,总计为5个旅10个团的兵力,跟踪追击到鲁山县城。

敌人黑云般地压到伏牛山,红军又没有当地群众的支持帮助,别说与敌作战,饿都饿垮了!因此,省委预定在伏牛山创建根据地的战略意图,这时又不得不及时改变。

独树镇战斗那天,徐宝珊因为受了风寒,病倒在担架上。到了伏牛山区,病情更加严重。身为省委书记,只好躺在担架上与省委成员交谈情况,作出了新的决策﹣﹣进入陕西南部,相机创立新的根据地。

11月30日,红二十五军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司令部、政治部名义发出布告,明确宣告:'我们调动队伍北上,一方面去打日本帝国主义,一方面来帮助陕西的工农贫苦群众弄吃的,弄穿的,解除一切痛苦','欢迎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来参加我们的队伍,欢迎一切军队和围寨和我们订立抗日协定,同我们一起去打日本帝国主义,扫除障碍我们抗日的反动武装','希望一切人都各做各的职业,莫惊莫走,特别欢迎穷人、工人农人和我们见面谈话开会'。布告还就红军对于没收地主豪绅、军阀官僚的财产,帮助穷人抗拒苛捐杂税,保证商业的自由,以及对白军士兵和民团中的穷苦团丁的优待等作了明确规定。甚至提出'我们队伍有什么错误,欢迎当地人来报告,立即纠正'。布告最后宣告:'红军此来,是要帮助陕西穷人进行上面的事业,帮助穷人武装起来,推翻豪绅地主的统治,建立陕西的苏维埃政府。'布告颁发后,红二十五军即星夜兼程,向陕西南部前进。12月2日,红二十五军进入当时归属卢氏县的栾川地区。

这里盘踞着号称'十大连'的匪首李腾蛟,纠集地主武装势力,防守在庙子东南的十八盘,堵击红军队伍过境。军领导得知情报后,立即派手枪团连夜摸上十八盘,探明敌情后,采取出奇制胜的奇袭手段,从侧翼插入敌人的心脏……这股地主武装以为自己凭借有利的地势怎么还阻挡不了一阵子,也好讨功行赏。但做梦没想到红军似乎从天而降,纷纷逃命,如鸟兽散。第二天早上,手枪团押着百余名俘虏,胜利而归。李腾蛟精心设下的堵击防线一触即溃。

当天,红二十五军进入栾川镇(今为栾川县城)。昔日比较热闹的街面,现在已变得十分冷清。十有八九的商户、居民百姓,都逃亡一空,剩下的是寥寥无几的老弱病残。军直机关和作战部队只好在街头及周围的村庄驻扎宿营。

天黑以后,'内乡王'别廷芳的一杆人马,由匪团长张中奇率领而来,与李腾蛟残部勾结一起,四处进行骚扰活动。栾川附近的罗庄、北沟口、九里胡同等地,全部布下匪兵,乘隙袭击红军。红军初到栾川,得不到群众的帮助,地形又生疏,不便出动反击。整个夜里,从军直机关到作战部队,都处于紧张的战备状态。就连躺在担架上随军转战的徐宝珊,这时也是枕戈待旦,期望着早一点天亮,部队好继续西行……

红军离开栾川的第二天,上官云相和郝梦龄也率部进入栾川。

12月4日,红二十五军经由石庙、陶湾等地,抵达卢氏县的叫河一带宿营。

这时,军领导已经探明了入陕路线,准备直插西南方向的朱阳关,进入陕西商南县境内。这是一条入陕大道,从叫河经朱阳关到商南地界,也不过七八十里山路,一天就可以进入陕南。这样,就可以摆脱尾追之敌。在豫陕边站住脚跟。

但是,入陕大道已早被敌人控制。

蒋介石的眼睛一直在盯着红二十五军的行踪。发觉红二十五军向陕西进军的意图,'急调第六十师师长陈沛率领全师开赴卢氏县一带堵截红军西进,企图消灭红军于卢氏之线'。

陈沛得令后,'率第六十师由河南开封、郑州两处,用火车输送到灵宝县火车站下车,步行两天,抵达卢氏县城'.

第六十师原是国民党第十九路军蒋光鼐、蔡廷锴旧部,蒋、蔡曾因率部发起过'淞沪抗战'、发动过'福建事变'而闻名于世。在那复杂的历史时期,第十九路军也曾两次进攻过江西苏区,与中央红军较量过。后来逐渐感到与红军作战没有出路,又同红军成立反蒋协定,向蒋介石开起火来。但最终还是在蒋介石的重兵压迫下遭到失败,余部亦被瓦解收编。收编后的这支当时驻防开封的广东部队,在关键的时候被派上了用场。

当时,蒋介石正忙于围追堵截中央红军,由何键、薛岳、周浑元部15个师的'追剿'大军跟踪追击,并调动粤敌陈济棠、桂敌白崇禧部进行层层截击,企图将中央红军围歼于湘江以东地区。手下的另外各路兵马也都按既定的部署围堵其他红军。一时又不好调动多余的部队截击红二十五军。蒋介石得到红二十五军离开鄂像皖西行之后,便预感到会有'入陕'的可能,便于11月20日电令刘峙,调第六十师'前往朱阳关堵剿,毋任该匪窜陕'。

而这时的红二十五军还刚刚'窜入'桐柏山地区。

蒋介石这步棋倒是看准了。第六十师无疑是他布下的一支'奇兵'。

刘沛已抢先了一步。12月1日即抵达朱阳关。

第六十师进抵朱阳关后,即进行实地侦察,选择要险,配备兵力,构筑工事。紧张了两天,一切部署完毕。

12月3日,一个题为'陆军第六十师在朱阳关一带堵截豫南残匪窜陕计划'及时地制定出来。该计划极为详细周密,有关方针、部署、要领、联络通信、补给等等,都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其中有这样一段:'豫南赤匪伪二十五军之残部,……企图西窜入陕,以图苟延残喘。本师以截击歼灭该匪之目的,第一步严密阵线,使匪不得越堵剿雷池半步;第二步,侦匪所在,出其不备,迅雷不及掩耳,以期一鼓荡平,永除匪根。

红二十五军又一次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前有第六十师迎头截击,后有'追剿队'5个旅的兵力,前后吃紧,一刻也不能耽误。

到此地步,只好改变预定的入陕路线,若不另择出路,尽快摆脱困境,等于束手待毙。然而,在纵横盘结的伏牛山中,人生地不熟的,另外选择一条入陕之路,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恰在此时,手枪团找到一个货郎小贩,簇拥着来到军部驻地。经过交谈,得知这个货郎小贩名叫陈廷献,年纪不过20岁出头,原籍为河北省人氏,从小就来到卢氏地界,给一家店铺打过杂役。这个外来的年轻人,每日挑着一副货郎小担,摇着个拨浪鼓儿,四乡奔走叫卖。因此,对豫陕交界处的乡镇村寨,大路小道,都了如指掌。在他的积极帮助下,很快查明了一条经大石河、文峪、卢氏城南入陕的隐蔽小路。

这真叫'天无绝人之路'!

12月5日,部队整装待发。军领导先派手枪团到达朱阳关以东5公里处的'号房子',虚张声势,迷惑敌人。从叫河到朱阳关,也不过三十五六里地,稍有风吹草动,敌人准有所闻。这一出奇不意的行动,等于给朱阳关的第六十师吃了个'定心丸',将其稳在原地。

根据第六十师'作战详报'记载,其中就有这样两笔:'5日上午11时,本师长官坐探回称:昨晚,残匪之一部到达叫河宿营。

'5日上午11时,第三六 O 团报称:魏王坪前面小河街之民众,向我阵地逃避,皆云匪向朱阳关前进。'

与此同时,红二十五军主力则掉头北上,从朱阳关东北20公里处转向西北,沿着一条'七十二道文峪河,二十五里脚不干'的深山峡谷,直奔卢氏县城。部队到达文峪后,距县城只有10多里地,根据手枪团的侦察报告,城内敌军兵力空虚,只有地方民团防守……军领导担心的就是怕卢氏县城有重兵把守,那时再要探明一条行军路线可就难罗!

蒋介石料想不到红二十五军会绝处逢生,走出这样一步'活棋'。

军领导决定乘夜穿过卢氏县城。

当夜,红二十五军从卢氏城南与洛河之间的隘路迅速西进。守城民团闻得红军过往,早已惊恐万状,把城门封得死紧。城头团丁乡勇,只以灯笼火把壮胆,不敢轻举妄动。

至此,第六十师在朱阳关一带筹谋多日的堵击防线即付诸东流,化为泡影;敌'追剿队'5个旅的兵力,先后都追到卢氏县城,但也是望尘莫及。

红二十五军经过两天的长途行军,途经仓房、官坡、兰草等地,直抵豫陕交界的铁锁关。

铁锁关,又叫箭杆岭。传说杨八姐当年在此射箭,把一根箭杆落在岭上,箭杆岭一名由此得来。

铁锁关向来有民团把守,过往的人要交过路钱,所以陕西那边的人都说:

出了铁锁关,陕西到河南;管你出与进,都要过路钱。

12月8日,红二十五军攻击箭杆岭,一举击溃民团百余人。这样,红军一分钱没交,就顺利地通过了箭杆岭,进入洛阳县境。

8日下午,红二十五军先头部队进至三要司。这时,由潼关、华阴仓促调来的陕军冯钦哉部第四十二师二四八、二五二团,已进至锥南(今洛南)县城和景村、三要司等地,堵截红二十五军。这样,敌我双方便在三要司展开了激战。敌人凭借三要司南面的九泉山高地进行顽抗。红二十五军以第二二五团由九泉山东南侧攀登陡崖,实施正面攻击。其余部队则迂回至高地西侧向敌人攻击。第二二五团三营八连在营长李学先和连长萧邦与的带领下,首先登上山头,与敌展开肉搏。战斗至黑夜,守敌一个营全部被歼。刘震回忆说:'在此次战斗中,我二二五团一营担任一梯队,政委英勇牺牲,上级令我任营政委。'战斗紧张程度可想而知。这也算得上长征入陕的第一个胜利。它和随后发生的庾家河战斗,标志着红二十五军打垮了敌人对红二十五军的连续追堵,胜利地完成了第一个阶段的战略转移。

9日,红二十五军翻越蟒岭,进至锥南之庾家河(今属丹阳)宿营,在这里又发生了一次我们刚刚提到的庾家河战斗……

红二十五军入陕后,敌'豫鄂皖三省追剿队'总指挥上官云相,于12月16日抵达省城西安,以答记者问的形式,告诉了人们他的这段'长征路'以及他的'远征业绩':'奉命五队兵力追剿豫鄂皖边区残匪,共经40余日,转战2200余里。豫鄂皖边区匪众,初有五六千人之多,经我军紧跟追击,现只余残匪五六百人,……窜入陕境商洛一带。现十七路刘云龙团、柳彦彪旅正向商洛截击该匪。大军在山中给养运输困难,兼之冰雪在地,行军不易,故第一、二两队在灵(宝)陕(县)暂住补充,第三队在洛南一带进击,其他两队另调他处截击。……'

这算是上官云相两个月'追剿'的战果总结,即使再为自己抹光彩,聪明的记者也会疑问:

红二十五军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为什么还会在20余倍于自己的兵力的围追堵截下长征入陕呢?

红二十五军在'紧跟追击'之下,真的就只余'五六百人'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鄂豫皖陕革命战略转移
独树镇战役,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首次生死存亡的恶战
红25军长征中血战河南独树镇
吴焕先真勇敢,关键时刻举刀带头冲锋打退敌人
红色文化之旅七:红二十五军独树鏖战
小贩冒死给红军带路,吴焕先留下一张纸条,晚年追认功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