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台北故宫博物院瓷器欣赏(清代篇)

清十八世纪 太平有象瓷尊

太平有象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汉书·王莽传》:“天下太平,五谷成熟”。太平有象即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意思。瓶与平同音。

清顺治 早期青花釉里红民窑

清康熙 画珐琅凤纹盘

画珐琅是珐琅器品种之一,也是金属珐琅工艺之一,它分为金属胎与瓷胎。

清代蓝滨南在其《景德镇陶录》中记载,画珐琅是以金属铜做器骨(胎),用五颜六色的瓷粉(珐琅釉)经烧制而成。

简单来说就是先于红铜胎上施白色珐琅釉,入窑烧结后,使其表面平滑,然后以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绘饰图案,再经焙烧而成;而瓷胎是将铜胎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

画珐琅最初起源于15世纪的西欧法国,于16世纪由欧洲商人及传教士经广东传入中国。(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台湾以后,禁海开放,西洋制品开始涌入,西洋珐琅便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并就地设厂研制,称之为洋瓷,当时广东称作“烧青”或“洋瓷”,宫廷称为“广珐琅”。)

康熙五十八年,聘请法兰西画珐琅艺人陈忠信来京,在内廷珐琅处指导烧造画珐琅器。画珐琅至迟在康熙三十年宫内已试烧成功,其式样、图案主要是中国风格,少有西方画珐琅的特点。

康熙时期珐琅釉料绝大部分依赖西方进口, 颜色最多有七八种, 且供不应求。

清雍正 铜胎画珐琅牡丹纹蟠龙瓶

雍正时期是画珐琅生产逐渐兴盛的阶段。以小型器物居多,器形的式样多,如圆、椭圆、桃形和不定形等。

装饰图案除缠枝花卉外,仍以草虫、花鸟为主要题材,寓意吉祥的图案显著增多。釉色以黄色为主,黄釉呈杏黄的色调。

清雍正 粉彩菊花盘

粉彩是一种软彩,《饮流斋说瓷》中解释道:“软彩者又名粉彩,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

粉彩康熙时新创,粉彩彩料从欧洲进口,也叫“洋彩”。彩料中有一种材料叫“玻璃白”,其主要成分是氧化砷。将颜料中加入“玻璃白”,就会使原有半透明的颜料变得不透明,“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涂上颜料后用笔洗开,由于砷的乳蚀作用颜色产生粉化效果,粉彩瓷装饰画法上的洗染,采取了点染与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绘的对象,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鸟虫都显得质感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

粉彩釉薄,很平坦,摸不到凸起的感觉。粉彩不开片,无玻璃质感(不反光),有蛤蜊光晕散在色彩周围。(注释:蛤蜊光是彩面自然会氧化出一种彩色光,迎光侧视,隐约可见五光十色位于彩色上面的光芒。还有迎光侧视彩料的周围紧紧围绕着淡淡的五颜六色光圈。随着“瓷龄”增加,这种彩色膜状物也会慢慢地增加、增厚,达到一定厚度时,就会产生类似蛤蜊壳里面那种闪烁的“彩光”,故人们称它为“蛤蜊光)

清雍正 珐琅彩粉黄地芝兰寿石图小碗

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是“瓷胎画珐琅”,简称“珐琅彩”。

珐琅彩是将画珐琅的技法移植到瓷器上的釉上彩装饰手法,其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工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起始于清朝康熙晚期。在康熙时期,多以胭脂红,蛋黄,蓝色作地。

雍正时期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珐琅料是一种烧制而成的特殊彩料,雍正六年前需要依赖欧洲进口,雍正六年后,内廷自己能烧制二十多种珐琅料。雍正时期有色地彩绘,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

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融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

清雍正 珐琅彩赭墨牡丹碗

清雍正 珐琅彩花鸟碗

清雍正 珐琅彩腊梅题诗纹碗

清雍正 珐琅彩蓝料山水把壶

珐琅彩青山地把壶高9.2厘米,口径7.5厘米,足径7.3厘米。宽圆直口,壶身较低呈短圆身,曲把,管形流,平底凹足,带平顶宝珠形盖,纽侧一气孔。壶腹部两面开光,各画不同的蓝料山水图画。一面有墨书题“树接南山近”,下描红山高一印。另一面题“烟含北诸遥”,下亦有红料描绘水长一印。隙地及盖面彩绘四季花卉纹的锦地花纹饰。胎薄透光,质地细腻,山水画工精美,釉彩富丽脱俗。壶底蓝料书“雍正年制”二行四字仿宋体款字,外加双方框。雍正御用茶壶,喜爱简约大方造型,此类壶身较短,壶口略大的茶壶为雍正时期仿宜兴壶形制而作,单色釉如霁青、茶叶末珐琅彩瓷茶壶,均为相同造型。

清雍正 珐琅彩青山水盘

珐琅彩青山水盘高4.3公分,口径17.5公分。盘侈口、浅壁、矮圈足,胎骨极薄。器内平素无纹,器外壁一面以蓝料画山水楼阁,山势俊秀巍峨,水面烟波浩渺,屋舍树丛,船浦小桥,尽皆细笔描绘。外壁另一面以墨书写有“树接南山近,烟含北渚遥”诗句,二句出自唐朝李矫《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应制》五言律诗之第三联。诗句前有“寿如”,后有“山高”(白文)、“水长”共三枚红料印。器底写“雍正年制”二行蓝料宋体字双方框款。

清雍正 青花菊瓣儿花浇

清雍正 釉襄红龙纹带盖梅瓶

清雍正 红釉瓶

清雍正 霁青瓶

清雍正 青瓷天祿瓶

清雍正 仿汝釉青瓷花插

清雍正 青瓷双联瓶

清雍正 炉钧釉蒜头瓶

炉钧是仿钧的一种,因在炉型窑中采用还原工艺手段烧制,故称“炉钧”。从掌握的史料看,最早称炉钧之名的,是景德镇仿烧的钧瓷,又称南方炉钧。由清末神垕卢氏钧瓷世家创烧的一种釉色独特的钧瓷也称炉钧,也称卢钧,又称北方炉钧。

清雍正 仿宣德洒蓝盆拖

洒蓝一般指蓝釉,蓝釉是瓷器釉色名。传统蓝釉,以天然钴土矿为着色剂,除含氧化钴外,还含有氧化铁和氧化锰。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但这时还是低温蓝釉,只有绮丽之感,缺乏沉着色调。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多而质美,被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

清雍正 胭脂红釉印花龙纹碗

清雍正 绿釉杯

此杯高5.6公分,口径8.7公分,足径4.1公分。杯敞口,直弧壁,矮圈足。器内白釉无纹,外壁施浅绿釉,釉色嫩绿淡雅,釉面满布细碎开片。底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款,外加双方框。

一般俗称此类匀净淡绿微泛黄色者为吹绿,因其以吹釉技法制成而得名。吹绿色是雍正朝低温珐琅绿釉的代表釉色,多见于小品器类。由于釉色较难控制,所以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数十件吹绿、翡翠釉杯,几乎件件皆有色差,有的偏绿、有的偏黄。此类尺寸为小号茶圆,亦称茶杯,雍正《活计档》记载宫廷烧制有大号与小号磁茶圆之分,口径10公分者为大号茶圆。此杯清室善后委员会点交清册品名为“雍正款松石绿茶杯”。

清雍正松石绿釉杯

清雍正 绿釉八宝纹盘

清雍正 天蓝釉匙箸小瓶

清乾隆 甜白番莲纹碗

甜白釉是明永乐窑创烧的一种白釉。永乐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在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甜白釉瓷脱胎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大约需要几十道工序,以薄胎暗花者最珍贵。

因甜白釉釉极莹润,能照见人影,比枢府窑卵白釉有更加明显的乳浊感,给人以温柔甜净之感,所以又称“葱根白”,素有“白如凝脂,素犹积雪”之誉。

清乾隆 瓷胎画珐琅八哥胆瓶

清乾隆 珐琅彩绿地剔花番莲碗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前期继承了雍正时期的风格特点,并在雍正时制作精美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数量和质量都超过康、雍两朝,但技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

乾隆后期,由于乾隆帝对粉彩的偏爱,粉彩逐渐取代珐琅彩的地位,珐琅彩开始停烧。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绘画早期仍沿袭雍正时期的基础烧制,中期出现了色地开光图案和西洋人物故事画,中晚期出现结合其他彩料和色釉作装饰,并配御题诗句。

清乾隆 珐琅彩寿山福海碗

清乾隆 珐琅彩灯火升平碗

碗高7.5公分,口径16.1公分 ,底径6.5公分。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薄胎白洁,全器施白釉,器外壁一面彩绘青绿山林,黑瓦、白墙、紫绿彩楼阁,白春灯及门前戏婴图;另一面墨彩题诗:“一派讙声和鼓吹,六街灯火乐升平。”并有红料书“先春”、“山高”、“水长”三印。器底青花书“乾隆年制”双方框楷书款。

清乾隆 洋彩渔村行乐图转足碗

瓷绣花

有别于使用珐琅彩料挥洒装饰纹样的作法,这组在红色或蓝色单一釉彩上,

逐一剔除不必要的彩料,使之呈现红底或蓝底的白描图案,也许可以和精剔细划的锥刻锦地纹看成是相同作工,但纹样略简的风格表现。

令人感到讶异的是,17世纪下半叶的伊斯兰陶瓷也出现以类似技法的纹样,无论两者之间有无实质交流,剔除釉彩的技法,在民国初年的职人眼中有如织品绣花般的质地,所以他们把这类作品称为红地绣花或蓝地绣花。

清乾隆 珐琅彩洋红地剔花团花碗

碗高5公分,口径10公分撇口,弧壁,矮圈足。外壁以珐琅红彩为地,其余纹饰均以锥剔技法雕花,口、足各回纹及留白一周,碗壁团花四朵,底边卷草纹一周,内壁白釉上珐琅彩绘月季花及蓝雏菊各一株。

白釉莹洁,胎薄透光,雕工精致。器底蓝料书“乾隆年制”四字二行仿宋体楷款,外加双方框。此器在《珐琅、玻璃、宜兴、磁胎陈设档案》内所载名为“瓷胎画珐琅白番团花红地茶钟壹对”。

乾隆年制的各种珐琅彩瓷

清乾隆 珐琅彩洋红地花蝶碟

乾隆珐琅彩 锦地开光红山水花鸟碟

乾隆 珐琅彩黄锦地瓜果碟

清乾隆 珐琅彩蓝地花蝶碟

清乾隆 珐琅彩蓝锦地剔花博古花卉碟

清乾隆 珐琅彩黄锦地瓜果碟

乾隆 珐琅彩黄地剔花鱼藻碟

盘子内部细节图

清乾隆 珐琅彩课子图碟

母婴图

细节放大图

细节放大图

细节放大图

清乾隆 珐琅彩紫地剔花花卉碟

清乾隆 珐琅彩芍藥菊花橄榄瓶

清乾隆 珐琅彩春杏柳燕图蒜头瓶

清乾隆 珐琅彩红地锦上添花胆瓶

清乾隆 黄地珐琅彩福寿纹天球瓶

清乾隆 珐琅彩开光西洋人物螭耳瓶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

乾隆洋彩黄/红锦地开光四季山水海棠式杯、托盘

清宫珐琅彩瓷分两类:一是磁胎画珐琅,即一般所称珐琅彩;一是磁胎洋彩。

洋彩是十八世纪清宫与西洋文化交流而产生的艺术珍品,它是清代宫廷对运用西洋绘画技法描绘彩瓷的正式名称。《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清宫陈设档》等文献中多称作“瓷胎洋彩”或“洋彩”。

磁胎洋彩是康熙晚期在烧造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工艺影响而创烧的釉上彩瓷新品种。雍正十三年督陶官唐英撰《陶成纪事》载:“洋彩器皿,新仿西洋珐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

“磁胎洋彩”多数参以西洋绘画画法及边饰为主,但少数仍采用传统宫廷绘画如山水、折枝四季花卉等。尤其是刻划或描绘的锦地装饰(即“锦上添花”或称“耙花”“轧道”)和洋花纹饰,装饰繁密,工艺复杂,颇具特色。

磁胎洋彩和磁胎画珐琅所用彩绘颜料同是珐琅料,其制作过程是由景德镇御窑厂全部制作完成。

磁胎洋彩多采用讲究光点透视的西洋画法。

且彩瓷上多题写乾隆皇帝御制诗。

清乾隆 磁胎洋彩锦上添花喜相逢双环腰圆瓶

清乾隆 磁胎洋彩三多诗意轿瓶

清乾隆 洋彩开光花鸟纹双连瓶

双联瓶也称为珠联瓶,取珠联璧合之意,其原型大约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瓶作扁圆形,为凸显别出新裁的造型,两只扁圆瓶以前后错开但腹部相连的形制出现。口作唇边向内敛收,短颈、长方形矮足,胎骨厚重,瓶面满饰蓝、紫锦地图案,锦地之上再彩画各式缠枝花卉。双连瓶腹部中心两面开光,分画梅花、喜鹊及水仙、鹌鹑,由于两器相连,故前后两面的开光,皆因交错之故而各出现圆形与半圆形的作法,此变化亦与蓝、紫两色釉彩的交叉出现共同形成有趣的对应与变化。器内及底皆施湖绿色釉,底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款。双连瓶的形制,已见于乾隆之前的官窑和民窑。

清乾隆 洋彩黄地洋花方瓶

方瓶高26.6公分,口径3.5公分, 底径13.9x14.2公分。器作方槌形,直口,长颈,硕腹,平底浅凹方足。通体黄釉为地,其上满画洋花,有银莲花、洋菊、番莲、铁线莲、百合、罂粟、牵牛花、蝴蝶花、蔷薇、石竹、忍冬、豆花等十数种花卉,口足加饰金边。

胎体均匀,内颈及底均施湖绿釉,底心留白框内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清乾隆 瓷胎洋彩蓝地锦上添花观音瓶

清乾隆 磁胎洋彩玉环蒜头瓶

清乾隆七年 磁胎洋彩花卉胆瓶

乾隆十年 洋彩人物胆瓶

瓶胆瓶直口,长颈,硕圆腹,矮圈足。口沿及颈部各蓝料画卍字锦地纹、如意纹及彩绘黄地四团花卉纹一道。腹部两面开光,各以交缠相向的 深浅蓝料夔龙纹为框边,内各绘驾于云间的九人、十八罗汉图像,两开光之间又串联两橘黄夔凤圈饰,内绘盛开番莲。隙地洋红彩绘缠枝莲纹 ,底边画浅绿如意云纹一周。瓶底蓝料书“乾隆年制”四字楷款,外加双方框。

清乾隆 洋彩观音瓶

清乾隆 粉红锦地番莲碗

粉红锦地番莲碗高7.6厘米,口径15.9厘米,足径6.9厘米。此碗侈口、深弧壁、矮圈足,外壁施浅粉红色底釉,其上再锥划蔓草及回纹。粉红釉彩之上,又以各色彩料画出缠枝番莲花,近口缘加饰一圈蓝料回纹,碗心彩画秋葵花一簇,器底以蓝料书“乾隆年制”四字楷款。

整件作品壁薄如纸,繁花似锦,敷彩淡雅,线条清晰,不失为乾隆官窑的代表作。

清乾隆 粉彩久安图双连盖罐

清乾隆 粉彩佛塔

清乾隆 粉彩龙纹帽架

清乾隆 粉彩如意灵芝缠枝花卉盘口瓶

清乾隆 粉彩青瓷转足碗

清乾隆 黄釉粉彩八卦如意转心套瓶

黄釉粉彩八卦如意转心套瓶高19.5公分,口径6.1公分,足径6.8公分。

此件作品在器型上,同时汇集套瓶、转心和交泰的技法。在纹饰上,则融合雕镂与锦地纹于一器。整支瓶子的结构相当复杂,外瓶能拆解成颈和身两个部分,而内瓶上部与颈相连,下底则运用卡、榫组合的方式和外瓶的内底套接,如此才能形成转动瓶颈即能转动内瓶的功能。特别是,瓶身中央上下交错并且实际切开的如意云纹,其看似分离却又彼此相连的关系,正式交泰瓶的精神所在,具有上下交通、国泰民安的含义。

交泰转心瓶是乾隆时的创新之作。“交泰”是取《易经》中的天地交泰,即天地相交,时运亨通之意。这个转心瓶由三部分组成——口颈及心、肩部、腹部及底足。从而除瓶体外的其他部分都可以转动。心思技艺均巧夺天工,令人叹服。 该清乾隆黄釉粉彩八卦如意转心套瓶,“大清乾隆年制”款。器物口外撇,略成盘口形,细颈,溜肩,鼓腹,圈足。肩与腹部相勾套处呈如意云形。瓶内心水滴状,饰青花缠枝菊纹,青花上的胡椒粒,粒粒可见。双耳描金。器身以娇黄釉为地,上有细密的轧道,满饰花卉及八卦纹,圈足绘变形蕉叶。器内壁及底施苹果绿釉,底部青花六字三行“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釉面包浆及磨损均很自然。

清乾隆 霁青描金瓷游鱼转心瓶

清乾隆 青花百寿如意双耳尊

清乾隆 青花云龙五孔环耳花插

清嘉庆 粉彩番莲纹包袱式瓶

包袱瓶又叫布袋瓶,其器形一般是在瓶身上饰一凸雕的包袱巾或者束带。“包袱”与“包福”谐音,寓意幸福吉祥。由于其器形独特,纹饰优美,寓意美好,因此成为后世争相仿制的精品,也是宫廷皇家常见的御用之物。
此瓶身为凸起雕飾的粉地紫蓝色皮球花锦袱包覆系结,呈现立体美感,全器纹饰由包袱、磬与连绵不断的番莲纹,寓意“福庆连连”。此件造型优美,配色清新秀雅,令人赏心悦目。

嘉庆粉彩海棠盘

清嘉庆红地描金万福纹盖罐(左)

清光绪 粉彩百蝶纹瓶

清光绪 绿地鱼龙图花式瓶

此瓶高51.6厘米,口径28.6X25厘米,宽33.5X26厘米。 全器作横展的八瓣花形,侈口、长颈、腹外鼓,平底、浅挖足。全器施柠檬绿釉,色在黄绿间而凝滞,釉面不甚平滑。两侧有二兽首衔环,兽首涂浅蓝,额头书“王”字,做虎头状。腹部前后做菱花式开光,开光里浮雕鱼龙变化图,一五爪龙翱翔于天,彩云环布;一鲤鱼浮出水面,有鱼跃成龙、出人头地之吉祥意义。纹饰浮起,雕刻纤细,如龙纹的鳞爪致密,须鬣飞扬、口齿微张、剔雕锐利,极尽细节的传写。

大雅斋瓷器

清光绪粉彩花鸟纹大雅斋盖盒

大雅斋瓷器上有“天地一家春”印文,这本是圆明园内的一处建筑名称,“大雅斋”则位于“天地一家春”的西间,是供慈禧绘画习字的自用画室。瓷器上的钤印“大雅斋”是慈禧的私人堂款。因此,大雅斋瓷器被看做为“大雅斋”画室烧造的慈禧太后专用瓷。

“大雅斋”匾为咸丰五年所写,且写有两面,分别挂在“平安室”和“天地一家春”殿内。是咸丰帝赐予当时还是懿嫔身份的慈禧。1860年,圆明园毁于英法联军的大火,大雅斋付之一炬,悬于圆明园的“大雅斋”牌匾也同样毁于大火之中。另一幅则由慈禧安放身边,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大雅斋”瓷器色彩浓艳。大面积使用红、黄、蓝、绿等纯粹鲜艳的色彩。色彩的运用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很多色彩在以往的瓷器品种中从未使用过。

“大雅斋”瓷器纹饰精美,传统官窑常见的龙凤题材被各式花卉、禽鸟代替。花卉纹饰不再选取单一花卉的主题表达,而是几种花卉组合成富有象征意义的复合主题。经过宫廷画师的审美想象,创造出一种兼工带写的绘画风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故宫瓷器
清三代瓷器在拍卖市场为何如此受青睐?价格如此之高?
康雍乾三朝部分瓷器欣赏
古瓷瓶欣赏—— 转颈瓶
明清·瓷器琐录(二)
国宝瓷器精品图片欣赏(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