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霸权主义的纪念碑——阿灵顿国家公墓(下)

承担“红白事”的老卫队

守卫无名战士墓的部队美国陆军第三步兵团,俗称“老卫队”。该部队是美军最为特殊的单位。他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作为仪仗队出现在美国国家级红白喜事典礼现场,上至总统就职典礼,下至普通士兵葬礼。部队驻扎在弗吉尼亚,阿灵顿国家公墓的每一次葬礼都是他们操办,可以说是美军中出镜率最高的部队。不过随着美军历次编制调整,当前第三团建制内也有正在伊拉克执行战斗任务的营。

图示:老卫队的蓝色礼服有特殊的标识,如左臂“HONOR GUARD”弧形臂章和皮质装饰带,这个装饰名为“Buff Strap”来自19世纪旧型背带。

除了蓝色礼服外,“老卫队”还会身着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军服参加礼仪活动。

自1937年7月2日起,无名战士墓就一直被美军现役人员24小时守卫着。1948年4月6日,“老卫队”开始接管守卫陵墓。守陵卫兵是这里最受游客关注的地标。每位卫兵都遵循着一套一丝不苟的例行巡逻程序:在三块白色墓碑前方(西边)约2米的地面上,铺着一条19米长、南北走向的黑色地毯,卫兵身穿摘去军阶标志的礼服(这是为了展现自己的军衔不能高于陵墓内的逝者,因为一战无名士兵很可能是一位列兵),右肩扛上刺刀不带弹夹的M-14步枪。

卫兵礼仪巡视用步枪是M14步枪,不带弹匣,执班士官佩戴礼宾手枪和牛皮亮漆面枪套。

这位卫兵要从黑色地毯的北端出发,向南行进21步后,左转面向东边的墓碑立正,行21秒注目礼,然后转身向北,同时将步枪置于左侧肩膀,再往北行进21步,右转面向东边的墓碑立正,行21秒注目礼,然后转身向南,同时将步枪放回右侧肩膀,再往北行进21步。如同机械钟表一样循环往复这一程序,直到在下一班卫兵换岗时被解除职务。

每一次转身,卫兵还要做出一声响亮的叩鞋跟动作。之所以选择21步、21秒是因为它取自于最高的军事荣誉——21响礼炮。注意每次行进调转方向后,卫兵都会做一个步枪换肩动作,这位卫兵始终要将步枪放在游客位置那一侧(西边)的肩膀上,表示随时准备对威胁墓地安全的情况做出反应。

对游客而言,无名战士墓卫兵换岗仪式更是极具观赏性的,在夏季白天每30分钟换岗一次,在冬季白天每1小时换岗一次,在夜间(墓地对公众关闭时)每两小时换岗一次,24小时风雨无阻。全过程大约持续10分钟。其过程同样充满“机械感”,且在美国的中小学国民教育课本中都有记载。

首先,值星士官与上岗卫兵从南入口进入场地,上岗卫兵在墓地南侧持枪停留,值星士官径直走到墓碑中央,以一套标准“台词”向现场游客大声提醒保持肃静并起立。然后值星土官走回墓地南侧,与上岗卫兵四目相对,开始验枪。他接过卫兵步枪后开始用一套复杂固定的花枪动作验枪,步枪在其手中“上下翻飞”,以肉眼检视从枪托到刺刀的每一个部件,并用带着白手套的手指擦扰,确认无一丝灰尘。验枪过程在1分40秒内完毕。

图示:值星军士腰间佩西格绍尔公司赠送的M17型专用礼宾手枪,套筒尾端两侧刻有罗马数字XXI,代表21响礼炮的最高军事荣誉。

步枪交还后,值星士官又要对上岗卫兵进行持续40秒的前后仪容仪表检查。随后值星士官在上岗卫兵右侧跨上黑地毯一端,命令上岗卫兵步枪上左肩,一同向墓碑中央走21步后卫兵立定,自己继续沿黑色地毯走到墓碑中央立定,转身向左面对游客。此时下岗卫兵已经站在场地的北侧,黑色地毯外等待,换岗的两名卫兵正好站在墓地中央南北对称的位置。

值星士官命令两位卫兵一同向中央走8步立定,使两人的距离保持在2米左右。值星士官命令两名卫兵枪下肩转向墓碑,自己向后转身向墓碑敬军礼,两名卫兵行持枪礼。礼毕后两名卫兵转身相对而立,在值星士官的命令下相互通报姓名军衔后,三人再次转向墓碑敬礼后,两名卫兵抢上右肩,上岗卫兵迈出两步踏上黑色地毯,三人同时右转向南,值星士官踏出黑色地毯,走到下岗卫兵右侧并与他一同向南入口走21步停下。

上岗士兵则在二人与自己同齐时也向南走9步,在地毯南端停下,开始他上岗后的第一轮巡视:向南走完21步停下的值星士官与下岗卫兵相对而立,下岗卫兵枪下肩,拉开枪栓双手端枪,在得到值星士官的命令后,保持双手端枪动作独自转身向南入口下岗回营。值星士官则在下岗卫兵走后转身向北侧的上岗卫兵观察15秒,确定无恙后转身向南入口退场。整个换岗仪式完成,过程庄严肃穆,三人如机器人一般的动作令人印象深刻。

当然,如果现场游客在换岗过程中或是参观时大声喧哗、作出不得体行为(甚至擅闯警戒线),“机器人”般的卫兵便会突然转身大声呵斥当事人,甚至会据枪作出警戒。不过多年以来,并没有好事者真的与卫兵发生过肢体冲突(因为现场一直还会有便装的第三步兵团军人以及宪兵维持秩序)。

阿灵顿纪念大道与女军人纪念馆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为了庆祝华盛顿诞生200周年,美国政府计划在华盛顿特区修建一些纪念设施,其中包括阿灵顿纪念桥,而为了将大桥与阿灵顿国家公墓连接起来,修建了一条宽阔的大道,称为“纪念大道”,并计划修建一个新的建筑物作为公墓大门入口,这便是纪念大道与女军人纪念馆所在的半圆形建筑的由来。

阿灵顿纪念大桥与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观

纪念大道工程于1930年1月初开工,1932年1月16日与阿灵顿纪念桥(大桥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钢筋水泥拱桥,总长度为652.09米,主跨65.88米。中央的桥板可以打开,便利船舶通过。这座桥也已被列入美国国家史迹名录)同时建成,最初叫做“英雄大道”,建成后正式命名为“纪念大道”。游客跨过阿灵顿大桥,穿过环岛和横跨110号高速公路的立交桥后便踏上了纪念大道,是进入阿灵顿国家公墓的必经之路。

从纪念大道远眺半圆形建筑。

大道附近交通十分便利,有110号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华盛顿特区的地铁线路也经过这里,通过电梯和自动扶梯可以直达。这条道路是由美术委员会成员费鲁乔·维塔莱和美国陆军工程兵团设计,总长两百余米,宽18米,原计划两侧竖立许多美国英雄的雕像。自1960年以来,已有6座纪念碑被放置在这条路两边,例如陆军第4步兵师纪念碑、第101空降师纪念碑、海军工程部队纪念碑等,大道两边被冬青和白橡树的树篱所包围。

纪念大道在半圆形建筑前小广场向南北分流,驾车可穿过北侧锻铁大门进入公墓。北门以海军上将施里的名字命名,他是美西战争中圣地亚哥湾战役的英雄。而南门以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名字命名。在每扇大门的正反面中央都挂着1932年版的美军各军种军微:罗斯福门挂海军陆战队和陆军的,施里门挂海军和海岸警卫队的。15米高的花岗岩灯塔在半圆形建筑的两端和每个大门的东侧,顶部装饰着一盏镀金的灯罩,这些塔没有很深的地基,全靠自身的重量来保持稳定。

纪念大道在被改造成纪念馆之前1993年,处于半荒废状态的半圆形公墓入口,前方广场的圆形水池还没有动工。

半圆形建筑依后面的土丘而建,实际作用相当于一面弧形挡土墙,于1931年7月开始建造,次年4月正式的落成,总费用是90万美元。赫伯特·胡佛总统出席了揭幕仪式。建筑主体由钢筋混凝土浇筑,外表面铺设北卡罗莱纳州艾里山开采的花岗岩,建筑面积17000平米,高9.1米,南北长69米,墙厚从底部的1.07米到顶部的0.76米不等。

在这个建筑的中心是一个宽6.1米,高9.1米的拱顶,里面镶嵌红色花岗岩,地面有喷泉,喷泉流出的水沿着由黑色鹅卵石砌成的通道向东流入直径为24米圆形水池。在拱顶外正中央的花岗岩上雕刻着美国国徽,在它的两侧分别是陆军和海军的军徽。沿着半圆形建筑的弧面对称分布有10个圆拱形门洞和壁龛(5个向南,5个向北),其中6个壁龛为圆弧形,高5.8米,宽2.7米,深1.07米,本用来放置雕塑或其它艺术品。

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微,雕刻在半圆形半圆形教堂的中央.

半圆形建筑近景。

而它们之间的4个门洞尺寸与壁龛一样,很长时间在距门口深0.61米的位置上用石墙砌封,石墙上雕刻了橡树叶,后来在改造成女军人纪念馆时将石墙打通。楼梯可以通往建筑物内部的女军人纪念馆、游客中心、顶层7.3米宽的露台和山丘上的墓地。石墙未拆除前,要登上露台只能通过建筑外南北两端土丘上的台阶前往。沿着半圆形建筑两边分布着宽阔的草坪,黑色花岗岩石板人行道穿过草坪,通向紧挨着弧形墙的浅灰色花岗岩人行道,一直延伸到纪念大道。

女军人纪念馆是美国政府为纪念曾在美军服役的女军人设立的,如今也是美国中小学公民教育提到的爱国教育设施。纪念馆与游客中心同在一个半圆形建筑内。美国国会在1988年才把此建筑内作为女军人纪念馆开始规划。1995年6月,纪念馆开始改造,1997年10月18日纪念馆改造完成投入使用。

女军人纪念馆前言

自美国独立战争以来,有将近300万妇女在美军服役,但这些女性的故事却几乎不为人知。女军人纪念馆收藏了4000多件捐赠品,近1000份关于女性军人或由她们创作的书籍、照片和文献档案、私人和军事文物,回忆录和口述历史。其中有最早来自美西战争中陆军护士队的文物。

纪念馆展出面积有3300平米,在弧形的主展厅里排列着14个展柜用于展示文物。在头顶和墙壁上,有11块巨大的玻璃碑,上面镌刻着一些美军女军人的名言。游客通过主展厅进入荣誉大厅,里面陈列着纪念战俘、殉职女军人、因勇敢或服务而获得荣誉的女军人的文物。荣誉大厅外是小礼堂,可以在这里观看记录女性在美军中地位的电影。礼堂也用于讲座和演示。此外纪念馆还拥有女军人服役资料数据库,通过12台电脑可以查询从独立战争到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在美军服役的女性的姓名、图片等公开数据。搜索结果显示在头顶的三个大屏幕上。

女军人纪念馆二战中陆航女兵展柜

纪念女军人加入海军陆战队100周年展的展板

公墓中的纪念碑

除了纪念大道的6座纪念碑外,墓地中也有不少纪念碑。由于墓地空间不足,纪念碑占地面积又很大,所以现在需要美国国会的同意才能设立新的纪念碑。这里介绍其中几个比较著名的。

墓园的北端有一座美国海军陆战队纪念碑。它直接取材于一张著名的战地摄影:“国旗飘扬在硫磺岛上”。纪念碑底座四周镌刻着海军陆战队自成立以来参加过的所有战争,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彻头彻尾的对外侵略。

美国海军陆战队纪念碑

在无名战士墓附近矗立着“缅因”号桅杆纪念碑,以纪念在“缅因”号铁甲舰事件中丧生的266名官兵。纪念碑是围绕着真实的“缅因”号桅杆而建的。这座纪念碑还是二战期间在美国流亡期时去世的两位外国首脑的临时安息之地,他们是菲律宾总统奎松和波兰波兰总理帕德莱夫斯基。

“缅因”号纪念桅杆

1986年5月20日,为了纪念1月28日在发射过程中遇难的机组人员,“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纪念碑落成。石头背面刻着约翰·吉莱斯皮·马吉的小诗《高飞》。这首诗是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在发表讲话时引用过的。虽然许多遗体被确认身份并送回家属私人埋葬,但有些遗体没有被确认,而被安葬在墓碑下。两名宇航员,迪克·斯考比和迈克尔·史密斯,被埋葬在阿灵顿。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纪念碑

2004年2月1日在此纪念碑下,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遇难者举行了类似的纪念活动。在哥伦比亚号失事中遇难的宇航员劳雷尔·克拉克、大卫·布朗和迈克尔·安德森也被安葬在阿灵顿。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遇难纪念碑

除此之外还有洛克比凯恩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在苏格兰洛克比上空泛美航空103号航班爆炸事件中遇难的270名乘客。纪念馆由270块石头组成,每块石头代表在这场灾难中遇难的每一个人。在第64区,2002年9月11日为五角大楼911袭击中184名遇难者举行了纪念碑落成仪式。纪念碑呈五边形,上面列出了所有遇难者的名字。碑下埋着身份不明的遇难者遗体。

另外,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加拿大军队中阵亡的所有美国公民的加拿大十字纪念碑。纪念碑于1927年11月11日落成,呈十字架状。正中镶嵌一把重柄长剑,碑上刻有在两次大战及朝鲜战争中死亡的美国公民的名字。

约翰肯尼迪的墓碑

阿灵顿的纳粹

葬到阿灵顿公墓的人不少。他们的身份军街千差万别,但您一定难以想象,这里也有纳粹分子的墓穴。

这位纳粹的身世可用“三姓家奴”来形容。他名叫劳里·阿兰·托鲁尼,1919年5月28日生于当时还属于芬兰的维普利。父亲是一名船长。托鲁尼在1938年时从军,1939年秋适逢苏芬战争爆发,托鲁尼被派往拉多加湖前线,作为纳粹仆从军参与了围困列宁格勒。由于他在作战中从一个大头兵被委任为少尉,1941年,此人前往德国接受军事培训,但没多久就返回芬兰。

1943年时,托鲁尼在一支侦察连中担任中尉连长。此人的部队曾深入苏军后方进行破坏。当时苏军以300万芬兰马克(约65万美元)的悬赏金缉拿他。他于1944年7月9日获得了曼纳海姆十字勋章。这也使得托鲁尼在北欧已经有了些反动名气。苏芬两国于1944年9月19日签订的莫斯科停战协定,芬兰倒戈对抗德军。这让托鲁尼心生怨恨。芬兰军队只好勒令他退伍。

在芬兰军队中服役时的托鲁尼

1945年,托鲁尼加入一个芬兰纳粹团体,并再次前往德国参加破坏活动的训练、准备在芬兰被苏联占领时组织破坏。同年,他被德国人委任为武装党卫队三级突击队中队长(党卫军少尉),之后回到北欧活动,并获得过二级铁十字勋章。二战末期托鲁尼在丹麦向英军投降,之后从战俘营逃跑回到芬兰。由于战后的芬兰当局正在搜捕战时的亲德人员,使得托鲁尼遭警察逮捕。因他在党卫队的服役背景,芬兰政府判处了他六年徒刑,不过于1948年12月,芬兰总统巴锡基维救免了这个家伙。

出狱后的托鲁尼一直与芬兰的反动军人勾结,之后辗转到了瑞典当了一名水手。1950年,当他所在的船驶入墨西哥湾海域时,托鲁尼跳下海,游到了美国。之后这个纳粹分子到纽约布鲁克林的芬兰裔美国人社区“装成”了木匠与清洁工。这一切都是美国战略情报局的安排,1953年他获得了美国居留权,他的留美申请正是战略情报局局长多诺万操办的。

1954年,托鲁尼根据美国的《洛奇-菲尔宾法》中的条款,以加入美军的方式获得了美国国籍。他先是成为美国陆军的二等兵,又将姓名改成了拉利·索恩。其实从始至终,美国政府很清楚托鲁尼的身世,然而此时麦卡锡主义的当道,使得美军反而对这种在二战期间对同盟国军民犯下战争罪行的纳粹分子热捧至极。

身穿武装党卫军三级突击队中队长(少尉)制服的劳里·托鲁尼与身穿美军陆军制服改名不换面的拉利·索恩

随着巴结美国陆军中的芬兰裔军官团体,托鲁尼很快就成为美国陆军特种部队的一员。“打过苏联人”的经历让托鲁尼当上了美国陆军空降学校里教授滑雪、求生、登山与游击战术的教官,他的美军军衔亦向上攀升。1957年他成为预备役少尉,并在1960年升到上尉。1958年至1962年间,身穿美军军装的托鲁尼回到了苏军“对面”,他被派驻到西德的美陆军第10特种部队群,之后还于一次在伊朗的札格罗斯山脉进行的搜救任务中担任副指挥官。1963年11月,易名索恩的托鲁尼又赴越南加入A-734特战队,并因为在湄公河三角洲的任务而两度获得紫心勋章。

1965年,他调到驻越美军司令部下的研究观察团,担任南越部队的军事顾问。1965年10月18日,此人敲定了研究观察团的跨境任务,准备从广南省的钦德基地出发,前往其西北方32千米处的地区侦察北越人民军在老挝边境的活动。这时这位党卫军少尉的狗屎运终于耗尽了。行动中此人搭乘的直升机撞毁在一处多山的地区之中,位置大约是在岘港西南方约40千米处。之后美军的搜救队没有找到他的尸首。

美国人在索恩死后追授他为少校。1999年,索恩的遗骸被寻获,并于2003年获得身份确认。2003年6月,这个纳粹分子以美军少校身份下葬到阿灵顿公墓60区的8136号墓碑位置。根据公开信息,此人是阿灵顿公墓里唯一获得过纳粹铁十字勋章、拥有党卫军军官军衔的人。而在他的墓穴边上,绝大多数人员都是二战时与他不在一个阵营的。(完)

这里长眠着历次战争中的阵亡军人,却无法埋葬美国干涉全球事务的野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8.10.20 江西 上饶 上饶集中营及纪念馆
威灵顿纪念碑区和圣詹姆斯公园
哥伦布灯塔在这里亮起-多米尼加游记
[视频] 孙中山纪念馆卫兵交接仪式
实拍美国阿灵顿公墓卫兵换岗仪式,女兵动作酷似机器人
台北国父纪念馆卫兵换岗仪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