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早注意到“孤独猎手”麦卡勒斯的中国读者,原来是大名鼎鼎的他!

本文整理自群岛书友会
《心是孤独的猎手》共读嘉宾音频分享

作者:宋玲
(《心是孤独的猎手》译者、译文社编辑)

一、借书证上的唯一名字



今年年初去世的著名翻译家李文俊先生曾在一本书的译后记中提起一则轶事,大约是文革前夕,他在学部文学研究所的图书馆里看到一本企鹅原版小说,借书单上签着唯一一个名字,那人正是钱钟书。这本书就是《伤心咖啡馆之歌》。20世纪70年代,图书馆又开放了,出于对“钱钟书”这个名字的崇敬和好奇。李文俊借出的第一本外文书就是《伤心咖啡馆之歌》,又仔细读了一遍,还是想把它译介给国内的读者。于是,李文俊先生就成为国内最早翻译麦卡勒斯作品的译者之一,在钱钟书这个名字的引导下,也是国内最早注意到卡森·麦卡勒斯这位天才女作家的人之一。

翻译家李文俊

在回溯《伤心咖啡馆之歌》在国内的出版历程时,李文俊说,译文最初发表于1978年《外国文艺》的创刊号

1979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集》,为著名的“外国文艺丛书”一种,由冯亦代等翻译名家执笔,一人翻译一篇。在这本书里面,《伤心咖啡馆之歌》是最长的,也是最引人注意的一篇。至此麦卡勒斯进入中国读者的视线,并迅速被奉为经典。

👉 点击购买纸质书

40多年后的202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这套靓丽版“麦卡勒斯文集”,让曾经孤独、青春的心灵猎手麦卡勒斯再度回归视野,引发新一代读者的阅读趣味。这套文集几乎涵盖了作者的全部小说作品,包括五部经典长篇和一部短篇小说全集:《心是孤独的猎手》《金色眼睛的映象》《伤心咖啡馆之歌》《婚礼的成员》《没有指针的钟》,以及《麦卡勒斯短篇小说全集》

二、一个曾经闪光、迷乱、病痛的天才少女



美国南方文学流派闪烁着一串光彩熠熠的名字:威廉·福克纳、弗兰纳里·奥康纳、田纳西·威廉斯、杜鲁门·卡波蒂……拥有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的麦卡勒斯,更有南方文学教母之称。

麦卡勒斯,原名露拉·卡森·史密斯,1917年2月19日出生于乔治亚州府哥伦布。父亲是一个珠宝商,母亲的祖父是一个农场主,是南北战争英雄。麦卡勒斯10岁开始学习钢琴,15岁时父亲送给她一台打字机,从此开始写作,同年第一次患上中风。

1937年,20岁的麦卡勒斯与退伍军人李维·麦卡勒斯结婚。他们的婚姻生活充满波折,离婚、复婚、酗酒、无数的派对和恋爱,除了写作之外,过着标准的无所事事的文艺生活。夫妻俩都是半公开的双性恋者,他们曾同时爱慕一个男人,三个人同居过一段时间。一段混乱的恋爱往往接着另一段混乱的恋爱,在感情上,麦卡勒斯是个极端的女子。1941年,离婚后的麦卡勒斯与《时尚芭莎》的编辑乔治·戴维同居,并与威斯坦·休·奥登、本杰明·布里顿、杜鲁门·卡波蒂、田纳西·威廉斯、保罗·鲍尔斯等名人成为好朋友。二战结束后,麦卡勒斯移居巴黎。1945年麦卡勒斯与前夫李维·麦卡勒斯再婚。1953年丈夫李维劝说麦卡勒斯与他一起自杀,但麦卡勒斯成功逃走,李维在巴黎的酒店里服用过量安眠药而身亡。1967年8月,麦卡勒斯因脑部大出血,昏迷45天后,于9月29日在纽约去世,时年50岁。

三、《心是孤独的猎手》:

关于畸零之人和绝对的孤独




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位列美国现代文库“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第17位、《时代》杂志所评“现代百部最佳英语小说”,这部小说浓缩了麦卡勒斯短暂一生的所有灵感、才华与独特思想,是读者要想了解其小说的主题和创作风格的入门作品。这不仅是因为这是她创作的第一部小说,而是因为这部小说几乎涵盖了她此后所有作品的主题、题材,以及她意欲探讨的有关人性和社会等深层次的问题。

👉 点击购买纸质书

麦卡勒斯出生在佐治亚州,属于美国所谓的“南方”地区。结束了战乱的美国南方仍旧与北方地区有着很大的差距,在经历了工业化改革后,美国南方地区也同样没有避免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所带来的巨大冲击。美国人民的生活,尤其是那些社会底层和边缘群体的生活就更加贫穷、艰难,黑人遭受的种族歧视,更是雪上加霜。

1937年,麦卡勒斯在20岁的时候,随丈夫来到了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他们在一个名叫夏洛特的小镇举行了婚礼并且在此安家落户,在小镇上与常人一样生活的同时,麦卡勒斯在工作之余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创作经过三年之久的创作,于1940年正式发表。

《心是孤独的猎手》的背景正是美国南方腹地,人物是遭到社会疏离的弱势群体,主题主要表现为孤独与无望的爱。故事开始时,两个聋哑人——约翰·辛格和斯皮罗斯·安东尼帕罗斯——已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了十年,这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结成了一种神秘的友谊:身材高挑、敏捷、聪明的辛格非常迷恋肥胖臃肿、冷淡、神情恍惚的希腊人安东尼帕罗斯。在他们生活的那个萧条的棉纺厂小镇上,大多数人脸上都常常露出饥饿和孤独绝望的神情,而他俩似乎一点也不孤独。只不过他们付出的感情并不对等:辛格给予;他的朋友接受;一个是爱者而另一个是被爱者,似乎都沉浸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倒也相安无事。可突然间,这一宁静被打破了,安东尼帕罗斯神秘地生了场病,病好后,他像变了个人似的,成了麻烦制造者:偷东西、冲撞陌生人,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撒尿。尽管辛格对此很伤心,悉心照料,倾其所有为朋友解决他所造成的麻烦,但他最终还是无计可施,精神错乱的希腊人被送到两百英里之外的精神病院。

影片《心是孤独的猎手》(1968)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辛格不知不觉间成了另外四个人生活的焦点,这些人都希望在他身上寻觅一种神秘的形象,以圆他们自己痴迷而支离破碎的梦想。12岁的米克·凯利是个假小子,表现出对音乐的独特禀赋,在她的想象中,辛格具有某种精神和谐,这使她想起莫扎特。黑人医生本尼迪克特·科普兰长期以拯救黑人为使命,哑巴辛格对他来说象征着极其罕见的白人的同情心。杰克·布朗特是个激进的工人运动组织者,但他的语言天赋胜于行动,对他而言辛格仿佛是天赐的,因为布朗特误以为只有哑巴愿意倾听,并能理解自己。咖啡馆的老板比夫·布兰农刻意观察咖啡馆的各色人等,在他看来,辛格是个再恰当不过的静观对象,因为大家的注意力都在他的身上。然而,所有这些人都不知道辛格对安东尼帕罗斯的爱,也没有意识到他们对他的兴趣给他带来的困惑。当得知安东尼帕罗斯的死讯时,辛格自杀了,留下的只是他的那些追随者或崇拜者们的思考和悲伤。

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图所示

“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绝望的孤独与其说是原罪,不如说是原罪的原罪。”书中如是写道。

故事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但他们却并未因为这相似的孤独而相连,最后辛格的死让这种可能性彻底消失掉。或许作者正是要用这种尖锐的结局暗示人们,人终究是孤独的,就如同人终归是要死的一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贴:卡森麦克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
卡森·麦卡勒斯:生命中,唯有孤独永不落幕
荒诞的爱和永恒的孤独 || 《the Jockey》导读
我们说会儿话吧:读《伤心咖啡馆之歌》
卡森·麦卡勒斯笔下的美国:一个让人感到孤独、恐惧、焦虑的社会|辛格|心是孤独的猎手|伤心咖啡馆之歌
书单 | 六本和“孤独”有关的小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