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今天的日本书法越来越退步了?而在中国现实的书法环境中,也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userphoto

2023.05.07 浙江

关注

探寻醉中国的书画印生活新方式!

空海(日语くうかいKūkai,774年7月27日-835年4月22日),俗名佐伯真鱼,灌顶名号遍照金刚,谥号弘法大师,日本佛教僧侣,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

来源 | 书法赏评

作者 | 刘绍伟

原题 | 论当今日本书法的缺失

分享 l 书艺公社(ID:shufaorg)

当今日本书法的缺失和弊端,

在中国现实的书法环境中,

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这个现象,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日本的书法艺术源自中国,称为书道。 中国书法艺术传入日本最早的时间,据《日本书纪》记载,应神天皇 58 年, 朝鲜百济国使王仁,进献了汉文典籍《论语》十卷和《千字文》 一卷。 应神天皇的时代,是270年至 310 年,正处在中国的晋代。 据此可知,中国书法至迟在晋代甚至更早的朝代,就已经传到日本。 中国的书法艺术,在日本繁荣发展,是在唐 代。 日本先后派出十三批遣唐使来华学习交流,学习大唐先进文化的同时,也深受当时极盛的书法艺术氛围的影响,涌现出空海、橘逸势等书法名家,代表着日本书法的时代高度,至今颇有影响,日本人称空海为中国的王羲之。 作为遣唐使,他们是文化传播的桥梁——不只是学习,更主要的是把中国文化与书法艺术传播到日本,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开始了日本之旅,并生根成长,子子孙孙代代无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又出现了空前盛世。 唐以后至近现代,在书法上有所建树的日本书家,艺术成就都没能达到空海时期的高度。  


空海大师《风信帖》

当今日本,书法艺术,从民间的私塾传授到高校的课堂传播,仍然有着众多的受众群体。 日本众多的书法爱好者和一定数量的书法专业教师,使书法艺术在日本得到了普及、传播。 遗憾的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在日本历经千年,其精髓渐而缺失,诸多弊端纷纷呈现,使越来越多的人不知书法为何物,与传统书法艺术渐行渐远。  

当今日本书法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学习书法方法的缺失 

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重在师承,且需广博多才。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痴者可“出于蓝胜于蓝”。 伯乐与千里 马共生。 日本民间的书法学习,普遍的方法是: 不临古帖不 师古,以所从老师之书为范本,且老死师门,不为贰徒。 日本民间有很多私立的书法培训道馆。 老师多以自己的书体去教授学生,学生也很接受这种直接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学者能在很短时间里就进入到实际创作,虽有自我创作的快意,但写出的作品类似流水线产品,或死或生,众生一貌; 至于作品“质”的高度,更不能妄言。 笔者在日本的展厅中, 曾看到很多风格及笔墨雷同的作品,视觉上如同模板印刷出 的美术字; 装裱形式虽新颖丰富,却难以掩盖艺术内涵之空 乏。 这种现象在日本高校书法教育中,仍然存在。 日本高校 书法教育,基本以临摹中国传统碑帖为主,但缺乏对中国传 统书法基本笔墨的深入认知、深刻理解和系统掌握,致使临 帖学习多流于表面的结构和章法,对书法艺术内在的精髓或不知,或懵懂,或知之甚少,终不知书法为何物。 日本高校的书法教育,普遍重视、强调创作,无根少据的个性创新, 如无本之木,何以参天; 似无源之水,何以汤汤。 这种书法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以抒发个性的创作为主,不会走就先跑, 导致急于求成之风盛行,种种弊端呈现。 与日本相较,中国当今的书法教育,无论民间还是高校书法教育,仍然沿承着 传统临帖的学习方法,重视长期临帖的体悟与积累,渐进探 究书法艺术的本源内质; 但有识之师甚少,愿不要舍本逐末。  

二、传统笔墨的缺失 

对中国传统笔墨,普遍缺乏正确的理解和实际运用。 片面追求书法的外在形式和表现,导致作品缺乏内在的笔墨精神。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历来讲究笔墨精神。 南朝时期书家 王僧虔曾提出: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 ”宋代苏东坡强调: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 都指出了书法艺术内在的精神气质——是书法艺术的精髓。 书法艺术的内在精神,是书家通过运用传统笔墨表现出来的。 传统笔法,即中锋运笔,运行间提按顿挫,轻重缓急,虚实 相合等的基本方法。 笔法,虽然只是书法艺术的一个方面, 但却是表现书法艺术内在精神的前提条件,是书法艺术必不 可少的重要手段。  

中国传统的中锋运笔法,是通过对毛笔提按的适度控制,积点成线的涩劲运行,通过肘腕手指的精微转换,达 到笔墨意趣相生。 在运笔过程中,书写者通过对毛笔的控 制,将力量作用于笔端,在毛笔承受的限度之内,将活的 笔力注入到宣纸之中,笔墨相生,点画线条饱满自然,形 成“锥画沙”“屋漏痕”“万岁枯藤”等鲜活的线条,笔墨意趣,方可天成。  

日本书法的点画质感,普遍单薄浮滑,少饱满圆润。 主要原因是缺少笔墨的养成和法度意识; 普遍缺乏中锋运笔,运行间的提按顿挫,轻重缓急等,且无法无依。 因此徒有造形,不见笔墨,不见神韵。 另外,日本书法教育中,片面重视大字榜书,忽视对毛笔的提按控制。 超出了毛笔弹性承受的限度,虽有书家的大胆激情书写,笔下却难以表现出笔墨内在的精 神,大多是板滞的死气,类刷出的美术字。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 强调掌握中锋运笔,是为了表现出笔墨意趣,进而创造出书法艺术内在的精神气韵。  

对传统中锋运笔方法,笔墨意趣的忽视,在日本的中小学和民间书法教育中尤为突出。 因先入为主,基础教育就偏 离了正道,只会渐行渐远。 在日本两年,看过数次书法展览。 在各级书法展览中,有些作品虽有视觉上的外在冲击力,而 乏内蕴内美,是书法艺术根本的缺失。

三、追求个性表现的缺失 

日本书法对大字及榜书情有独钟。 书法作品,往往以一 字或两三字为内容,表现形式及其随意张扬,充分表现书家 的个性。 书法创作追求个性表现,无疑是正确的创作导向, 但作品美好的表现力,需要书家具有长期扎实、深厚的笔墨 功夫积累,及对书法艺术的深刻认知和见地。 真正的个性表现, 是用传统的笔墨书写不同的表现形式,异曲同工,历代经典 作品,形异而质同,书家用内在相同的笔墨精神,书写不同 的个性特质和时代风貌; 真正的个性表现,不是胡乱不羁的 涂鸦,不是简单表象的特立独行。  

客观而言,日本一些具备深厚传统书法功力的书家,由 于有深厚传统书法笔墨的基础,大字榜书有其独到之处,具 备艺术感染力。 如已故的井上有一,长期致力于颜体书法的 临摹,在榜书创作中融入自己对颜体书法的理解,故其作品 线条的质感厚而活,有独到的艺术表现力。 但这样的书家在 日本为数不多,很多专门致力于榜书的创作者,往往不具备 中国传统书法的根基,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致力于大字 榜书的创作,一味创新求变,导致作品线条及墨色的混乱不 堪。 虽有外形的变化,点画线条缺乏活力,运笔过程平铺直叙, 缺乏起伏顿挫的涩劲,看似有视觉上的震撼,实质少有内涵, 难言艺术创作的成功。

当今日本书法的缺失,不仅是学习方法、传统笔墨和真正个性的缺失,更主要的是,对中国传统书法特质缺乏深刻 的认知与领悟。 当今中国书法艺术日渐普及、繁盛,传承和发展这一国粹,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日本书法的缺失和弊端,在中国现实的书法环境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这个现象,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当今我国中小学书法教育已经拉开了序幕,高校书法教育日益发展,如何在正轨上更好地将中华传统书法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值得我们去深度思考。

 

图文综合来源网络, 分享此文旨在传递更多有价值信息之目的。 和万千书坛精英,一起探寻醉中国的书画印生活新方式! 原文不代表书艺公社观点、立场以及价值判断。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书艺公社联系。

浏览结束记得关注@书艺公社
及时收看更多有价值的好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榜书艺术传承人——谢其福
书法家张鸿君——笔墨横姿 奇情壮采
《贴图》大气之美——谭贵清的书法艺术
书法运笔用墨2
书法家艾有生 笔酣墨饱 金石风骨
书法圈,书法家都特别推崇金伯兴的书法,评价很高,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