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百年孤独》与《生死疲劳》为例,对比两部作品的魔幻现实主义

文案|花影纪实

编辑|花影纪实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同时也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这部作品的发表掀起了拉美的“文学爆炸”,并被称为“20世纪最优秀的西班牙小说”7。

马尔克斯也凭借这部作品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立足于拉美地区的文化,围绕着布恩迪亚一家七代人的人生历程,记述了马孔多小镇从诞生到成长,到衰落,再到没落的一个世纪。

在艺术方面,这部作品的情节繁复,角色繁多,主题深刻,魔幻和真实的结合,令人赞叹,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以其“神奇的写实手法,将传奇和现在结合在一起”荣获了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新中国建立之前,主角是一个地主,后来因为土地改革被杀,怨气很重,他投胎成了一只驴、一只猪、一只狗、一只猴子,然后又被送回了尘世,他投胎成了一个大脑袋的孩子,所以他看到了新中国发生的一切。

莫言以一种风趣的笔调,以一种动物的角度来叙述故事,故事的故事情节离奇古怪,具有扭曲的特点,但是却富有哲学意味,富有作者的探究和时代特色。

两个故事都是从两个不同的文化中孕育出来的,有着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文化意蕴,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与莫言《生死疲劳》两本长篇小说的历史书写、神话运用及民间素材来比较其异同,这对准确准确地理解这两本经典之作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际意义。

魔幻现实主义探源

“魔幻现实主义”发源于拉丁美洲,并于1930年代首次在欧洲兴起,德国文学批评家弗朗茨·罗在其著作《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现派,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中首次提出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概念,并将其称为“表现主义”

而将“魔幻现实”运用到拉丁美洲的文学评论中,最早是从1967年哥伦比亚著名小说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百年孤独》开始的。

《百年孤独》中的故事和角色千奇百怪,故事中还夹杂着大量的传说和符号,吸引了很多读者和批评家的注意,他们把这部作品命名为“魔幻现实”

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显著的特色就是把“新闻性”的真实性与“魔幻性”的想象相融合,运用“虚无飘渺”的手法,以“虚无飘渺”的方式展现拉丁美洲的历史、文化、现实生活等。

总的来说,在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作家们的作品中,本着“让现实成为虚幻,但又保持着虚幻”这一基本宗旨,将拉丁美洲阴暗的现实表现在作品中,是每一位奇幻写实作家们的终极目标。

20世纪中叶,由于拉美遭受了帝国主义的欺凌与入侵,一批有着极强民族意识的反美小说家被激起了愤慨,他们以“小说家”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并以“小说家”的方式来揭示拉美社会现状,启发人民的觉醒意识。

他们第一次在作品的创作理念上进行了一次变革,在作品的表达方式上,也就是挖掘出了自己国家的传统意识,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风俗等等,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拉美”风格的小说。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尽管很多拉美小说家都使用了“魔幻现实”,但是人们对“魔幻现实”的理解还很模糊。

墨西哥小说家胡安·鲁尔福在其短篇小说《佩德罗·帕拉莫》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将不同时空、不同角色的故事放入一幅画中,这就是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也是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

20世纪60年代,拉美长篇小说出现了一股魔幻现实的高潮,其中以马尔克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为主要特征,使其在拉美长篇小说方面趋于完善,成为一种独立的世界性长篇小说。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魔幻现实”逐渐成为拉丁美洲现代小说家们心目中的主流思潮。

“一九八三年五月五日,我们在西安举行了一次关于马尔克斯拉美魔幻现实的研讨会,并于一九八四年发表了《百年孤独》,《百年孤独》在中国文学领域引起了一场连锁反应”

马尔克斯及其作品对魔幻现实的影响很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陆续有马尔克斯等人的魔幻现实作品被翻译出来,并对魔幻现实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从韩少功,贾平凹到莫言,他们都深受马尔克斯和“魔幻现实”的影响,从而开辟了中国长篇小说新的发展道路。

马尔克斯在莫言县小说中的应用,特别是他在小说中所使用的“魔幻现实”技巧,对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没有马尔克斯,莫言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历史书写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和莫言《生死疲劳》都融入了拉美和中国两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二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融合,作家把厚重的历史赋予了梦幻般的真实色彩,梦幻般的真实和梦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百年孤独》这部小说中,马尔克斯将自己的目光聚焦在了哥伦比亚从1830到19世纪末期七十多年里发生的数十场战争上,他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英雄们的一生来描绘这段历史。

尽管《百年孤独》中大部分都是虚幻和幻想,但马尔克斯对自小说所描述的无休止的南北战争的描述,却是基于1885年至1902年哥伦比亚的南北战争。

“战争开始了,乌尔苏拉在12月上旬发出了一声可怕的喊叫!”

现在,所有的马孔多都被封锁了,这部小说基本上是对历史的再现,在这本书里,布恩迪亚一家七代人的故事,和哥伦比亚的战争史一样,马孔多小镇上有各种各样的政治人物,有君主,也有普通百姓。

作者用他那精妙的笔法,把每个人的个性都写了出来,把布恩迪亚一家的孤独、马孔多的孤独都写了出来,并把孤独提升到了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的境界。

英国的水手们曾经无数次的洗劫过西班牙的土地,英国的罗利先生,英国的探险家,伊丽莎白一世的心腹,英国的博物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这些都是德国的地理专家,他们总是能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就是他们把幻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因。

《生死疲劳》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莫言的历史写作中,魔幻般的现实主义与《百年孤独》相比,魔幻般的幻想在其中一个方面更加清晰,它有着鲜明的历史叙述特色。这部小说所讲述的时代背景,覆盖了从一九四九年至上个世纪末这段中国近代史。

从新中国的土改、五十年代的互助会、“文革”时期的大跃进,再到今天的中国,每一个时期的故事,都被纳入了故事的视野。

莫言将小说的背景改到了东北的高密县,也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东北乡,将这个虚拟的地主,还有一些小说中的角色,都安排在了自己最熟悉的地方。

扫视着现实的历史时代,历史事件,乡村的日常生活与乡村的角色,莫言书写着一部半真半假的历史大戏。

而从《生死疲劳》的角度来看,则可以看到《百年孤独》所采用的魔法现实主义的创作技巧,以魔幻现实为基础。

其区别在于,马尔克斯将奇幻故事背景设置在哥伦比亚南北战争期间,并以布恩迪亚一家人为故事核心,推动了半真实半幻想的发展。

莫言以驴的眼睛、牛的眼睛、猪的眼睛、狗的眼睛、“世纪婴儿”的眼睛,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离奇而扭曲的描述。

神话运用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使用了印第安的东方神话和《圣经》中的隐喻,使这部小说更具神秘感。

在这本书中,霍布恩迪亚和他的夫人乌尔苏拉,都是西班牙人的后代,生活在一个印第安村落。

他们都很怕要小孩,因为他们是亲戚关系,为了这件事,乌尔苏拉给自己穿上了一条童贞的裤子,不许布恩迪亚碰她,一直没有怀孕。

村民们开始嘲讽布恩迪亚,说他不会生孩子,最后,布恩迪亚杀死了那些说他坏话的人,逼着乌尔苏拉和他上了床。

为了摆脱这个幽灵,他们从一个被杀死的人的灵魂中逃了出来,逃到了马孔多这个荒凉的小镇上。

这个故事的故事,就是根据印第安的一个故事,一个幽灵在布恩迪亚一家的时候,自己也不能得到休息,而他的敌人却得不到休息。

马尔克斯把印第安的古代文明和他六世的生活融合在一起,使这个家庭充满了一种宗教的气息,使这个家庭充满了一种神秘感,这种神秘感使这个家庭充满了印第安的气息。

与中美洲地域的浓厚的宗教气息相比,《百年孤独》的《生死疲劳》更多的是中国人的神秘感和封建主义的神秘气息。

莫言在其创作之初,便为这部作品注入了某种神秘的气息,一是以中国独有的“阴曹地府”为开头,第一章的书名为《受酷刑喊冤阎罗殿遭欺瞒转世白蹄驴》,在书中融入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神奇故事。

主角西门闹的自我介绍带有鲜明的奇幻色彩,比如“我在黄泉路上受到了人世间无法想像的折磨”,“他们用最残忍的手段把我丢进滚烫的油中,把我当烤肉用一个小时”《生死疲劳》的开场白就是《红楼梦》的开场白。

《红楼梦》一开始就使用了两个神话,一个是“石”,一个是“小仆人”“石头”的传说超越了整个小说的剧情,从结构上来说,它可以被看作是作家用这个故事来为本书写的一个前奏,作家用“石头”的感情体验和想法来完整地阐述自己的创作理念。

莫言虽然没有以传说开头,但他以类似的故事开头,使得他的作品有了与人物的同一性,在我们看来,这部作品应该是一部玄幻的作品,但作者将它放在了中国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的故事,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民间资源呈现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生死疲劳》和《百年孤独》在两部作品中都融入了两个国家的民俗文化,马尔克斯在其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中,既传承了拉美土著民族的文化精神,又以土著民族的信仰和信仰为出发点,对其生命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纵观《百年孤独》全篇,印第安民族中最显著的一种信仰便是“天命论”,在印度人的观念里,命运是由上帝决定的,只有“命运之神”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只有命运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马尔克斯用这个“猪尾娃娃”来表现这个传统。

《布恩迪亚》中,第一代的孩子叫做布恩迪亚,第二代的孩子叫做乌苏拉尔,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孩子会变成猪尾,所以很幸运地避开了这个问题,而在这一代的孩子,则是阿玛兰塔·乌苏拉尔与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

第一次出现了同名同姓,最后还生出了长着猪尾的宝宝,这样的结果,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出生的时候,长着一条长着猪尾的幼崽,最终被蚊子啃食,从一开始,布恩迪亚一家人就被灭门了,而这正是这部作品所反映的“命运”

“民间资源”在莫言的《生死疲劳》中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小说之中,这部作品引用了无数的民俗歌谣,比如小说一开始的那句“生与死,都是从贪婪开始”

长篇小说主角“六道轮回”以六个转世生灵来表达佛教的转世之理,将东方的六经幻想草灰蛇线地藏于整本书的每一个字中,抒发着对生活的无限执着的赞叹与哀伤。

这一点,毋庸置疑,正是佛教所要表达的意思,《生死疲劳》也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民俗,即中国风水,这幅画以一种既现实又梦幻的方式,向中国乡村社会长久而深远的影响,并深深扎根于农民的心灵之中。

比如,在一本书中,风水师告诉马智伯,孕妇在家中,不可开凿墙壁,也不可挖坑,以免触怒了“太岁”,导致孩子出生后,马智伯落荒而逃。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与莫言《生死疲劳》都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品,它们都反映出了两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与文化传统,反映出两个国家在拉美与中国的文化特征。

这两个作者及其著作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而深远的影响,《生死疲劳》和《百年孤独》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生死疲劳》是一个魔幻和现实并存的世界,而《百年孤独》却是魔幻和现实交杂的世界。

在一次访谈中,莫言说:“《生死疲劳》是一棵古老的大树,从黑暗中长出了一根新的树枝,它可以被看作是莫言长篇小说的一种突破,也可以被看作是莫言在中国对魔幻现实技巧的一种革新与推动。

莫言是中国新时期小说家,他继承了马尔克斯所倡导的“魔幻现实”的创作方法,并对其进行了革新,从而促进了魔幻现实在中国的流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聂珍钊,外国文学史(四)[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2010.

[2]刘蜀鄂,唐兵,论中国新时期文学对《百年孤独》的接受[J].湖北大学学报,1993.

[3]马尔克斯,范畔,译.百年孤独[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1.

[4]莫言,生死疲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拾光和阅·众阅 | 第二期:魔幻现实主义并非魔幻,而是现实
生命中曾有过的所有灿烂,终究都需用寂寞来偿还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当代文学之六:小说的异端2
莫言推荐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和他挥之不去的《百年孤独》
读完《百年孤独》与《生死疲劳》,为何感觉这两本小说有极高的契合度呢?
《百年孤独》影响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的一部小说,它到底有什么魅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