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宾虹与林散之
userphoto

2023.07.11 浙江

关注

“一代草圣”林散之是黄宾虹非常器重的弟子之一。林散之早年习山水、工草书。他之所以能成为黄的入室弟子,与黄之挚友张栗庵的荐举有关。

林散之最初向乡贤范培开学习书道,范授以悬腕之法,并从唐碑入手,林颇有得益。范培开的老师就是前清进士、安徽含山的张栗庵。早年,安徽各地办了许多书院,安庆的敬敷书院从本地名儒大家中聘请院长时,和县、含山两县推荐了张栗庵,而歙县推举的则是黄宾虹。自此,黄、张相识并渐成挚友。一天,张栗庵在范培开家里见到了林散之,林年轻好学、谈吐儒雅、朴实无华,给张栗庵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对林散之说:“你现在还很年轻,但到了而立之年,就应该留心注意,只有走正道,才不至于误入歧途。对于古文诗词,按照先贤教诲,精心苦读,是能学得很好的。但是对于书画之道,就不同于一般了,你应该选择一个很好的老师指点迷津,才能谋求深造。我的好友黄宾虹先生,是海内的名宿,我把你推荐给他,你去上海找他,他会收你为徒的。

”林散之对张栗庵的热情教导和推荐甚为感谢,当下表示,一定会按照张的教导,拜在黄宾虹门下,争取日后在书画方面能够有所建树。

·未几,张栗庵即写了一封信,并把林散之画的几张山水一起寄给了黄宾虹。黄宾虹给林散之复信说,看到张栗庵写来的信,并看了林的山水画,说林画得很大胆,自己对林的才气磅礴极为钦佩。他在信中还向林讲到了古人的作画之道。他说明代程青溪、柳公韩的画笔力能扛鼎,劝林作工细画,由细笔入,然后再谈所谓粗豪问题。并说元人习艺,大多以唐宋为基础,但到了董玄宰之后,渐渐流向轻易,清代的绘画就更多薄弱了。最后他恳切地告诉林,唐宋真迹不大容易看到,不妨多对古树疏柳不厌其烦地临写,时间长了,取得的成绩将不可限量。

1929年4月初,林散之专心致志地编了一部《山水画类编》,向正在上海神州国光社主编《艺观》杂志的黄宾虹询问可否予以指正。黄于4月18日复信说,如果林愿意,可以在《艺观》上登载,“以扬大著”。林即把稿子及自己的两张山水寄了过去。殊料,黄宾虹因事回了一趟家乡,当年11月初才返回沪上。认真看了林散之的稿子,黄宾虹即复信说,看到这样的“觥觥大集”,真是“无任钦佩”,决定登载,届时还要在文章前面加一凡例,逐篇之下再附一按语,这样可以使读者一目了然,便于阅读。至于林的两张山水,黄宾虹让人给林带回一张,另一张留在沪上供同仁传观。

虽然还未见过面,但从书信往来中,林散之已深深感到黄宾虹是一位学问渊博、品德高尚的大儒。于是,1930年春天,32岁的林散之只身来到上海,恭恭敬敬地拜了师。因为是同乡,加之此前的了解和林的衣着简朴及朴实憨厚,黄对林很有一番好感。看了林的书画作品后,黄温和而严肃地说:“你在书画方面有一定才气,也有一定功力,但是,由于你临摹的绘画作品都来自珂罗版,所以画上无笔无墨,因为你不了解用笔用墨之法。历代的大家,尽管各宗各派,技法上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笔、墨二字。你要记住,书画之道,一定要以笔墨为主啊!”林散之连连点头,自此每日聆听恩师教诲,以正往日之谬。

林散之在黄宾虹居住的西门里附近租了一个小亭子间。又因为经济条件不许可,他每天大多以稀粥充饥。聆听教诲后,他就回到亭子间,或者静心揣摩,或者读书自省。一同向黄学画的人见他每天不写不画,只是看书,就问他:“你这样能学到黄老的技法吗?”他听后冷静地说:“各地来的学生都是学黄老的笔墨,学形式,我不能这样,我要把黄老的笔墨精神学到手。做学问不能为一千个人的捧场叫好而陶醉,如果有一位有识者啧啧有言,倒是要好好听一听。”在上海期间,林散之除了每天向老师问道之外,还辅导黄的儿子读书,有时还和他们一起下棋娱乐,日子过得倒还可以。

荏苒之间,已过了三年。因受经济条件所限,林散之不得不回到家乡,每天闭门读书,体悟老师教诲,决定痛改往日积习,治掉俗病。后来,他为了避开家庭的干扰和阻拦,决定按老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诲,作一次远游。随后,他遍游河南、湖北等七省的名山大川,行程一万八千余里,得画稿八百余幅、诗二百余首。这次远游,对他的艺术升华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他远游归来的第二年,抗战爆发,这时黄宾虹已困居北平。他想起老师昔日的教诲之恩,思念之情难以抑制,寄情于诗道:“唏嘘此情已十年,别后邯郸几黄粱。江水江花各无恙,相思长念天一方。”1939年,他有事到上海,还专门访了黄宾虹的旧居,见屋思人,百感交集,“一自与君别,孤情日日深”的相思之苦更是难以言表。

抗战胜利后,林散之从友人处得知老师在北平安居,惊喜雀跃,立即驰书问候:“······念自海上拜别,忽忽日月,历丧乱以迄今,兹十五年矣!风尘奔走,空山岑寂,毫无成就,其负恩师之火传为何如也······”黄宾虹看到弟子来信,也很高兴,立即复了信。看到老师的手书,林又写信说:“······其喜从天外飞来,盖阔别十余年,杳杳无从得消息,一旦得睹手教,其快慰为何如!

黄宾虹到杭州艺专任教后,林又把已在艺专读书的儿子林昌午推荐给恩师。黄常常与林昌午谈诗论画,有时“历数小时不已”。1940年,黄的同乡好友汪采白去世,黄书“云海英光”以悼。“文革”中,“光”字损坏,汪氏后人请林补题,林补后并作跋曰:“此为宾老挽赠汪采白先生'云海英光'四字,惜'光'字遭乱损坏,兹为补上。采白与宾老同为歙人,善山水,清秀不凡,可贵也,宾老当时尝言之。今二公皆为古人,仅残墨留人间耳。”

“文革”结束后,北京成立黄宾虹研究会,林散之与李可染被推为名誉会长。会后,黄的小女儿黄映家到南京看望林散之,老人殷勤接待,回忆起自己与宾翁相处的时日,不禁感慨万千。而黄、林两家的友谊,也一直传了下来。

我是四海易术,每天分享一点书法小知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与齐白石并称“南黄北齐”的黄宾虹,是他开创了山水画!
再现黄派奇迹,一代山水大师黄努卫,作品价值一路走高!
烟云随笔落,沙渚看鸥飞——忆散之先生(下)
南黄北齐:黄宾虹山水画赏析
黄宾虹书画(黑宾虹)
书画名满天下,篆刻却更胜一筹,博物馆里你未曾见过的黄宾虹私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